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部編版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版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部編版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

將相和,這篇文章講完了,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説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説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二、對文本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2、創新性的設計板書,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人物特點,設計了一幅對聯,上聯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三、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

1、注重了朗讀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讀出人物的不同心理來,如,讀廉頗的那段話時,要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讀藺相如與秦王的對話時,要讀出理直氣壯的大無畏精神來,而讀藺相如與下人的對話時,要讀出語重心長的語氣來。

2、注重了理解課文方法的訓練。理解人物品質時,注重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析,從中體會出人物的品質來。並指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在書上適當批註。

在教學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進一步的改進:

一、對學生的評價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做為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適當的點睛之筆。當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品質時,做為教師要有梳理、概括學生的零亂的發言的能力,把學生語言中提到的閃光點做一下恰當的結語,這樣對文章的內容學生就會產生整體的認識。

三、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閲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部編版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2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時,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閲讀課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説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在課外研究。

這篇課文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軍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美好品質。

回顧這篇課文的教學,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學生。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有些忽略;二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部編版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3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以趙秦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敍了幾個小故事,包括《澠池之會》《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寫出了將相(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由“和”變成“不和”,最後又“和好”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小學生往往對語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要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身為小學語文老師,在這方面不應該受社會上的流行元素所影響。

詞語是構建言語大廈的基礎。積累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寫詞語,可惜這一傳統訓練已經逐漸被淘汰出課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傳統訓練的挖掘和創新。

《將相和》是篇長篇課文,根據這個特徵,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默寫詞語的環節:“請同學們翻開練習本,根據意思默寫詞語。同桌之間一個説一個寫配合進行。”

1、“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鬥,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麼詞概括”。“戰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這一來,小學生們都來興趣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為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佈置了説的訓練: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説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説些什麼並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宏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活動的積極性。

部編版五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4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敍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説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着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後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為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係,所以最後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繫,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着密切聯繫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繫”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進行總結評價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原則,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彙報自己的體會和收穫。在彙報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説什麼就説什麼,作為教師的我既遵循學生的思路但不脱離教學重、難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