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滬教版《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的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07W

教學目標

滬教版《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的教學設計

1、學習本文平凡之中見深遠、敍議結合的寫人記事的筆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為“近代最偉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説明:當今天的教育正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時,再一次緬懷漸行漸遠的蔡元培先生顯得多麼的重要。馮友蘭先生以哲學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煉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體特徵:“極高明而道中庸”。最可貴處更在於作者沒有因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於平板,而是以平白樸素的語言敍事議論,於平凡處見人物的境界,而這種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為“近代最偉大的教育家”的原因。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通過圈點品讀、勾劃重點詞句和具體段落,學習本文以平凡見深遠勾畫人物,以敍議結合的方式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

2、 難點:對蔡元培先生“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內涵的理解。

説明:高中階段學習寫人的文章,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寫出了怎樣的一個人,更應讓學生明白:怎樣才能寫出一個人的精神品質!

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後人仰視,對其精神境界內涵的理解是難點。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選取平凡的事例來勾畫一位“藹然仁者,慈祥誠懇,”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議論恰當地點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內涵。這是本文的獨到之處,我們要重點領會。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談話導入

感知人物 1、你瞭解蔡元培先生嗎?交流一下。

2、今天我們來學習〈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文中我所認識的蔡元培先生是怎麼樣一個人?用文中一句話來概括。

1、交流蔡元培先生的事蹟,(學生對蔡先生的瞭解可能是膚淺的,這不要緊,只要初步瞭解人物的生平、學業、事業、人格即可。)

2、作者認為“蔡先生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 讓學生初步感知人物,為此後學生能層層深入地理解蔡先生的品格精神作鋪墊。

2、 抓住關鍵句,迅速切入本課的重要內容,

朗讀課文,品讀重點段落、詞句,把握人物形象。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

2、思考:作者為什麼説蔡元培先生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文章通過哪些事例來展示蔡先生作為教育家的`風采的?

3、要求:

學生圈劃,品味,然後全班交流。(學生可挑選印象最深的來談,不必面面俱到) 1、學生散讀課文。

2、學生圈劃、品味。

3、 挑選印象最深的描述來把握人物形象。

人格之大:

第一印象:初識即感受蔡先生的“藹然仁者,慈祥誠懇”的氣象。

第二印象:作者為辦證明求見蔡先生。感受到先生的超乎事務、蕭然物外的氣象。

第三印象:作者作為接待委員會成員在紐約接待蔡先生,再現先生的書生本色。

第四印象:蔡先生為留學的北大學生演講,極寫先生的慈祥誠懇的氣象和風趣的語言格調。

第三、第四印象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中年教育工作者的一句話,北大學生的一個整齊動作都是側面描寫。

事業之大:

改變校風:提倡為學術而學術。

以能者為師:不論派別,不分老幼。

領導新文化運動:突出主流方向。 採用散點式的閲讀賞析方式,為的是放開學生的思維。這實際上是把學生置於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閲讀、圈劃、概括、賞析、交流等活動中感受蔡先生的大教育家風采。

深入文本

梳理結構 1、上述材料是如何組織在一起的?梳理本文的結構

2、“春風化雨”和“兼容幷包”這是兩大端是否可以交換順序?為什麼?

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23自然段。 1、學生瀏覽文章,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作者抓住“春風化雨”和“兼容幷包”兩大端來組織材料。

開頭(第1自然段)

春風化雨(第2至9自然段)

兼容幷包(第10至第22自然段)

第23自然段小結前兩端

結尾(第24自然段)

2、不可以交換順序。

理由:第2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從親眼所見寫起,緊扣題目中“我所認識的”一語;“兼容幷包”可以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舉措,一種制度。而“春風化雨”則是個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更難得。只有這種境界才會有“兼容幷包”的舉措,才有可能成為大教育家,正所謂“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作者讚美的正是蔡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此環節由品讀文章“寫什麼”開始轉向探究“如何寫”。 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和結構安排嚴謹有序,體現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駕馭能力,可資借鑑。梳理結構也是對主旨的更深刻的認識過程。

深入文本

探究寫法 1、蔡先生作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其業績和事蹟可謂超然卓著,但作者似乎多寫細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2、在表現“春風雨化”和“兼容幷包”的教育兩大端時,文章所用的表達方式是否相同?

3、寫人記事的文章通常以記敍為主,為何要議論?(可與雨果的《巴爾扎克之死》、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作比較)。

齊讀第9自然段,理解“極高明而道中庸”內涵。

1、蔡先生一生事業之大,廣為人知,本文着力要表現的是先生的人格精神。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從不同角度展示一個大教育特有的“藹然仁者”的氣度及魅力!這是平凡之中見深遠的筆法。

2、敍生活小事,彰顯人物人格之大,平凡之中見深遠。而議論則將先生的精神上升到哲學層面,這是作為哲學家的馮友蘭的獨到之處。

3、此處之“道中庸”不是沒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大心胸,是接納天地風雲的大包容,是“潤物細無聲”的高尚境界。 文學藝術美在獨特。以平凡小事寫中國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以小見大,並以恰當的議論昇華主題,抓住這兩點便是把握了該文的精華。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用敍議結合方式來表達情感時水到渠成地解決的!

總結全文 學習本課,你有什麼收穫?從主旨與寫法兩方面談。 讚美蔡先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平凡小事寫人的內在精神品格。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 此環節很傳統,稍嫌呆板,但必不可少:讓學生明白此課所得。

佈置作業 用平凡之中見深遠的筆法寫一個你尊敬的人。 完成作業 讀寫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

思路點撥

還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透過事例把握主旨,理解蔡先生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內涵;探究以平凡見深遠的寫人記事的特點,攝取片斷品味平實而細膩的如茶的語言風格。

練習舉隅

1、作者與蔡元培僅一面之交時,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誠懇”的“藹然仁者”,這種印象可靠嗎?説説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寫道:從1917年到1919年僅僅兩年多時間,蔡先生就把北大從一個官僚養成所變成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把死氣沉沉的北大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戰鬥堡壘。這裏的“名副其實”具體指什麼?“戰鬥”指什麼?這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3、本文在寫人記事時適當地插入議論的語句,請找出一處,談談其表達效果。

4、蔡先生下車伊始,就在北大樹立了新的學風,有口號曰:“為學求而學術”,但後來蔡先生又積極推動新文化運動,似乎涉及了政治。這是否自相矛盾?請説説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