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計劃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6W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教學計劃了。但是教學計劃要寫什麼內容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計劃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計劃1

教學目標:

1、藉助分物活動,回顧並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感受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認識除法豎式,掌握其書寫形式,瞭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

2、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3、提高學生分析觀察、推理、判斷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體會除法的意義,學會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教學教具:

課件。

學生學具:

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淘氣和笑笑正在分蘋果,他們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去幫幫他們,好嗎?(大屏幕出示主題圖)觀看主題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提問題。

二、學習新課,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獨立思考解決。 18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你會算嗎?

2、算一算、議一議。小組合作。在小組內討論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學生在小組內説一説,小組彙報

A組、利用數數的方法,一盤:6個,兩盤:12個,三盤:18個。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圓片擺一擺,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擺小圓片的過程。(直觀展示給學生。)

B組、利用減法的方法:18-6-6-6=0

C組、利用乘法口訣:三六十八

D組、利用除法豎式的方法

4、小組派兩名同學,到黑板,一名演示豎式計算過程,一名講解,每一部分表示什麼?

5、結合學生板書,教師補充,強調豎式的書寫順序:先寫除號,再寫被除數,最後在左側寫除數,商要和被除數的各位對齊。強調除法豎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説一説除法豎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學練習説一説。

7、試一試:進一步熟練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師強調書寫豎式的順序,完成第2頁填一填,説一説

182= 639=

三、學中做

1、元宵節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過節,他們分別帶來了很多好東西,我們去幫他們分一分吧。完成第3頁練一練第一題

學生練習在小組內説一説除法各部分分別表示什麼?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裏最大能填幾?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錯題解析

四、質疑

同學們對本節課的內容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五、課堂檢測

84= 648= 819=

集體訂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揚。

六、總結本課

同學們,在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 書 設 計:

分蘋果

186=3(盤)

豎式

先寫除號,再寫被除數,最後寫除數,商和被除數個位對齊

教學反思

1、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18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並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繫起來。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試商方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培養學生質疑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不足:這節課上得不夠生動、活潑。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計劃2

單元課題

長度單位

本節課題

第1課時統一長度單位認識釐米

本節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爸爸比,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教學反思《二年級上數學第一單元教學設計與反思》。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彙報,教師提出疑問: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説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l釐米説一句話嗎?學生積極發言。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看刻度尺,説出鉛筆的長度,再説説是怎麼想的。

2、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計劃3

一、教材簡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兩步計算式題,以及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十多少的'實際問題。

1、教學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對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內加、減法的算理與算法,形成計算技能,發展運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2、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之前,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解決把兩個數量調整為同樣多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重温“求相差數”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進一步體會兩個數量相差關係的本質,初步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也為進一步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十多少的數量關係作準備。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列豎式正確計算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掌握比較簡便的豎式書寫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筆算和口算。

2、 使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能正確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並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比較能力,以及有條理表達的能力,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十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

四、教學難點:

根據算式的特點合理、靈活地選擇筆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十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

五、教學關鍵:

1、結合現實情境引入具體的計算問題,引導學生自覺實現知識遷移。

2、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為學生自主探索和選擇計算方法提供足夠的空間。

3、適當統一豎式的寫法,避免混淆。

4、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理解數量關係。

六、課時安排:

1、連加、連減………………………………………………1課時

2、加減混合運算……………………………………………1課時

3、練習一……………………………………………………1課時

4、簡單的加減法實際問題(1)………………………… 1課時

5、簡單的加減法實際問題(2)………………………… 1課時

6、練習二……………………………………………………1課時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計劃4

一、教學內容

1.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

2.認識線段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 =100釐米;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3.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編排特點

1. 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現某個數學概念時,常常省略了產生髮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抽象的形式展現出來。小學生由於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抽象、困難。根據課標的精神,作為教學內容的數學,在呈現時,應該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如本單元的長度單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訴學生“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量”,現在要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 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米和釐米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 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教材採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釐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長度的機會。

(3)培養估測意識。

3. 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線段與直線有着密切的聯繫,過去把直線和線段編排在一起,並利用“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來引出線段。但直線的概念比較抽象,其“無限長”的特點學生不容易理解,也無法藉助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因此教材在這裏不教學直線,只教學線段,並採取給出線段的圖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説明什麼是線段。

四、具體編排

1.長度單位

例1(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知識的來源。

(2)從量化的角度測量物體的長度:選一個物品作測量標準,瞭解所測物體有多少個測量標準那麼長。

(3)通過兩方面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測量標準測量同一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不同。(左上圖)

② 用不同的測量標準測量不同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可能相同。(右上圖)

得出結論:用同一測量標準度量同一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量相同,用同一測量標準度量不同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不同。所以,在測量、比較長度時,必須使用同一測量標準。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測量標準,最後統一到1釐米見方的正方體,一是學生的學具裏都有1釐米見方的正方體,二是為了後面引出1釐米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根據測量、比較的需要,可以選用不同的測量標準。不同的國家選用的測量標準也經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個題目都是讓學生估計或測量每種物品大約有多少個長度單位,由直觀逐步抽象。

第1題,方格是一個一個排列起來的,學生能夠通過觀察直觀地估計出來。

第2題,學生不再使用多個測量標準與被量物體進行比較,而是使用一個測量標準進行測量,測量時要求學生量完一次後,從前一次量的終點開始測量。

第3題,逐漸過渡到用1釐米的單位長度進行度量,為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做準備。估計時,比第1題難度加深,要求學生在頭腦中完成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

認識釐米

(1)例1中已經引出了將正方體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體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學生理解直尺是人們為了方便測量而發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統一的。並用一條線段引出1釐米的長度。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① 把正方體、直尺、線段放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受1釐米有多長,同時也為用直尺測量長度做準備。

② 學生初步認識“1釐米”的實際長度後,設計了估計圖釘的長大約是1釐米和量量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兩個活動,使用多種直觀物體幫助學生鞏固1釐米的長度觀念,形成1釐米的表象。

例2(用釐米量)

教材中給出了量紙條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教學時如果學生能夠發現更多的方法,要給以鼓勵。

認識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通過用學生尺量黑板,感覺到很麻煩,很自然地引出。

(2)與“1釐米”的認識一樣,教材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① 實際觀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釐米的關係)

(1)通過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通過活動,自己去發現米和釐米的關係。

(2)教材上開始出現捲尺、皮尺(做一做),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測量工具,並理解根據不同的測量需要可以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2.線段

認識線段

教材的編排有所變化,原通用教材:先講直線,再引出線段:“在直線上點兩個點,這兩個點間的一段叫做線段”。實驗教材:用三個直觀圖直接形象描述出線段的兩個特徵:直、有兩個端點。

接下來,教材説明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並讓學生量一量線段的長度,學生已經具備了測量紙條長度的能力,測量線段的長度就迎刃而解了。

畫線段

與量長度一樣,教材只是給出了最基本的畫線段的方法,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學建議

1. 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釐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釐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3.把握好線段的教學要求。

過去線段是從“線段是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來教學的,現在教材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了改編。因此教學線段時,不應再從線段與直線的關係來教學,而應採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師要補充線段的練習,儘量不要將直線與線段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