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引導學生置身詩境,藉助聯想和想象,品味詩歌意境 。

3、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係,採取相應的欣賞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

4、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隱逸的人格志向。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誦讀,抓住意象,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 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思無邪”“一言以蔽之”的《詩經》,到被尊為百世之師的“楚辭”的代表作《離騷》,從剛健清新的漢樂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詩歌這一文學體裁到了唐代便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豪放飄逸的李白詩,沉鬱頓挫的杜甫詩,通俗曉暢的白居易的詩,形成了唐詩的巔峯,而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世人關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孟浩然的山水田園世界,去領略他筆下那種恬靜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他那隱逸自得之志趣。

二、複習舊知:

置身詩境:通過反覆誦讀,藉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並沉浸其中,與詩人產生共鳴,得到審美享受。

緣景明情:讀者根據在想象中勾勒出來的詩人描繪的意境,觸景生情,去感受、體會處於這樣的意境中自己萌發的情感,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鑑賞方法:反覆誦讀——抓住意象——聯想、想象——進入意境——緣景明情

三、詩歌鑑賞

(一)簡介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世稱孟襄陽。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閒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説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牀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悦,説:“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22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25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28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二)、品讀課文

1.詩題解讀:

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徵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

孟浩然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追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闢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用典。

2.詩句意象

山寺鐘鳴、漁梁渡頭、江村、乘舟、鹿門、月、煙樹、龐公棲隱處、巖扉、鬆、幽人

3.意象解讀

意象是指藴孕着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或事物。詩歌最主要的特點是抒情,而情感的載體和媒介是意象。詩中所選意象又承載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對比

沉緩的鐘聲 —— 嘈雜的人聲

佛門清靜 —— 塵世紛繁

同是乘舟,兩個方向 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

歸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

隱居鹿門,心慕先輩。

山中場景,側重寫隱居。

4、情感解讀:

美好的景色襯托出詩人怎樣的心情?(緣景明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二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見聞,聽到山寺報時的鐘聲,望見渡口爭渡的人們,在山寺僻靜與渡口喧鬧的對比中,使人聯想起詩人瀟灑超脱的情懷。

三、四二句,寫世人回村,詩人卻離家歸鹿門,在兩種歸途中,表露詩人的隱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寫上鹿門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樹林,朦朦朧朧,美妙無比,詩人陶醉在這景色中,不禁與大自然化為一體,不知不覺到了目的地,原來這就是龐德公的隱居處,這兩句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寫隱居處的境況:孤獨一人,與世隔絕,與山林作伴。表現了隱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諦。

5、再現詩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請抓住意象及其特徵,通過聯想想象,補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語言細緻描繪,再現詩句畫面,併為畫面命名。

6、感悟詩境:

這首詩寫“夜歸”的“歸”途,實際上是從世俗到隱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乾淨的筆墨,抒寫了歸隱的情懷志趣,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隱士形象,構成了一種獨到的意境

詩中所寫:

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 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

實質上是:

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特別是此詩後四句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於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即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後兩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換成“還”?

不能。這首詩的最後兩句,營造了一個非常清幽的自然環境,但在這樣的環境中,還有人在活動,“惟有幽人夜來去”。這就使人在這幅高士隱居圖中,除了感受到詩人隱逸超脱的情趣外,還感受到在這種情趣的下面,藏着詩人進仕無望所引發的一點憤鬱不平之氣。

2、.結合全詩,試賞析本詩的對比藝術。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鐘鳴 襯托 隱居地環境的清幽,而這又與爭渡的喧囂 形成鮮明的對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卻“歸鹿門”,更是表現了詩人與世人的相異之處。

②後四句中,靜態的環境描寫與動態的人物描摹形成對比,比出了詩人與前賢的相通之處,表現了詩人對於先賢的仰慕之情,從而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五、課堂小結:

蘇軾曾經説過,孟浩然的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後山詩話》引)。他所説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學,指在詩中博採成語典故。這嚴格説,並不能成為孟浩然的缺點。如果按我們的理解,把“無材料”解釋為生活經歷的簡單,思想內容不豐富,那麼蘇軾這幾句評語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點。孟浩然的好詩不僅數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簡短,他所擅長的詩體,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從藝術的完整、精美來説,他卻完全可以和王維並駕齊驅,各標風韻。杜甫説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他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高,比李白、王維大十二歲。他詩集裏,還殘留着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痕跡。如《美人分香》、《同張明府碧溪贈答》等詩,還有宮體影響。他的某些詩句,也有化用鮑照、謝挑、陰鏗、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詩句,往往能青出於藍,不着痕跡。在創造盛唐詩歌渾融完整的共同風格上,他是有不小貢獻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維等盛唐詩人對他都深懷敬意,並給他的詩以相當高的評價。

六、拓展:比較《夜歸鹿門歌》和《歸嵩山作》在意境上的異同。

同:意境優美恬淡,表達了對歸隱的嚮往和閒適自得的心情。

異:《夜歸》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等景物,構成了詩境的平淡自然,優美恬淡,脱盡塵世煙火,但“惟”句也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歸》詩寓情於景,意境充滿變化。清川,離歸的車馬,結伴而返的暮禽,這些景象構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歸山之始的悠然自得;歸隱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些景物,又使得詩歌意境帶上黯淡淒涼色彩,從而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悽清的心境。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緣景明情,把握詩歌意象和意境。

2、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情感,把握對比寫作技巧。

【重點難點】

1、知人論世,明確作者夜歸的複雜情感。

2、緣景明情,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學法指導】

1、誦讀法

2、討論交流法

【知人論世披情入文】

1、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主要活動於開元年間。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中年以前曾離家遠遊。40歲那年赴長安應進士舉,落第後在吳越一帶遊歷多年,到過許多山水名勝之地。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刺史,孟浩然曾應闢入幕,不久辭歸家鄉,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200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遊覽家鄉一帶的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

主要作品:《秋登萬山寄張五》《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

2、背景探究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漢江西岸,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相距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徵辟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裏,40歲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心追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在鹿門山闢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墅,這首詩的主旨也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3、山水田園詩

陶淵明等詩人是我國東晉田園詩派的代表,謝靈運、謝朓等詩人是我國南朝山水詩派的代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是我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這首詩可以看出在李白心中孟浩然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風度瀟灑、超人不凡、高卧林泉的高人隱士

【誦讀體悟初步感知】

1、 聽音正音,自讀感悟

2、找出詩歌意象並分析描繪的畫面和表達的情感

明確:

①意象:山寺、鳴鐘、渡頭、江村、夜月、煙樹、巖扉、鬆徑

②畫面: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黃昏江景圖和月夜山景圖。

③情感:表達了作者自在閒適的隱逸情懷。

【思維碰撞合作解疑】

1、前兩聯都使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後兩聯的月夜山景圖有什麼特點?有何作用?

3、探究“夜歸”的歸途

1、①前兩聯都用了對比的手法

②首聯山中沉緩的鐘聲代表佛門的清淨與渡頭嘈雜的人聲所代表的塵世繁雜形成鮮明對比;頷聯世人回到家中,而我歸鹿門,兩種歸途形成對比。

③情感:兩個場景和兩種歸途代表人生的兩種選擇,表現了作者恬然灑脱的隱逸志趣。

2、①月夜江景具有幽美、恬淡的特點。

②煙樹樹影朦朧、夜月皎潔清冷、巖扉幽深僻靜、鬆徑清幽寂寥,整體是靜態景象,與黃昏江景的動態形成對比。

③ 詩人對此景欣喜、沉醉、迷戀,表達了其對隱逸生活的喜愛。

3、作者的歸途從日落黃昏導月懸夜空,從江上行舟到鹿門山途,實質是從塵雜俗世到寂寥隱逸的道路。

【識記技巧觸類旁通】

置身詩境:通過反覆誦讀,藉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並沉浸其中,與詩人產生共鳴,得到審美享受。

緣景明情:讀者根據在想象中勾勒出來的詩人描繪的意境,觸景生情,去感受、體會處於這樣的意境中自己萌發的情感,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鑑賞方法:多誦讀——抓意象——勤聯想——入意境——明情感

【查漏補缺鞏固提升】

請同學們按照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賞析王維的《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比較《夜歸鹿門歌》和《歸嵩山作》在意境上的異同。

同:

意境優美恬淡,表現了閒適自得的心境,以及對歸隱的嚮往。

異:

《夜》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等景物,通過塵世的喧囂突出自己的超脱與瀟灑,構成的意境的平淡自然,幽美恬淡。

《歸》詩寓情於景,藉助自然的景觀,意境也充滿變化。歸山之始悠然自得;歸隱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些景物,又使得詩歌意境帶上黯淡淒涼色彩,最後歸隱閉關的恬靜淡泊。

文章小結:

這首詩寫“夜歸”的“歸”途,實際上是從世俗到隱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乾淨的筆墨,構造了一種平淡自然,幽美恬淡的意境,抒寫了作者摒棄世俗生活而安於歸隱的情懷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