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18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5篇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

兩天的時間用兩課時教完了《鞋匠的兒子》這篇介紹林肯的課文

雖然一直有個心思壓着,但是教案的大體框定卻拖到了上週五之後,還是利用週六下午到實小拿給指導老師過目的。有點不像話了。

不知道自己能思考出什麼亮點,真想上好一節課,有點滿把抓,不知從何抓起的感覺。這也是遲遲定不下教案的原因。最後總體框定以學生課前蒐集南北戰爭的資料為主,在課上充分交流,以突出林肯作為一個總統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課堂上以深入朗讀,體會林肯演講的感情為主,感受林肯獨特的人格魅力為主。最後拓展閲讀練習冊上的《最幽默的總統》,瞭解林肯的另外一面。由此,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個豐富的立體的林肯。

初步確定第一課時主要介紹林肯的背景和他領導的南北戰爭,學習第六小節。然後就是初讀感知一到五小節,相機教學兩個生字和理解幾個詞語的意思。但是上完課後,細細一數,竟發現了許多不妙。從總體來説存在兩個大的問題:一是課時界限不清,初讀過程中學生已經能邊讀邊理解一些語句了,這個環節的出現與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明顯衝突;二是沒有更多地讓學生從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沒有沒重學生説話的指導,包括指導學生把話説清楚,説連貫,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還有許多細小的地方,也值得引起重視:比如開始學生介紹蒐集資料時如果語言比較囉嗦,要點不明時,我沒有及時提綱挈領,便於學生掌握林肯的背景知識。比如讀到林肯演講的一句話時,就裂開的房子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這個比喻了當時國家處於分裂的局面,沒有緊接着闡述這樣用打比方的方法能使演講詞更形象生動。讓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小節後,讓學生概括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可以採用出示關鍵詞的方式,多讓幾個學生組織語言,進行練説,訓練學生的説話能力。特別是在這個環節中竟然沒有檢查學生讀課文的情況。以及板書兩個生字之後,應該讓學生及時練寫,或者在書上描紅。

如此簡單的教學內容,竟出現瞭如此之多的漏洞,真是慚愧。

第二課時的思路在指導老師的建議後比較明晰了,抓住課後練習3的一個問題林肯演講前後,參議員們對他的態度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總領全課。原定用前25分鐘來進行新授,10分鐘讓學生以《我眼中的林肯》為題寫一個片斷,5分鐘交流的。但是課上讀得過多,片斷練習只得放在了課後完成。尤其是在學生説出了參議員的態度一開始是傲慢,後來變成敬佩的時候,我並沒有大加讚賞,因為心裏有一個預先的答案,有一個預先的板書設計是由嘲笑到讚歎。説明自己在課堂上的教學機智還不夠。特別是指導老師很重要的一點建議,關於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如何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這一點在我的語文教學中體現得很不好。這樣導致了課堂的破碎。

特別是課上的朗讀,自己感覺層次感不強,提出的要求不明確,有隨機性。這也直接導致課堂的零亂。

早在磨課的時候,我就想着上一篇新課文,看上了這篇介紹外國名人的文章。因為我喜歡外國選文的簡潔、精練,喜歡外國人説話的深度和智慧,也不乏幽默。所以在選擇實習課文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鞋匠的兒子》。自以為喜歡,但思考並不夠深入。課後,戴老師又與我交流了文章的一個重要線索,那就是以我是鞋匠的兒子為主在三段話都有出現,但每次出現的含義都有所不同。如果課上能抓住這個線索展開的話,比較有價值,因為文章就是以此為題的。

現在如果重新面對一篇文章,我必須做到抓住主線,拋開去。要講的東西很多,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到處蜻蜓點水。但是重點一定要拈出來,細讀。

今後課上要提醒自己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聽懂學生的發言後適當評價,篩選與課堂內容關係緊密的發言進行加工,自己説話的語速可以慢一點。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2

初次接觸六年級的課文,又是一篇演講辭。對初出茅廬的我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教材的不熟悉,學生的不瞭解讓我一開始就感到手足無措。

為此,我先着手瞭解教材,熟悉課文。借閲參考用書和備課手冊,向其他老師請教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材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再次,我前去了解學生,熟悉班級。從班主任出了解了班級的情況,與學生共同學習第一課時,基本瞭解了朗讀情況和思維能力。最後,仔細研讀課文,設計教學方案。把握課文的主旨和重點,構思教學框架,思考細節的處理。

《鞋匠的兒子》一文以生動的事例敍述了兩度當選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生平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衞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展現了林肯寬容、誠實、謙虛、自信、真情的人格魅力。因此,在設計時,力圖抓住參議院態度變化的一條線和林肯從三段話中表現出人格魅力的一條線展開教學。雖然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被認為最偉大的特質正是他永遠不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引以為榮。教學時有意緊緊圍繞課題“鞋匠的兒子”感悟課文,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並在感悟中反覆誦讀課題,產生崇敬之情。然而,對鞋匠的兒子的理解在於重點分析林肯演講的第一段話,抓住“非常、一定、永遠、那麼”幾個關鍵詞,以“初讀——感悟——再讀”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引導,感悟這段話的內涵。最後,板書的設計也緊緊圍繞兩條線和重點段,林肯通過“三個永遠”展現出的人格魅力,使得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讓參議員“永遠”記住了這個“鞋匠的兒子”——林肯。簡潔明瞭的板書和箭頭的標註,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

當然,做為一個新手,在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存在着一些問題。對比其他老師對課文的處理,以及師傅給我的一些想法,我反思了以下幾點不足:

1、自身缺乏自信與激情

語文教育家於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學生培育成人,須着力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而要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教師自已必須是一個火把,必須心中佈滿了熾熱的陽光。”這個火把,就是熱情、激情。它告訴我們當教學心態與課文情感同步以後,教師要調動起心靈深處的激情,要像演員一樣進入教學角色,既要能高歌又要有低唱。師傅也常這麼教導我。這是我一直以來所缺乏的,雖然師傅説我有些進步,給予我鼓勵。但對於這節充滿激情的演講,我的激情還很不夠,沒能用我的力量去感染學生,使得學生的朗讀也缺乏演講的味道。就是這點不自信,讓我不能完全放開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課文,致使學生也在課文外遊離。

2、缺乏靈活的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能充分的體現一位老師自身的能力,也是教師個人風格的體現。由於我的經驗不足,在教學感悟參議員傲慢的一段話時,我只是一味的請學生反覆朗讀,進行語言上的引導。沒有給予示範,不僅浪費了時間,更重要的是學生沒有真正的通過朗讀來感悟。另外,在最後一段的教學,我只顧考慮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學的效果,讓人覺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匆匆的結束了課文。整個課堂的掌控,時間的把握出現了問題。這些機智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慢慢地積累,從其他老師身上學習,多看一些這方面的案例。用心去體會,去揣摩,去實踐。

3、細節處引導處理不足

細節的處理往往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既可以體現教師自身的能力,又是師生溝通的平台。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析感悟林肯的第一段話,在此段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引導學生,面對學生回答不出,我自己有點着急了,引導也出現了一點混亂。問題與問題的銜接顯的很突兀,缺乏層次性和自然的過渡。同時,沒有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好學生的回答,讓我彷彿抓到了救命稻草,而忽略了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反饋。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是被教師牽着鼻子走的意味。

“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我將努力改進以上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反思不白思。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3

國標本第十一冊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義豐小學 孫吉省

前幾天就看了網友們關於《鞋匠的兒子》的爭論,應該説這次爭論也相當於一次頭腦風暴,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在教學此課時,像大多數老師一樣,我把着眼點放在了林肯的寬容大度、襟懷坦蕩、真情真性上,而忽略了這三段話的內在聯繫。誠如高林生老師所説,《課程標準》中對高年級的閲讀教學有“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的要求;課文中這三段話也提供了這方面的範例。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可以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那怕是暫時還不到位,也沒有關係,學習的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但如果只是地説誠懇、寬容大度、平等,而沒有進行這方面的探究,那就太可惜這份資源了。我個人總是覺得,老師的重要作用是引領,而引領的重點是哪些學生“跳一跳夠得到”的領域或問題,重點不是那些學生自己能夠讀懂和明白的問題。 一語驚醒夢中人,是啊。在教學此課時,我採用了閲讀感悟寫批註的方法。學生都能體會出林肯對父親深深的愛、尊敬和感激,體會出林肯的寬容大度,襟懷坦蕩。對於三段話的邏輯聯繫上,我卻並未多加關注,想來也是失敗的課堂。唯一能讓我滿意的是我抓住了第二段話中的“做鞋子的藝術”,我問學生“做鞋子的藝術”指的是什麼?有名學生並未思考,一下子站起來説會修鞋子了。我説,聯繫上文來看,有這層意思。但我又提醒他們這裏用的是“藝術”而不是“技術”。學生再讀課文,我稍加點撥。學生明白這裏並不僅僅是指做鞋子的技術,而且還指為人服務的思想;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在鞋子的面前,人與人都是一樣的);勤勞的工作態度等等。

事實上,聽了大家的討論,回頭再讀課文,我發現第一段話是林肯以退為進,表達對父親的愛戴、尊敬,強調“我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麼好。”

第二段話是説,我可以幫你(那個參議員)修鞋,因為我從父親那裏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就是人人平等,那是為人服務的思想。在這裏,做鞋子跟治理國家是一樣的道理啊。第三段話是説對所有參議員説的同樣的道理,再次強調我做總統無法像父親那麼偉大,父親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

這樣三段話的內在聯繫就很清晰了,至於演講的技巧,林肯的回擊,我不太贊成跟學生説。因為感動參議員的畢竟是林肯的寬宏大度,是林肯的真情真性,是林肯的智慧和才華。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4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鞋匠的兒子》一文以生動的事例敍述了兩度當選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生平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衞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展現了林肯寬容、誠實、謙虛、自信的人格魅力。因此,在設計時,我抓住參議員態度變化和林肯從三段話中表現出人格魅力這兩條線來展開教學。

雖然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被認為最偉大的特質正是他永遠不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引以為榮。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找出參議員態度變化的詞:尷尬→侮辱→大笑→靜默→讚歎。再讓學生通過理解林肯的三段話明白參議員態度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進而產生崇敬之情。在對“鞋匠的兒子”的理解時,重點分析林肯演講的第一段話,抓住“非常”、“一定”、三個“永遠”幾個關鍵詞,以“初讀——感悟——再讀”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引導,感悟這段話的內涵。在板書的設計上也緊緊圍繞這兩條線和重點段,通過“三個永遠”展現出林肯的人格魅力。使學生明白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讓參議員“永遠”記住了這個“鞋匠的兒子”——林肯。簡潔明瞭的板書和箭頭的標註,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

課前我對這篇課文作了精心地準備和設計,並且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以下是我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大家都知道,調動課堂氣氛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氣氛活躍不活躍。教師首先要在備課時,創設一些有爭議性的話題讓學生去討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激起學習的樂趣。例如:《鞋匠的兒子》課文中有這樣一條隱線,參議員態度的變化:羞辱——大笑——靜默——掌聲,學習過程中,就可以緊緊扣住為什麼最後參議員會從羞辱林肯轉變為發出讚歎的掌聲,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分析林肯的三段演説,從而體會這三段話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二、充分利用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有感情地朗讀是促使學生增強語感,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對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不同學生對文章和意境的體味是不同的。在感情朗讀時對感情的理解和表達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千萬不要強求一致。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自由的閲讀,在自主閲讀的過程中學習閲讀,由於本文的體式是演講辭,因此適合於進行朗讀的教學,為此在教學中應當突出讀的分量,在讀的過程中使學生領會一些詞語的意思,瞭解林肯的人格魅力,從而受到人文薰陶。閲讀教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的閲讀實踐活動。怎麼才能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認為:必須由老師逐層逐段地搞理性分析。似乎離開了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就不能理解課文內容。事實上,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老老實實地、原原本本地去讀書。老師的職責只是指導學生讀書。古人早就説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對此也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我在教學中雖然採取了多種朗讀方式,讀的數量也不少。但俗話説:讀書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口到而心不到,你即使讀上千百遍,“其義”也不能“自見”。閲讀活動應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裏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林肯回應羞辱他的參議員時説的話中,始終因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感到驕傲,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偉大的。這幾段話飽含深情,使讀者彷彿聽見了林肯對自己父親愛的心聲,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自豪的心聲。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林肯的敬佩之情。老師不要作過多的講解與分析,應讓學生多朗讀,運用角色體驗,覺得自己就是林肯,在用自己的心訴説着,回憶自己的父親,再現父親修鞋的情景。閲讀本身就是對課文內容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欣賞的一種讀書方式。

三、注重引導點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鞋匠的兒子》一文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去理解,去思考,遇到問題自己解決,然後再讓他們把學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説出來。這堂課中,我經常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讀後説出通過讀明白了什麼?不明白什麼?從林肯的話中,你感悟到林肯是個什麼樣的人?參議員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轉變?我通過引導點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學生通過思考,逐步地培養創新精神。評優課雖然結束了,有遺憾也有收穫。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將在不斷反思與探索中學習。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存在着一些問題,我也反思了以不足:

1、自身缺乏激情。

語文教育家於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學生培育成人,須着力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而要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教師自已必須是一個火把,必須心中佈滿了熾熱的陽光。”這個火把,就是熱情、激情。它告訴我們當教學心態與課文情感同步以後,教師要調動起心靈深處的激情,要像演員一樣進入教學角色,既要能高歌又要有低唱。這偏偏是我一直以來所缺乏的,尤其對於充滿激情的演講,我的激情還很不夠,沒能用我的力量去感染學生,使得學生的朗讀也缺乏演講的味道。

2、細節處引導處理不足

細節的處理往往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既可以體現教師自身的能力,又是師生溝通的平台。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析感悟林肯的第一段話,在此段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引導學生。但當學生回答不出或不到位時,我自己有點着急了,缺乏耐心,個別難題甚至直接把答案告訴了學生,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是有被教師牽着鼻子走的意味。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改進。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5

教學前反思:

一、解讀文本: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名人風采”,安排了四篇課文。《鞋匠的兒子》是最後一篇,而且是唯一一篇記敍外國名人的課文。本篇課文,展示了林肯的智慧與寬容,坦蕩善良。課文主要圍繞林肯的三段話展開描述,這些話,是林肯演説辭裏面的內容。這類題材的課文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要在林肯的演説中感悟他的思想,難度是頗高的。

二、目標定位。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1、聯繫上下文理解“尷尬”、“卑微”、“名門望族”等詞語的意思,並能選擇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2、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詞語,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學方法: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運用角色體驗,找重點詞句,初步體會文章主要內容。

三、教學流程及目標達成的設想。

1、初讀課文,學生字詞,第一課時要讓孩子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通過指名讀、齊讀、將詞語放進句子中品讀的方式,讓孩子很快的理解詞語的意思。

2、第一課時要讓孩子們多讀課文,讓課堂書聲朗朗,準備設計三次朗讀課文的環節。第一次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第二次要求讀流利,到第三次檢查讀書情況,如指名讀、小組讀、男生或女生讀等等。

3、在檢查讀書過程中,感悟描寫,體悟情感,從林肯的話中體會林肯偉大的心靈,用加拿大外交官朗寧和林肯的辯論的方式作比較,為深入理解課文作鋪墊。

4、在學生多次朗讀課文之後,讓學生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把握學生初讀情況。

實踐中反思:

這節課我進行了三次的試講,每一次都發現不少問題有待改進,也使我深刻反思教學的不足之處並採取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例如:

1、進入高年級段後,常聽老師抱怨説課文這麼長,內容這麼深,學生不好理解,一篇課文都得教3、4個課時,教學時間太緊張了之類的話。剛開始時我也有同感,不過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我感覺長課文照樣可以在一或兩課時來完成。

應對策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熟悉課標對本年級段的要求,其次要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同時查閲和課文相關的資料,要知道學生需要一杯水,我們教師可能卻要有一缸水,再次參閲教參之類的書,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標再製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最後再設計教學過程。這樣教師把教材把握好了,教學設計又很合理,那課堂效率自然會高。

2、老師的話太多,太羅嗦,生怕孩子沒聽懂。

應對策略:進入五六年級的學生,在以往的四年的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閲讀經驗和生活經驗,所以不需要老師再逐段進行批講,可以放手讓學生課前進行充分的預習,把很多課堂上不必要進行的教學環節放在課下進行,比如正確、流利的讀課文、查一些詞語、學習生字等等,這樣就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為了讓自己的話語儘量做到言簡意賅,把時間節省下來用在更有必要的教學點上,我把第一課時的詳案一字一句都詳細地寫出來,自己反覆練習上課,讓我的同事們給我模擬課堂聽講,把自己的“廢話”一字一句地廢除。

3、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我提出問題後為了讓學生能根據我的意圖更快、更完整地表達出來,常常急於引答,甚至代答,結果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並沒有通過課堂得到鍛鍊和發展。

應對策略:

課外拓展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可以讓學生先了解和閲讀一些和課文相關的書籍、資料,學生對這些課外內容瞭解得越多,他就越能對文本理解得更深。我在教《鞋匠的兒子》一課時,就在課前佈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去了解林肯,讀《林肯傳》等,那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就對林肯這個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林肯所處的時代有更深的理解,就能更好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4、多次朗讀課文之後讓學生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原本是想了解把握學生初讀情況,結果發現後進生由於概括能力比較差,不少學生只能答到一兩個要點,難於完整地概括文章內容。

應對策略: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決定降低問題的難度,把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改為讓學生説説讀後知道了什麼,目的是讓後進的學生也能有話可説,也能獲得成功感,並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現實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讓學生學有所知、又所得。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6

本學期,我的公開課一推再推,終於在臨近期末結束。本次我選擇講一節富有挑戰性的課——《鞋匠的兒子》。

首先説一説我設計時的考慮:現在鄭州市語文優質課一般都是一課時完成一課書的教學,為了向這個標準看齊,我也是這樣考慮的。生字的處理,現在生字的教學偏向於在學生能讀、會寫、理解的基礎上,講清生字的起源、演變,在講本課的生字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內容。文章的品讀處理,高年級的學生要求默讀、批註、交流、朗讀,在處理文章重點內容的時候,我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了設計。總結提升的處理,由於感覺教參上的要求對於這些孩子過於容易,所以在總結提升階段,將林肯的做人準則拿出來,提升文章的中心。

整節課下來,有三個方面感受很深:

一、老師導的意思較濃

這一點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了。這裏邊還有這麼一段插曲:為了能夠上好這節課,我在大致設計了教案後在六三班試講了一節,效果不好。因為,學生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沒有什麼順序,前邊拉一句後邊拽一句,把文章抓的支離破碎,沒有體系,再加上我的教案也不熟悉,引導跟不上,評價跟不上,整節課也沒説好,也沒讀好。這個教案的設計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性,但是我真的駕馭不住,課堂機制不行,隨機應變跟不上。這個還需要平時工作中多修煉,提高自身素質,積累足夠的語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

二、文本解讀深度不夠

《鞋匠的兒子》這課書看似很簡單,重點就林肯演講的三句話。但是仔細品讀,每句話都不簡單,每句話都含有豐富的意思,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以至於一直到公開課當天我都在苦苦思索每句話的用意和側重點,但是仍然沒有理解的很透徹。這就給課堂評價,對學生的疏導、下個環節的過渡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每句話中我到底想要什麼,學生給了我什麼,我怎樣引導他們達成我的預期目標,這些都成了問題。

三、資料補充方面

這個問題最為糾結,在講課前一晚上,我決定刪掉林肯和南北戰爭的資料,因為課堂容量較大。這也成為這節課最大的缺憾,造成學生對林肯形象認識不夠豐滿。課時安排還是兩節課好點。

無論怎樣,這節課就這樣結束了。接下來,我會從發現的問題中努力提高自己,把隨堂課作為公開課,把公開課講成隨堂課,追求自己更大的進步。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7

這節課以列夫.托爾斯泰對林肯的評價開頭,初步建立對林肯的總體印象,接着檢查了字詞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主要抓住“卑微”的反義詞,“嘲笑”和“訕笑”這對近義詞,“誹謗”的意思及“尷尬”的寫法。然後通過選用詞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文章的大意、脈絡有個清晰的認識。

接下來的教學以參議員態度變化為主要線索,牢牢抓住林肯定的演講詞進行研讀感悟,如抓住“永遠”、“非常感激”、“忠告”、“偉大”,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看似平淡、普通的語句,卻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從而獲得對文本的感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考慮到學生對林肯的認識不夠,情感也難以得到昇華,為了讓學生對林肯有個較立體的感受,豐富人物形象,就將一些課外資料融入課堂。在此基礎上進行寫話練習,提升文本體驗。

課文結束,推薦課外閲讀《林肯傳》,進一步認識、瞭解林肯,引導學生從課外閲讀延伸到課外閲讀,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空,培養了學生課外閲讀的好習慣。

通過試教,發現一些問題:如對文本的內容解讀太細,對學生扶得太多;課外資料導入太多,致使教學內容無法全部完成……通過張老師的幫助,運用一些句式,將部分環節進行整合,刪除了部分課外資料等,取得不錯的效果!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8

《鞋匠的兒子》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這篇課文語言樸實,充滿情感,觀點明確,事蹟感人,敍述清楚、明快、生動。學生閲讀理解不會有多大困難。所以,本課教學立足於“學生自能讀書”能力的培養,體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課後思考題:林肯演講前後,參議員對他的態度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我在設計時就抓住了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展開教學。以參議員心態變化作為切入點,以此為輔線,全面鋪開,展開教學,從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就是強調了以文本為載體,落實了語文知識、能力與方法的訓練,同時還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語文教學沒有侷限於文本,同時還敢於超越文本,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自我的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對這節課的感受我還想談以下幾點:

1、引進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情境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聯想。教師正是從學生的情感需要出發,用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在十九世紀,有這麼一位偉大的總統,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紀念館的牆壁上刻這着這樣一段話:“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一切人寬大仁愛;堅持正義,因為上帝是我們懂得正義;讓我們繼續努力去完成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包紮我們國家的傷口。” 這位總統有一個偉大的名字——林肯,他是一個鞋匠的兒子。震撼人心的字眼,把學生置身於想象的空間:一個鞋匠的兒子能成為一個國家的總統,他靠的是什麼?他是一位怎樣的總統?這種富有感染力敍述,怎能不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呢?情滿而自溢,教師緊緊地抓住這一時刻,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到書中去尋找答案。

2、結合課內課外,拓展知識領域。

新課程一個很新的理念是綜合性學習,而綜合性學習表徵之一強調課內與課外的互補,也就是受益於課內,發展於課外,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沒有侷限於文本中知識,而是藉助文本聯繫到課外,讓學生自己查閲林肯的資料,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課外閲讀的習慣。通過課外的知識的拓展,又很好地服務了本課的教學,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當學生對林肯有了充分了解的時候,教師拉回話題,集中的感知課文中的霍金“給你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印象?”,這裏巧妙的利用了插圖的資源,先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這樣的人,這樣的演講,學生怎麼不想傾聽他的故事呢?教師順情而導,讓學生走進林肯的世界。

3、挖掘文本內涵,生成獨特感受。

文本的意義在於價值性的解讀,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生成獨特的感受。因此,教師有力地抓住林肯説的三段話為主線,重點理解,逐步提升,讓學生體會出林肯的偉大人格魅力,讓學生反覆的閲讀、思考、辨析,例如,他對那個態度傲慢的參議員説:“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父親那樣做得那麼好。”他對所有的參議員説:“我無法像我父親那麼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這樣的引導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內涵,讓學生感悟到林肯襟懷坦蕩、寬容大度、坦誠、謙遜的遊戲品質以及對父親的尊敬、愛戴和感激,從而引導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文本情與讀者情融為一體,這就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具體體現。

4、抓住朗讀訓練,讀出真實體驗。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讀中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涵,但讀不是泛泛的讀,要讀的有層次,讀的有重點,讀的有針對。所以,在朗讀的訓練中,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着教學過程,在教與學的關係中,教師是主導。所以學生的情感往往要靠教師的激勵和啟發,例如本文着重讓,學生反覆讀林肯的三次講話這樣的引導,這樣的朗讀,學生自然會生成自己的體驗。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着許多不足,如:引領過多,自主不夠,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應特別注重環節的細化,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9

下週要進行送教下鄉,今天進行了第一次磨課,上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上冊第四組選學課文《鞋匠的兒子》。

課後教研室徐老師、學校金老師和王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診斷。徐老師首先提出了這堂課作為送教下鄉的課,理念不新,學生的主體欠缺,老師扶的太牢,課堂上也沒有精彩發生,這樣的課是無法通過送教的平台體現理念。

接着對這篇課文確立了教學目標,作為第四組的一篇選學課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從第四組單元目標體現,也就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並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最後大家對這堂可課的.教學設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據教學目標,本堂課要求從這幾方面來設計這樣幾個板塊,一是初讀課文後,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二是抓住文章的重點句批評、訕笑、毀謗的石頭,有時正是通向自信、瀟灑、自由的台階。通過這句話,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即從兩個板快展開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文中批評、訕笑、毀謗的石頭指什麼?林肯怎樣做才使自己通向自信、瀟灑、自由的台階,讓學生通過感悟林肯精彩的演講,體會到林肯寬容大度的氣魄,偉大的胸襟和充滿智慧的人格魅力;三是讓學生結合重點句和課文故事,聯繫生活實際,想想從課文中得到什麼啟示。

聽了專家的引領,我對這堂課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確實,我們要上好一篇課文,首先要對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最終達成目標。另外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放手讓學生學習,讓課文成為學生實踐的課堂,而不是被老師牽着走,特別是選學課文,更要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願下週的再次磨課能把專家的引領落實到課堂上。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0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一篇寫人的課文,課文詳寫了林肯在當選總統後首次就職演講前,一位參議員企圖用林肯卑微的出身來羞辱他,讓他下不了台,林肯很真誠地講了一段流傳至今的話,成功地將參議員們對自己的嘲弄的笑聲化為了讚歎的掌聲。如何通過感悟林肯的演講辭去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點。

高年段的課要落實三個方面:言語內容,言語形式,拓展訓練。所以在教學時,我就這三方面談談教後所思:

一. 緊扣文題,感受林肯的偉大

好的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品味文題,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讀文先讀題。鞋匠的兒子是誰?課文為什麼要用鞋匠的兒子作題目呢?

在感悟林肯的三段語言,林肯的人格魅力時,就文題引導學生對比感知:——參議員提到“鞋匠的兒子”,是——(不懷好意)?而林肯説出這句話——(充滿自豪)?“如果你是羞辱林肯的參議員,(指課題)怎麼讀課題?”當化為讚歎時,參議員們又會怎樣説這五個字呢?在對比中,學生讀出了林肯的內心獨白:雖然我的出身卑微,我會以我的行為證明我的人格、品質、精神是偉大的。所以,他能贏得對手的尊重、敬佩。

在學生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之後,再讓學生練筆:我眼中的林肯。交流討論後,學生再齊讀課題,已是滿懷敬意。

二、抓住課文主線,引領學生潛心閲讀,走入文本

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説話,這是一條明線;另有一條暗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變化如下: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讚歎。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麼一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警句、過渡段、文題等等。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引領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如本文中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説話,另有一條主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羞辱——靜默——讚歎。教學時,我緊抓課文的主線,導入新課後,我便拋出一個問題:“參議員對林肯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都有哪些變化?”學生立刻從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詞語:“羞辱、靜默、讚歎”。然後再設置懸念:為什麼參議員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讓我們認真讀林肯的三段講話,抓住一些給你感受特別深的詞語,細細地品味,努力讀出文字背後藴含的深意。

接着,就這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自主交流討論,老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抓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林肯的人格魅力,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全面鋪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是本着強調自主學習,減少問題密度的課堂主旨,是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舞台。

三、設身處地感受人物的言行和內心。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林肯“惡”化“善”的智慧、上位者的大度、平等思想的先見,是震撼、感人的,學生對林肯的形象的認識很容易,但要內心的震撼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內心;要抓住文本的特點,強烈的對比處入手。如:如參議員的羞辱:你的語氣裏表達着什麼?你的言下之意是什麼?你們為什麼笑得如此開懷?

再如在學習3-5自然段時,感受林肯説了三段話後參議員的表現後,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走進了眾參議員的內心:此刻他心裏正想着什麼呢?或許有驚訝,想不到啊————;或許有讚歎,了不起啊——;或許會有深深的自責,我真不應該啊——走進參議員的內心,想象人物心情發生變化的原因,從上下對比體會到了林肯的大度睿智、平等意識。

四、有詳有略處理教材,延伸拓展豐滿人物

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一個事例知道了林肯的品質和為人,第二件事寫出了林肯的成就。第一個事例較為側重。

所以在教學中,必將第二個事例的教學略化了,只是在引讀課文中理解林肯的語言“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為了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林肯的言行一致,拓展了“美國的南北戰爭”; 為了豐滿人物形象,拓展了林肯遇刺後萬人瞻仰的資料,並進行寫話練筆“我心目中的林肯”學生筆下、口中的林肯是一位英雄,一個偶像。

文本解讀不是複製文本,而是對文本的建構,它造成文本的開放性,將文本從靜態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而還原為鮮活的生命。老師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使學生感受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説明卑微照樣能成就偉大。

課堂永遠是有遺憾的,在這節課上我還有很多需要欠缺的地方,如老師語言難免囉嗦,拓展環節中剝奪了學生的讀書權,時間把控還是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做好。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1

反思我研磨的課堂,看到了我的誤區:

一、關鍵詞解讀欠精細。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詞句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理解含義比較深的詞句在課文中的意義和對於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但我對對於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的解讀還不夠精細,如三個“永遠”,意思上如何層層深入?

二、朗讀指導欠到位。

這篇課文朗讀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通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應該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如説邏輯重音的處理等。學生對重音的處理也是五花八門。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了學生各種各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三、重形式輕評價。

評價是一門藝術。小學生的判斷能力不強,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如果能運用好它,會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課的重點是分析感悟林肯的第一段話,在提出:“從三個永遠中你們能看出什麼,體味到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談出了許多有觀點的見解,由於時間比較倉促,沒能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較好的評價。如果能抓住學生的情感體驗,對學生內心深處稍縱即逝的心理加以引導點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更深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注意充分發揮評價藝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因此,面對我的誤區,我在思考,要走出這個窘局,必須紮根以下理念:

一、品詞品句學好文

所謂品讀,就是強調學生學習課文時以朗讀為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徑,以體驗感悟為基礎,以語文實踐為抓手,以語文綜合素養為依歸的教學策略。閲讀教學中“品讀”是根本,是最佳的學習方式的選擇。一切教學形式(如內容的補充、課外的開發、多種方式的體驗)都應圍繞“品讀”而進行,否則就不能稱為“語文閲讀教學”。 我認為閲讀教學“品讀”是基礎,首先讓學生讀進去,再讀出來。讀進去就是品讀句子寫的是什麼?是怎麼寫的?強調的是感悟和積累。讀出來就是讀出問題,品出情感,帶着情感讀,強調的是以情啟思。其次才是課外的拓展,多種方式的體驗,強調的是資源的開發、人性的探討。《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同時,課標中提出的階段目標要求也提出閲讀時要“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感受語言的優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語言”等。而這一切目標的實施都需要以“品讀語言”為核心,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強大的表現力和美妙的神韻,讓語文課散發它真正的魅力。

二、讀中感悟,悟中促讀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明代朱熹説,讀書需“眼到、口到、心到”。這三到之中,“心到”猶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讀得好。——先“意會”,然後才能言傳。怎樣才能意會呢?必須進入文本,揣摩詞句,才能體會出情味,產生出語感;才能在學生心中產生鮮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內心的感受與情感的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在這個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過這樣一個關鍵點,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個“坎”,他如何能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來呢?他即使讀得聲音再響,嗓門兒再粗,也是白搭!朗讀指導還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要求語感的敏鋭,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內容聯繫到了學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經驗,才能觸動學生內心的獨有的感受,朗讀才有味道。這樣的朗讀才是“多角度、有創意”的朗讀。

三、評價及時,明確方向。

表揚與批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運用的,運用得當對於學生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無論表揚還是批評都是一把雙刃劍。為此,通過一定的教學積累,我發現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在相當的時候學生更願意聽到的是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變評價為交流、疏導,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把握的。被老師認可和表揚,對於向師性很強的小學生而言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師就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時表現,和學生平等交流,以學習的態度、發現的眼光、欣賞的心情對待學生的表現,並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建議式、商量式、比較式的評價,這樣對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對學生形成他們的個性和語言表達都有極大的幫助。例如班上有一位學生對於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始終不得其法,經常出錯。課上多次教師指出其答案的錯誤,學生每次改正答案了事。但是,同樣的錯誤他依然時不時地在犯着。究其原因,是該生對於詞語所在句子和段落的理解缺少有效的方法。於是老師給他提供一些建議性的辦法供他嘗試,漸漸地他掌握了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的方法,錯誤率也降低了。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2

上週聽完佳佳講的公開課《鞋匠的兒子》,我就感覺這課很難講。看了參考,查了一些林肯的資料,又看了以前寫的教案,我決定儘量讓學生多讀林肯説的話,看大家能體會出什麼。

由於課文篇幅不長,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最後幾分鐘就把林肯作為總統的偉大作為一段給學了,第二課時只是作了複習,這樣可以節省時間。接下來,讓學生找議員們在林肯演講前後的表現,我發現這個環節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好幾個學生髮表了意見之後,我們才給串了起來。串起來這一點我用的方法是我本節課最得意的一個環節,我採用了一個U形的連接圖,很直觀地讓學生看到了議員們對林肯的態度有一個180度的大變化。然後一個過渡句:“林肯的演講能表現出他怎樣的人格魅力呢?我們大家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請大家把自己當成林肯,細細讀一讀他的三段話,看能讀出什麼?”接下來,我給了學生十分鐘的時間自讀。我靜靜地等着。

十分鐘後,我們開始交流,學生髮言的不多,能説到點子上的更少,但是最基本的“誠實、尊敬父親”,學生還是能體會出來的。經過我的引導,學生又認識到林肯的“胸懷寬廣,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本就是一種難得的人生態度,一個人修煉一生也未必能時時處處都做到,如果説我們面對的是千里之行,那我們今天就算是邁開了第一步吧。

上今天的課費了力,但顯性的效果看不出來,我沒什麼可高興的,但也沒什麼遺憾,我盡力了。我想,這樣的課一定有它的突破口,暫且讓上這類課的困惑擱在心裏吧。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3

在語文課程諸多的矛盾關係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麼?或者説,在語文課程所具有的多種教育功能中,哪一種才是它所特有的、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替代的功能?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成功從事人際交往的能力(即聽、説、讀、寫能力或“言語”能力)。教課文,就要扣緊字詞句。只有扣緊了字詞句,語文課才有“語文味”;只有扣緊了字詞句,語言因素的教學才會落到實處。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麼?從語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學會感受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離開了經典課文,離開了典範語言,離開了具體的字詞句,談何感受?談何理解?談何運用?因此,字詞句是教一篇課文的“總抓手”,離開了它,語文教學就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為“空中樓閣”。比如:“記住”一詞,議員和林肯“記住”的是不一樣的。“尷尬”:學生能懂多少?它的本義是下不了台,兩難境地,情態不自然。他為什麼尷尬?什麼事讓他尷尬?尷尬的是否有道理?究竟是什麼使他尷尬?(文化傳統、信仰、價值觀)原因是出身?出身有什麼尷尬的?總之,語文的“思想”、“人文”之魂,必須附於言語實踐之體。通過豐富多彩的言語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特徵所在。語文教學的關注重點本來就當是語言文字,重視精神感染,也要由文字來引發,由文字來貫穿,最終落腳於文字。即“着意於精神,着力於文字”。語文老師首先應是語言文字之師。他們應當有本事讓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標點,都能在孩子的心靈中活起來、具體起來、生動起來。

語文課堂的特殊性在於要關注的教學內容和“研究對象”是:關注學習對象——學生,關注言語現象,關注語文事實。《鞋匠的兒子》的語文事實(事件)是要宣講一個名人軼事,從名人軼事中汲取怎樣對待人生、樹立信仰和擔當責任。它的語文手段就是借名人軼事對人產生喻示。學語文,究竟學什麼?就是讓學生更好地接觸這一語文成品。要抓住兩個核心:(1)課文寫什麼故事?寫什麼人?(2)這個角色是怎樣言説的?言語行為是什麼?由説什麼轉到怎樣説是一個語文學習的飛躍。既要把握文中人物是怎樣言説的?也要關注作者是怎樣言説的?這才是與語文有關的東西。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4

《鞋匠的兒子》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通過兩個具體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對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讓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們的面前。抓住一個特定的場面,寫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身卑微,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持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以精彩的演講捍衞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根據課後思考題:林肯演講前後,參議員對他的態度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我在設計時就抓住了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展開教學。以參議員心態變化作為切入點,以此為輔線,全面鋪開,展開教學,然後抓住林肯説的三段話為主線,重點理解,逐步提升,讓學生體會出林肯的偉大人格魅力。雖然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被認為最偉大的特質正是他永遠不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引以為榮。如何通過林肯的演講去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點。如何以林肯演講前後,參議員對他態度的變化反襯出林肯高大的人物形象則是難點。教學中,我是這樣突破教學重、難點的。

一、抓住矛盾衝突,切入課文。

我從課題着手,初步感知林肯生平後,鞋匠的兒子怎麼會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總統呢?這就是課文最大的矛盾衝突,課文也是圍繞這一衝突而展開的,讓學生帶着疑問學習課文。在教學第一個事例時請同學們快速默讀,思考林肯在演講前,演講中,演講後參議員對他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戲劇性的變化呢?從而導出由“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讚歎”這一態度變化的線索,我把它歸納成“尷尬——羞辱——讚歎”,達到舉重若輕、以簡馭繁的效果。然後置疑,林肯在演講中究竟説了什麼,具有這樣神奇的魔力,一下子改變了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激起學生探究人物的興趣。在感悟第一處演講詞後讓學生揣摩參議員的內心,林肯普普通通的話語耐人尋味,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敲擊在每個參議員的心上,此時他們會感到——內疚不安,此時他們會感到——羞愧難當,此時他們會感到——無地自容。從第一層面上使林肯寬容大度,富有愛心,充滿智慧,謙遜樸實,提倡平等的人物形象逐步清晰起來。接着,通過體會第二第三處演講如何感動了參議員,感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話語,從第二層面使林肯的人物形象高大起來豐厚起來。最後再通過三處演講詞的品讀,讓學生在參議員經久不息的讚歎聲中領悟林肯的演講所具有的神奇的魔力不僅僅體現了他語言的魅力,更展現了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使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第三層面上使林肯的光輝形象在每個人心中樹立起來。人的出身不能區別出人的高貴與低賤,只有人的內在的品格才是鑑別人之高貴和低賤的唯一尺碼。

二、品讀演講詞,感悟人物形象。

課文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在教學中我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講詞進行研讀感悟,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感悟人物形象,去揣摩文字背後的意思。看似平淡普通的語句,卻藴含着深刻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那樸實的話語,只有從中讀出人物的內心,才能讀出人物的神來,真正讀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在教學林肯説的第一段話時,你覺得這段話中最有分量的是哪句?最讓參議員笑不出來的是哪句?感悟三個“永遠”所包含的意思,體會出林肯對父親的感激、尊敬之情。在教學林肯説的第二段話時,我抓住一個轉折關係的句子“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讓學生反覆朗讀、感悟,這個轉折關係的句子,強調的是後半句,然後引導學生思考“林肯在父親那學到的僅僅是做鞋子的藝術嗎?”聯繫林肯説的第三段話去體會,學生從第三段話中就體會到,林肯在父親那學到的更是一種做人的藝術,一種寬宏大度、謙遜、勤勞儉樸,人人平等的做人藝術。最後讓學生連讀這三段話,進一步感受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

三、以題為眼,提升人物。

教學時始終緊扣“鞋匠的兒子”感悟課文,突現林肯的演講魅力及人格魅力。一位傲慢的參議員的羞辱正是拋出了一個話題,對“鞋匠的兒子”的蔑視引發出一番出色的演講。林肯正是牢牢抓住“鞋匠的兒子”這一話題,以及對“鞋匠的兒子”的全新理解打動、感化、號召了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提倡平等。每一次的演講都使“鞋匠的兒子”這一形象更加光輝,更加偉大。學生學完全文,對課題以“鞋匠的兒子”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

此外,在課前我帶着學生藉助網絡,蒐集林肯的資料,讓學生對林肯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悟情、悟意 、悟境、悟神。通過初讀,初步感知文字表面的大意,通過品讀領悟文中藴涵的情感。重點段落層層遞進地反覆感情朗讀,深入體會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受到思想的啟迪。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設計上體現對學生自讀自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讓學生在感受參議員態度變化時圈劃相關詞語;對林肯的三段演講詞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並進行課內外知識的拓展等。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着許多不足,課堂上自己牽引的痕跡還是很重,沒有真正讓學生放手學習,課堂的密度較高,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後進生跟不上上課的節奏,帶來課堂上學生髮言的面不廣,朗讀的指導還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更深入地研讀文本,課堂上還應特別注重環節的細化,多關注學困生,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5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生字詞。

2.能抓住參議員情感態度變化的線索,瞭解變化的原因。

3.在有感情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逐步體會林肯尊重、平等、寬容、國家利益至上的人格魅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字詞,整體感知。

1.認讀、識記詞語。

尷尬 卑微 羞辱 名門望族

傲慢 靜默 嘲笑 開懷不已

讚歎 堅決 分裂 毫不猶豫

2.指名學生選擇詞彙敍述本文主要故事情節(突出強調“兩個矛盾”),説説故事情節展示了一位怎樣的鞋匠的兒子——林肯總統。

(一節課應從基本的字詞開始,高年級也應如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做好詞彙的積累,而必要的語言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將對於這些詞彙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有利於以後的作文和口語交際等言語實踐,同時,主要故事情節的敍述也有利於學生對於整篇課文和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突出強調的“兩個矛盾”也為下面的教學理清脈絡。)

二、精讀文本,體會人物形象。

1.瀏覽課文,看看哪段文字揭示了林肯和這些議員間的矛盾。

出示、指名讀:“在林肯當選美國總統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們都感到尷尬,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當時美國的參議員大部分出身於名門望族,自認為自己是上流社會的優越的人。從未料到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卑微的鞋匠的兒子。於是,林肯首次在參議院演説之前,就有參議員想要羞辱他。”

(1)這段話告訴了我們林肯和這些議員們之間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什麼上?(出身)其中的一組反義詞説明了這一矛盾,是?(優越——卑微)為什麼?

(2)在林肯當選美國總統的那一刻,面對這一算是嚴酷的現實,這些議員各有怎樣的心態呢?何以見得?(生1:尷尬;生2:傲慢;生3:驚訝;生4:憤怒……)

2.師:看來一場交鋒在所難免了,俗話説聽話聽音,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2-5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語言,想想這是一位怎樣的林肯總統與參議員。

交流:(1)體會傲慢、狹隘的參議員。

指名讀、出示:“林肯先生,在你演講之前,請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師:這看似波瀾不驚的話語中卻藏着無盡的不屑,甚至蔑視,你們聽出了其中的意思嗎?(生1:雖然你的能力出眾,我們不如你,但可惜的是我們的出身都比你好,這一點你永遠也改變不了;生2:鞋匠的兒子成了總統,林肯,你的才華、能力真讓我們妒忌,你用它讓我們顏面掃地,我們也不會讓你好過。)指名讀。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展開與文本的對話,有利於學生走進這些參議員的內心,瞭解人物形象,從而與林肯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主人公的光輝品質,這一過程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為下面的語言實踐進行鋪墊。)

交流(2)寬容、謙遜的林肯。

(1)林肯的這些話顯然是精妙而無懈可擊的,裏面包含着幾層含義,你能聽出來嗎?為什麼?

生1:林肯對於其父親的愛與懷念。

生2:林肯為自己的父親和作為鞋匠的兒子的而自豪。(永遠……永遠……永遠……)林肯為自己的父親感到自豪的原因是什麼呢?指導有感情讀課文。

(2)我們還能從林肯出人意料的話語中體會到什麼呢?

謙虛的林肯。

師:還能從哪裏看出林肯的謙虛?(“一定儘可能”、“可以幫你”、“ 不是偉大的鞋匠”、“ 一定儘可能”……)指導有感情讀。

(4)同學們,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參議員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在羞辱林肯的同時反而會變得猥瑣與狹隘,在這一對比中,反而使得寬容、謙遜的林肯形象異常高大。分角色讀課文。

(理解人物形象無疑要從具體的故事情節入手,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內容基本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所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反覆打磨關鍵詞語,既有利於學生建構人物形象,又符合本文文本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任務。)

(5)同學們,人物最忌臉譜化,參議員的形象有變化嗎?瀏覽課文,有幾處描寫環境的詞語。(大笑、開懷不已——靜默——讚歎)為什麼會出現這一變化呢?顯然是因為林肯的人格魅力感染他們,使他們的心理髮生了變化,而這篇課文恰恰缺少的就是人物心理的描寫,大家想想我們可以在哪些地方將這些心理活動補充出來呢?(“傲慢”前;“等到大家笑聲停止”前面;“參議院陷入一片靜默”後;“林肯流下了眼淚”後)

配樂,學生分組分別描寫參議員和林肯的心理活動。巡視選優作插入原文本誦讀。

(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心理必不可少,而這也是本文的空白處,所以這裏既是一次語言實踐,一次寫人作文的擴寫練習,也使學生能進一步理清環境變化背後的心理變化這條暗線,實現角色遷移,)

(6)拓展。閲讀林肯軼事。

林肯面對對手攻擊他為人“説一套,做一套,有兩張臉”的指控時,平靜而幽默地説道:“剛才那位先生説我有兩張臉。如果我真有兩張臉的話,我能帶着這張醜臉來見大家嗎?”

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林肯?何以見得?

(適當的拓展不可或缺。)

3.一個歷史人物,我們對他的理解還應把他放在巨大的歷史轉折時刻上,課文中林肯經歷的是歷史時刻是?

出示、指名讀:林肯是美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總統之一。在他就任美國第16任總統不久,南方的一些州竟發動了分裂國家的戰爭。林肯堅決反對國家分裂,他曾經在一次演説中強調:“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正是這位出身卑微的美國總統,毫不猶豫地領導人民拿起武器,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1)簡介美國南北戰爭。

(2)林肯在這一歷史時刻的態度是什麼樣的?何以見得?

(3)“一個裂開的房子”句的含義是什麼?“毫不猶豫”什麼意思?

(4)面對殘暴的分裂分子,林肯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再也不能一味寬容,可見林肯的寬容是要以什麼為前提?(國家利益)師:同學們,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一開始面對參議員突如其來的嘲諷和挑釁,林肯先生或者林肯總統可以有哪些方法和態度去處理呢?(生1:針鋒相對;生2:逃避;生3:委婉。)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哪種效果最好?

(通過必要的前後聯繫,強化學生自己對於林肯人物形象切己體驗,而非沙漠高塔般的輕浮飄渺或心理綁架般的言不由衷。)

(5)師:同學們,個人的榮辱得失相比於國家利益那是微不足道的,林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利益至上的,有着寬容、謙遜等偉大人格魅力的男子漢,無怪乎他是美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總統之一。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鞋匠的兒子——林肯!謝謝大家!下課!

(對於林肯這樣的歷史人物,其人物形象的考察應結合巨大的歷史轉折,本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涉及到了,在教學中處於次重點,至此,林肯的形象已形成於學生心目中,就此結束教學應果斷,不能拖泥帶水。)

【反思】

《鞋匠的兒子》一文的教學是取法於薛法根老師的《愛之鏈》,當時看了《愛之鏈》的教學實錄就有些心馳神往了,希望能複製出一篇這樣的教學來,於是在課文的選擇上,就決定了同有小説性質的課文——《鞋匠的兒子》。

首先將課文定位為小説,於是我的設計就繞不開小説的三要素——故事情節、環境描寫與人物形象了。

作為本節課的首要任務——體會人物形象既是教參的規定項目,也是適應文本特點的教學要求,所以教學重點就是將人物放在故事情節(雙方的矛盾衝突)中去考察,抓住文本體會人物的性格形象,在人物形象與出身的對比中,呈現出寬容、尊重的魅力與力量。如果與參議員的形象對比是橫向的話,那麼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描寫則是時間縱向的展現(這種寫法與很多的影視作品相似),同時又是重大的歷史轉折時刻,這時人物形象的展現同樣重要,而且可以昇華——美國政客一以貫之的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這一點在很多地方沒有看到過,我也考慮了很久該不該講出來,擔心會偏離教材主題或教參而顯得畫蛇添足,最終還是決定講是因為除了能全面、豐富、深刻地理解人物之外,還能使得寬容的人物形象能顯得更加有可信度,而不是沒有原則的。

薛法根老師的《愛之鏈》對於環境描寫的教學處理很是到位和精妙的,無論是小説還是其他體裁形式來説,學生對於環境描寫的作用性和重要性認識都是很深刻的,而有關於環境描寫的語言實踐對於學生的寫作來説很是有幫助。《鞋匠的兒子》一文中對於環境描寫也有涉及,不過很少的零星,不過對於引導學生揣摩理解背後人物的心理變化很有作用,於是我將文本的空白點教學放在了人物心理描寫的補白上,藉此完成課後的練習。

想到了沙主任説的“學其招不如悟其神”,教學不是那麼簡單地拿來的,雖然我對於教學的幾個版塊以及其中的聯繫與轉承已經很熟悉,但我遠遠遠遠遠遠不是薛法根,學生也不是他的學生,除了名師的指點之外,只有自己的反思的話,遠不能幡然醒悟的。

關於心理描寫的教學那一段,當時包括備課時還就真沒有想到出來一下,我事後想來,出來可真好,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效果和整合昇華全段教學的精妙。招雖招,但既沒有突破的創新,也沒有精髓的傳承,實實在在忽視了自己的實踐對於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重要性的認識。

關於前後聯繫理解林肯選擇寬容與尊重,而不是針鋒相對和逃避的一段教學,突出林肯國家利益至上的人物形象時,就是忘了突出其機智、思維敏捷等特點,無端錯過了一次順應自己設定的教學理念拓展的好機會,其實究其原因,關鍵的差距還是在課堂機智的點撥上。

嗚呼!模仿很難,創新更難,但從模仿到創新應該沒有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