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反思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67W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在學生在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反思,歡迎借鑑!

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反思5篇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反思1

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台,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慾望。

但是學生在學習過面積單位後,在做填上合適的的單位時,孩子們會出現該填面積單位時,填成了長度單位,該填長度單位時,填成了面積單位。説明孩子們雖然在課堂上明白了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不同,但在實際的做題中,往往忽略了題目所描述的是物體的長度還是面積,在選擇單位時出了錯。

我反思了整節課,其主要原因是這節課只顧關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以及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區別,而相對應的填上合適的單位題目練習較少,導致學生在選擇單位時出錯。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講練結合。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反思2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台,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的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創設情景,舉例生活化,感悟知識

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創造的機會”。這節課內容是從線過渡到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如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等,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身邊的物體來測量桌面的面積,這些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都是學生自己動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書本、手帕、樹葉等。因此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致非常高,反饋結果多種多樣:10個信封的大小、8本書的大小、6塊手帕的大小、24個格子等。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探索知識主動積極,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理解了面積單位的產生,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二、任務驅動,激活思維,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習的慾望。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感受桌面的面積比黑板的面積小,那麼桌面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呢?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體的面來測量桌面。可是測量結果不統一,怎麼辦?引導學生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規定統一標準進行的必要性。

三、重操作,強化學生感知

“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用實物的面測量桌面,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測量桌面,做做、畫畫、找找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

四、合作學習,全員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能夠密切師生和生生的相互關係,使教師從“權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轉化,從“講師”角色向“導師”角色轉化,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合作用自己身邊的物體和用平方分米來測量桌面,討論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大思維的強度,充分讓學生能夠從那些與自己不同觀點和方法中達到啟發,對問題的理解更為豐富和全面。

不足之處

課中有個環節的處理不夠細化。在估算桌面大約有幾平方分米這個環節中,學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較接近的答案出現,有一個學生報出了比較準確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這個環節一帶而過。沒有充分發揮這個環節地作用,要改進。這個教學環節可以細化為如下幾點: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遠的答案。

2、根據這個學生的答案,每位同學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擺一擺。

3、根據擺的`情況進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確。

4、交流總結估算的方法。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反思3

《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節課是典型的概念課,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我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比較滿意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上課伊始我創設了教師和一位同學進行塗色比賽的情境,開始學生以為老師會贏,但最終我輸了,我順勢讓學生幫我分析原因,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到塗色圖形的面的大小上來。這樣設計,不僅營造了一個和諧、愉悦、寬鬆的開課氛圍,而且能從學生的課堂實際出發,意境合情合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

在教學面積定義時,我讓學生通過用手摸一摸面,找一找面,感受到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面積定義的引出,自然到位,尤其是對封閉圖形這一抽象的概念,我利用課件展示,使學生通過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對比,強烈感知,封閉圖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閉圖形無法確定其大小。

再如:在教學1平方釐米裏,我請同學們取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紙片,在自己的周圍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表面差不多是1平方釐米?接着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閉上眼想象1平方釐米的大小,再開眼看一看,反覆幾次之後,讓學生在紙上畫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以此驗證學生對於1平方釐米的空間觀念建立得是否正確。

三、注重學生參與到“做”數學的過程中。

數學學習是“知”和“做”的統一。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體參與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面積單位”的知識不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學時,我注重讓學生人人動手,先讓學生課前製成“1平方分米”的紙片,並讓學生手拿1平方分米的紙片説一説: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使學生形成“1平方分米”的表象。再通過全員參與測量數學封面的面積,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讓學生深刻領會“面積單位”的含義,使“做”數學真正成為了師生互動的紐帶。

四、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做到了及時檢測。

緊密聯繫生活這一點也做得不錯,還有板書,對本節課的知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不足之處:課堂時間調配得不太好,有前鬆後緊的傾向。因為時間緊,所以後面的面積單位的體驗不到位,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只是走了過場。需要提升的空間還有很多。歡迎大家幫我指出來。謝謝!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教學的特點是,樸實無華、紮實高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學習內容來自生活,來自學生;

(2)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

(3)學習過程重視體驗。

(一)學習內容來自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從生活中的各種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學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讓學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學習用品的面,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利用學生描出的各種平面圖形,比較大小,讓學生明白平面圖形有大小;讓學生用1平方米測量教室裏的大黑板、教室門等面積,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二)學習需求來自學生。

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和心理特點,充分激發學習動機,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為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於為什麼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須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學中,教師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體驗統一測量標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也為學生主動、積極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讓學生選用一種物體表面來表示胸卡的面積,從表示的結果中可以使學生逐步體會到:用不同物體來測量容易產生誤會,並通過創造矛盾衝突,使學生明確要測量面積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然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面積單位的活動之中。面積單位有哪些呢?教師不直接告訴,而是把這個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表現自我,進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而當學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時,教師更是抓住契機,在肯定學生猜想的同時告訴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真是無處不在。

(三)學習過程重視體驗。

新課標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謂體驗性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並通過體驗與感受(體會),建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可見,體驗性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學生在説一説、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

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讓學生先估計,後拿出1平方米紙,估計它的邊長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後概括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讓學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發展空間觀念,再聯想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接近這個面積單位,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繫起來,再現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可以説,整個學習過程都非常關注學生的體驗。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教學反思5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一節典型的概念型課題,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掌握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面積單位觀念。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遺憾。

一、創設情境,以情激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創造的機會。”由於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一概念,課一開始,我就創設了一個互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為模擬的兩塊大小差異較大的校園草坪塗色,巧妙地創設了矛盾衝突,這樣就自然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很順利地引入“面積”的教學。在進行面積單位的教學時,我創設了一個“猜一猜”遊戲,把兩張畫有不同數目不同大小的長方形格紙藏起來,告訴他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説4個格的大,有的説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為格子一樣大的,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這樣,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學生會主動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動手操作,強化感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採用實踐活動、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面積”的感知比較弱,不像對時間、長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認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為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

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為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通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畫一畫、塗一塗、説一説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也是有大小的。還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這個概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