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6.59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優秀教學設計(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1

指導思想: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基於這一理念,本課時通過學習“歐盟”這一案例,讓學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獻計獻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歐洲西部地區的範圍、位置,在地圖上找到主要國家及首都,認識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徵。

2.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表説明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瞭解歐盟的基礎上,認識到經濟上聯合的優勢,以及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

教學重點:

歐盟在歐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經濟、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對歐盟的學習,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分組蒐集有關“袖珍國”和歐盟的資料。

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動於2004年10月10日在中國拉開帷幕,到2005年7月結束,為期近一年。出示一組幻燈片:故宮午門前音樂會光彩的舞台,法蘭西巡邏兵飛行表演,法國印象派畫展之阿爾弗萊德·西斯萊《莫瑞橋》,法國藝術、煙火表演等精美圖片,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同法國的密切關係。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歐洲西部。

課堂活動一:走進歐洲西部

教師:出示幻燈片“歐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顯示歐洲西部。

學生:查圖分析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

歐洲西部位於亞歐大陸西部,西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南隔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與非洲相望。

緯度位置:中緯度

教師:出示幻燈片“歐洲西部”,認識歐洲西部海岸線曲折,大陸輪廓破碎,多半島、島嶼、內海、邊緣海。

學生:查閲“歐洲西部地形”圖;分組查找歐洲西部的主要半島、島嶼、內海、邊緣海和海峽。

學生:派代表點擊課件,師生共同點評。

點擊“英吉利海峽”位置,

教師:出示“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圖片,播放事先錄製好的錄音。

“英吉利海峽位於英國和法國之間,溝通了北海與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之一。為了減輕英吉利海峽的運輸負擔,英法之間在英吉利海峽最窄處,修建了被譽為‘世紀工程’的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隧道於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車,從此,天塹變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繫。從倫敦到巴黎的列車,運行時間從原來的5小時(依靠輪渡),縮短為3小時。”

(過渡)歐洲西部總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佔歐洲的一半左右,也相當於我國面積的1/2,但這裏卻分佈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國家密度較大的地區之一。

教師:出示幻燈片“歐洲西部政區”圖,認識歐洲西部的國家。

學生:查找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4國及其首都名稱。

教師:點擊課件,明確4國的位置及首都名稱。

介紹:面積最大的國家是法國,與我國四川省面積差不多;經濟最發達的是德國,與我國雲南省面積相當;最大島國英國,與我國陝西省面積差不多等等。

總結:歐洲西部大多數國家面積不大,並且出現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國”。

學生:展示課前蒐集的“袖珍國”圖片及資料,相互交流。回顧以前學習的世界四大稠密區及發達國家。

小結:歐洲西部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經濟發達等突出的地理特徵。

(過渡)歐洲西部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經濟發達,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使歐洲西部各國之間,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十分頻繁,發達國家間的競爭與聯合不可避免。在長期的競爭與聯合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歐洲聯盟(歐盟)。

課堂活動二:瞭解歐盟。

教師:出示幻燈片“歐盟成員國”圖

學生:對照圖冊查找歐盟成員國的名稱。

教師:點擊歐盟會旗。講解含義:由一塊藍色底上12顆排成圓圈的金星組成。12顆金星代表歐盟最初成立時的12個成員國。

歐盟從1993年最初的12個成員國,到2004年歐盟成員國已達25個。

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歐盟迅速的成長擴大?

教師:播放錄音資料“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一個地方嗎?這裏,司機開車跨越國境,無需出示任何證明,也無需任何檢查;人們可以自由地越境採購、旅遊、工作和休憩。旅行時可以享受醫療保健服務;在購買東西時,人們使用統一的貨幣,減少了兑換貨幣的麻煩,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員國中的其他國家學習,無需辦理簽證(少數國家除外),就像我們跨省學習一樣簡單,並且允許任何成員國的公民在當地政府和歐洲議會的選舉中投票,在這裏基本實現了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同學們,你們喜歡這裏嗎?”

教師:這就是歐盟成立後,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難怪一位法律學者認為根本不應該把歐盟看做一個國際組織,而應看做一個獨特的實體。他們有着一致的對外關税,以及一致的對外貿易地位。同時他們用同一種聲音在世界舞台上發言,形成同一種勢力,成為世界政治、經濟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

課堂活動三:探究歐盟──為我所用

1.探究:從地理角度分析歐盟建立的基礎?

地理位置相近,經濟基礎類似,發展水平基本相當等。

2.請同學們讀課本圖8.16“歐盟進出口佔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歐盟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

(1)歐盟進出口佔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歐盟進出口之間的關係(出口>進口)

(3)美國進出口之間的關係(進口>出口)

(4)“歐盟進出口佔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圖,為什麼以輪船圖形表示本區進出口比重?

(引導學生從海陸位置和交通條件對本區貿易的影響分析)

3.小組討論:如果不建立歐盟,歐盟各國以各自的經濟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強大實力?

4.嘗試探究:我們亞洲若要建立亞洲聯盟,與歐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從自然、人文兩方面分析。)

5.從“歐盟進出口佔世界百分比(1998年)”圖中瞭解我們進口、出口貿易佔世界百分比比重較少。

教師:講解2005年“兩會”期間,温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4年我們依然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其中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3.65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9.5%;2005年GDP增長的目標為8%,顯示我國實行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思路。”因此,同學們更應努力學習、積極探究,為“中華的早日騰飛而讀書。”

我的收穫:

(1)你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什麼啟示?(區域經濟以集團式發展,可擴大經濟市場,降低成本,減少繁瑣手續,推動科技發展,並加強了各國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實力。)

(2)若給我國經濟建設獻計獻策,你會説些什麼?

教師:

小結: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們亞洲各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為了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各國之間求同存異,排除各種不利因素,走向聯合,這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

點評:本節課以“中法文化年”作為導入素材,從時事出發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歐洲發達國家風貌,形象生動,真實感強;以歐盟的變化作為知識的拓展,時代感鮮明;以温總理的報告和學生的收穫為結束語,貼近生活,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的教學新理念。本課略顯不足的是課前資料的準備偏離了主題,而應是體現歐洲發達國家的事物、圖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國艾菲爾鐵塔、荷蘭攔海大壩等。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祕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閲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衞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

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並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板書】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製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並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着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於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並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麼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着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稱為什麼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麼,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麼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後,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説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為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説出它們各自所佔的緯度範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説出它大致位於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麪積大?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教材把城市是作為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位因素,而本節把城市作為一個區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於分析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類型並能夠舉例説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的影響。

(2)瞭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分佈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和變化,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城市三種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佈規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瞭解,但對於城市功能分區瞭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緻。對於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1--2課時

八、教學總結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亞洲的位置、範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並分析其相互關係。

2.通過地圖和資料,讓學生嘗試從不同方面説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啟發學生髮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培育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於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啟發式

教具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課時1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及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教學過程

[引入]

問題搶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高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新課導入]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應從哪裏入手來認識一個大洲或地區呢?

[情景提問]比如,我想去某一個同學家拜訪,可不認識,你能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嗎?

[歸納、確認]在這裏,同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我描述──1.你家門牌號碼多少?2.你家周圍有什麼明顯的地物標誌?3.你家的房子有什麼特徵,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實,認識一個大洲,也和認識別人的家庭一樣,先要從“在哪裏”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範圍、邊界。

[副板書]在哪裏──地理位置

[承轉]那麼,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實這和描述同學家的住址也是一樣的:亞洲所在的街區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亞洲的的門牌號碼就是其經緯度;亞洲的鄰居就是他周邊的大洲和大洋。

[活動]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副板書]

① 最北:81°N;最南:11°3′S;

② 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 、6.3 ,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説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啟發引導]

[size=+0]

1.計算

a. 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熱三帶)

b. 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 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 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於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板書]

1.跨緯度最大(跨寒、温、熱帶)

2.東西距離最大

3.面積最大(4400萬平方千米)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5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

2、景觀特徵

3、成因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2、大堡礁的位置、分佈、成因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三、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陽的梯田景觀

四、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蹟

高二旅遊地理優秀教案:現代旅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旅遊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瞭解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認識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現代旅遊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要素

時間:1840年以前

特點:只侷限於一定社會階層的少數人,事務性出遊佔絕大多數,出遊的距離較短,沒有出現提供旅遊專業化服務的企業。

(2)近代旅遊:

1841年,英國首次出現以盈利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專門化旅遊服務,隨後誕生了旅行社

特點:仍是高消費活動,普及程度、活動範圍和規模仍然有限,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結構。

(3)現代旅遊:

時間:1950年以後

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局勢也日趨穩定,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使人們外出旅遊的慾望日益增強。

②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機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益“縮短”。

2.現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主體的大眾化

圖1.1國際旅遊人數及收入的增長通過讀圖,瞭解到:

國際旅遊人數及收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反映了旅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活動。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全球旅遊人數每年多達30億人次。

思考

1.作為一名旅遊者,應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點撥:旅遊者的基本條件:閒暇時間、經濟條件(即金錢)、動機(即旅遊慾望)。

點撥:旅遊主體的大眾化説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廣大人民的經濟收入提高,勞動時間縮短使閒暇時間延長,為外出旅遊提供了金錢和時間的保證。此外,隨着競爭的激烈化,人們逐漸進入了節奏快、強度高、風險大的工作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大眾對旅遊休閒的需要也隨之提高。

(2)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常見形式: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商務旅遊和文化旅遊等。

新出現的特種旅遊形式:農業旅遊、紅色旅遊、尋根旅遊等。

閲讀形形色色的現代旅遊

通過閲讀材料,瞭解了其他國家的一些特色旅遊形式,進一步理解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思考

1.你還知道哪些旅遊項目?選擇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紹。

點撥:鼓勵學生儘可能多地列舉出不同的旅遊項目。有人把現代旅遊細化為觀光旅遊、休閒旅遊、度假旅遊、購物旅遊、商務旅遊、美食旅遊、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宗教旅遊、民俗旅遊、體育旅遊、健身旅遊、公務旅遊、修學旅遊、科研旅遊等。

2.發揮你的想象力,策劃設計一些新的旅遊項目。

點撥:建議把學生設計的旅遊項目在全班範圍內進行展示和交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旅遊空間的擴大化

旅遊空間的擴大化既包括範圍的擴大(如極地地區),也包括覆蓋面的擴大(如鄉村地區)。每個地方都可能成為旅遊地。

(4)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旅遊目的的娛樂、消遣,既是現代旅遊的一大特點,又是旅遊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思考為什麼娛樂、消遣成為現代旅遊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點撥: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娛樂性、消遣性的旅遊佔絕對優勢,據統計,在全部的現代旅遊中,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旅遊佔75%。

二、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食、宿、行、遊、購、娛

瞭解:

1.旅遊六要素中,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點撥:在旅遊六要素中,旅遊交通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們外出旅行,首先必須實現從常住地向旅遊目的地的空間轉移,這就是旅行。除近距離的遊覽或少數具有特殊意義的徒步旅行外,絕大多數的旅遊者都必須藉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遊的願望。

2.旅遊六要素的“核心”是什麼?

點撥:“遊”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遊覽活動主要依託旅遊景區開展。

3.旅遊六要素之間有何關係?

點撥:旅遊六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過案例①的學習,進一步瞭解旅遊六要素之間的關係。

香港的旅遊特色在“購”,而購物旅遊又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要素的發展。據統計,每年進入香港的國際旅遊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為了購物,其購物費用也佔全部旅遊費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為世界的“購物天堂”。

思考:

1.從旅遊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購”是如何促進旅遊業發展的?

點撥:到香港購物是許多遊客來港旅遊的主要動機。“購”是香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促進了整個旅遊業的發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點撥:香港是自由港,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由於大部分商品不收關税,香港的商品價格就相應較低。此外,這裏每年都有許多換季大減價的促銷活動,能為遊客提供真正的實惠。香港店鋪中銷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貨品,而且大部分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態度殷勤友善,以客為先。購物成為香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美國的位置、自然概況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知道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瞭解其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條件、分佈及主要特點。

2.瞭解美國經濟對世界資源與環境造成的影響。

3.瞭解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4.理解農業地區專業化,學會分析影響農業帶(區)的主要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分析美國發展工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以及自然條件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

2.學會分析圖像、表格等各種信息的方法。

3.通過學生閲讀各類地圖,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用圖、分析地圖的能力。

4.通過學生收集美國經濟發展對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等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過學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間、自然條件與工農業生產之間的相互關係,進一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生了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通過學生了解美國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等事例,使學生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美國的繁榮和發達,樹立全球意識、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3.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特點、工業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二)教學難點

1.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方法

講述法、探究法,討論分析法。

四、課時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老師:在前邊幾章學到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都是屬於東半球的,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一個嶄新的章節西半球的國家。大家看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圖找出位於西半球的大洲。

板書: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在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是美洲,美洲又分為南美洲與北美洲。南美洲與北美洲是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以北為北美洲以南是南美洲。人們還習慣把美洲分為北美和拉丁美洲。大家在地圖上找找屬於拉丁美洲的國家和地區?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北美與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國與墨西哥的分界線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説拉丁語。

講授新課:近來一部《阿凡達》掀起了一股看3D電影的熱潮,大家都知道是哪產的這部電影嗎?

學生回答:好萊塢

教師:大家還看過好萊塢的哪些大片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萊塢位於哪個國家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好萊塢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市區西北郊,是世界著名的電影城市。今天咱們就一起走進美國,瞭解美國的一些基本情況。大家看書圖

9.5、圖9.12和地圖冊找出美國有那幾部分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