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49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

一、在課堂中紮實有效地開展寫字教學

低年級的識字任務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在兩個課時的教學中都非常注重識字的教學。在第一課時利用各種識字的方法來讓學生開展自主識字,如:比一比,編故事,創情景等,讓學生在趣味的情景中學習生字。將生字放進句子,在具體的語境中再次記憶生字,通過填空的方式加深對字意的理解。在第二課時安排了一個聽寫的環節,目的既是讓學生複習相關的詞語同時加強書寫的練習。

二、利用烏鴉心情變化為主線理解課文的內容

在全篇文章的分析過程中,老師讓學生轉換角色,將自己看成是一隻小烏鴉,如果跟烏鴉一樣遇到同樣的事情,你的心情會怎樣?如一開始設計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找到水喝,你心裏會怎樣?又如:當你想到辦法喝着水了,你心情又怎樣呢?由始至終讓學生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從字裏行間去體會烏鴉當時的着急、失望、開心的心情,對學生的朗讀也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三、在實踐中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着水了。”短短的兩句話對於大人來説理解起來一點難度都沒有,但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一個”“漸漸升高”,學生缺乏形象思維,難以想象情境。老師就相應設計了一個實驗,讓一個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瓶子裏,其他學生認真觀察,然後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麼?認真看且動腦筋的學生髮現水是慢慢升高的。通過一個實驗讓學生形象地觀察了水位的變化過程,清楚烏鴉喝着水的原因所在,解決了本文學習的重難點。

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文中烏鴉通過開動腦筋解決了喝不着水的難題,那如果旁邊只有大石頭或者幾顆小石子,烏鴉能喝着水嗎?這問題一拋出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説可以,有的説不可以。説可以的同學認為烏鴉可以直接放大石頭或小石子進去,這部分同學顯然還沒有真正瞭解瓶子的大小,烏鴉的力氣,水上升的條件等等,所以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此外,我還問同學,如果旁邊沒有小石子你能不能想出不同的辦法讓烏鴉喝到水?有的説用稻草的杆來吸水,有的説用吸管,有的説用爛了的瓷片、有的説放小樹枝、稻草之類的東西。

學生的答案如何的五花八門,有的甚至很可笑,不管怎樣都是孩子們能開動腦筋去認真進行思考所得。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就應該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耐心聆聽孩子的表述,對學生大膽的探索精神作出讚許。在此教學的意義大於尋找烏鴉喝水的好辦法上。

五、豐富學生的閲讀素材

孩子們都認可文中的小烏鴉是非常聰明,會開動腦筋的,讓人喜歡的小動物。為了避免形象的失真,我創造了一個聰明烏鴉的鄰居,這隻烏鴉也學小烏鴉的做法將小石子放進井裏,讓學生討論:這個辦法還能用嗎?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一是擴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量,二是想讓學生明白遇到不同的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將學生的思維向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2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9課《烏鴉喝水》是一篇老課文,在幾次教改後依然被列為重點講讀課文。而在全面提倡課改的今天,要求教師要直面新課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帶入新的課堂。

不得不承認,在課改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經常要面對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答非所問,異想天開,而這些往往要讓教師不知所措。然而在教完《烏鴉喝水》這課後,我對學生的“異想天開”有了新的認識。

一、珍惜學生美麗的錯誤

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我組織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烏鴉為什麼喝不着瓶子裏的水?”經過討論,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二是瓶子裏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着。但有一位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是因為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這時,學生也分成了兩派,一方認可這位學生的意見,另一方説這是一種錯誤的説法。突然“從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被打斷教學的我顯然有些始料未及。在備課時,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突然我靈機一動,向學生講了兩個句子:“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讓他們説説這兩個句子的區別。他們都説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我因勢利導:“其實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烏鴉作為參照物,確定瓶口太小,瓶內的水太淺了;而另外一些學生以瓶子作為參照物,認為是烏鴉的.嘴太大了。這二者之間沒有質的區別,就像‘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兩句話一樣,是同一答案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只不過兩種表達方式中一種是常用的,早已習以為常,另一種很少用到,以致少見多怪。”

學生聽了也連連稱是。小朋友充滿自信地“固執己見”,我們怎能不為之喝彩?為孩子的勇氣喝彩,也為其中閃現出來的亮麗的思維創新的火花喝彩,這就是美麗的“錯誤”吧!對於這種“美麗”我們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二、保護學生獨特的見解

通過我的啟發,並做了實驗演示。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通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突然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一語驚人,我有些驚慌失措,“你為何這樣説?”我追問。“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

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顯然我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馬上,我後悔了,又向他請教“烏鴉為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同意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書中只説瓶裏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説“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才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差點被我視為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我慶幸自己尊重了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了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此刻,教學的意義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三、鼓勵學生精彩的想象

不能否認,在這堂課上,學生是最成功的。順着學生的這股學習勁,我在原有的教案設計上加了一個環節:假如這時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怎麼辦呢?

學生討論的很激烈,有幾個答案引起了我的興趣:“烏鴉四處尋找小石塊,往返運送小石塊,又累又花時間。如果找不到足夠的小石塊,它就喝不到水了。其實,還有更好的辦法:垃圾桶裏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裏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裏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裏的水倒進碗裏,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鬆,多好啊!”“可以往水裏放些蘇打和醋,那水就會沸騰,慢慢地水就會滿到瓶口,我幼兒園時老師做過試驗的!……”多麼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答案呀!我都沒有想到這些!聽到這兒,我不得不為自己反思一番。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教師對問題的理解、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往往與學生不盡一致。這是因為,教師是成年人,經驗豐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學生往往富於幻想,思維更具情感性、發散性和靈活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認真傾聽學生的答案,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你會發覺兒童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他們的心靈純真無瑕的讓人嚮往。

在課改精神的驅動下,教師要跳出編者和自己原先設定好的“方格”,細細琢磨防止孩子的“信天游”,那你眼前呈現的就是固定視角所看不到的景象。這時,教師就會為孩子的“異想天開”而叫好。

教師要讓孩子有一顆創造“心”,就少給孩子“畫”上一個又一個“方格”,以免它成為孩子學習的“緊箍咒”。應該打破原來“套路”,以兒童般的心態珍視孩子的一些“格格不入”。在必要的地方再作適當的引導,這樣教師和學生就不會成為“套中人”,彼此都可以在生命的綠洲裏快樂而自由地成長。

在結束語上,我這樣説到: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碰到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就象你們這節課的表現一樣,老師為你們驕傲。

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把喜悦埋在心裏,深感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去關注學生,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選擇他們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讓我們一同為學生的“異想天開”喝彩。

而對於新課程,我不得不説:收益最大的是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老師。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3

説實話這節課我的設計和今天我上的這堂課有很大差異,因為我本打算用來完成這節課,重點與圖文結合,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課堂節奏應該更快,容量更大,更高效一些。可是上課時沒有電,完全不能用,這就打亂了我的原有思路,所以臨時決定一支粉筆,一本説,一張嘴來完成了。

我對我班的學生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為之前也有家長進課堂,情況挺好,所以沒怎麼在意,可是今天有家長有老師,顯然學生的狀態沒有之前好,很多學生畏手畏腳的,不敢發言,生怕出錯。再加上沒有了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就出現了課堂上反覆強調紀律的現象。

對於教學這塊,我今天準備的就是嘗試課,為什麼這麼説

一、課前預習這是第一次在我的課堂上實踐。

二、自然段這個概念學生也是剛剛接觸。

三、生字板塊的處理。放在平時,像這一課的知識我需要兩節課來完成,今天我是壓縮到了一節課完成的。我這樣安排是想自己做個嘗試看看低年級的孩子們到底會不會預習,能預習到什麼程度,另外就是課堂上儘量多的滲透一些關於課文理解的知識。

總之這節課我是打算拿出來和其他老師探討的,我希望我的課能得到大家的指導。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4

課堂教學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

今天講授的課文是長春版教材第四冊第十單元的第二課《精衞填海》。這是一篇神話故事,説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東海經常氾濫,淹沒了許多田地和村莊。有一次,炎帝的小女兒到海邊玩耍,結果被大海淹死了。後來她變成了一隻小鳥,名字叫精衞,她為了不讓東海再奪去別人的生命,所以天天從西山銜來小石子和小樹枝,投進大海里,她要把大海填平。

按照課堂的正常程序,在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之後,同學們開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最後對文章或作者質疑。這時,有一位同學對課文最後一段提出了一個問題:“後來,精衞的子子孫孫都非常勇敢,不管多大的風浪,仍日日夜夜地填海。那麼,精衞填海到底成功了沒有啊?”

“哦?這個問題提得好,你們有什麼看法?”

這個同學的提問頓時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孩子們唧唧喳喳地説個不停,爭先恐後地發表着自己的意見。路柏植先站起來,説:“精衞填海能成功,因為精衞對淹死她的東海恨極了,所以,她誓死要填平大海。”

趙周喬站起來接着説:“我給他補充,從前文的‘哪怕幹上一萬年,我也要把你填平’,我們就知道了她填海的決心,所以大海肯定會被她填平。”

這時,王超振振有辭地説:“從前文知道,精衞填東海,是為了不讓東海奪去別人的生命,是在為大家做事,大家也在一定會幫她,所以,東海一定會被填平的。”

胥啟東説:“精衞是從很遠的西山銜來小石子和小樹枝,雖然路途遠,填海的東西還很小,但是她有信心,還有她的子子孫孫繼續着她的事業,所以,她一定會把海填平。”

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對精衞的精神大加讚揚。這時候,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響起來了,“老師,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循聲望去,站起來的是班裏的勞動委員,圓圓的胖胖的臉上眨着一對小眼睛,一張小嘴迫不及待地表達着自己的看法:“老師,我不同意”,他又重複了一下自己的意見。“精衞填海雖然很有信心,但我認為她不會成功。”

“哦!!!”全班一片驚訝聲,三十幾雙不解的眼睛全都齊刷刷地看着他。“為什麼呀?”“對呀,為什麼呀?”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向他質問。

“因為…因為…”他的語言不知是因為沒組織好,還是因為同學的質問而一時語塞答不出來。

“我知道你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同學,對於這個問題能説説你的理由嗎?”看着他的窘態,我温和地對他説。

“老師,我們以前學過《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瓶子裏的水很少,烏鴉為了喝到水,往瓶子裏放石子,這樣瓶子裏的水就升高了,烏鴉就喝到水了。現在精衞填海,她把那麼多的東西扔到海里,希望海被填平。但如果烏鴉喝水的方法成立的話,那麼精衞填海的結果就是東海氾濫,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更大。”

勞動委員的一席話,猶如在平靜的湖面扔進了一粒石子,激起千層的浪花。我的心頭也不由得為之一震,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那麼豐富,觀察的眼光是那麼敏鋭,思維又是那麼的活躍,真的讓我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孩子,你真讓我驕傲。

對於孩子的這個答案,我並沒有急於評價,而是對他們説:“孩子們,這是一篇神話故事。對於神話,大家上學之前可能就讀過了《西遊記》和《封神榜》。那麼,你們瞭解神話的特點嗎?想知道精衞填海是否真的成功了嗎?今天就請你們帶着這些問題回去查一查有關神話故事的資料。”

第二天,同學們紛紛帶着自己的資料,來到了教室。我從沒看到他們的準備是這樣的充分。從這些資料裏,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神話,瞭解了更多的神話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了精衞是不可能把海填平的,文章這樣寫只不過是人們美好的願望而已。看到同學們的發現,我欣喜若狂。

課堂上這種突發的事件,有時候會讓老師措手不及。其實在那一剎那,我也怔住了。但是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智慧火花,不能讓它悄無聲息地泯滅。我抓住契機,順勢引導,讓孩子們通過查閲資料,來了解神話,感悟神話。這種課堂藝術,需要我們善於根據事態變化,不壓制,不旁觀,而是從課堂的教學思路中走出來,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有創意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於讀書的好習慣,也使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5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內容簡短,講的是烏鴉想辦法喝到了瓶子裏的水的故事。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體會烏鴉的聰明。

一、表演,體會烏鴉的着急與驚喜。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簡單的一句話,而這裏的“到處”一詞卻包含了很多,我讓學生扮演烏鴉,到處找水喝,我用採訪的形式問“烏鴉”:你去哪裏找水了?找到了嗎?“烏鴉”回答我説:我飛到東邊,那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找不到水;我飛到西邊,那裏是一望無邊的草原,找不到水;我飛到南邊,那裏是沙漠,一滴水也沒有。然後我又指導學生表演,要越飛越慢,而且邊飛邊説。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好渴呀!渴死我了!”有的説:“到哪兒才能找到水呀?”有的説:“老天爺呀!快下點雨吧!讓我喝點雨水也好呀!”有的説:“我快渴死了,沒力氣了。”通過想像體驗,學生理解了“到處”一詞,也感受到了找水的不易,體會到了烏鴉着急的心情。接着,“它看見一個瓶子,裏面有半瓶水。”那種喜出望外之情不言而喻了。

二、想象,體會烏鴉的聰明。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孩子們抓住關鍵詞“終於”,體會烏鴉想到辦法的不易。我對孩子們説:“如果你是這隻小烏鴉,你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喝到瓶子裏的水呢?”我把思考的權利和時間大膽地交給了他們。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想到了很多辦法,課堂因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變得活躍起來,他們一個個不甘示弱,為自己想到的辦法自豪。接下來,我讓孩子們讀讀小烏鴉的好辦法,並問他們想的方法哪個更合理。看來,引領孩子走進文本,通過想一想、悟一悟等形式,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6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説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我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

2、過程和方法: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

課堂上識字方法靈活多樣,孩子們的興趣濃厚,參與性極高,比如:

1、課題導入時通過圖片,聯想,比一比,加一加,減一減識記“鳥”和“烏”,又通過孩子們的頭髮,理解了“烏”的意思。

2、識字過程中,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説記字方法、組詞)通過交流、分享加一加,減一減,比一比,編順口溜等識字方法,教給孩子如何記憶生字。

3、通過開火車,摘星星,我來挑戰,圖片等遊戲鞏固識字,孩子們在活動中,遊戲中快樂的識字,看到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舉起小手,小嘴裏小聲嘟囊着“我還沒上去過呢”,我心裏暗暗竊喜,因為我知道識字慾望、表達慾望在孩子們的心裏蠢蠢欲動,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漢字。

4、語境中識字,既提高了孩子們的識字效率,還提高了孩子們對字義的理解,對讀好句子和課文也大有幫助。

5、在朗讀課文,感知文意時,我讓學生想象烏鴉有可能到哪裏找水喝。

6、孩子們的想象思維被激發,體會到這時的烏鴉喝的難受,着急,當有人説到飛到井邊,把石子投到井裏時,必須讓孩子明白,井是很大很深的,投石子不太現實。當孩子們看到水瓶裏的水漸漸升高,孩子們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石子那麼髒,水還能喝嗎?是啊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家家都講衞生,不喝生水,於是必須讓孩子明白,烏鴉在大自然生活,以大自然食物為主,加上當時特別口渴,有生命危險時,可以喝。我知道孩子們在認識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我真為我的孩子高興。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

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多,花費時間過長,導致課堂時間分配不均勻,前鬆後緊。

第二、老師的主導作用過於強烈,應更多發揮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