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日出》優秀教學設計(通用6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7W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日出》優秀教學設計(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日出》優秀教學設計(通用6篇)

《日出》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欣賞樂曲《日出》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歌曲和欣賞曲,領悟“保護環境、關愛地球、熱愛大自然”這一人類共同主題,增強“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熱愛自然、愛護自然”的意識。

2.通過欣賞《日出》,感受、體驗單簧管、英國管、長笛所代表的音樂形象以及單個樂器和樂隊和奏所帶來不同效果。在聆聽音樂時想象音樂所表現的意境美。

3.瞭解有關組曲的知識,瞭解音樂能夠表現自然界的美景。

教學重點:

聆聽音樂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

教學難點:

標題性作品的特點。

教學方法

欣賞法、聯想法等

教學準備:

教學光碟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互相問好,開始上課。

二、導入課師:

聽一段音樂片段(日出的主題音樂),談談你對這段音樂的感受。音樂在描寫什麼?

三、新課教學

師:同學們説的很好。剛才我們聽到的是美國作曲家格羅非創作於1931年《大峽谷組曲》第一樂章《日出》的主題音樂。

1.背景資料。 大峽谷是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河中游的遊覽勝地,峽谷長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寬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寬度不足1公里,兩側谷壁呈階梯狀。1919年被闢為國家公園。大峽谷的景觀宏偉雄壯,氣勢磅礴。 《大峽谷組曲》全曲分五個樂章:第一樂章《日出》、第二樂章《赤色的沙漠》、第三樂章《羊腸小道》、第四樂章《日落》、第五樂章《暴風雨》。

2.唱主旋律。

師:下面我們把日出的主旋律再來熟練一下。 學生來一句句的跟唱。邊唱邊劃拍。再完整一遍結束。

3.師:完整欣賞一遍作品。同時邊聽邊思考: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大峽谷日出升起是一種什麼景象?(壯觀、美麗) 師總結:同學們剛才講得都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來細細的感受一下音樂是如何來表現漸漸升起的日出?

四、分段欣賞樂曲

師:下面來分段欣賞。首先欣賞的是引子部分。要注意聽出現的每一種突出的樂器是什麼? 1。引子(先將引子部分完整聽一遍)。 師:思考:這部分音樂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或者聽到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或想法? 師:音樂在表現大峽谷的什麼景象?(寧靜、空曠)用什麼樂器?——長笛。

2.師:下面聽第一部分。 師説:單簧管的演奏始終陪伴着,那麼這部分音樂就叫——伴奏音樂。除了用伴奏音樂來表現日出的變化還能用什麼來表現呢?

師:請同學們來聽這段音樂。邊聽邊思考:這部分音樂給你什麼樣的感受?為什麼?主題音樂總共演奏了幾遍?有什麼不同?(旋律:流暢、抒情、優美)

師:主題音樂由英國管,長笛奏出,後面變化的主題音樂重複還由英國管和長笛相繼奏出。這裏又出現重複的問題,而且還有變化。它在表現什麼?——漸漸升起的不斷變化日出。

師:接下來聽這部分音樂是獨奏還是合奏?獨奏與合奏有什麼不同?

3.下面我們來聽一下這部分音樂。 思考:這部分音樂是什麼變了?——(是力度、速度、旋律、音樂情緒都變了) 師:最後音樂在輝煌的音響中結束。

4.下面請一位同學上來畫大峽谷日出變化過程給他畫出來。

五、教師總結

這是一部遊記音樂同時它也是一首描寫性音樂,通過這節課的欣賞我們知道音樂不僅能傳遞感情而且還能表現大自然的景象。

教學反思:學生對於音樂有自己的不同感悟,教師做好引導即可。教師一定要少講,多讓學生聆聽音樂,讓學生自己感悟,體會音樂,表述聽到的音樂意境,每個人對音樂的感悟不一樣,音樂是視聽覺得藝術,讓學生多聽,大膽想象,發揮想象力。

《日出》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s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選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雜記》。《海上日出》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重點描繪了晴朗天氣和有云時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課文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時間、地點。第2、3自然段寫了“我”在晴朗的天氣裏看到的海上日出。第4、5自然段寫了“我”在有云時看到的海上日出。第6自然段用反問的句式總括了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第2——5自然段,描寫了晴天和有云時看到的海上日出。以這兩部分為主,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教學目標:

1、 掌握文中的生字詞語。

2、 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品讀課文,在腦海裏構建“海上日出”美景。

3、 通過學習、理解文中“偉大”、“奇觀”的涵義,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1、 通過閲讀,感悟海上日出的動靜相宜的描寫。

2、 體會作者觀察角度的變化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隨文入精境、以境促讀,以情怡景。

教學難點:

1、 學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觀。

2、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題激趣。

1、 同學們見過海上日出的情景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道去海邊觀看太陽從海面升起的樣子,願意嗎?(板書課題:海上日出。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我們生活在內陸山區,同學們都沒有見過海上日出的景觀,聽説老師帶他們去海邊看日出,自然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驅動下,去學習課文,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2、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什麼?(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

3、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二位學生上黑板聽寫生字,其餘學生在下面聽寫。

4、指名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我為什麼早起?四周清靜説明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藉助畫面,引入課題,引領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激起學生想要看到海上日出的慾望。)

二、隨文品詞析句。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 讀第二自然段後注意觀察老師出示的畫面。思考:天是什麼顏色?轉眼間又有什麼變化?接着又有什麼變化?我這時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2、 引導理解。

(設計意圖:把指導朗讀與激發想象結合在一起,激起學生讀下文的慾望,這正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三段。思考:“果然”一詞説明了什麼?接下來看見什麼?我當時是怎麼想的?後來的變化又怎麼樣?

2、分組討論。

3、本段描寫太陽形狀的詞語有那些?描寫太陽色彩的詞語有那些?用擬人手法描寫太陽動態的詞句有那些?(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回答:

描寫太陽形狀的詞語有:小半邊臉、圓東西。

描寫太陽色彩的詞語有:紅、深紅。

用擬人手法描寫太陽動態的詞語有:一縱一縱慢慢地使勁向上升,衝破雲霞,跳出海面,發出奪目的亮光。

(設計意圖:讓學生讀讀、看看、想想、説説,意在引導學生用心去看,指導學生邊讀、邊想、邊看,形成與文本的對話,,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有共同討論的機會。這樣培養了學生在閲讀中學會獨立思考,自我檢查、合作探究的能力,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讀懂課文,更有益於自主能力的提高。)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齊讀第四自然段。思考:我為什麼分辨不清那裏是水?那裏是天?

2、觀察畫面,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如同身臨其景,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常見的自然常識,從觀察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展開聯想,在閲讀中感悟和體會,促進師生與文本的對話。)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五自然段。思考:“有時”説明了什麼?“金邊”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説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觀察畫面,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從教材文本出發,緊緊扣住課文,挖掘學生思維潛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從而把內在的感受表達為外在的語言,使文本與學生思想產生共鳴。)

(五)、指名讀第六自然段:“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麼?”

思考:從這句話中你想知道什麼?為什麼説這是一種偉大的奇觀? 分組討論,引導理解。

辨析:“偉大”、“奇觀”。

“偉大”:品格高尚,才識卓越,氣象雄偉,規模宏大,超出尋常,令人景仰或欽佩的。

“奇觀”: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或出奇少見的事情。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偉大”和“奇觀”之處。

《日出》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體會景物中藴含的人文精神。

2、掌握本課生字新詞,能辨析"光彩"、"光芒",會用"目不轉睛"、"果然"、"終於"、"不僅……連……也……"等詞語造句。

3、理解作者運用哪些詞語、句子把日出的過程和景色生動地描述出來。

4、初步瞭解文章的結構和寫作特點,並能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篇描寫日出或日落時景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第二、第三段是課文的重點,這兩段寫作者在一般情況下觀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況下(多雲)觀察到日出的不同情況。

難點:課文第5自然段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讀1~3句,抓住"然而"、"後來"這些詞語,理解太陽的動態和雲片色彩變化,想象當時天空的美景。然後着重理解這一節的最後一句,"這時候,不僅太陽、雲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這時陽光照亮一切的奇景,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嚮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導入課文。

在著名的作家巴金筆下,日出顯得異樣輝煌、壯觀,讓人印象深刻。今天,我們就隨着巴金爺爺一起去領略這奇蹟般的《海上日出》。

2、讀題、審題。

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由課題你會想到什麼樣的問題?

二、逐段朗讀,隨文識字

1、指名讀文,思考每段的大意。

2、隨文找出生字詞引導學生識字、理解應用生詞。

三、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朗讀,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請回憶一下哪幾段寫日出,首尾兩段起什麼作用。

3、寫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四、小結

第二課時

一、創景激情,順勢導入

1、厚積薄發,加強積累:應用百花園一中的比喻歇後語和諧音歇後語作為上課口令。

2、吟誦經典,温故知新:將生字藴藏古詩名句,複習積澱雙管齊下。

3、談話引入,課件展示日出情景,板書課題。

4、過渡:《海上日出》描寫的是太陽從海面上升起的壯觀景象。巴金爺爺乘船去巴黎留學,在海上航行的日子裏,常常早期觀看日出,並把看到的景象寫了下來寄給了他的哥哥們,讓他們一起領略這壯觀的景象。今天讓我們也一起來繼續領略一下這海上日出的偉大奇觀。

二、朗讀課文,暢談感受

1、自由讀文,思考:讀了文章後你有什麼感受?

2、文中的哪一句話概括了我們的共同感受。(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

“奇觀”是什麼意思?

課件出示: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明白修辭,反問句改陳述句:這真是偉大的奇觀!

讀讀兩句話。思考:這兩句話的意思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句子的比較,使學生對反問句有了感性的認識。】

三、品讀課文,美讀展示。

1、巧設疑問,突出主線:為什麼稱之為“偉大的奇觀”?

默讀課文,畫畫能體現“偉大奇觀”的語句,簡單寫出自己的讀書體會。

2、集體交流,順學而教

重點理解:課件出示

(1)“太陽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

為什麼覺得“太陽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

①“一縱一縱地”請你聯繫生活中見到的日出情景再聯繫上下文想想。引導學生體會太陽上升時,給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覺。

②看錄像,談感受。

【多媒體的使用,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便於學生對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瞭解把握。】

③想象着太陽升起時吃力的樣子,你就一定能讀好,試一試!(個人展示)

(2)“很難分辨出哪裏是水,哪裏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為什麼分辨不出水和天?

你願意跟誰比一比讀這一句話。(賽讀)

比較帶點詞語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

“太陽在黑雲裏放謝的光芒,透過黑雲的重圍……”

它旁邊的雲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黑雲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

【意思相近詞語的辨別,加深了對文章的準確理解。】

3、把握情感,指導朗讀

瞭解了海上日出的壯美與綺麗,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陽躍出海面時該是怎樣的心情呢?我們該怎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學生練讀,讀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評價。

【評讀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聽讀能力。】

4、齊讀最後一段,回味整篇文章。

四、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1、説説你經常用什麼方法背誦文章?

(抓重點詞語,把要背的內容串連起來;先部分,後整體,一段一段背誦;理出思路,按順序背……)

2、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背誦自己喜歡的片段。

五、談話小結,學習寫法

1、滲透觀察,養習慣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來自於巴金先生真實的生活經歷,真實的內心體驗。學習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於觀察,我們也會在大自然中有驚喜的發現。

2、總結寫法,指明燈

結構安排是:總起----分述----總述;

寫作順序是: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

有詳有略:一六段略寫,二三四五詳寫。

3、延伸拓展,陶醉美

太陽----大自然賜予人類最好的禮物。它是光明的使者,温暖的象徵。尤其

是經過漫漫長夜噴薄而出的太陽,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光明和温暖,還有奮

發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六、作業佈置,拓展延伸

1、有條件的同學明天早點起來,觀察一下日出的景象。儘可能的用上“詞

語採集”中的“目不轉睛、奪目、奇觀”三個詞語寫一個片段,注意寫出其變化

的過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颳風、下雨、葉落等自然現象的變化過程嗎?可以學習課

文第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話,描述一種變化中的自然現象。

《日出》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能根據課題理清課文脈絡,找到相應小節,並瞭解遊記的一般寫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正確表達。

3、欣賞描寫泰山日出的語句,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懷。

教學重點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正確表達。

教學過程

一、認識泰山,導入課題

(課前播放泰山影像資料)

師:説到中國的名山大川,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五嶽”

(出示齊讀)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師:説到五嶽,人們必然會想到素有五嶽獨尊、五嶽之長之稱的泰山。

(出示齊讀)泰山是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

師: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

交流

(1)聞名中外

A、你還能想到哪些與之意思相同的詞語?(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話説一説你對它的瞭解?

泰山的聞名不僅因為它的無限風光,還因為它獨特的政治地位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泰山的聞名是因為它無限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遊覽勝地

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使得泰山成為旅遊者嚮往的地方。

帶着對泰山新的認識,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句話。(齊讀句子)

過渡:能夠親自登上泰山,一覽泰山美景,那是一件多麼令人嚮往的事情啊。今天機會來了,我們將共同學習第十七課,一起去——(齊讀)登泰山觀日出

二、抓住課題,理清文脈

1、師:俗話説,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我們知道課文寫了兩個部分內容(指名説)

請你快速找出相應的小節。

交流:2——6登泰山 7——8觀日出

2、師:為了看到泰山之巔雲開日出,作者凌晨就開始了登山。(出示)請大家大聲地讀一讀課文第2——6小節,邊讀邊圈出表示時間和地點變化的語句。同時思考,作者按什麼順序描寫登山過程的。

3、師:(黑板出示線路圖)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線路圖,我請兩位同學根據剛才所圈劃的語句完成這幅線路圖。(分左右部分,時間、地點)其餘同學在書上的空白處試着畫一畫線路圖。

師:從線路圖上,你發現登山部分的寫作順序是什麼?

交流:時間推移地點轉換(這就是一種時空轉換的寫作順序)

師:這兩種寫作順序穿插記敍我們也稱之為時空轉換順序,這是遊記這種文體寫作的一般方法。(板書:遊記)

(結合線路圖引説登山順序)

三、深入研讀,指導寫作

1、師:巍峨含柔媚,清風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過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仔細默讀第2——6小節,用橫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牆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山勢高)(指名讀)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視,雖有濃濃的雲霧籠罩着,但山勢依稀可辨,有的如馬鞍俯卧,有的.如駝峯聳立。(山勢多變)

(3)雲霧不斷地擴展着,飄動着,升騰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峯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雲霧美)

(4)猛抬頭一看,南天門正在頭頂上,路面寬一丈,像一張瀑布從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險)這山路真似九天銀河,讓人舉步維艱。(指名讀)

2、通過學習,你發現這四句話有什麼共同點?

(1)這四個句子都是寫泰山,但是描寫各不相同。你看——出示紅色字體,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的修辭手法好處就在於能夠讓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具體。

但是,同樣是比喻,這兩個句子,你更喜歡哪個?為什麼?

出示

雲霧不斷地擴展着,飄動着,升騰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峯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

雲霧不斷地擴展着,飄動着,升騰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有的像無數朵白色的浪花。

小結:不再是簡單的比喻,比喻的同時還寫出了雲霧的動態美。誰能讀好它,讀出這種雲霧擴展飄動升騰的感覺。

指名讀,男女生齊讀

3、這真是“白霧橫天,飛雲遍嶺,一片虛幻迷朦”啊。這雲霧還像些什麼呢?你們看——(出示雲霧圖片)

你能不能仿照課文,也試着來寫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上兩三句或者用上動態描寫的手法。

出示

雲霧不斷地擴展着,飄動着,升騰着,有的像

交流、點評

小結:山的靜與雲霧的動相映成趣,這真是巍巍泰山多勝景,青山雲霧共長天。

4、過渡:作者從凌晨兩點半開始登山,到達日觀峯,已是7點10分,這漫長而且艱辛的登山之旅,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5、(1)出示“泰山日出”圖片

師:用一個詞語説一説這日出帶給你的感受。(壯美蔚為壯觀……)

帶着這樣一種感受,自己先大聲地讀一讀日出的過程並試着完成這樣的填空。

(2)填空

(3)從所填的詞語中你發現了什麼?

作者抓住顏色的變化,形象地寫出了日出前天空的變化。

(4)引讀日出時的句子(這裏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時形狀的變化來寫的。)

(5)選擇一句你最喜歡的句子,試着讀好它

6、日破雲濤萬里紅,看到日出,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齊讀)“啊!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情不自禁”你是怎麼理解的?從中你讀懂了什麼?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歷經艱辛登上泰山的之後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難得一見的泰山日出的激動。帶着這樣一種心情,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呼喊——(引讀)“啊!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

四、結合板書,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隨着作者登臨了泰山,仰泰山之——(高),覽雲霧之(美),察山路之(險),觀日出之(壯麗)。同時還感受了作者比喻的精妙,動態描寫的逼真。這登泰山觀日出真是“幽徑通天,雲霧飄盈,無盡胸臆,冉冉朝陽裏。”讓我們再讀課題,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第十七課登泰山觀日出)

《登泰山觀日出》教學實錄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杜甫是我們熟知的一位大師人,他寫過一首詩叫《望嶽》,一起來念一念其中的這兩句。(出示)

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師:意思就是説,登上了那山的頂峯,俯瞰那眾山,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杜甫所寫的這座山就是泰山(板書:泰山),從杜甫的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1: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大。

生2: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雄偉高峻。

生3: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聳入雲,它把旁邊的山都給比下去了。

師:是啊,泰山被推為五嶽之首,五大名山中最高的一座。今天我們就要跟隨着作者的步伐登上這座高山去觀看那裏的日出。(板書完整課題)一起來讀課題。

生:登泰山觀日出。

師:課題由兩個短語構成,中間略作停頓,再來讀一讀。

生:登泰山觀日出。

二、初讀課文,感知寫作順序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出示默讀要求)誰來把要求念一念?

生:(1)依據課題,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然後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你讀了這兩部分內容之後的感受。(2)這篇課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遊記,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這篇遊記的?用直線劃下有關語句。

(生默讀課文,思考圈畫)

師:先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劃分和感受。

生1:1-6小節寫了登泰山,讀了這個部分,我感到泰山非常的雄偉高大。7-9小節寫了觀日出,我感受到了日出的變化多端。

生2:我也是這樣分的,我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高大,感受到了日出的壯麗多姿。

師:看來,泰山和泰山日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這篇遊記的呢?找到作者的行蹤了嗎?

生1:我找到的句子有:第二小節,凌晨2時半,我開始登山;第三小節,到了中天門,剛4點半;到達對鬆亭時,天已微明;7點10分,我終於到達了日觀峯。

師:有沒有誰要補充的?

生2:到達對鬆亭之後,作者經過了南天門,最後才達到日觀峯的。

師:我們再請個同學來完整地説説,先説時間,再説地點。

生3:凌晨2點半,我開始登山。

師:開始登山,也就是説此時我們在——

生:山腳下。(板書:凌晨2點半 山腳下)

生3:4點半,到了中天門;天微明十分到了對鬆亭;途經南天門,7點10分,登上了日觀峯。(師板書相應時間和地點)

師:發現了嗎?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這篇遊記的?

生:作者是按照時間和地點的順序來寫的。

師:是啊,作者按照時間、地點的變化順序寫了這篇遊記。(板書:時間 地點)

三、研讀課文,欣賞美景,感悟寫法

(一)研讀“登泰山”

師:課文1—6節,作者寫了登泰山的整個過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樣不同的景色呢?默讀這幾個小節,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來。

(生默讀圈畫)

生1:在山腳,他看到了整個泰山;在對鬆亭看到了山勢和雲海。

(板書:整個泰山 山勢、雲海)

師:山勢就是什麼?

生2:就是山的形狀。

師:是的,山的樣子、形狀。那麼中天門、南天門這兒呢?

生3:中天門天還黑,作者忙着趕路,所以沒有寫到景物。在南天門,作者看到山路,也就是有高又窄的石階。

師:真是好孩子!讀書真仔細!中天門一筆帶過,是略寫;南天門寫到的景是石階,但這一節更多的是在寫人。

師:(指板書)作者寫景的時候用上了許多優美的句子描繪了“整個泰山、山勢、雲海還有石階”,那麼讓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個地方的美景呢?這裏的景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下面就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曲線劃出讓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批註。

(生朗讀課文,並作圈畫、批註)

師:和大家來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一句: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牆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這個句子用上了比喻,把泰山比作成了一堵牆,形象地寫出了泰山雄偉高大的特點。(板書:高)

師:發現作者用上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大的特點,再找找,句中還有哪些詞語也寫出了泰山的這個特點?

生2:還有“頂天立地、天有多高、山有多高”這些詞語也寫出了泰山雄偉高大的特點。

師:(出示夜色中的泰山的畫面)看,這就是頂天立地、高聳入雲的夜色中的泰山!讓我們一起來朗讀好這個句子。

生:(齊讀)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牆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

師:繼續交流。

生1:我最喜歡的是對鬆亭的雲海:雲霧不斷地擴展着,飄動着,升騰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峯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這句話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雲比做成了棉絮、綢帶、浪花,讓人感受到了雲海壯觀美麗的特點。(板書:美)

師:也注意到了修辭手法的運用,那麼,這裏只用到了比喻嗎?

生2:還用上了排比。

師:是啊,三個比喻組成了一個排比句,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邊讀邊再好好感受一下,對鬆亭的雲海究竟有哪些特點?

生:(齊讀)雲霧不斷地擴展着,飄動着,升騰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峯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

《日出》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九冊《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圖學文,該文畫面壯觀、語言優美、結構明晰,記敍了“我”在晴朗天氣、有云天氣裏觀看到的不同景象,其中教學晴朗天氣的日出景象為本課的重點,是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描寫的。學生通過對幾種不同的景象的學習,感受大自然景象的壯觀、神奇,從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也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採用“板塊式探究性研讀法”即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地構成課文的若干板塊的問題情境進行探究式研讀,從而變教師主講為主導,棄面面俱到,重在梳理文章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培養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

教學目標

認識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及理解剎那、燦爛、光亮、亮光、光彩、光芒等8個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觀察理解,描述海上日出的幾種不同景色。

情感目標:感受壯觀景象,激發愛美情趣。

重、難點分析

這篇文章通過描寫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色,表達作者對奇偉壯觀的大自然現象的讚美之情。讓學生藉助畫面理解海上日出幾種不同景色,為學習本課的重點,但日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景色在不斷變化,如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去感受日出時的壯觀景象是本文教學的難點。針對以上重難點,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藉助畫面理解,同時結合學生自己學太陽上升時的動作,以突破重難點。

教學策略分析: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圖學文,教學應圖文結合。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讀悟、想象、表達等一系列環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及思維。教學時儘可能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圖、文、聲並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回憶描述,引入情景

同學們,我們偉大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美。我們曾經在一起欣賞過可讓濟南丟失一半嫵媚的趵突泉,領略過金華雙龍洞的大、奇。今天,咱們一起到海上去,去看看被稱為偉大奇觀的《海上日出》,好嗎?

二、感知奇觀,捕捉重點

1、播放海上日出圖片,師配樂朗讀。

2、學生談看後感受。

3、自由讀文最後一段,質疑問難

為什麼説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解釋“奇觀”

4、根據質疑,探究學法。

三、抓住奇觀,直奔重點

(一)默讀第2、3自然段,説説自己讀懂了些什麼?

(二)學習第2、3自然段,感知日出前天空景象的美,感受太陽升時的壯觀。

1、找出描寫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句子,分析句子、體會句子、品讀句子。

A、日出前天空景象出現了哪幾次的變化?

B、日出時句子中哪些詞用得好?體會到太陽上升時的吃力,學生可學太陽上升時的動作。

C、日出後景象又有哪些變化?

2、指名學生朗讀2、3自然段,其他學生欣賞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圖片。

(三)根據所學,完成練習

日出前:天空還是一片( ),很( )很( ),轉眼間,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現了( ),紅霞的範圍( ),越( )越( )。

日出時:那裏出現了太陽的( ),紅是紅得很,卻沒有( ),太陽像( ),慢慢兒( )地,使勁向上升。

日出後:它終於( ),完全跳出( ),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 )的亮光,射得人眼睛( )。它旁邊的( )也突然有了( )。

四、自學討論,感悟奇觀

1、默讀第4、5自然段,説説你讀懂了什麼?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想想是通過哪些詞語來體會的?哪些詞用得好呢?從哪能感悟到是奇觀?請讀一讀。師注意相機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闢。如“透”、“鑲”、“染”、“不僅是太陽、雲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等等。

2、欣賞圖片,練説有云時日出景象。

五、再現奇觀,體會感情

再次探討課文最後一自然段,體會感情,品讀句子。

六、延伸奇觀,拓展視野

我們的偉大祖國乃至整個世界,還有哪些地方或景象也可稱為“偉大奇觀”,學生説一説(可先在小組內説),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讚美一下。

七、昇華情感,讀出奇觀

配樂學生齊讀全文。

八、佈置練習

(一)課堂練習

1、下面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反問

①那裏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 )

②太陽像負了什麼重擔似人,慢慢兒,一縱一縱的,使勁向上升。( )

③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 )

2、選詞填空

光彩 光亮 亮光 光芒

①陽光透過雲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裏是水,哪裏是天,只看見一乍燦爛的( )。

②這時候,不僅是太陽,邊雲和海水也成了( )的了。

③一個夏日的早晨,太陽透過雲層,放射出耀眼的( )。

④春天,公園裏的鮮花開了,萬紫千紅,真是( )奪目。

(二)課外練習

完成一篇寫景作文

[設計思路分析]

本課時本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為主線這一“三為主”原則而設計,首先借助多媒體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導入新課,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再採用“錄像音樂配讀”的方法範讀課文,讓學生在圖文聲並茂的情境中,多感官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幫助學生儘快捕捉本課的學習重點,也為質疑問難作鋪墊。本課時教學時緊扣文中“奇觀”這一重點詞語,進行讀課文、賞畫面、品詞句、悟情感的學法指導,以達到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的目的。“延伸奇觀、拓展視野”環節意在通過學生的説,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也為拓寬學生的視野,進一步理解奇觀,從而達到“用教材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