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旅夜書懷》教學設計(精選3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63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旅夜書懷》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旅夜書懷》教學設計(精選3篇)

《旅夜書懷》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句;

2、理解本詩寓情於景的藝術特色;

3、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教學重點:

1、學會鑑賞詩句;

2、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

學會鑑賞詩句

教學方法:

師預設,生討論,師生總結方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設想:

在詩歌新授課中,我們不能做成高三的考點複習,因為學生沒有對詩歌欣賞量的積累,就不可能達到做題時下筆如有神的質的飛躍。所以,在本詩的教學中,我一是注重詩歌內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點滲透到講課中來,注重方法的傳授。

教學流程:

一、導學

1、導入

以杜甫晚年的圖象導入(多媒體展示)

配以説明:杜甫才華橫溢,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濟生活,最後甚至以船為家,四處漂泊。“自古憎命達”,正因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

2、解題

①從“旅”中,你能讀出什麼?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詩歌的寫作背景,見詩下的註釋①

②“夜”和詩中的哪些詩句對應?

與“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對應。

③“書懷”和那些詩句對應?

與“名豈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對應。

3、整體感知

(生對照詩下的註釋,説出詩歌的大義。如遇不懂的,提出,師生討論解決。最後,老Ω?鍪?淶牟慰家胛摹#?nbsp;

(多媒體展示)岸上的細草在微風的吹拂下,發出瑟瑟的聲響。江上只有一隻孤舟,依岸而宿。詩人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彷彿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水中,隨着江水的流動而浮蕩着。名聲難道應因為而顯著嗎?做官應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這世間漂泊,恰似那在廣闊天地飛翔的一隻沙鷗罷了。

二、質疑討論

(多媒體展示)

1、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頸聯如何理解?

3、賞析尾聯。

三、反饋矯正

(對1、3兩個問題,請生板演,對照多媒體展示的參考答案給生打分,集體討論這一題型的答題方法。)

1、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裏飄搖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長夜。首聯營造了淒冷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的漂泊無依的淒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顯得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湧澎湃,奔流不息。頷聯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氛圍。作者用闊大之景反襯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達出悽苦之情。(先描摹畫面,再給出意境)

2、頸聯用了反問的語氣,若改為陳述句就是:名聲不應該因為而顯著,做官只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辭職。其言外意為:名聲應該因為大濟天下而顯著,做官不應該因為被排擠而被辭。委婉的寫出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3、尾聯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鷗,且用廣闊天地襯托沙鷗,更突出沙鷗的孤獨,也表達了自己的漂泊無依的悽苦之情。(判斷詩句所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詩句對這手法加以闡述;給出表達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體展示)

閲讀這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羣。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羣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羣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聯或第四聯。

參考答案:

頷聯用了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單影隻,“萬重雲”形容道路遼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

尾聯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以野鴨的平庸鳴噪突出了孤雁的高遠追求。(也可以説,使用了襯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羣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鴨們卻全然不顧,它們紛紛鳴噪不停、自得其樂。表現了杜甫對一些俗客庸夫的厭惡。)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詩人以孤雁自喻,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有不墜青雲之志的高遠追求。(答出兩點即可。)

五、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品讀與探討”第一題;

結合“品讀與探討”第三題,預習《客至》《賓至》

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旅夜書懷》這首詩時,主要想抓住兩點:理解詩歌內容和學會題型的解題方法。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不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設計如下:

一、導入,圖像導入,聯繫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紹。

二、走進文本。

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聯如何理解?

4、賞析尾聯。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讀杜甫詩《孤雁》,完成後面的題目。

《旅夜書懷》教學設計2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誦讀詩歌,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結合高考考綱,熟悉意境題、煉字題的答題步驟;理解詩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間接抒情),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鬱風格。

2、過程與方法目標:品讀詩歌語言,誦讀詩歌,走進詩歌意境,聆聽詩人心聲,感悟詩人情懷;學生展示預習問題,老師點評、補充;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學生在檢測訓練中再次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鬱風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當時孤苦寂寞、漂泊無依的感情,體味杜甫寄託於詩中的感慨身世家國之情與偉大抱負,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聯繫高考有關考點,學會從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來鑑賞詩歌。

【教學難點】

詩中反襯、反語和比喻辭格表現出來的沉鬱風格。

【教學方法】

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問題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以杜甫晚年的圖象導入(多媒體展示)。

二、請同學們談談鑑賞詩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即)--知人 知世 據意 推志(展示)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 意境 思想情感

三、走進詩歌,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題目與詩句怎樣對應?

2、通過“旅”字看背景:“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裏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着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3、通過“夜”字察實景(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吟誦---意象---想象和聯想----意境-----明情。

(1)誦讀

(2)預習成果展示

A、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前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後四句抒發了怎樣的情?

B、首聯、頷聯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這些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意境),抒發作者什麼情感?

C、首聯寫的是孤舟,寫出了孤寂,可頷聯卻給我們展示瞭如此雄渾闊大的景象,那詩人到底要寫的是孤獨還是闊大?

(3)前四句小結

寫“旅夜”:“夜”,點明泊舟時間;寫詩人“夜”晚所見景色。

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雄渾闊大、寧靜孤寂的江邊夜景。 寓情於景——孤獨、悽苦。

四、合作探究(通過“書懷”悟實情)

1、“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這兩句話什麼意思?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2、尾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效果?

3、“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是歷來傳誦的名聯。你認為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兩個字?為什麼?

五、總結

1、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通過“旅”字看背景;通過“夜”字察實景;通過“書懷”悟實情。

2、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反襯(以樂景襯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六、深入理解沉鬱頓挫的杜甫詩:

1、再次誦讀 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2、結合學過的詩歌,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登高》這首詩怎樣體現沉鬱頓挫的風格的?

《登岳陽樓》這首詩怎樣體現沉鬱頓挫的風格的?

3、總結杜甫詩的“沉鬱頓挫”的風格:

“沉鬱”--意境雄渾開闊, 感情深沉悲涼。

“頓挫”--主要指詩歌情感表達的波瀾起伏,反覆低迴。

七、作業

1、小練筆:杜甫,我想對你説…....

2、閲讀這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羣。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羣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羣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聯或第四聯。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旅夜書懷》教學設計3

一、背景分析:

“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裏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着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二、誦讀提示:

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先看一遍,整體感知後,讓學生指出。——緩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書“懷”,有感而生。快感乎?否!從哪裏可以看出?讓學生再細作分析。

這首詩是感歎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後一層直抒胸臆,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要讀出壓抑感。

三、詩歌內容分析:

1、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如何來描寫的詩人的旅夜處境和感受?

寫“旅夜”;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彷彿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着江水的流動而浮蕩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湧,用“星垂”來描寫原野的廣闊,用“月湧”來形容大江的東流,形象而細緻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湧”,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湧”。“星垂”、“月湧”是以細膩稱闊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2、後四句書怎樣的“懷”?

“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説“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説“官應老病休”,詩人辭去官職,並非因老而多病,什麼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説出。説“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隻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去蜀》)語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一沙鷗”照應“獨夜舟”,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3、藝術特色。

A、寓情於景B、直抒胸臆。

全詩風格沉鬱、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表現出詩人“老來漸於詩律細”的藝術成就。

四、練習提升、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前兩聯對仗工整,由遠及近,由下及上,描繪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廣闊立體的月夜畫面。

B、此詩寫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景的雄渾闊大襯出了詩人的.孤苦憐仃。

C、後兩聯含蓄地寫出詩人的不幸與當時的處境,吐露出詩人不得志的牢騷與失意悲涼之情。

D、尾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處境:像天地間的一隻沙鷗,四處漂泊。

(答案A。應是“由近及遠,由上及下”。首聯與頷聯之間是由近及遠。頷聯的上聯與下聯之間是由上及下。)

五、對比拓展

對比賞析: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 旅夜書懷

李白 杜甫

渡遠荊門外, 細草微風岸,

來從楚國遊。 危檣獨夜舟。

山隨平野盡, 星垂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 月湧大江流。

月下飛天鏡, 名豈文章著?

雲生結海樓。 官應老病休。

仍憐故鄉水, 飄飄何所以,

萬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鷗。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有哪些?

(1)都在長江上揚帆而下,只不過李白是在出蜀之後,於湖北省宜都縣西北作的這首詩。杜甫是在今重慶市忠縣至雲陽縣途中作的這首詩;

(2)都為五律,不僅韻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僅四十餘字的一首詩裏,相同的詞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這兩首詩的氣象都十分開闊,藝術表現手法較為自然。兩詩的前後結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由近展遠,由狹而闊,大江,大地,星月,繁複的立體空間景象,映入胸懷。兩詩的結句雖以“低調”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現出遼遠時空,令人作無窮無盡的遐想。

這兩首詩的不同點在哪裏?

(1)李白寫《渡荊門送別》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遊歷時而作。《旅夜書懷》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渝州(今重慶)乘船到雲陽縣雲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

(2)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然開朗,興奮喜悦之情,言於溢表。舉目從沒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藍天之間,成了渺渺的一線。李白的詩裏,只有對壯闊山河的感歎和思鄉的情懷,而沒有人生風雨歷程的傷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樣,蹇途人生,時運不濟,顛沛流離,窮困纏身。恰又辭官飄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蒼涼。在靜靜的夜裏,在悽悽的江上,杜甫獨自一人守着孤舟,多麼悲涼和孤獨!“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這開闊的場景更襯托了杜甫的這種悲涼和孤獨。李白詩的畫面固然是一種令人遙想的大畫面,是很美的,但杜甫這首詩卻能深入到欣賞者的情感的內部,刺激欣賞者的心靈,一種對杜甫生活處境的同情和感歎油然而生。

李杜之間的情宜甚深,特別是杜甫,多次做詩懷念李白。對李白的詩,杜甫更是稱頌,説“白也詩無敵”。李白的詩在前,杜甫的詩在後,兩詩的畫面又這樣接近。在藝術上,杜甫的《旅夜書懷》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的影響呢?或者説《旅夜書懷》模仿了《渡荊門送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