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7.29K

一、吃透教材,瞭解學情的基礎上提煉自學重點。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

我在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師用書和課標後,提煉出本節課的自學重點是: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的口算。我一直覺得自學重點的提煉不同於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概括,因為自學重點是讓學生看的,並讓學生圍繞自學重點進行自學的,所以一定要貼切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節課都能緊緊圍繞自學重點,絕不能照搬教學目標重點知識技能目標或教學重難點。其次一定要緊緊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提出一個自學重點,絕不能貪多求全。出示自學重點後,讓學生各自輕聲讀兩遍,重點就是鼓勵學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後幫助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口算。從五個環節來看,本節課大多數學生都能緊緊圍繞自學重點來開展自學、討論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學方法,緊緊圍繞自學重點進行個人自學。

“引導自學”型課堂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個人自學,只有有效的個人自學,才能進行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個人自學的效果直接影響着一節課的實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學?首先就要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我們班從一年級開始訓練自學方法,我概括出六個字:看、圈、想、做、問、查。在學生沒有掌握靈活的自學方法之前,這些機械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本節課我也是要求學生圍繞這六個字進行個人自學,並且強調圍繞教材39頁上面的.兩個問題(①你是怎麼口算的?②比較兩題計算時,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進行認真思考,並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口算兩道題時,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的思維定式影響,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組的1號一般都是成績較差些的學生,他們能用這一種方法正確口算,對於他們來説就已經完成自學任務了,對於2、3號,成績中等或偏上的學生,我就要鼓勵他們再想出一種口算方法,對於4號小組長也就是每組中成績優秀的學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勵他們想出儘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個問題時,很多學生沒有關注計算時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簡單的看到兩道口算題的第一個加數都是 44。我適時給予點撥,指出比較兩道題在計算過程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是讓我們比較這兩道算式題。可是我發現經我這樣的點撥後,不少學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羅世祺等幾個同學寫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這幾個學生已經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準確,應該是同一種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很難有這樣準確的概括能力。還有少數幾個同學跟我的ppt呈現的一模一樣,我估計是在我上課之前用曙光小學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細心觀察的同學就看到了我還沒呈現的ppt內容了。縱觀這一環節,每個學生都緊緊圍繞自學重點認真自學,探索口算方法,雖然不同層次的學生收穫是不一樣的,後進生收穫的是一種方法,成績優異的探索到好幾種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學生在這一環節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新知識,這正是“引導自學”型課堂最大的魅力。對於個人自學環節,我的任務就是不斷的巡視,關注到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個人自學情況,並進行適時點撥,可惜我的點撥不夠明確,沒能給學生更好的指導。

三、加強常規訓練,開展有序有效的自學交流。

在訓練小組討論常規上,雖然我已經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基本能做到有序討論,至於有效,還需要努力。本節課在小組討論中,我發現在討論口算方法時,每組基本都有一兩位學生只使用了一種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組長直接告訴的,沒有經歷探索的過程。全班交流我還是採取了一組同學進行集體彙報,其他小組給予補充。我這麼做目的有兩個:其一,學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鍛鍊,尤其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其二,儘量避免單生提問,傳統課堂回潮,因為年輕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是有限的,經常為了能讓教學順利開展,就會加強控制,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可是本節課的全班交流我選擇了最好的一組進行展示,基本上把兩道題的口算方法都已經彙報了,只有陸子傑補充了第二題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學只好做了觀眾。彙報的小組提出的問題是“用什麼方法可以檢驗我們口算是不是正確的呢?”學生根據以往學習筆算時的經驗,提出多種檢驗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減法驗算還有估算。接着讓其他小組提問題,韋皓小組提出的問題是“哪一種方法能又快又準確的口算?”羅世祺立即就説:“用你喜歡的方法就可以”我為了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沒有抓住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結束了全班交流。

四、緊扣重難點,教師做少而精的點撥。

本節課,我圍繞重難點設計了兩個點撥:點撥一,比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點?就是讓學生髮現我們都是利用拆數的方法,把一個或兩個加數拆分成幾十和幾,然後轉化成兩個或三個簡單的口算題進行口算,能進行又快又準的口算,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點撥二,我們可以用估算來檢驗口算的結果是不是正確的。通過這樣的點撥,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本節課我是在全班交流後單獨進行點撥的,效果不太好。應該在學生彙報口算方法時,就立即進行點撥,滲透“轉化” 數學思想,同時表揚陸子傑同學的方法,也可以用湊數這種方法來口算。彙報小組提出“有什麼方法可以檢驗口算是不是正確的?”有同學補充説:“可以用估算”,我應該立即抓住這樣精彩的課堂生成,追問學生“我們該怎麼估算?”或“這兩道口算題在估算時有什麼不同?”這樣穿插在全班交流時的點撥,才能引起學生最大的關注,否則在交流後再來點撥,就不夠突出,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鞏固練習。

本節課“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題,題量較大,形式單一。所以我進行的大膽的嘗試,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類題目:基礎練習、解決實際問題、拓展練習,前兩期是必做題,拓展練習是選做題。內容上我也進行了改變,第一題是連線題,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第二題是先讓學生估算,再進行題組對比練習;第三題解決實際問題,第四題拓展練習讓學生自己編五道得數是六十多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算式,還有就是在方框裏填合適的數,拓展練習的題目沒有確定的答案,鼓勵學生分散思維,尋求不同的答案。在鞏固自學環節,少數學生能完成所有題目,也有少數學生必做題都沒有完成,大多數學生都能基本完成。我點撥瞭解決實際問題,基礎練習題在小組裏訂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意識到“引導自學”型課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實踐,去反思,只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才能還課堂給學生,還學習給學生。課堂教學的精彩不是靠教師來“表演”,而是讓學生去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