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4W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書本24頁例2.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意義,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

面積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會運用表面積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探究立體圖形的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學具準備:

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0.25×4= 0.125×8= 4.5+5.5= 1.2-0.2=

8.1÷9= 0.42×6= 1.8+2.2= 0.2×5=

2、填空

(1). 長方體有( )個面,( )條稜,( )個頂點。

(2). 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的面積( ),相對的稜的長度。( )。

(3). 正方體的( )個面都是( )形,它們的面積都( ),十二條稜的長度都( )。

(4).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 )。

(5). 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 ),也叫做( )。

二、探討新課

1、什麼叫長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 )=( )

2、什麼叫長方體的表面積?小組討論正方體的計算方法

3、彙報小結:

(1)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總和,叫做它的表面積

(2)正方體的表面積=稜長×稜長×6

(3)質疑:稜長×稜長能算出什麼?再×6又算出什麼?

(4)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需要哪些條件?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需要哪些條件?

(5)嘗試練習:例:一個正方體紙盒,稜長3釐米,求它的表面積。

三、鞏固練習

1、一個正方體的稜長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積

2、一個正方體金魚缸(無蓋),稜長是5分米,做這個金魚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

3、一個正方體餅乾盒的稜長是3.5分米,在它的周圍貼上商標紙(上下面不貼),貼商標紙的面積有多少平方分米?

4、填空

(1)、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54平方米,它的一個面的面積是( )平方米。

(2)、一個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是48分米,它的表面積是( )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體的長是4分米,寬是2分米,高是1分米,它的表面積是( )平方釐米。

四、全課小結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寬×2 + 長×高×2 + 寬×高×2

=(長×寬 + 長×高 + 寬×高)×2

正方體的表面積 = 稜長×稜長×6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掌握正方體的特徵和理解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着“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1、讓學生運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遷移到正方體。培養遷移能力。

2、利於正方體的特徵小組討論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空間思維能力。

3、巧編習題,以“練”促思。學生在算式説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練習的強度還要提高。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2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建立表面積概念。

2、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求法,在觀察對比中,得到長方體表面積公式、正方體表面積公式。

3、運用公式實際應用,並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長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

長方體表面積公式中長寬,長高,寬高呈現後,能夠清晰的知道它們分別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積。

教具、學具的準備:長方體盒、正方體盒、桔子、長方體展開圖、課件

教學研究過程:

一、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重建表象

1、師: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誰來説説長方體、正方體有哪些特徵?

2、生:彙報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或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長方體有8個頂點,12條稜,每平行的四條稜長度相等)

(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的12條稜都相等)

3、師小結並引出課題

同學們對長方體、正方體認識的很好,今天我們一起共同來研究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板書課題)

二、建立表面積概念,認識表面積

1、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麼?

2、生交流:什麼是表面積?

怎樣求表面積?

求表面積在生活中有什麼用途?

表面積和以前所學的面積有什麼不同?

3、師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積指的是哪裏嗎?

生摸一摸,説一説。

4、師:物體表面的總面積叫做物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指的是哪裏,那正方體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説一説。

三、探求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

1、師:我們知道什麼是表面積,如何來求它們的表面積呢?

小組內兩兩合作,把你如何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思路與你的同桌進行交流。

(師在小組間巡視)

2、生交流彙報各種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

3、交流比較各種求法,繼而得出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漢字與字母公式表示)

長方體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S= 2(ab+ah+bh)

4、課件展示: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直觀感受長方體

表面積方法的'研究過程。

5、生總結: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含字母)

正方體表面積=稜長稜長6

S=6a2

四、基本反饋練習

1、計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積

師:老師手裏這個盒子的長為10cm,寬為7cm,高為3cm,

請你計算這個盒的表面積。

生試做,並指生上台板演

2、課件出示(三個立體圖形),分別計算它們的表面積。

3、生在實物投影儀前講解交流。

五、解釋應用(課件出示題目)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1、一長方體鐵盒長18釐米,寬15釐米,高12釐米,做這個鐵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釐米的鐵皮?

a、生交流思路

b、列式。

2、一正方體無蓋木箱,稜長5分米,這一箱子的表面積是多少?

a、生試做

b、交流思路

3、一間長8米,寬6米,高4米教室,門窗面積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頂面,粉刷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a、小組內交流思路

b、全班交流解題策略

c、生計算

3、談收穫或體會

通過這節課的研究與交流,你的收穫或體會是什麼?

反思:本着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實施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主體實驗的兩條基本原則,即誠心誠意的讓學生做主人,嚴肅嚴格的基本訓練。通過老師提供的材料,創設一切有利於學生主體參與的環境氛圍,在教師的引領及點撥下,讓孩子們自己去認知、去概括歸納總結,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讓更多的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們獲得有效的數學學習,學習質量得到提高。本着這一教學理念,這節課設計了以下幾個大的框架。

框架一:從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重建長方體、正方體表象,為解決本解決本節課的知識搭建一個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積概念

在提供實物這一材料下,通過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説一説,調動多個感官來很好的認識、理解表面積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積計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積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小組的兩兩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識經驗通過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並從中比較,選擇出較簡捷的方法,繼而得到公式,由於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長方體研究透徹後,輕鬆的得出求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框架四:鞏固練習

公式得出後的基本應用,通過老師手中香皂包裝盒表面積的計算,及時對知識進行反饋。

框架五:解釋應用

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孩子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巨大作用,並在應用中提升對數學理解的質量,由基本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提升練習的設計,在交流思路的過程中,還滲透了審題意識及習慣的養成,並使孩子們體悟到遇到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靈活而又準確的找到解題方法。

框架六:談本節課的收穫

孩子們從知識目標上談,同時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談自身的體會與收穫,對數學這一許多人認為枯燥的學科中產生豐富的情感,激發起孩子們熱愛數學的美好情感。

在這節課中,每一個孩子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從問題的提出到交流,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孩子們都在主動熱烈的參與,特別是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時,孩子們智慧的火花不時的在課堂上迸發,有的從長方體兩個相對的面為一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為一組去求;還有的孩子從長方體展開的平面圖去求,更可貴的是有的孩子能夠想到用底面周長乘以高再加上、下兩面面積的方法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對問題的思考具有創新性與獨特性,思維的深度得以發展。另外,孩子們語言的表述清晰、準確,聲音洪亮,手拿學具示範時動作落落大方,談體會與收穫時精彩的發言給老師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從這節課上,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數學的情感是積極的,參與是主動的,同時,在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數學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獲得了有效學習。

這節課存在着一些遺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方法的交流過程中,由於課堂上的生成情況較多,在處理時由於教學藝術的欠缺,耗時太長,以至於最後的幾道提升練習來不及在課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沒有展現出來,留下了較大的遺憾。從這節課上,我收穫了很多,同時,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較多的不足與問題。做為教師,課堂上當孩子們在熱烈交流的過程中,要學會調控與把握,與教學目標關係不大時,要適時的把學生拉回來,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要合理安排好時間,使孩子們在每一節課上的數學思維都得以發展與提升。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過程,它需要經驗的積累,特別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教育機智,這需要歷練與功夫,在今後的教學中,更要對教材深鑽,準確的把握,因為這正是教學藝術的來源。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讓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意義,初步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積的計算方法。

2、探究性目標:能根據現實情景和信息,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觀察思考等解決問題的方法,去探求、經歷、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和計算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探求意識和探求能力。

3、情感性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

教具、學具準備:

長方體和正方體藥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學具、直尺、不同規格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板若干組、剪刀、透明膠、捲尺、竹竿等。

教學設計理念: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積極創設各種有利於開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矛盾,獨立思考和相互啟發。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加強對學生活動的設計,使活動的內在結構以及活動之間的結構有利於培養學生敢於求知、求異的探索態度,善於求新、設疑、遷移的學習能力,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動手操作能力。其次、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來充實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知識和技能創造性地學習和實踐。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選取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經驗背景的活動,按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第三、教學內容要有利於學生的探究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並制定科學探究活動計劃,有利於學生的觀察、實驗、記錄、統計等,有利於學生思索並得出結論。第四、探究活動要在情感態度上與兒童貼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活動情景,複習導入

1、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了,下面請同學們用老師為大家準備的這些長方形或正方形紙板每個小組做一個封閉的長方體紙盒。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開始吧!

2、小組合作,利用長、正方形紙板動手製作長方體紙盒。

3、師:同學們合作得很好。哪個小組的同學能説一説你們製作的長方體紙盒它得基本特徵,指出它的長、寬、高,並分別指出和長、寬、高相等的稜。

生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生2: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生3:長方體的6個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着長方體指出它的長、寬、高。

師:沿着長方體紙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稜剪開,再展平。(教師將長方體表面積教具展開貼再黑板上)

簡析:此環節為學生創設了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運用所學知識,鞏固所學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並使學習數學成了一種樂趣,從而喚起了學生觀察、探究、發現數學規律的慾望,為學生學習新知作了鋪墊,使學生順利進入下個環節的學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師:同學們説得真好,下面請同學們觀察自己製作好的長方體紙盒,分別用上、下、左、右、前、後標明六個面。

師:長方體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怎麼樣?

生:(拿着手中展開的長方體)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後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有幾組面積相等的長方形?

生:總共有三組面積相等的長方形。

師:剛才我們觀察了長方體的展開圖形,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正方體的展開圖形(課件演示正方體展開圖形)

師:展開後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有幾個相等的面?

生:每個面是正方形的,有6個相等的面。

師:(指着兩個展開的圖形説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面的面積總和叫做它的表面積。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簡析: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表面積的概念,通過讓學生親自操作,認真觀察,使其更清楚的看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也為下面學習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做好準備。

2、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師:既然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那麼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呢?請你們用自己製作的長方體紙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計算方法,彙報如下:

生1:我們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別求出長方體上、下、前、後、左、右6個面的面積,再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就是它們的表面積。

生2:我們組列式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用632求出前後兩個面的面積;用532求出左右兩個面的面積,然後把三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生3:我們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後面。然後用它們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個面的總面積。因為長方體六個面中分別有三組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生4:我們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長方體展開後大長方形的長,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後4個面的面積;532求的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最後再求出它們的和。

生5:我們組製作的長方體紙盒和他們的不一樣,因為左右兩個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後四個面的面積;用332求的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師:你們計算的很準確!你們組製作的長方體紙盒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你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簡捷的計算方法,很值得學習。生活中的長方體確實是各種各樣的,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師: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們會計算了,那麼正方體的表面積應該怎樣計算?

生1:正方體同長方體一樣都是六個面,而這六個面的面積是相等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認為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於正方形面積乘以6。

生2:正方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面積相等,所以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於稜長稜長6。

簡析:當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後,急於知道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訴學生或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推導出表面積的公式,就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長方體紙盒,通過討論、測量、計算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合作和探求知識的意識。在此環節中學生不僅自己主動經歷表面積的計算過程,感受到了表面積的意義,而且也使自己探索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師出示一個長方體藥盒,問:你能計算出它的表面積嗎?(不能。)為什麼?(生:因為不知道每個面的長和寬、、、、、、)現在告訴你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10、8、6釐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積嗎?只列出算式不計算。

2、生獨立計算。

3、師:通過列算式,你有什麼發現?(只要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我們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積。)

簡析:此環節是加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深化鞏固,也是對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抽象過程。

四、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1、師:請同學們拿出正方體藥盒,幫助工人師傅計算一下要加工100個這樣的藥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

2、師出示一個正方體紙盒,讓學生觀察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有5個面)告訴學生它的稜長是10釐米,求出製作一個這樣的紙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只説算式)

3、師:假如我們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計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嗎?請同學們利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測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個組最先計算出結果。(可把學生分成兩個或三個組,在實際測量中遇到困難可與本組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

簡析:數學學習,從理解知識到具體應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次飛躍。本節課所設計的練習題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物品,靈活應用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解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應用中發展智能。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還了數學的本來面目。

五、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簡析:歸納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總結交流學習方法,對知識的掌握及今後的學習相得益彰。

反思: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繫。(著名數學家波利亞)在這個案例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具體事物出發,通過實物、教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給學生充分觀察和實際操作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生產實踐,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這是新大綱中所強調的。教師遵循了新大綱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引入,為學生創設了探索新知識的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將抽象的知識變成了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的現實東西,使學生在觀察和操作中,對知識的思考與實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動促思。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和總結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方法,並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於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我們深刻體會到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包辦代替,努力創設情景,提供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充分經歷-和感受了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意義和計算方法,並且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思維和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建立了自信心,激發了求知慾,獲得了成功得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