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烏鴉喝水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33W

教師反思是要學會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鴉喝水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烏鴉喝水反思

烏鴉喝水反思【1】

一、選材上的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烏鴉喝水》趣味性強。以欣賞課件《烏鴉喝水》引出讓幼兒反思的問題“是不是有水的瓶子裏投入了石子,烏鴉都能喝到水嗎?”從而進行了相應的操作活動石子與沙子放入水中產生不同現象的反思。本次活動的選材符號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學習特點,操作性強,能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

二、目標設定及材料準備上的反思

目標制定合理。根據本班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水平,從能力、情感、知識三方面着手。且在整個活動開展過程中。將活動目標中重、難點有意識的在各個環節中突破、

在這次活動開展過程中,準備材料不夠充分。每組操作時教師為幼兒準備的沙子不夠多,而且教師準備的沙子太乾,操作時由於沙子吸水,大部分水被沙子吸乾。從而產生了不一樣的實驗結果。其次第二次操作時教師只需為每組準備一份水,集體觀察操作即可。

三、過程的反思

整個活動體現了分層遞進,分層落實的教學特點。從看課件導入———用石子實驗探索————沙子實驗探索———比較實驗結果有什麼不同———得出結論五個環節。在活動中,教師利用形象的圖示幫助幼兒理解為什麼石子裝進水量少的瓶子裏烏鴉還是喝不到水,使複雜的科學原理簡單化,很容易被幼兒所理解。但幼兒教師材料上準備的失誤。科學效果不明顯,幼兒體驗到的科學成果感知不深入。

烏鴉喝水反思【2】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閲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怕孩子們會出現覺得烏鴉的這個辦法並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緒。如果這樣,就阻礙了學生去認真體會文本。所以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讓孩子們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出像“説説你還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如果你是這個烏鴉你會怎麼做?”這一類的問題。而是與學生一起,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去感受這隻烏鴉的高明之舉。

在學完“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後,學生明白了烏鴉能喝着水在於它的仔細觀察、愛思考,另外拓展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請大家幫烏鴉想想辦法,想到的請舉手。”兩分鐘後,學生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説:“用吸管吸。”“讓瓶子斜倒下來,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學生們的辦法各種各樣,孩子們的想法總是富有創新意識的,我想這堂課上我不僅與孩子們一起體會到了文中那個小烏鴉的聰明才智,更讓我感受到學生們的智慧。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指導朗讀不到位;由於時間安排欠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匆忙進行。

烏鴉喝水反思【3】

烏鴉喝水,這個故事雖然很簡單,但轉而變成一個科學活動之後,卻讓我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從一開始內容的選擇,到後來目標的制定,再到環節的不斷調整,可以説是一個不斷突破、不斷蜕變的過程。

首先是教材的理解與挖掘:如何從數學這個角度挖掘有價值的東西成了活動的第一步,體積、空間、容積等知識點很多,但適合中班幼兒的可能就是最初的感知和形象的理解,所以各種操作活動貫穿始終,孩子或藉助個別操作的方式或通過小組合作形式不斷地讓孩子觀察、感知、理解物體體積與所佔空間之間的關係。

其次是環節的設置與安排,試教時我讓幼兒直接用果凍盒測量不同物體的體積,然後製作記錄表,總結規律,但是這樣一來誤差比較大,因為果凍盒是圓性的`、板栗、冬棗之類的食物的形狀也是不規則的,加大了測量的難度,所以重新調整思路,將烏鴉喝水這一遊戲前置,由烏鴉喝水這個現象引發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在看一看、比一比、扔一扔的過程中,建構和整合已有的經驗,並藉助水這個載體,有效地減小了操作的誤差,最後再通過給烏鴉送禮物這個遊戲,將前面整合的經驗遷移到過去中,實現由觀察、到操作、到運用這樣一個逐漸深入逐步遞進的過程。

再次是科學活動語言的組織,因為科學活動的特點是嚴謹與縝密,所以教師的語言必須非常的精煉與簡潔,但是試教下來,孩子的操作情況與預設有很大的差別,我的指令發不精確,所以孩子不能正確的去操作,後來仔細的斟酌每個環節中的每一句話,結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儘量讓語言通俗、簡練、明確,就像之後的操作活動,強調與突出了最快之後,孩子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

可以説教案在不斷的修正,思路也在不斷地在開闊,活動雖然還有很多遺憾的地方,但是取與舍之間很多東西都獲得了提升,這是孩子能體驗的,更是作為執教者的我所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