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登高語文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8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高語文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高語文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登高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作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音樂起)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長江邊上的夔州,江流奔湧,秋風蕭瑟,萬木凋零,淒冷的風中,一隻孤鳥在高空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鬱郁不得志。重陽節,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的他卻面對處在戰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着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鑑賞詩歌。

那麼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後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着“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為代表。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歎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鬱悶抱病登台。

分析鑑賞: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麼,它在藝術表現方面有什麼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琅琅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於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並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為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着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着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髮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繫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複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

指名背誦。

學以致用: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麼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佈置作業:

1、背誦《登高》

2、修改自行創作的律詩。

登高語文教學設計2

一、由杜甫詩句導入

有人説唐朝時李白用歌聲無限放大之後,又被杜甫還原的請大家説一下所學杜甫的詩句——

二、出示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情懷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下面我們積累《詩經》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

PPt出示:讀

1.一生讀,他生評價,糾錯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四、品讀

1.師:打擊對這首詩歌的感受怎樣?用一個字概括出來就是——生答“悲”,師板書“悲”

2.師:悲從何來?請大家自由朗讀,找出悲的原因,從詩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讀

生1:3、4兩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師:什麼樣的身世?現在怎樣?為何看到落葉就悲?

生回答:命運多舛的身世,現在已經老了,此時可能重病在身

師:再讀一下!為何見到長江而悲?

生再讀

生:因為時光飛逝,生命流逝

師結: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時光流逝之悲

生2:1、2兩句,由景及情,悲涼的景情,全是冷色調

師:帶着這種感覺讀一下

生讀

3.師:其他同學也選了這句嗎?(無人回答)那大家再讀一下1、2句,思考一下,這兩句寫了什麼秋景?

生3:“萬里”讓我想到了他蕭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懷(鼓掌)

師:什麼身影?你抓住了哪個詞?

生:孤獨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獨的心聲

4.師:還有哪裏體現了悲?從原詩中找

生5:“艱難”句

師: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生6:“艱難”指生活上的苦,成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體上的病,無法借酒澆愁的悲飽經滄桑

師:只有一己之滄桑嗎?

生:還有國家

師板書:家國之悲

生齊讀

5.師小結

PPt出示:品

6.師:再齊讀,思考“悲”藉助什麼手法表現的

師提示:看看目標

生答:借景抒情

配樂師朗誦,要求生再次體會詩歌悲情

2生讀,生齊讀

7.師補充杜甫晚年境遇(配樂抒情一段話)“你的命運即使像墨汁一樣黑,你也堅持用……我多想遇見你,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登高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二、請同學們誦讀,再請兩位同學來誦讀,點評同學們誦讀時對感情的把握

播放誦讀flash,請同學們評價讀得如何?沒有什麼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紹(以《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

四、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歎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鬱悶抱病登台。

五、瞭解了作者的生平,請同學們誦讀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樂《二泉映月》

播放配樂朗誦的錄音,請同學們評論其感情。

其實,“言為心聲”,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已經把感情融於筆端,從他的詩就可以體會他的內心。現在我們就通過杜甫的詩來進一步瞭解他的內心。

六、分析詩歌

通過題目《登高》可知這是一首寫景詩,請同學們自讀全文,並把本詩的意象找出來,思考一下這些意象有什麼特色?詩人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生:六種。風、天、猿、渚、沙、鳥。十四字寫六種景,語言有什麼特點?很凝練。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設身處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為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秋天有人覺得秋高氣爽,秋風讓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為他是個多病的老人,所以身體冷,而主要是內心的冷。心寒。猿的哀聲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3)毛主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毛主席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閒自在的鳥。因為毛主席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特別嚮往幽靜的大自然。

杜甫筆下是“鳥飛回”,有幾隻鳥?一隻,把‘回’變成了‘來’,這有什麼不同?” “回”説明鳥在盤旋。曹操的《短歌行》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這裏寫出了鳥的孤單無依,鳥的孤單無依背後是什麼?是作者的孤單無依。

總結:首聯所表現的意境是很悽清的。可見詩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們讀的時候,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淒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着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並帶拖腔,衝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麼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把“落木”改成“落葉”,哪一個更好一些?為什麼?

“落木”更好,落葉有很多種,給人的感覺也不同,“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落木”給人感覺光禿禿的樣子,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從顏色上看“落木”往往讓人聯想到樹幹的顏色,枯黃。

那這裏為什麼要用“蕭蕭”不能用“飄飄”?實際上與杜甫的感情有關。“蕭蕭”讓我們想到蕭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還是輕飄?沉重!所以用:“落木”“蕭蕭”比較好。

(2)“滾滾”換成“滔滔”可以嗎?表達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麼?時間!舉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讓我們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歲月的流逝。‘滔滔’只強調水勢很大,而滾滾強調翻滾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滾,“滾滾”似乎是年復一年,有一種圓潤綿長不絕的味道在裏面,更能夠表現出時間的流逝。本詩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時候就想到,唉,老了,歲月不待人呀!因此這個地方要用‘滾滾’,不能用‘滔滔’。這裏我們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麼樣的心情?悲涼。

總結:我們重新讀這兩聯,就感覺滿世界的黃葉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那種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滾滾而來的長江的雄渾壯闊,永無盡頭,似乎整個空間都溶進了這蕭蕭落葉滾滾長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湧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裏,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這裏能體現詩人感情的關鍵字是“悲”,其實這裏何止秋季讓他覺得可悲呢?請同學説説這裏有多少讓他覺得可悲的事情?

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百年”是虛寫,是説他已經步入了老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總結:九月九日重陽節,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登高是為了祈求長壽,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不是榮華富貴而是窮愁老病,百業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弔,此刻登高有何樂可言,人生還有什麼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裏呢?滿紙悲涼,滿腹悲涼。

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鬱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鄉,“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淒涼。“百年多病獨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隻,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從哪一聯的哪句詩知道?

從“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可知。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麼意思?是極度的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詩人為何極度痛恨自己已經老了?

因為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恨自己無法救濟天下蒼生。

這是一種什麼心情?憂愁還是憂憤?憂憤,心急如焚。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讀到上一聯,詩人的苦難令我們動容,可讀到這裏,詩人的精神令我們震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的偉大之處在於: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詩寫到最後,筆鋒一轉,總會轉到國事維艱,民生疾苦,憂國憂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雙肩擔起了天下這沉重的悲。唐民間雲:唐朝詩聖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們尊為“詩中聖哲”,杜詩之所以被人譽為“博大精深”,毛主席稱其詩為“政治詩”,“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語),其主要原因便在於杜詩中迴盪着強烈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這是杜甫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濁酒杯

重陽節習俗:登高,賞菊,喝菊花酒。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中國文人(其實不光是文人啊)好喝,樂憂皆然。樂飲助興,憂飲消愁(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濁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連這樣的酒也不能夠喝了,什麼原因?有兩條,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如今他有滿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澆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愁苦無法排解,只能抑鬱在心頭!情感---愁苦

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錶達出來。“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 “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總結:全詩在沉重的感歎中收結,結得如此悲憤深沉。

七、請同學們誦讀,並點評感情的把握。配以音樂《二泉映月》。請兩位同學配樂朗誦。

八、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詩的藝術特點:

1、 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琅琅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於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並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為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着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着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髮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繫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複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3、語言凝鍊

首聯兩句寫六種景物,對每一種景物都只用一個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説是凝鍊準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兩句詩14個字卻包含有八層悲哀的意思,可謂含藴豐富。

九、請同學們帶着感情誦讀全詩。(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十、語文活動

將本詩譯成現代漢語,並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飾。請同學們上台朗誦自己翻譯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