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面積單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7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44K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面積單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面積單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7篇)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

數學教學是一種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力求做到以學生髮展為本。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依賴教師的講解獲得知識,而是通過自己觀察、操作、思考和討論交流,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得面積的概念。

1、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

導入從學生熟悉的土豆開始,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們就在我們身邊。接着課堂中摸一摸書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體的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學習成為一種自然生髮與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親歷經驗的積累,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2、強化數學的體驗學習。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索過程,為了使學生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將學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們經歷了從觀察——重疊——拼剪——拼擺——用統一的標準來擺——面積單位的建立這一過程,學生始終在興奮中思考、探索,知識的學習成為了自我需要,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挑戰和樂趣。

3、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數學素養。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數學,善於用數學的眼光審視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現象,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為孩子們提供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徵與生活經驗,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結合新課標,如何上好數學課,當中還有許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問題。通過這個課例,感覺要上“活”概念課,就要適時給概念下定義。定義下得過早,等於是索然無味的簡單灌輸;下得太遲,則又怕學生的思維呈現零亂狀態,不能及時地整理和總結。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2

一、成功之處

1、鑽研文本,精心準備。

在上課之前,我先研究了數學書上的教學內容和參考書上的分析,我覺得面積的概念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板塊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對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教學主要包括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認識兩個部分。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但學生對面積概念和麪積單位的理解也是一個難點。基於以上考慮我多次設計教學過程,多次與同事商討之後多次修改。並且根據教學過程自己製作了課件,還利用大量的時間自作教具和學具。

2、懸念開頭,思想教育。

我始終堅信: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課之伊始,我創設了:這一天,巴依老爺想用極低的價格買阿凡提的院子,阿凡提為了懲治貪財的巴依老爺就和巴依老爺簽了這樣一份契約:“將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個銅幣賣給巴依老爺。永不反悔,特此證明。”當阿凡提接過巴依老爺的10個銅幣,哈哈大笑,巴依老爺這才明白上了當。同學們,你們知道巴依老爺上了什麼當嗎?讓學生討論,對問題有初步的瞭解,也是用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習動機。最後在課堂結尾再出示這個契約,問:你找到問題的答案了嗎?根據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回答上,給他們成功的喜悦,另外他們也會感到學習數學真有用,為以後的學習打好思想基礎。

3、學生探究,獲得成功在認識面單位之前,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嘗試比較了4組圖形,從觀察法到重疊法到割補法,直到最後的擺圖片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多種方法比較圖形面積的同時,讓學生逐漸的感受到比較面積大小時統一標準的重要性,從而引出面積單位。

4、製造矛盾,引導探究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巧設懸念,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鍛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如:先在小方格同樣大的情況下比較圖形的大小,得到方格多的面積就大,然後又出現小方格大小不一樣的,這時出現了前後矛盾,學生再次出現衝突,從而很自然地感悟出用擺圖形的方法比較面積時小方格同樣大的必要性,這樣引出面積單位就顯得順理成章,通過不斷擴充和完善比較的方法,理解面積單位的獨特作用。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二、不足之處

1、課堂上我覺得聆聽不夠。在課堂上一個孩子在演示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時説對了,而我沒有聽清又讓這個孩子按我的思路又説了一遍。這一瑕疵給本節課留下了遺憾。

2、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課堂,釋放了學生,考驗着老師。這節課的小組活動,出現了一些“混亂”場面,有的學生不知所措,有的學生參與感不強,有的學生在交流時沒有認真聽別人發言……這方面的組織與調控我還要繼續努力。

3、認識常用面積單位時方法過於單一。如果這裏不僅僅讓他們找找周圍物體表面上找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還讓他們比劃比劃或者拿筆畫一畫。方法多了學生學起知識更容易更有興趣,而且會加深理解有利於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3

本課教學我覺得體現這樣一些特點:

1、重視情境的創設。無論是導入課題還是感知面積或者是體驗面積單位都力求從情境中來到情境中去。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測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結果學生測量出的結果有些不一樣,我提問“怎麼比較呢?問題出在哪兒?”學生稍作思考後,有的説硬幣大小不一樣,有的説畫的格子不一樣等等,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於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

2、學生學習過程。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後,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數格子”等方法比較面積,在面積單位教學過程中通過類推、冥想、比較、測量,使學生建立了各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形成正確的感性認識,獲得了教學的最大效益。

3、在人人蔘與的操作活動中體會面積概念,體驗數學化的過程。數學學習的對象是兒童體驗着或能夠體驗的。在學習之前,兒童已經體驗了許多數學,因此最有效的教學是積極喚醒兒童的體驗,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

作業反饋:此次作業學生很有興趣,完成得也比較理想。只是他們在表述面積時,時常忘記用上面積單位。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4

反思《面積和麪積單位》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教學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台,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營造寬鬆環境,給學生學習的“安全感”。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在課前導入中,我就以拍手遊戲告訴學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課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間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種“安全感”,最大限度的發揮了他們的主體性。

(二)創設情景,舉例生活化,感悟知識。

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而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探索知識主動積極,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裏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三)、任務驅動,激活思維,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慾望。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我把兩張紙藏起來,告訴孩子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説4個格的大,有的説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為格子一樣大的話,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怎麼辦?我引導學生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規定統一標準進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強化學生感知。

“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釐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美猴王教學反思分數單位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5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面積單位(1)》,教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初步建立這些常用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的表象。

教學中從測量課桌面的面積這個實際問題出發,使學生產生同一面積計量單位的心理需求,課桌面的大小大約有8個數學書封面的大小,40個字典面的大小,由於測量的標準大小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同;接着通過故事的引入再次讓學生體會到,不統一標準會給大家帶來很多的麻煩,所以我們要用數學知識來統一標準,這樣才能更方便,從而引出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接着介紹1平方釐米的含義,感知1平方釐米的大小,能用平方釐米進行直接計量,然後介紹了1平方米的含義,感知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通過對1平方釐米和平方米含義的認識,類推出1平方分米的含義,再感知1平方分米的實際大小。

在這課上,我用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增強對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的認識,效果還是挺不錯的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6

《面積單位》這節課是認識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在學習這節課時,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中充分體會,因此,在學習這節課之前,我讓學生在家裏剪一個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可以用報紙拼接。)

第二天學習這節課時,對於引入統一測量單位這個環節,我們很快就過去了。接下來是認一認面積單位,讓孩子們把自己剪的三個正方形拿出來,向他們講解: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並講解面積單位的字母表示,讓孩子們從視覺上感知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同時在這個環節我還讓學生説一説這三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讓學生感知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第三個環節是做一做、説一説、找一找、這些面積單位有多大。

學生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找一找自己的身邊誰的面積大約是一平方釐米,孩子們很快就能找到如:大拇指甲蓋,1分硬幣,鈕釦等;1平方分米如:手掌的大小,粉筆盒的面積;1平方米的大小:如:一塊黑板的大小,把1平方米的正方形鋪到地上,同學們站在上面,一共站了16名學生。

感受完面積的'大小後,我們拿着這些小正方形來測量物體的面積,如:一塊橡皮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我們的數學書可以擺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我們的黑板可以擺幾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

這節課通過學生動手擺一擺、做一做、體會面積單位的大小,啟發學生找到更多的方法,從多個角度來加深對面積單位的認識。但是在這節課裏,因為操作活動耽誤了課堂時間,以至課後的練習題沒有完成。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7

首先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使其能更自主地進行探究。教學中,我雖然很注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但還有一些引導得過多過細之處,應該做到學生能説的就讓學生來説,比如在引出面積單位時,方格大小不同不能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完全可以設計得更開放些,讓同學説一説,看到這兩個圖形,你發現了什麼,你想説什麼,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結論,從而引出面積單位。

其次,在理解面積的含義和教學面積單位時,有點過高的估計了學生,還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感知,在觸摸的經歷中獲得關於物體表面大小的經驗,在量一量的活動中感受面積單位的大小,有助於它更好地理解面積的含義,建立面積單位的正確表象。

另外,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中,也還存在着一些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8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概念。學生對於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釐米的形狀和大小,並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釐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並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後,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幹牆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平方米。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麼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採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説:“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那個適合量牆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麼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於語文來説,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裏。這比空洞的説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徵。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該單元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結合具體實例,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我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描畫身邊的橡皮、尺子、硬幣等物品,再塗一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面積的含義,知道物體的面積有大小,滲透周長與面積的區別。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但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挺不錯的,所以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演示課件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面積,學生雖然説的不是太準確,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含義了。學生在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簡便而又準確,積極性很高。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0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應聯繫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在4月27日上午我們在紅華中心學校聽了吳燕遊老師一節公開課,她上課的課題是《面積和麪積單位》在這節課中,藉助多種媒體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展示個性、積極參與、主動求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聽了吳燕遊老師的《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課,使我收穫不少教學知識。

1、吳老師通過讓學生與學生比一比手掌來引入較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摸身邊物體學的一些面,感受到面的存在,通過摸與看,懂得物體的面有大有小,並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後,通過2組平面封閉和1組不封閉圖形的比較、讓學生體驗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充分感知和理解面積並且有大,讓已經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那些不那麼正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發展為科學的結論,從中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2、讓學生動手操作,注重知識的生成的過程。這一教學過程,巧設懸念,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鍛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3、吳老師這節課突出重點,培養學的遷移推理能力。通過平方釐米的教學,引導學生從平方釐米的名稱中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理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總之,本節課的教學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學習過程的探索,很好的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較符新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1

上週在學校開展的數學組青年教師教研課中,我執教了三年級的《面積與面積單位》一課。因為從教過三年級的數學,對教材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準備起來不是那麼的不知所措。“教學是一門藝術”,在這門“藝術”中學生獲得了知識,而我豐富了人生的歷練。並且其中夾雜着一點點的感受,在感受中我反思自己教學中所得、所失、所悟。

三年級在小學屬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節課上下來,我相信有一些是比較成功的地方,比如孩子們活躍積極,整個課堂有序而活潑。但我要反思的更多的是這節課上不成功的環節。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於為什麼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須知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體驗統一測量標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於前面的教學佔了較多的時間,所以在後面教學面積單位認識的時候顯得非常的單薄,只是浮雲略水一般過了。並且因為前面環節的拖沓,使得周長和麪積的精彩比較以及面積單位的應用與拓展沒能通過練習體現出來,所以導致教學還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實處。

不管成功與失敗,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節課。它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自己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2

1平方釐米的教學,我採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釐米。

通過平方釐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釐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做數學”、如何儘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這樣的教學才是紮實有效的教學!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3

有人曾經説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數學教研中我執教了《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在這“遺憾的藝術”中,我也收穫了不少,靜下心來反思了課中的所得所失。

一、成功之處:

1、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

“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確表象,藉助表象才能進行正確判斷和推理。為此,我為學生創設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如摸數學課本封面、桌面、手掌心的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體驗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學中應儘量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繫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

3、讓學生在反思中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個小笑話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也讓學生在反思中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不足之處

1、如何在開放的課堂中進行良好的組織與調控是我面臨的一大考驗。

2、重點的知識點沒有講細、講透,讓學生帶着很多疑問。只教授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內容太過單薄,應加強聯繫,多估一估。

3、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

4、這堂課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快馬加鞭往前趕,使一些活動缺乏實效。不管成功與失敗,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節課。它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評價的語言,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4

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台,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慾望。

但是學生在學習過面積單位後,在做填上合適的的單位時,孩子們會出現該填面積單位時,填成了長度單位,該填長度單位時,填成了面積單位。説明孩子們雖然在課堂上明白了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不同,但在實際的做題中,往往忽略了題目所描述的是物體的長度還是面積,在選擇單位時出了錯。

我反思了整節課,其主要原因是這節課只顧關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以及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區別,而相對應的填上合適的單位題目練習較少,導致學生在選擇單位時出錯。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講練結合。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5

兩種教法中都有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兩種操作實踐活動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卻有本質的區別。在“教法一”中,學生雖然被調動起來,不停地隨着教師的指令動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細分析,學生的行為實際上是對教師指令的被動迴應,他們並不清楚為什麼要進行這些操作活動。這樣做,看似讓學生觀察與探究,實質上仍然停留在“告訴事實,驗證結論”的水平,學生的思維活動投入量明顯不足,多數學生只有行為的參與而缺少認知參與和積極的情感參與。

而“教法二”的設計更具探索性、開放性和自主性,教師先引導學生提出大膽猜想,然後啟發學生:你能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嗎?此時的學生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的心理狀態,當然會興趣盎然地投入實踐活動。在整個實踐活動中,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結論是待定的,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自始至終是積極主動的。在此期間,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在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習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學習了怎樣與同伴合作交流,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的培養得到了落實。

動手必須與動腦相結合。如果學生的操作實踐變成了簡單執行教師的“指令”,變成了一種機械的模仿與複製,只需手的運動而無需腦的興奮,那麼它的功效將會大大降低。操作實踐,需要一種積極探索的心理狀態,需要一定的思維空間和思維坡度,需要深刻的觀察、想象、假設、推理、探究等高層次思維活動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轉變,從而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數學思維活動。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6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在學生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傳統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髮展的需求了,注重學習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思考、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

在這節《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學生的猜想?感知?體驗活動。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為主,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做數學”的樂趣。

在本節課的三個重要環節:理解面積的意義、比較面積的大小、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新理念。

但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釐米的教學中,在學生猜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後,我出示了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並快速地出示課件中“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接着馬上就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釐米去測量桌面有什麼感覺?學生是也可以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對於1平方分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着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釐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這就是我在出示“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時,沒有加以説明,沒有讓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使學生沒有建立起“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回想試教《面積和麪積單位》時,由於對1平方釐米講得比較清楚,學生就能很快得出:“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多次試教與正式上課後,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活”的。

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7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過渡到二維空間,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要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

一、創設情境,聯繫生活,感悟知識。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後,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數格子”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學具説面積大小,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於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學生始終在興奮中思考、探索,知識的學習成為了自我需要。在面積單位教學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答案層出不窮。通過這樣的比較、測量,使學生建立了各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形成正確的感性認識,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二、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強化感知。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測一測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概念,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讓學生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讓學生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讓學生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然後讓學生動手剪出一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繫起來,再現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在人人蔘與的操作活動中體會面積概念,體驗數學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