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將相和》教學反思(通用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48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將相和》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將相和》教學反思(通用6篇)

《將相和》教學反思1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教學本課後,主要收穫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課前預習比較到位,從四年級接班到現在,學生在預習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義方面,還對文章中新出現的詞語進行重點理解,部分學生還能自覺地瞭解時代背景,加深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二是從本文比較複雜的因果關係出發,從整體上弄清楚“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如藉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係;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説説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繫。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學時,採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如議議:自己喜歡誰,為什麼?出現分歧,適時讓他們辯一辯,學生還可以從文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

四是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通過課堂出現的澠池之會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學生所知道故事的講述及對資料袋的學習,激發他們今後去讀讀原著。

本課的教學,雖然儘可能地照顧全體,但是對於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還存在對文章沒吃透,課堂不發言很被動學習的現象,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2

《將相和》這篇課文,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不算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閲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教師確定了“藺相如”和“廉頗”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為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為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着三個故事之間的互相因果關係。通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分析課,教師抓住了《目標》中的一道作業提和教學的重.難點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通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根據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為學生的發言感到欣慰。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卻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新路子。在堅守語文本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激活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3

自己長期教學了課文後,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

以我執教的《將相和》為例談談怎樣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懂的。

第二課時教學,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先讓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説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生自讀後體會到第一句用驕傲的語氣讀,第二句用妒忌的語氣讀,第三句用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快速讀課文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説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

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讀中沉澱閲讀的方法。可見,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是讀。我想,道理就在這裏。

二、對文本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全文學完後,我利用班隊課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小故事,重點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劇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後要向“觀眾”説明你為什麼要這麼演,使每個人在“合作”演的同時,能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提高認識,獲得深刻的體驗。

2、聽了我校老師的課後,她在上課開始就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讀了小故事後填寫一句俗語:“將軍額上能走路,宰相肚裏能撐船。”我在最後總結全文時,板書設計做了一點新的嘗試,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板書了上聯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結合區教研活動的評課,以及自己的`教學,覺得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的評價我總覺得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閲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學這類歷史性的課文,要鼓勵學生蒐集一些資料,幫助理解課文。

《將相和》教學反思4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學時,我先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從題目入手,使學生知道“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和”字概括了全文主要內容。接着我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

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用這句話統領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説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我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快速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動作,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説服廉頗,讓他

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堂課我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不但使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教學起來簡單多了、而且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

回顧本節教學,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尤其在朗讀訓練上不到位,同時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

《將相和》教學反思5

《將相和》是一個歷史小故事,對於歷史小故事的教學,我認為重點在於學生對背景的認知意識的跟進,通過閲讀、感悟,從而挖掘歷史故事中的現代意義的,是對文本進行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我不想把時間放在對故事情節的糾纏教學中,想通過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提煉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價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熱愛祖國的情感薰陶,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做了什麼,只要是對祖國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價值體驗,或者説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有效的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

本單元除古詩外都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品的節選或改寫。我認為教學本單元課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每一課的內容中吸取有益的啟示,鼓勵學生讀原著中同課文有關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名家名篇進入課本,本就是要起範例作用,學習作者佈局謀篇,遣詞造句,如何表情達意。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如何引導小學生讀《將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讀懂故事情節並不難,但要真正讀懂藺相如,讀懂廉頗,讀懂秦王、趙王,還需要下番工夫。

因此我採用對比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中的人物。首先從讀切入感悟幾個人,這可算是整體感悟,但這種感悟還是初步的、表層的;再就是感悟重點人物藺相如;最後以重點人物為主軸,引發對比,從對比中加深對人物的感悟。體現了“讀”是內化的吸收,學生讀懂了人物的品質: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謀,臨危不懼;廉頗驍勇豪爽,知錯就改,開了“負荊請罪”的先河。

《將相和》教學反思6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又是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閲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梳理,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