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白楊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71W

《白楊》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下面給大家分享白楊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白楊的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1

《白楊》是一篇抒情散文,此文借物喻人,託物言志,文筆清新流暢,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優秀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除了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我國西部的瞭解以外,還要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

課文以白楊為線索,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

第一步,課前讓學生蒐集白楊的資料,瞭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外在特點,以便為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通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説的話。通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抓住關聯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覆朗讀,充分體驗感悟,自由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最終體會白楊樹不擇環境,生命力強的特點。雖然此時學生還是不太明白爸爸説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學生在此時已經體會到了白楊樹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通過質疑: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繼而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達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絲微笑”。由爸爸的神情變化深入體會最後一句話“那時因為他看見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通過聯想:爸爸看到了什麼,在想什麼?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

第三步,回過頭來朗讀爸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的時候説的那段話,從而真正領悟爸爸的話的深刻含義。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現在讀這句話,學生已經清楚地明白原來“樹似人,人似樹”啊,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合二為一。藉此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上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特點。

這一堂課教下來,自我感覺還比較流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我想大概與我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出發,找準方法,化難為易有關吧。我還覺得,在教學中對於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與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楊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説:“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後,我又鼓勵説:“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麼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白楊教學反思3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因此,我在教學第二課時時,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現做個回顧和體會。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和諧統一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繫,挖掘內涵,理解課文

應該説,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了“上鈎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重訓練,以讀為本,聽、説、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思路,以三個問句為突破口,串聯了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同時,填補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內涵,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了三個“不知道”。既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點遺憾,在課堂上忽視了對學困生的引導,今後會注意優差兼顧,共同進步。

白楊教學反思4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覺得突出的亮點有三個:

一、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對建設者產生內心的敬佩。

(1)課前蒐集大量豐富的資料和圖片為理解課文做鋪墊。首先讓學生查詢戈壁灘環境惡劣的資料和圖片。讓學生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瞭解。如,大戈壁的氣候差,水資源缺乏,蚊子多,建設者們住在地窩子裏等等,學生能夠充分地運用好這些資料為學習白楊和建設者們的精神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其次讓學生蒐集關於建設者們的資料,如開採克拉瑪依石油、修建新疆水渠、孔繁森、王進喜以及太多建設者們感人事蹟的資料和圖片,在第二課時的拓展中,孩子們均能聯繫新疆環境惡劣以及建設者們無私奉獻去體會,內心對建設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2)音樂的渲染、照片的昇華,感情的朗讀為深入感悟課文做基石。特別是在最後昇華的時候,我播放的一組大西北今夕對比的照片讓學生來欣賞,非常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受到因為有了建設者們用辛勤汗水默默無私的奉獻和澆灌,曾經荒涼的茫茫大戈壁,如今才煥發出勃勃生機。從而讓學生心靈受到了震撼和啟迪,很多學生舉手紛紛表達對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如,有的學生這樣説:“建設者們,沒有你們夜以繼日的忘我勞動,新疆也不會那麼繁榮,你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青春。我由衷地感謝你,敬佩你。”

二、開放式拓展閲讀開啟學生豐富的思維。

當前語文教學提倡主題閲讀,在這一節課中,因為白楊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故此我也給學生在課堂上推薦閲讀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艾青的《帳篷》,另外一篇是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帳篷》採用集體閲讀,分別發表自己見解的方式,這首小詩歌我改變了以往的拓展閲讀方式,我沒有給學生固定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閲讀、學習,而是讓學生看着大屏幕自己閲讀後進行交流,交流的主題是“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想怎樣表達就怎樣表達“,我沒有想到的是,反而在老師沒有設定大問題下,學生自由表達的思想更是深入,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像帳篷一樣的建設工人,他們隨時順應祖國的需要,修築鐵路,建築樓房、開墾大壩等等,為國家的建設甘心情願地付出。而另外一篇《松樹的風格》我讓學生自己勾畫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式學習,閲讀效果也非常好。所以,我就是在想,我們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想讓學生喜歡閲讀,用自己的方法學會閲讀、愛上閲讀。那麼,只要我們老師在閲讀中努力地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語言充分地表達出來,學生能在老師課堂語言魅力的引領下養成一種閲讀的好習慣,又何必侷限於為學生拓展什麼樣題材的文章更適合呢?寫人、寫景、寫事,哪怕是小説、散文又有何妨?

三、等待孩子的發言,相信孩子的能力。

學生小組到前面彙報交流的時候,雷霆小隊的李博同學在談及第十五自然段中爸爸的神態變化“微笑”一詞,他體會到爸爸的心願是“為了讓孩子感受新疆的艱苦,從而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當他這樣回答的時候,我就一愣,李博同學跑偏了,爸爸的心願根本不是他説的這樣,而是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像自己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所以爸爸微笑。這個時候,我並沒有打斷孩子的發言來往正確答案上引導,而是繼續傾聽孩子們的繼續發言,又兩個學生又補充後,突然坐在第一個座位上的'王偉琦同學又提到了爸爸“微笑”這個詞語,這下他的感受是完全正確的,我感到很欣慰,於是我讓王偉琦同學把自己的書放下,回過頭再把自己説的重複一遍,之後我走近了李博同學,問他:“李博,這回你明白爸爸為什麼微笑了嗎?爸爸的微笑真正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感受新疆有多苦,而珍惜他們擁有的幸福的生活,而是爸爸自信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一定可以為新疆貢獻自己的力量……”李博點點頭,這回他明白了。

在課堂中,我們教師真的不能輕易打斷孩子的發言,哪怕他的發言是錯誤的,我們教師也應該學會耐心地等待孩子,讓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現問題,產生分歧,當問題引起爭執的時候,不正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時刻嗎?給孩子們一個積極去探索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孩子們銘記知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一課中我也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課前積累關於讚美人物優秀品質的成語,小主持人只領讀了一遍,而且出現了讀音上的錯誤,我只糾正過來,沒有讓學生自己再練習朗讀和鞏固,應該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讀準確並記住。

2、切入研討主題之前做的鋪墊過多,花的時間過長。我先以白楊特點入手,讓學生回憶,之後指導朗讀描寫白楊那一段話,又引導:“爸爸僅僅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嗎?”不是的,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最後才引到爸爸的心願這個主題上。教學時可以將複習那段文字,並指導朗讀省略掉。

2、教師依然不能充分放手。學生四人前面彙報時,學生在交流第一個心願的時候已經補充交流很到位了,而我為了不冷場,還想重複學生的話,老師完全可以只説讓學生繼續交流即可,充分相信孩子們的能力,多給孩子們空間進行表達。

3、教學機智不夠。當學生相互補充完“他們只知道,他們卻不知道”這一部分時,我説:“孩子們不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你們都蒐集了哪些建設者的感人事蹟呢?”雖然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我拽到了交流建設者感人事蹟上,但是我的問題問得特別愣,似乎沒有給學生一個思維的轉折,其實當時我的過渡語本來是“孩子們不知道誒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但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更會知道,在戈壁灘這片土地上,原來有那麼多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默默無私地奉獻着自己,通過查閲資料,你們知道哪些建設者的感人事蹟呢?”如果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機智能再靈活一些,可能無需老師緊靠着備課時的台詞去引導學生,而是能夠做到隨機應變。

4、評價語言偏激。王傲同學在我出示建設者挖水渠圖片後,主動站起來又補充了了好多他所查閲的建設者建水渠的資料,説明了建設者的艱辛,我當時很激動這個孩子居然知道這麼多知識,隨口評價他:“你懂得知識真豐富,愛動腦,愛思考,你真是一個完美的孩子!”當時我就覺得這樣的評價真的很偏激,一方面孩子怎麼可能是完美的,另一方面,在王傲身上真的存在着字跡潦草,落實到書面上不用心,句子都不通順的現象,所以我那樣的評價真的是不夠正確的。當時如果這樣評價:“王傲同學的發言總是這樣精彩、準確,如果落實到筆頭上也能這樣的精彩和準確,那樣你就更完美了。”

總之,教學無止境,只有不斷成長,才可以讓自己的課堂更完善。堅持自己的有點,改進不足,繼續努力!!

白楊教學反思5

一、優點

1.提煉精華

我把文章從內容上分成了描寫白楊和描寫父親兩部分引導學生閲讀。我們先是把所有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出來通讀,因為白楊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寫的,所以我稱之為鏤空,我的設計是把白楊和人物兩部分描寫像剪紙一樣剔除出來,把描寫白楊的和描寫父親的像兩幅剪紙一樣呈現在學童面前,先整體感知,概括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變成問題,迴文閲讀是哪些語言帶給你這樣的體會?然後加批註品悟語言、交流。在交流白楊的特點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楊的特點分成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兩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寫父親的語句找出來通讀,學童很自然的分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體會父親精神品質特點。第三步,在充分閲讀白楊與人物的品質後,再鏈接白楊與人物,體會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時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有時候,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僅僅存在於自然段、意義段,雖沒有明顯地段落標識,但是,縷着這種我找到的文章內在的邏輯,大板塊處理,簡潔明快,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用環境和白楊對比的方法體會白楊之美

學生對於白楊的外形特點不若對白楊的內在品質理解深,這一點我沒預設到。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把渾黃一體的環境與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着來讀一讀,這樣更能體現白楊之美。這一點的處理很有課堂機智。

二、不足

1.過渡語、評價語言預設不足。不足以與文章相匹配。沒有事先把腳本寫足。

2.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從時間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佔了大部分時間。處理的節奏不好,內容分析佔的時間過多。沒有訓練點。有這樣一種尷尬:課堂上講的一切都不會考;考的一切都沒來得及在課堂上講。內容的分析所佔的比重過大。擠佔了學習表達方法的時間,還擠佔了積累和運用的時間。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須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課後我又認真研讀了教材,發現“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此處可以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拓展想象哪兒指的可以是哪裏?白楊還會遇到什麼?寫作訓練除了完成課後的練習,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習作給兄妹倆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讚美白楊的文字,或者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一篇文章。

三、改進措施

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小組合作,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另外,教師要充分準備好學生交流學習的主題,以便能夠抓住文章的主旨進行學習,研究文本!

白楊教學反思6

今天上午我在班裏給孩子們講了《白楊》一課。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特點(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

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

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

我讓學生研讀課文,與同桌交流,全班彙報等等,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説樹嗎?他還想説明什麼?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楊教學反思7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

應該説,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時間的差別,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

不足之處,對文中爸爸的兩次“沉思與微笑”處理的還不夠深刻。主要是對第一次“沉思”沒有很好的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一個“沉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