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與教案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2W

 教學建議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與教案設計

一、課文主旨

《》是宋濂寫於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本文通過作者自敍青年時代求學的困難和刻苦學習的經歷,並與今天大學生求學之易進行對比,得出業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之理的結論,並勸勉馬生及大學生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二、結構內容

全文共3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可分為3個層次。

第一層餘幼時餘因得遍觀羣書請幼時求書之難,雖難而得博覽羣書。

第二層既加冠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講成年後從師求教之難,這裏有叩問之難,跋涉之難,食宿之難;雖難而心中快樂。

第三層,最後一句話,總結説自己大體上就是這般艱難

第二段寫當前的住在太學裏的學生們的優越的學習條件。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今諸生學於太學假諸人而後見也這部分先講學生的住、食、穿的條件都十分優越,再講學習環境好,這裏有讀書環境好,老師好,書應有盡有。

第二層其業有不精者豈他人之過哉?這段是發議論。對於那些在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裏而不能學有所成者提出批評。

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三、難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全句譯作:有時遇到先達訓斥,(自己的)臉色(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不敢(隨便地)回一句話,等到先達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譯作:因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樂的(讀書)事,(我)不去理會嘴裏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別人。

3.生以鄉人子謁餘。

生,年青人。文中指馬生,即馬君則。鄉人子,同鄉人的子女(晚輩)。以,憑藉。全句譯作: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

4.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第一個其,代他(馬生),第二個其代他的(馬生的)。故,特意。全句譯作:馬生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時,我特意講述自己過去求學的艱苦來告訴他。

四、對比論證的運用

課文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例如吃的方面,廩稍之共與日再食(每天只吃兩頓),無鮮肥滋味之享對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遺與緼袍敝衣對比;讀書方面,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為求學)行深山巨谷對比;老師方面,有司業、博士為之師,而且未有問而不告的與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且未嘗稍降辭色對比;書本方面,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與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對比。這些對比之後,結論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優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質低下的問題,而是用心不專的問題了。

五、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本文表達方式上以記敍為主,描寫、議論自然結合。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的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例如,寫到趨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門人弟子填其室;寫了先達的表現:未嘗稍障辭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把對先達莊重、嚴肅的態度寫得很有聲色;寫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寫出人物的神態。敍述和描繪的同時還適當穿插議論,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對比自己同那些被綿繡、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後,點出了甘於敝農、粗糲的原因: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裏的足樂者就是進德修業。這簡要的議論表現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講述了分之大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後,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苦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揭示出的道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後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並採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後,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以古代勸學名言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二、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註釋①,教師適當補充。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課文,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係。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註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然後要求學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難以把握的字詞。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註釋自行翻譯第1段。

(3)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然後標註出其中的重點字詞。

(2)學生結合註釋自讀第2段後,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指名學生翻譯全段。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1)要求學生筆譯第3段。

(2)學生相互檢查,討論對方翻譯中的不足之處。

(3)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翻譯的內容。

然後教師進行評價,要求學生按照信、達的標準修改自己的譯文。

(4)學生齊讀第3段。

6.學生齊讀全文。

四、品讀課文,鑑賞課文內容

1.請學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細讀第1段,從中找出一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詞語。

3.默讀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寫出自己讀書時條件的艱難的?請引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問:請複述作者讀書時的勤奮的情形,想一想:這勤奮和前面所説的艱難的生活條件有什麼聯繫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5.提問:與作者讀書時相比,現今太學生的讀書條件怎樣?文章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6.提問:通過這種對比,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呢?請用課文原話回答。

7.請簡要介紹馬生,談談作者對馬生所持的態度。

8.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學習有什麼感受嗎?

五、學習遷移

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佈置作業 (略)

教學設計2

 一、簡介作者。

二、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正音正字。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略)

 三、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準確翻譯課文。

四、分析課文。

本文寫法上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第2自然段可分為5層,前4層從四個方面與第1段相對照,第5層從對照之中得出結論。第1層凜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層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第3層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未有稍降辭色;第4層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第5層結論:在艱難困苦中,尚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專。

文章第3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為了進一步勉勵馬生更加刻苦向學。

 五、總結、擴展

 課文通過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的對比,説明是否學有所求,關鍵在於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讚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結合課文,談談自己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六、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