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範文集錦八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4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那麼大家知道方案怎麼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範文集錦八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帶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領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教學重點】

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及大自然的喜愛,同時感受語言的優美。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跟隨着作者,訪問了“山裏的朋友”,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種親切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隨着這篇課文,一起去體味那山雨的無窮韻味吧!

2、板書課題:山雨。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解決課文中出現的詞語,劃出優美的句子。

3、這篇文章是按什麼順序寫的?簡單地説一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

(雨起、雨中、雨後。)

4、作者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在這裏他觀察到了什麼?又傾聽到了什麼呢?找到有關的句子劃下來。

三、精讀感悟

1、他觀察到了什麼?又傾聽到了什麼呢?

(先是聽見山雨的聲音,接着看到山雨改變了山林的顏色。)

2、我們先隨着作者去感悟山雨的音韻美。找出寫山雨聲音的句子,讀一讀,劃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沙啦啦,沙啦啦──

⑵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將雨聲比作“無字的歌謠”,從這奇特的想象中表達作者對山雨的無比喜愛。)

⑶雨聲裏,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

(作者把巖石、樹葉、綠草比作琴鍵。)

⑷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將灑落的雨絲比作“輕捷柔軟的手指”,把雨聲比作“優雅的小曲”。)

3、山雨動聽的音樂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而它的綠更是難以忘卻的美。讀讀這些寫雨色彩的句子,你體會到了什麼?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

(這裏實寫雨的色彩──綠,給人清新的感覺。)

⑵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是作者對雨色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讀。

四、小結

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閲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閲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

(汪曾祺等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附板書:

衚衕特點:方正

概括要點:

衚衕文化特點:封閉

1、化繁為簡,抓總起句、同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等語言特點:樸素、口語化。

2、對若干事物從高一層次文有味兒……説明其共同點感情:無奈中有懷念,化汪批判中有失落。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重力是如何產生的,能列舉生活中的重力現象,感知重力;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

(3)瞭解並描述重力的方向,會用重力方向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瞭解重力的重心。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主動建構知識;

(2)通過體驗和觀察,感知重力方向,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樂於思考的能力;

(3)通過創設物理情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實驗、設問釋疑,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啟迪、輕鬆和諧氛圍;

(2)通過體會“物理就在身邊”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設計思路

1、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和核心任務

“重力”這節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但比較瑣碎。我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置,以知識為載體,創設對話平台,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啟迪、輕鬆和諧氛圍;促使學生主動交流、勇於表現,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主動建構與重力有關的知識,使學生體驗多種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物理課堂必須承擔的責任

這節課,通過設置與學生認知不同或認知匹配的情境,培養學生髮問意識和思維能力;通過探究“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及實驗數據分析的過程,從而通過質疑、對比分析等環節,得出結論,提高探究能力;通過“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應用,使學生對“重力方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學生經歷自主建構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的過程,認識重力;

(2)通過觀察、討論及實驗,讓學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

用點。

教學難點:(1)通過創設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對課堂動態生成的有效引導和駕馭 (3)學生描述“重力方向”過程的教學

四、教學準備

學生:彈簧測力計、質量已知的鈎碼、重垂線、鐵架台、細線、金屬組 教師: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裝有鐵塊的粗細均勻的管子、不規則形狀的紙板、細線

五、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了“力”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學生有着豐富的體驗和感性認識。 這節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可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置,創設對話平台,促使學生主動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從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方面,感知重力、認識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認識對學生來説是難點,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實踐活動等環節的設置,使學生認識“豎直向下”的含義,為後續知識壓強、功、機械效率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常見的數量之間關係的含義。

2、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數量關係解答一些實際的問題。

3、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學生滲透節約的好習慣,以及明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觀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各數量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靈活地運用數學關係解答應用題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春天到了,同學們是不是都想出去春遊?老師準備帶我們班的同學來西遞玩,準備帶一些食品。為了便於方便,每人購買其中一種食品幾件,你能為我們同學算一算購物的帳嗎?(媒體出示一些常見食品的價格。)

二、展開活動,探究新知

(一)、組織活動,初步領悟

1、每個小組的每位同學購買一種食品,預算各需多少錢。

2、展示部分小組的學習成果,並讓學生用學過的數量關係説一説自己的如何計算出來的。

3、齊老師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買幾瓶水,請同學的幫老師算一算行不行?(媒體出示)

⑴每瓶礦泉水2元,買5瓶礦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買5瓶礦泉水用了10元錢,每瓶礦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礦泉水2元,10元錢可以買多少瓶礦泉水?

4、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思考並展開討論:

⑴每一題中告訴我們什麼數量?要求的又是什麼數量?

⑵每道題你能否運用數量關係表示出來?

5、交流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數量=單價

總價÷單價=數量

6、引導學生進一步比較以上各題中的數量關係,從中引出:只要知道總價、單價、數量中的任意兩個數量,都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

(二)、類推延伸,形成認知

1、老師準備進行的春遊活動,在路線安排上還有些問題,因為老師處在黃山區,離同學們很遠,如何安排好行程,請大家幫老師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車每小時行40千米,從黃山區到達黟縣需要2小時,兩地之間有多少千米?

⑵從黃山區到黟縣有80千米,汽車每小時行40千米,幾小時到達?

⑶從黃山區到黟縣有80千米,2小時到達,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完成後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的計算過程,及時組織評議。

3、議一議:同學們能不能仿照總價、單價、數量之間的關係,寫出每一題中的數量關係,小組內可以互相交流、討論。

4、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並及時組織評議。

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三)、歸納小結,深化理解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不論是單價、數量、總價之間,還是速度、時間、路程之間,只要知道其中的兩個數量,都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

三、層次練習,拓展運用

1、反饋練習:

填寫教材P103的第4題,並及時展示評議學習成果。

2、拓展練習:

⑴一種收音機每台售價80元,現在有480元錢, ?

⑵一列火車每小時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練習:

你能把以上第1題改編成求總價或求單價的應用題嗎?第2題能改編成求時間或求速度的應用題嗎?

四、總結質疑

今天你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要求

1.展開拓展閲讀,瞭解“看”的學問;從布魯諾和柏波羅的做法和結果對比中得到啟示。

2.學會快速閲讀,提高閲讀的速度和質量。

3.對愛迪生的故事展開討論,積累學習方法和生活的小竅門。

重難點,關鍵

1.學會快速閲讀,提高閲讀的速度和質量。

2.針對愛迪生的故事展開討論,積累學習方法和生活的小竅門。

課時劃分三課時

第一課時教具準備課件。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教師導入:

今天我們完成兩項學習任務,閲讀《“看”的學問》和《管道》。

二.學習《“看”的學問》

1.輕聲讀文,思考“看”有哪些學問。

2.討論:“看”都有哪些學問?

3.交流:結合生活實際,説説你在生活中是怎麼樣觀察事物的?

三.學習《管道》

1.提出要求,引導速讀。

2.學生自由速讀,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速讀的體會。

4.引導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揭示任務,導入新課二.開展《暢所欲言》的話題交流

1.默讀故事,理解內容 這則故事主要講了件什麼事?

2.針對故事,開展討論。

3.教師小結。

完成《初顯身手》

1.引導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生活小竅門。

2.課件出示學生所彙報的內容,引導評議。

3.評選班級“智多星”。

4.課外延伸:毛遂自薦當主編將全班同學提供的好方法,好竅門編成小冊子,名曰《智慧萬花筒》。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學生將上節課討論的學習方法和生活小竅門寫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第三課時

作業設計繼續習作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池上》描繪了鄉村兒童偷採白蓮的可愛的形象,體會詩中優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設計本課時,以朗讀為主,讀中感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從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悟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理解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兒童鮮明的形象。

重點:

感受詩中兒童天真無邪的形象和樸素的美感。

重點解決:

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中兒童的形象和詩的意境。

教具:掛圖等

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激趣。同學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有的是從課文中學來的,有的是課後自己學習的,大家願意把自己知道的,會背的古詩背給同學們嗎?一句兩句也行,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大家分享。導入。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首詩,那就是:(板書)池上。

這首詩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詩人常常臨池而立,觀察池上獨特的風景。本詩就是描寫的他在池邊看到動人的畫面。

二、感知的詩歌,瞭解大意。

讀。老師讀詩題與作者,以及每句詩的後兩個詞

學生:小娃老師:撐小艇

偷採 白蓮回

不解 藏蹤跡

浮萍 一道開

教師再次換方法讀《池上》在師生互動中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品。從反覆讀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可愛

師:從哪個字或詞中你體會到了?

生:“偷”

師:“偷”讓人覺得討厭,你讀出了可愛,能説説理由嗎?

生:因為這裏的小娃娃也許沒有得到父母的允許,私自去採蓮,我覺得他很頑皮,很可愛。

師: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諒的,不知者不為過,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實算不得什麼偷,不同於大人的偷。這行為可以説是可愛的,理解得很棒,説明你讀明白了。其他同學還能感受到什麼嗎?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幹,因為才一個小娃娃竟能撐出小船去採蓮,真不簡單。

生: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是我去採蓮,家長一定又擔心我們的安全啦。

師:我聽出了你們的羨慕,再讀一讀詩,讀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讀出小娃娃有一點“自作聰明”的我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刀開”我覺得他既然是去偷,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這一句中我覺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衝開浮萍,池上劃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腳亂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極了。

畫。多美的畫面啊!有繪畫才能的同學拿出你手中的畫筆,畫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畫湖上飛動的鳥兒、蜻蜓,水中游動的魚兒,娃娃的神情等。

悟:寫下對詩的理解,交流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與提升。

幻燈出示描寫兒童的古詩

1、《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炯。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3、《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4、《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附板書:池上撐偷藏開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為什麼要畫四個不同的太陽,學會13個生字,讀通順帶有生字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小作者畫四個太陽的美好願望。

3、學會書寫6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欣賞音樂,揭示課題。

播放課件,欣賞音樂,讓學生聽後説説這首歌是唱什麼的?

點擊課件出示“太陽”指導讀準音“陽”。小朋友,你們對太陽瞭解有多少呢?誰能把太陽畫出來呢?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講得也是一個小朋友畫太陽的,請小朋友一起讀課題:18、四個太陽

過渡:這是四個怎樣的太陽啊?小作者“我”為什麼要畫這四個太陽呢?請小朋友先認認真真聽老師讀課文,邊聽邊思考剛才的兩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排除生字。

1、老師範讀。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貼出相應的四個太陽的圖片。

2、學生自由讀課文。

剛才老師在讀的時候,每個小朋友聽得都非常認真,現在你們也去試着自己讀這篇課文好嗎?讀的時候,請小朋友用“——”劃出帶有生字的新詞。

3、自由拼讀畫出的生字新詞。

4、檢查生字。

A課件出示生字、句子。

B讀卡片上的生字。

三、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過渡:小朋友,你最喜歡四個太陽中的哪一個太陽呢?(生答)那你們就去讀描寫自己最喜歡的那個太陽的這一小節吧。

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學課文(重點指導朗讀)

A、綠綠的太陽

夏天到了,天氣怎樣啊?你有什麼辦法能讓老師涼快一下呢?誰願意用朗讀的方法把清涼送給老師和同學呢?

B、金黃的太陽

果園在金黃的太陽的照耀下,散發出了一陣陣水果的香味,原來是(果園裏,果子熟了。)(課件出示)指導朗讀。果園裏的果子熟了,可我們小朋友都忙着學習,還不知道呢?怎麼辦呢?別慌,有金黃的落葉呢,它正趕來邀請小夥伴去嚐嚐水果的香甜呢?誰來學學落葉,去邀請小夥伴呢?(金黃的落葉忙着邀請小夥伴,請他們嚐嚐水果的香甜。)(指導朗讀:熱情好客)

C、紅紅的太陽

(出示課件)看到這雪景,聽到這風聲,小朋友,你感覺怎麼樣啊?

是啊,此時的我們多麼希望有個紅紅的太陽給我們帶來温暖啊,誰願意把這份温暖送給大家呢?(指導朗讀)

D、彩色的太陽

春天是怎樣的呢?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春天美麗的景色吧。美嗎?春天是個怎樣的季節呢?(春天是個多彩的季節。)(指導朗讀)還可以説春天是個怎樣的季節呢?

這四個太陽是誰畫的呀?“我”為什麼要畫這四個太陽呢?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小朋友呢?你們誰來評評這個小畫家?

四、生字書寫指導。

五、齊讀課文,進行小結。

學了這篇課文,老師也想畫個太陽,小朋友,你們想知道老師想畫個怎樣的太陽嗎?(生猜)老師最想畫一個快樂的太陽(師簡筆畫),讓這個充滿快樂的太陽高高掛在我們英才學校的上空,使英才學校的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同學都能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

六、佈置作業:

回去畫一個自己心中的太陽。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文章主旨,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2、學會區分觀點和材料,並辨析二者之間的關係。

3、批判質疑,評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徹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聯繫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2、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學習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批判質疑,評讀文章,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設想】

本文是對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所寫,寫作對象明確,意圖清晰,針對性強。實為啟迪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的絕好教材。因此,充分讀懂原文,挖掘文章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義當為學習之重。同時,文章論述問題深刻,理論性強,運用批判閲讀的方法和質疑、評判的態度對文章進行分析,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論點突出,論述嚴密,事理充分,因此學習其寫作手法,也能為學生閲讀和寫作同類文章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媒體】

PPT

【教學方法】

發問與質疑式閲讀。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美國《中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範》的作者喬治.C洛比爾曾在該書序言裏説:“科學上的失敗只屬於不願再試一試的學生”;又説:“對於學生來説,科學應該是一種從無知到已知的再發現。學生不像海綿──他們不會自動吸收知識。他們是人,他們應該通過第一手的、自己動手操作的經驗來學習。”你認為這段話與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導的觀點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找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並引例證明,從而歸結引申到科學探索活動中“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導入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和把握課文內容

(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問題:作者談論的話題是什麼?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用什麼方法加以證明的?

(學生閲讀課文,思考回答)

明確: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論證:

1、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第一自然段)。

2、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自然段)

4、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極其重要意義。(第13段)

論證方法:講道理、舉事例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對話,評析文章

準備:課前預習給出下列三個問題:

1、怎樣全面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樣理解作者衷心倡導的科學實驗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遠意義?

指導學生仔細透徹地研讀課文,自行提出問題,多渠道查找資料,編寫短文或發言提綱。可以以同觀點小組結合的形式,合作寫文。

參考提示:對下列每一個問題,你分別持什麼態度?是全部贊成、部分贊成還是完全反對?可以用舉事例或講道理的方法來清楚地闡述見解,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A、關於作者的論點:對中國學生學習自然科學來説,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關於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批判: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證。

C、關於作者的論斷:“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課堂實施:

第一步驟:小組交流,選出見解最獨到、觀點最鮮明、表達最通暢的發言或文稿。

第二步驟:全班交流,相同觀點的整合和不同觀點的碰撞;鼓勵求異思維,倡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以及批判性的閲讀。

(課堂討論、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師介入討論及小結。

四、延伸拓展

1、再讀課文,思考一下:培養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2、課外閲讀《發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較兩篇文章所強調的科學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試以《我所追求的科學精神》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