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科學課《神奇的水》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課《神奇的水》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課《神奇的水》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科學課《神奇的水》教學反思1

《神奇的水》教學活動的重點是探究水的各種性質,這其中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現象、溶解現象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活動前教師對課程進行了價值篩選,將水的溶解現象作為重點。為此設計了實驗讓學生通過驗證假設,主動探究。對於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現象則作為側重點。在水的表面張力現象的講解中,教師認為學生可能對這一現象的理解比較困難。所以,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設計了一個小遊戲幫助學生形象化的理解這一現象。

活動中在猜測硬幣上能容納多少滴水環節,出現了每一組的操作結果相差較大的情況。這主要是由於教師對於滴管的使用講解的不夠到位造成的,所以活動中學生們有些爭議。當教師發現這一情況後及時進行了調整和化解,才使得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在做水的溶解實驗環節,當教師發現學生們將味精、洗衣粉等溶解較慢的物體歸為不能溶解的物體時,採用了適時介入的教學策略。引導他們從觀察、操作的方法入手仔細思考,鼓勵他們查找原因,再實驗,充分挖掘他們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他們創新的幼苗。

每次活動對學生、對教師都是一次成長的歷練。在本次活動中我有一些考慮不夠周到的方面,比如當教師發現學生對生活中的毛細現象瞭解較少的時候可以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這樣可以解決比較困難的問題。還有,在操作實驗前的示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後在這方面教師應該講解的更加細緻些,這樣就可以避免實驗中一些無關因素的干擾。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述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將會這方面作為今後工作的方向。

科學課《神奇的水》教學反思2

11月25日,我在校內公開執教了三年級科學《神奇的水》一課,這一課教材中安排的教學內容有水的5個性質: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以及溶解性,內容太多,且有的對於學生有些難度,因此這節課選擇了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兩個性質進行教學。

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自然就是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而難點,我認為有兩處:一是表面張力的這一概念對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三年級孩子的理解水平大多建立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上,而對於水的表面還有一種互相拉着的力沒有切身體會,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我採用了一個模擬小遊戲幫助學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另一個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發現產生毛細現象需要有空隙的材料,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因此我在實驗材料上,提供了有結構的材料,2種有孔隙的和2種沒有孔隙的,讓孩子們通過比較得出有空隙的材料會使水發生毛細現象。一節課下來,有成功有不足,聽課老師也給了我很多建議與幫助,下面就這節課説説我的教後感受。

一、導入不僅要吸引學生,更要將學生帶入主題。

本節課的兩個主體環節是探究認識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那麼我在設計時候將教材上安排的順序調整了一下,先進行表面張力的學習,因為這部分的實驗比較單一,用時也比較少,而毛細現象的實驗我設計了兩個層次,同時也結合課後的拓展探究,因此放在最後。所以本節課的導入我就設計將學生的興趣點引導至表面張力上,通過查找平時生活中體現表面張力的現象,我發現露珠和水滴是學生都見過的,而且關於露珠有非常美麗的拍攝視頻,不僅引起學生興趣,更能帶給學生關於大自然、關於水的美的感受,因此我的導入選擇了一段美麗的露珠視頻,但導入絕不僅僅是引起學生興趣就完事的,更要引發學生思考,將思維引導至課堂的主題,因此視頻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露珠會是球一樣的形狀,裏面的水卻不流淌開來呢?通過這一個問題,將孩子們的思維引導至探索表面張力上,同時也可讓學生有這樣的感受,最常見的現象中也會體現出我們不知道的神奇奧祕。帶着這樣的問題再進行硬幣上滴硬幣的的實驗,認識表面張力後,自然就知道了露珠的奧祕。

二、核心問題需要不斷推敲打磨

課後研討的時候,有老師提出,課堂中一些問題如露珠為什麼像一個球一樣?為什麼硬幣上的水不會留下來?為什麼水會順着紙巾往上爬等等對於三年級的孩子會不會過難,因為的確,課堂中,孩子們的回答幾乎都是不着邊際的,很少很少有一點點沾邊,但是課堂中又不能不鍛鍊孩子們的思維,因此問題應該如何提是一門學問,問題的問法需要老師課前進行仔細打磨推敲。如剛剛那些問題,簡單的用“為什麼”三個字問出來,指向性可能會不夠明確,孩子們可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其實這些問題一開始提出,並不指望學生學生能答出來,因為這是這節課通過學習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一開始只要引起學生思考、達到設疑的目的就可以帶過了,如露珠的形狀問題,可以問學生裏面的水怎麼不會流淌出來呢,如果有孩子能説出一二,就讓他們説,如果沒有,那就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奧祕,讓我們今天一起走進神奇的水,這樣帶過並把孩子引入了課堂的整體。

科學課《神奇的水》教學反思3

科學課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回顧我整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神奇的水》一課,着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繫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基本過程是: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麼回事?”有能發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

本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後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體,説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全體學生明白了假設的內容。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為“用什麼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麼等後續的學習活動”,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忽視了強調實驗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滿”這一環節,以致於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有些混亂,實驗結果出現了誤差。在後來的課上我就儘量做好實驗前的強調工作,如怎樣減小誤差等,學生聽後,在實驗中就能注意到,實驗效果也好些。學生在做實驗到後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回形針,到後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水的表面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而且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能引起重視,對實驗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實驗時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來。

總之,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

科學課《神奇的水》教學反思4

面對充滿變數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師要保證順利達到教學目標,組織有序的教學活動,完成起來的確不是很容易的事。課堂,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它還承載着一種教學藝術,讓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學習,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境界,實現這個目標,教學設計致關重要。

根據教學設計,我將本課內容稍做調整,可以説是將信息技術與水資源情況整合的一堂課,全課以“水鄉—水資源”內容為載體,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將知識綜合應用到實際生活。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同時自主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最後互相交流成果。

一、談‘可取’

1、本課要求學生在已經基本掌握信息搜索、保存等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學生既要學會信息技術技能,又要學習服務於生活實踐的知識,教學內容選擇生活中貼近學生的,人文性強的課題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水是生命的源泉,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離不開水,水是自然賦予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這一課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希望通過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方法來認識事物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地球上有豐富的水;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着水的短缺的問題,使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佈置任務讓學生根據選題搜索資料的環節,我特地設計了多個的.實踐活動選題提供給學生參考,讓學生能在多方位多視角去了解和探究問題。

2、設計的引入很突出,對比性強。由美麗的江南水鄉到令人髮指的水污染情況,美醜的極端對比,讓學生在視覺和心理都產生了強烈的震驚,教師再引導學生從遊秀麗江南水鄉想到對水資源的保護,進入本課研究的課題。

3、利用在線互動的教學網站服務教學課堂,教學網站上有全面的學習導航:幫助學習的“知識錦囊”,師生交流的“你説我説”,交互評價的“人氣榜單”,知識鞏固的“在線檢測”等,方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協作,學生完成網上搜集水資源保護的資料,並用表單提交的方式填寫任務完成的資料展示表,最後成果網上展示,即時又直觀。

二、談‘不足’

1、難以準確把握時間。由於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水平差異還是比較大,在各個環節上可能把握不好時間,尤其是最後的任務完成時間和作品評價時間有點倉促,解決的辦法只能把引入部分的內容儘量精簡。

2、前期準備資料不夠,這堂課學生興趣濃厚,學習任務完成情況比較好,但我感覺課前的一些水資源資料準備不夠,更充分更豐富的資料能讓學生有更大的興趣和積極性。

3、學生作品評價是整個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我在評價這環節有點匆匆收尾的感覺,對作品內容評價不夠全面性,包括參與的態度,獲得的體驗情況,實踐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創新精神等發展情況。其次,我評價手段的不夠多樣性,單純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對其它同學評價不是很積極,而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可能做到對每個學生的評價,往往是代表性的。所以今後要鼓勵同學之間的互評,引起學生重視和積極投入。

三、談‘收穫’

課堂已不單純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台,也不再是一個個學生張開口袋等待灌注知識的回收站,而成為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交流,在交流研討中進行思維碰撞的場所。

1、側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學生在整個活動中所需材料和知識,除了在教師幫助下獲取外,學生自己可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比如:進行實地考察或現場調查,綜合運用有關圖書資料,查閲電子資料或直接上網獲取信息。因此,信息技術課中每學期中開展一次綜合性活動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在開放性的環境中多渠道獲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了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學生可掌握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科學探究、自主體驗、實踐操作。學生在操作中學會觀察、分析,在實踐中體現創新精神。這種教與學的過程,能更好地使我們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能力與方法的培養,情感與態度的薰陶。

2、注重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教師不再是傳授者,而是促進者,作為促進者的關鍵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自己去感知體驗、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作為促進者,教師在活動中並不清閒,應積極地觀察、認真地引導,善於捕捉最佳的契機,推波助瀾,激發並保持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樂學善學。師生之間是互動的、合作的關係,共同投身於問題的研究過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興趣與選擇,鼓勵學生努力探尋自己的目標。

要想更好的把知識教給學生,沒有比把知識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更好的辦法了。那麼,把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們瞭解到知識對於他們生活的重要性,在學生們學習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接受並掌握了。

科學課《神奇的水》教學反思5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對水的性質有個完整的認識,第一課時選擇研究水的毛細現象和溶解現象。

在認識水的毛細現象時,引導讓學生自己探究大吸管、毛細管、玻璃片、紗布、粉筆這五種材料能否讓水往上爬,在這個過程中,問題“能讓水往上爬的材料有什麼共同特徵?跟另外幾種材料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從實驗操作中回到科學探究中,促進學生對毛細現象的特點有自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毛細現象的描述性概念。最後,提供典型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毛細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去認識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而在認識溶解現象時,通過討論“高錳酸鉀消失了嗎?哪裏去了?”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高錳酸鉀變成肉眼看不見的顆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但是做高錳酸鉀和沙子的對比實驗,會讓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兩者的不同:高錳酸鉀放入水中,水變色了;沙子放入水中,水沒有變色。在之後學生的操作實驗中,學生也致力於探究糖放入水中水沒有變色,而麪粉放入水中水變色了(其實是渾濁了)。他們認為糖和麪粉都溶解了,其實麪粉顆粒還是看得見的,因此在剛開始的高錳酸鉀實驗中,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高錳酸鉀顆粒看不見但卻分散在水中並沒有消失,而沙子顆粒還是看得見。在這裏,我沒有很好地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導致溶解的概念並不那麼深刻。

在後面一節課回憶複習時,可以很明顯發現,學生對毛細現象認識很準確並且深刻,但是對溶解現象的關鍵詞“變成肉眼看不見的顆粒”和“均勻分散”掌握的並不是很到位。在下面一個班級中應該注意在溶解這一部分稍微多放一點時間,為了讓學生掌握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