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3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設計 ,歡迎閲讀與收藏。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設計 1

教學內容:

教材第91至92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使學生正確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和在100以內)。體驗算法多樣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成功的喜悦。將德育美育融入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練應用。

難點: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導出策略。

1、創設情景

(1)師:同學們想去旅遊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瀛湖旅遊吧!

師:看已經有幾個班來到了碼頭,你能從中發現什麼數學信息?

生:參加旅遊的二(1)班有23人,二(2)班有31人,二(3)班有32人,二(4)班有39人。

2、探究新知

(1)任務佈置

師:假如你是小船長,每艘船隻安排2個班,你打算怎麼安排呢?誰來説一説?

(學生運用電子白板現場畫)

①生彙報:我是這樣安排的,1班和2班合坐一條船,3班和4班合坐一條船。

師:跟他想法一樣的請舉手,1班和2班一共多少人呢?3班和4班一共多少人呢?怎樣用算式表示?根據學生回答板書23+31= 32+39=

還有不同安排的請舉手?

②生彙報:我是這樣安排的,1班和3班合坐一條船,2班和4班合坐一條船。

1班和3班一共多少人呢?2班和4班一共多少人呢板書列式:

23+32= 31+39=

還有不同安排沒有?

③生彙報:我是這樣安排的,1班和3班合坐一條船,2班和4班合坐一條船。

每艘船上坐了多少人呢?板書列式:23+39=32+33=

3、點明主題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這些算式都是幾位數加幾位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我們學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板書課題)

4、探討算法

(1)提出問題。

師:首先我們看這個算式(31+32=?)誰會計算?

師:你是怎樣口算出來的?把你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交流。

師:我頁想知道你們是怎樣口算31+32的?能把你的想法大聲地告訴我嗎?

生1:把31分成30和1;32可以分成30和2;

30+30=60 1+2=3 60+3=63

師:這位同學説的條理很清晰,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2:把32分成30和2,31+30=61 61+2=63

師:大家看一看,這兩個同學的計算方法有什麼不同?

生:第一個同學是把兩個加數都分別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先算十位上的數相加,再算個位上的數相加,然後把這兩部分合並起來。第二位同學只把一個兩位數分成整十數,另一個兩位數不分開。

師:第二位同學才用了兩步就算出了答案了,真了不起!他只把32拆開,而31沒有拆,先用兩位數與整十數相加,再加上一位數,節省了一步,算起來特別簡便!

(4)歸納算法

還有沒有其它方法呢?

生3:把31分成30和1,32+30=62 62+1=63

師:這種是把31拆開,而32沒有拆,同樣是節省了一步。凡是這種只拆開一個兩位數,然後用另一個兩位數加整十數再加一位數的方法,我們都把它看作是第二種方法。

5、實際運用

(1)師:同學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方法口算出了這道題等於63,現在請用你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23+39=?”這一道算式吧!

方法一(學生彙報略)板書:20+30=50 3+9=12 50+12=62

方法二(學生彙報略)板書:23+30=53 53+9=62

(2)滲透簡算思想

師:這個算式有沒有特別的地方?

引導學生想出方法三:把39看成是40,23+40=63 63-1=62

師:這種方法很獨特是不是?你們明白這個算式嗎?有沒有疑問?

生質疑:哪來的40?為什麼63還要減1?

評價:這位同學的想法真是太妙了,能提出疑問的同學也真同樣值得我們學習,老師帶頭為你們鼓掌!

6、總結歸納

師:根據這兩道題你能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方法嗎?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方法的過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以及進位的整百數加整百數。

2、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相應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算出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組織口算

65+20 22+7 35+8 50+47

二、情境導入,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

這是一家商場的玩具櫃,如果讓你任意挑選兩個玩具,你會怎麼選?

師根據學生回答列出算式。

板書:火車+小轎車 火車+公共汽車 小轎車+公共汽車

2、探究新知

(1)講解44+25

指名口答選購火車+小轎車的算式與結果,並説出你是怎麼想。

(2)討論算法

①4+5=9 40+20=60 60+9=69

②44+5=49 49+20=69

③44+20=64 64+5=69

④25+4=29 29+40=69

⑤25+40=65 65+4=69

(3)分析交流

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簡便,你就用哪一種方法。

(5)講解44+38

指名口答選購火車+小轎車的算式與結果,並説出你是怎麼想。

(6)討論算法

①4+8=12 40+30=70 70+12=82

② 44+8=52 52+30=82

③ 44+30=74 74+8=82

④ 38+4=42 42+40=82

⑤ 38+40=78 78+4=82

(7)小結

一道小小的口算題我們同學想出了這麼多方法,大家真了不起!在以後的口算過程中,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口算。

(8)對比分析

①討論這兩道算式有什麼相同之處?

同桌交流

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

②分析兩道算式在計算時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小組討論。

板書:不進位加法 進位加法

(9)試一試

25+38 會算嗎?選擇喜歡的方法試一試。

三、鞏固深化,組織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①完成練習。

②觀察分析:每個蘑菇上的兩個算式在計算是有什麼不同?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①觀察分析

②獨立完成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①先估一估,並説出理由。

②開火車進行。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提示解題策略。

①解決第一個問題。

觀察分析,並有條理地説出結果。

②這是動物園各個館的分佈圖以及線路圖。

從熊貓館到老虎館可以怎樣走?三條路中走哪條路最近呢?為什麼?。(可以直接看出來,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一估)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解題的條理性,讓學生學習逐步分析、分解複雜題型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與良好的解題習慣。)

③分析完成第二個問題。

5、自由購物

出示九玩具,可自由選擇兩個,同桌互算。

可自由選擇三個玩具同桌互算。

四、課堂總結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設計 3

一、教材依據

蘇教國標版數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第39—40頁的內容。

二、設計思路

提到口算,首先刺激我們神經的就是:算法多樣化。關於如何處理好算法多樣與優化的問題也一直捆繞着我們一線教師,看了沈重予先生關於本單元教材的分析,我似乎有所頓悟。我感覺教材編寫的意圖首先是倡導算法多樣化的,同時也十分注重算法的優化,而優化的過程不是他人強加於己的過程,是在逐層的練習與對比中體悟出來的;不是在一節課內一蹴而就的`,而是貫穿在計算教學的整個單元中的。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流程時,我首先想到的是“計算定位”的問題,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落在“體悟”上,希望通過教材與教師所呈現的不同刺激源來引發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的思維習慣的碰撞,在不斷的對比與反思中“體悟”哪種算法更適合“我”,進而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及有用性。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方法的過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以及進位的整百數加整百數。

2、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相應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

四、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方法。

五、教學難點

正確地口算出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結果。

六、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積分卡。

七、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探索新知(遊戲連連看)

1、談話:“老師知道小朋友們很喜歡電腦遊戲,我這裏也帶來了3個,給大家介紹一下:猴島大冒險、阿達寵物園、什麼東東球,想要嗎?看到上面的分數了嗎?只要你這節課開動腦筋,想辦法得到這些積分,你就得到它們了。”出示得分標準:算對一題得1分,回答問題對得2分。

誰來讀一讀它們的積分各是多少?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嗎?

2、學生提問題並口頭列式,教師板書。

(1)44+25=

(2)44+38=

(3)38+25=

(4)44+38+25=(這一題我們以後在解決)

師:觀察我們所列出的算式,都是什麼類型的?(兩位數加兩位數)

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口算的機會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

3、探索44+25的算法。

師:先獨立想一想可以怎樣算,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認真聽的得1分。

交流:

(1)先算44+20=64 再算64+5=69

(2)先算4+5=9 再算40+20=60 最後算9+60=69

(3)先算44+5=49 再算49+20=69

(教師適當輔以説明)

師:這麼多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用你喜歡的方法自己説一説。

4、探索44+38的算法。

師:這一題會算嗎?用你喜歡的方法試着算給同桌聽。

師:除了你喜歡的方法,再找一種方法説給同桌聽,説得好的加一分。

5、比較兩道算式在計算過程中的不同處和相同處。

小結:相同的是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計算的思路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第一題算式相加時,不需要進位;第二題算式相加時需要進位;

6、練習:38+25

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二、鞏固深化(積分等你拿)

(一)進入阿達寵物園遊戲區。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1)白兔帶我們採蘑菇,每個蘑菇上有兩道算式,算對了,蘑菇就採到了。(學生獨立完成)

(2)比較每組題的異同點。如:25+44=69,25+49=74,兩道題都是25加四十幾,為什麼得數分別是六十幾和七十幾呢?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1)斑點狗們在比聰明,都説自己最善於發現,其實最善於發現的人是我們的小朋友,就讓我們擦亮眼睛,開動腦筋,看看這些算式中藏有什麼祕密吧。

(2)先算第1組,説説有什麼體會。

(3)再算第2組,説説有什麼計算快的祕密。

(4)獨立完成3、4組,集體校對答案。

(二)進入猴島大冒險遊戲區。

1、做“想想做做”第3題

統計表的統計內容改為統計大猴、小猴採集的香蕉、椰子、芒果的個數。

(1)指導理解統計表,出示問題:哪種水果採集的數量最多?你能不算直接找到答案嗎?有什麼好辦法?(估計得數幾十多)

(2)學生獨立完成估計過程,指名彙報方法。

(3)驗證,再次計算,看估計得對不對。

(4)統計分析:從統計表中,你還知道了什麼?

2、做“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估計得數是幾十多,獨立完成後彙報。

3、做“想想做做”第6題。

本題改為猴島活動中心的名稱,如:保齡球中心、九宮格中心、九子連珠中心、撲克pk中心,幸福休息室。

師:這是猴島各個活動中心的分佈圖以及線路圖,能看懂嗎?

提出問題:(1)從保齡球中心到九子連珠中心可以怎樣走?走哪條路最近?讓學生看一看,估一估。

(2)大猴從幸福休息室到九宮格中心,小猴從幸福休息室到撲克pk中心,誰走的路近?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三)進入什麼東東球遊戲區。

做“想想做做”第4題。

前面增加一組幾加幾的算式:6+7= 5+9= 8+4=

(1)引導學生先口算第一組題。

(2)口算後交流方法。

(3)讓學生説説通過口算髮現了什麼?

三、全課總結

1、算一算你的積分卡上一共有多少分?大約能得到哪個遊戲?在積分卡後面寫上你的電子郵箱,下課後教給老師。算完讓個別學生彙報一下自己的得分情況,以及選擇趨向。

2、説説本節課的收穫和遺憾。

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

44+25=69 44+38=84 38+25=63

① 44+20=64 ①44+30=74

64+5=69 74+8=82

② 44+5=49 ②44+8=52

49+20=69 52+30=82

③ 4+5=9 ③4+8=12

40+20=60 40+30=70

60+9=69 70+12=82

…… ……

八、教學反思

1、鼓勵學生獨立計算,倡導算法多樣化。

例題從學生喜聞樂見的電子遊戲入手,開放式的呈現,激活了學生的舊有知識,學生們從自己的個性化的思維習慣出發,向我們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計算方法,但無論哪種算法,在本質上的共同點都是把一道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題轉化成若干道連續的、已經掌握的、比較容易的口算題。但個別學生也出現的雜亂無序的思考,對於這樣的思考,教師應及時加以引導,幫其步入正途。我感覺教師教學最關注的應是學生轉化過程中對數的分解與組合的合理性,思維活動的連貫性、靈活性,而非誰的算法好。

2、在對比中優化算法,提高口算的正確率。

本課設計了四次對比,感覺都很好地起到了作用。例題的對比幫助學生理清了這類口算思路的共同點和具體處理上的不同點;想想做做第1題的對比引起學生對進位的注意,能有效減少口算的錯誤,同時,這些對比還為估算作了充分準備;想想做做第2題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兩位數加一位數與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聯繫,還讓學生感受到了“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多了40,得數也多了40”,其實就是加法的變化規律,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第4題的處理完全是讓學生以舊帶新,在對比中學習,始學生的計算思路又有了新的拓展。四次對比層層遞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口算能力。

3、結合口算,加強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想想做做第3題,設計成先讓學生估一估,然後再填表,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有效地點撥了估算的方法,發揮了估算的實際效用。想想做做第6題的內涵非常豐富,兩個問題的依次出現教師不僅僅要求學生用“估”的方法,同時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看”,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估算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同時也讓學生明確瞭解決問題有多種策略,哪種更直觀、簡單哪種就更好。

以上是我感覺自己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當然也有許多值得商榷和進一步思考的地方,比如第4題到底什麼時候呈現好?為什麼算“44+38”很多孩子都喜歡用“44+40-2”的方法?積分評價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起到過程監控的作用等等,這一切還有待進一步的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