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人教版《師説》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8.72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師説》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師説》教學設計1

【教學設計】

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為此,我對《師説》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説”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説”引出文章標題《師説》。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説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

4、讓學生閲讀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5、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於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6、教師範讀課文

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着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8、提問:整體感知之後,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説“師”的道理關係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問:第四段起什麼作用?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四段。

10、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2、通過“不拘於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3、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4、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1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6、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7、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瞭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藉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後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有不同的收穫,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後,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並默寫。説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後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並有較大收穫。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説》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藴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於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後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説》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説》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本課為第2課時,之前學生已經進行了預習,並消除了字詞對理解的障礙,且已進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説”的文體知識,把握本文文體特點。

2.瞭解文中所採用的論證結構,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

3.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並掌握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

難點:正確把握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現實思想意義。

三、教學方法

1.以讀促感悟品評。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正確、優美的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徑。

2.採用問題教學法。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四、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學過《捕蛇者説》《馬説》《愛蓮説》等課文,那麼這些文章從文體的角度上講有什麼共同特點?

這些文章都是議論類文章,“説”是其文體的標誌。那麼“説”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體呢?

“説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也。”“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可以理解為:“(作者)對××的見解”或“説説××的道理”。那麼韓愈在《師説》中又要表達怎樣的見解呢?

【設計意圖】可以讓學生感知本文的文體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創設學習氛圍。

㈡研習文本

⒈整體感知全文

學生散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

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帶有作者的觀點的句子,然後分析其關係。

【設計意圖】可以使學生有目的的讀書,並積極思考,從而把握文章結構。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⒉細部內容研習

⑴探究寫作目的

①文下注釋説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文中有沒有相關信息?

明確:從課文的最後一段中“(餘)作《師説》以貽之” 可以看出韓愈的這篇《師説》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17歲小夥子的。

②一代文學宗師為什麼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説》?

明確: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他不拘於時,學於餘;能行古道。

③那麼上述的幾個原因哪個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確: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於餘”,我們説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説根本的原因是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鑑別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並過渡到對“古道”的思考。

⑵瞭解時代背景

①文末説“餘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麼?

明確:古人的從師之道。

②古人從師之道是什麼?課文體現在哪裏?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分析: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聖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説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聖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還可以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③前面説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明確:當時存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

分析: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刻理解韓愈寫作本文的用意,並過渡到對當時的風氣進行分析。

⑶探究論證方法

①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對比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

明確:作者通過三組正反對比——擺出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從師態度迥然不同的事實,進行縱向對比,揭示了“聖益聖,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們為子擇師與自己恥於從師的事實,進行自身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後果;提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從師態度完全相反的事實,進行橫向對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現象勸誘世人——有力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②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 “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

如,“古之聖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於師”。請用“反而”作為連接詞,寫另外兩個句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文章第二段的結構,並體會對比論證的好處。仿寫環節意在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㈢思維延展

韓愈的《師説》其實就是自己的師道觀,即韓愈對於“師”和“道”的理解,對此你有何看法?並試着説説《師説》中的觀點在今天對國家社會和我們個人有什麼借鑑意義?

明確:學生結合課文自由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具體內容可參考2005年3月25日《考試報》高一語文新課標版第36期《從<師説>看韓愈的師道觀》一文。對於侷限性應該指出,並要學生查閲相關資料去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究韓愈寫作本文的深層用意。“結合現實談自己看法”意在使學生樹立謙虛好學和尊師重教的思想。

㈣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瞭解了韓愈寫作《師説》的目的,那就是批判當時社會“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確立了自己的觀點:人應當從師學習。我們重點探究了第2段的內容,分析了本段中的三組對比,體會了對比論證“可以使正確與錯誤對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確,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也聯繫實際談了自己對從師及學習的看法。

同學們,行動是最響亮的語言,讓我們在實踐中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