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詩經衞風氓》兩處寫景語句的探究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68W

湖北省來鳳縣第一中學  覃和平

《詩經衞風氓》兩處寫景語句的探究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詩經衞風氓》一直以來,都是高中必背的重點課文。在文章內容的理解上,因為註釋詳盡,所以翻譯難度不大,但是,對於其中兩處非起興作用的寫景語句(“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的理解,卻是一大難點。兩句置於文中,並非起興之用,其用為何?僅止於寫景嗎?與上下文關係如何?本文就此淺析一二。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自古以來,均解其為女子被棄後歸途所遇情景,此説固然有理,但結合前後文,如將其解為女子回憶當年出嫁時夫家迎娶之寒磣情狀,並多年於夫家歷受磨難之喻,有何不可呢?

首先,側重“漸車帷裳”,憶夫家迎娶之寒磣。文首敍寫女子與氓由愛而至於婚嫁,二人當是兩情相悦,但氓求親時遭婉拒,當是女方家長反對之故。究其因無非有二,一則氓之家境門楣與女方相去甚遠,甚至於氓家境貧寒地位低微;二則氓之品性不良。然由後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看,氓之家境貧寒當是女方家長反對二人成婚的主要理由,故找出“子無良媒”等各種理由來婉拒氓的求親。但終因女子本人深陷愛河不能自拔,且性情剛烈(由後文其能與氓決然分裂可知)之故,家長只好應婚。且為防愛女婚後窮頓,以厚奩陪嫁。

淇水既然可渡,水必然不至太深,水勢必然不至湍急如瀉,渡河之車馬倘能高大雄壯,定然不會水漫車身。然氓家貧,娶親之車可以想見,自是矮小破舊之物,或為驢車牛車之類,故渡河時,竟至於水漸車帷。如此境況,女子非但不以為意,更是甚感良緣之喜,為夫家盡心盡力。如此理解,才更可顯出女子對氓之愛的沉迷,也才更能突出其命運的悲劇意味來。

其次,側重“淇水湯湯”,解為夫家受苦之喻。“湯湯”,強調水深且勢急,縱然不至於深急不可渡,但河面寬而水流漫漫卻是可以想象得出的。以如此滿河川流不盡之水,比喻女子在夫家“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的無盡苦楚,當是再形象不過了。且由此可知,女子內心之悽楚竟至於何等情狀了。再對比出嫁時情境,女子那複雜的內心裏,飽含着的後悔、孤獨、怨恨、茫然、絕望、心碎等諸多情感,比起漫流湯湯淇水,不知要多上多少倍了。女子命運之悲若此,怎能不撥動千萬讀者的心絃呢?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世人均解其為女子對氓始亂終棄的惡行的慨歎,然所歎內容為何?觀其上下文,釋其為女子自歎苦痛之無邊無盡,及自感人生無措之茫然,又何嘗不可?

女子之苦楚,一為外,二為內。外在有二,一則丈夫對自己始亂終棄,追求時惺惺作態,俯首帖耳,盡得女子芳心相許後,已有所他顧了(從求親時女子“將子無怒”的話可看出)。一旦人財兩得,很快便露出本相。“士貳其行”只是一個開始,又“二三其德”,最終到了“至於暴矣”的殘戾地步,給了女子生理上心理上無盡的摧殘;二則女子家人尤其是兄弟對自己的嘲諷譏笑,同為衣胞血脈,兄弟卻不知體解,反而以冷嘲熱諷相待,甚至可能冷遇嫌棄以至於排擠出門。夫家孃家的家庭暴力和語言暴力相加,一個女子如何不苦,其心尤苦。外在苦痛尚可逃避,內心之苦如何解脱得了?對自我選擇的悔恨、對丈夫始亂終棄的怨恨、對家人的失望、對生活的絕望、對未來的迷茫、對命運的憤懣、對世人嘲諷眼神的害怕,凡此諸多苦楚交織於心,怎不歎息自傷?淇水尚且有岸,隰原終究有邊,相比之下,女子之苦卻無邊無盡,其命何其苦也,其生何其悲也!

一個女子,於那女性備受不公待遇的極度男權主義的社會裏,本就無生存之本,更何況於夫家遭棄在孃家受冷落的女主人公呢?她的未來在哪裏?甚或,她還有未來嗎?儘管女子能勇敢決然地去氓自脱,但是“怎麼辦?何處去?”的問題,既是她不得不思考的難題,也是她不得不面臨的處境。內心裏那人生無措的茫然,正如置身於外太空,漂浮無依無方向的恐慌一樣,無可措置,頓生空蕩蕩的驚惶。淇水有岸,隰原有邊,女子的人生之路卻無岸無邊,如何走下去呢?以此觀照全文,方能深刻體悟其悲劇內藴,才可對“女之耽兮”的説教功能透徹解知,彼時女性之命運可歎亦可得深思而有所察了。

綜上所言,如此理解這兩處寫景,不僅更深入地體知女主人公身受無盡苦痛,生理上心理上無不備遭摧殘,縱然勇於衝破桎梏,又如何走完餘生路途的命運悲劇性,而且文本的悲劇意味和教育功能也能被更大程度地啟發出來,並由此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入沉思,走到作品人物的內心世界裏去,去更透徹地理解文本,更可幫助學生自主深入思考,為自己的現實人生與自我理想找到正確的方向。

                                                          

                                                        2011年3月30日 

覃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