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夜上受降城聞笛》課件

欄目: 教學課件 / 發佈於: / 人氣:1.2W

教學目標

《夜上受降城聞笛》課件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教學內容

一、簡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廣德二年(764)隨家遷居洛陽。大曆四年(769)進士,授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尉。多次從軍邊塞出任幕僚,脱離軍府後漫遊江淮,入長安歷任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右散騎常侍等職,終於禮部尚書銜。中晚唐的重要詩人,尤以七言絕句和邊塞詩著稱。

二、誦讀詩歌:

回樂峯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築有東、西、中三受降城,詩題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故址在今寧夏靈武。因646年唐太宗親臨該地接受突闕部投降得名。

回樂烽:回樂縣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寧夏靈武縣西南。一説應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這裏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

蘆管:樂器名,這裏指笛。徵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三、譯文:

回樂峯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四、賞析詩歌: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愁情的名作。詩歌筆法簡潔輕靈,意韻深雋,曾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

1.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

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的荒涼、淒冷。這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

沙漠並非雪原,詩人偏説它“似雪”,月光並非秋霜,詩人偏説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淒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髮出思鄉情愫。

2.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如果説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麼後兩句則正面寫情。

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淒涼幽怨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徵人的思鄉愁懷?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鬱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着遠方……。

“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徵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總結: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寫得有色有聲有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徵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徵人無限的鄉思。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闢,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徵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

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藴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詩歌最後攝製徵人望鄉的特寫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五、作業:背誦詩歌。

板書設計:

前三句所寫,是詩人登城後的所見所聞,寫足詩題。併為最後一句的出現作烘托和鋪墊。

第一、二句寫景,典型環境。

“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的荒涼、淒冷。

第三句描摹笛聲,“不知”兩字寫出了徵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點題,思鄉懷親。“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補充練習:

1.閲讀由唐代李益所寫的兩首七絕,從內容和表現手法上進行比較,指點出分析有誤的一項:

[甲]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峯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乙]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a、[甲][乙]兩詩的內容和表現手法相同,都是因景及情,即因聽樂而抒發物定環境中將士們的情思。

b、[甲]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乙]詩首句寫景,其餘三句寫情。

c、[甲]詩開篇用一聯工整的對偶句寫地點、景物、氣候,着意刻畫,倍渲染,而不嫌其多;[乙]詩雖也同樣寫了些內容,卻用一句包羅,不覺其少。

d、[甲]詩通過“一夜”句,把將士們久戍思歸的哀怨心情和盤托出,[乙]詩則以行軍的艱苦和淒厲的笛聲為反襯,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將士們去防守邊疆的豪邁氣概和樂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