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55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1

今天去xx小學講授了《有餘數的除法》這一課,講完之後,xx老師們的講評讓我收穫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講課中的不足。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的基礎之上,同時它也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藉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數×商+餘數=被除數”的方法來檢驗是否做對。

通過對於《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的多次講授發現了自己板書和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所以可以將一些男的不大的問題,交由學生辯論探討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會讓這節課更加精彩。

2、板書的設計要有條理、清晰,突出重點。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錯誤的地方可以寫上,一起訂正後再把錯誤方法塗掉。

3、在讓學生擺小棒的環節之前要先讓學生猜想,經歷動腦思考的環節,然後再用小棒去驗證。在學生猜想或者討論的時候無論對錯,都不要打斷,以免使得學生怕出錯不敢發言。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2

《有餘數的除法》這個單元一共安排了4道例題,我把例1、例2定為第一課時內容。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會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能正確進行除法的豎式書寫,理解豎式的計算過程及算理。

2、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餘數的意義,能正確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會用豎式計算。

3、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從中體會探究的樂趣。

重難點是: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和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首先安排了一幅學生布置會場擺花盆的情境圖,通過解決“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這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理解除法的含義,然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的'方式解決“如果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來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利用學過的表內除法分別給出橫式和豎式,並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討論交流理解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掌握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和豎式的寫法。

在重點教學例2中,關鍵是讓學生認識餘數,理解餘數是平均分時還多出來不夠分的。在分的基礎上寫出除法算式、介紹豎式計算,通過“你是怎樣想到商4的?”的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掌握試商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例2時,我要注意滲透,分完後問“剩下來的還夠不夠擺一組?”其實這就是為“餘數比除數小”做表象的滲透。同時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商和餘數的實際含義,並注意兩者所用的不同單位名稱。

課後反思:

1、除法豎式的格式、試商的教學看似簡單,但對於學生來説第一次接觸豎式除號的寫法,寫慣了加減法豎式,一下子很難書寫格式,學生寫法出現錯誤較多。為了以後數學學習養成好習慣,例1有必要單獨為第一課時,專一進行規範和練習。

2、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餘數的含義,會列有餘數除法的豎式。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含義的探索過程,我覺得很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經歷。因為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對有餘數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利用學具讓學生動手擺,在活動中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我認為是必不可少的

3、作為新教師需要鍛鍊是必須的,語言組織方面欠缺,教學相連兩個環節之間過渡語不夠恰當,對學生的評價語也比較生硬,還不能做到恰到好處,好的評價語可以使課堂妙筆生花,激發學生有不同的想法;課堂節奏快慢結合不是很好,這些是我今後要加緊改進的。

4、在學生探索規律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説,多讓學生説,而我卻急於求成,並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自己説的太多,而學生表達地太少,不夠注重他們的思考過程,在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塊也是很欠缺的。

總之,這堂課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很多,是我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以後進步的起點,我今後也將一如既往不斷髮現、改進,從中獲得進步。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3

《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是二下的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會用小棒擺一擺得出結果,而這節課主要是關於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掌握試商的方法和懂得餘數比除數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在師傅和邢老師的指導下,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繫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會表內除法以及會用豎式計算沒有餘數的除法,所以,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計算題和4題括號裏最大能填幾的題目,讓學生通過“算一算” 並多數學生根據示例:幾乘幾最接近幾又小於幾來“説一説”,既鞏固舊知,又為後面的學習做充分的鋪墊。在學習7÷3之後,又及時利用課件將其與6÷3進行比較,讓學生自主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在書寫格式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明確各注意點,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

以往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速度,使計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二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創設了“為小猴開慶祝會遇到難題”和“給小猴佈置場景”等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餘數的意義,理解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聯系平均分東西時最後剩下的“不夠再分”的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規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學中要合理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把握生成資源。

計算教學中的練習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學中我敢於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如在寫豎式時學生可能會看到被除數是幾,下面就寫幾;可能會把餘數直接寫成0,也可能會由於商試小了導致餘數比除數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並安排了“小小醫生“這一環節,展示各種錯誤現象,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在互相幫助中,糾正錯誤,鞏固新知。

本節課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深入練習鞏固,讓他們去發現正確的計算中,每道題餘數都是比除數小的,並在以後的學習中,及時用這一規律來檢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完成“試一試”的題目時,應該用17÷5來列式,有的學生列式為15÷3,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3、在教學中,我還要注意運用好教學評價這一手段,而且評價的方式也要多樣化,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優化算法、把握實質,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好所學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4

這節課主要學習例3,即除法的豎式計算,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知道除法有兩種:

1、沒有餘數的除法,

2、有餘數的除法。

例3的第(1)題講的是沒有餘數的除法,在學生讀題後首先判斷這題是不是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如果是,又是什麼樣的平均分,由題目的第2條信息"每4個放一盤",明確這一題的確是解決平均分,説詳細點就是知道總數和每份數,要求份數,應該用除法解決。確定了方法,學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後藉由學生列出的橫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豎式計算,介紹豎式的知識,首先,豎式的運算步驟,第二,確認被除數、除數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豎式中第2個12是怎麼來的,具體表示的是怎樣的數量。第四,0是怎樣得來的?它有表示什麼?結合題意,豎式中第2個12不是總數,而是在每盤放4個蘋果的情況下得出3(商)盤可以放12個。0則是總共的12個蘋果與分掉的12個蘋果的差,表示12個蘋果正好分完,沒有剩餘

有了第(1)題做鋪墊,我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第(2)題,讓學生自己探求的豎式,再想一想豎式中每個數的意思。學生彙報後,比較(1)(2)兩題的豎式,看看沒有餘數的除法算式和有餘數的除法算式有什麼不同。其中第(2)題小蘿蔔的話給出了一種求商的方法,思考12裏最多有2個5,所以商2。這題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算式中商和餘數的單位不一樣,具體説説為什麼不一樣。

做練習時,學生剛學習除法的豎式,還不太熟練,尤其在做完第1題,緊接着做第2題時,有很多同學不知道4÷2的豎式怎麼算,是因為過於死板的記憶知識,將沒有餘數的豎式當做有餘數的豎式計算。通過第2題可以知道在有餘數的除法豎式中求商的第二個方法——看除數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數最接近的積,再和總數相減求餘數。第4、5兩題先明確題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問題,能列出算式和豎式,知道豎式中每一個數的是怎麼得來的,根據情境説一説數量關係式。

這堂課豎式對於學生比較複雜,一堂課過後發現很多同學仍不能明確豎式的寫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和理解。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5

《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台,把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作為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具體操作是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感知:每組分5根,可以分4組,還多3根。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在掌握口算有餘數的除法後,通過讓學生邊擺小棒邊計算,逐步發現不斷的改變被除數,被除數變大,餘數也跟着變大,不過不管被除數怎麼變,餘數始終比除數小。特別是關注到如:205=4(組),為什麼不是205=3(組)5(盆),進一步加深理解餘數的意義。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本節課對教材作了一些的處理,將例題2和例題3一起上,使學生完整的理解餘數的意義和正確掌握試商。教學時聯繫前後的知識,如從複習舊知引入,從動手操作再到筆算,通過小組活動,發現規律,驗證規律,得出結論,讓學生不僅存知道餘款數必須比除數小,也明白餘數為什麼不能大於或等於除數。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導入從複習舊知入手。括號裏最大能填幾,學生乘法口算很久沒複習了,所以開起小火車來,比較慢,課前應該多做這方面的練習。

2、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説,多讓學生説,從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要講掰小棒的過程與列豎式筆算的過程聯繫起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來描述。

3、擺小棒的過程其實也可以用學生圍圈圈這一活動來代替,可能活動效果孩子們會更深刻,但組織教學方面需要講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