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9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77個字裏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我在設計學案的時候,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理解這個故事,見證千古知音,嚮往這份美好。

我在設計課前預習這一環節,根據文言文讀的節奏難以把握的特點,先讓學生回顧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當學生指出文言文比較難讀要反覆地讀後,教師就讓學生反覆讀文。在接下來的反饋交流時,教師肯定讀得好的地方,讀不好的句子通過教師範讀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停頓和節奏,達到了讀通讀正確的目的。在課中,學生通過找伯牙和子期心靈相通的句子,反覆誦讀,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美好情誼,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藴、情感、韻味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傳遞出來。結課時,學生和着《高山流水》的樂曲誦讀課文,學生把自己對文本的獨特體驗自然地流露出來。

在課中,展示學習的時候,引導學生在品中咀味。有主要是引領學生要品詞品句,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激發學生從課文結構特色處或情感磅礴處切入。

記得有一小組帶領大家學習時,要學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靈相通的句子,當明確課文的前三句話之後,投影“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先通過讓學生自己説體會,然後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善”字所表達不同的意思,體會古人“善哉”表達的感情?並通過朗讀表達讚美的語氣。然後老師點撥,伯牙的琴聲中還有那些美好的意境?充分讓學生用一組ABCC,如白雪皚皚、芳草萋萋、清風徐徐、春雨濛濛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細細品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從而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間那心靈相通的知音情誼。

另外,在學習結束時,學生也沉浸在伯牙的悲痛欲絕和萬念俱灰中,此時讓學生抒寫感受: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説什麼?將你的想法寫下來。學生紛紛動筆寫感受。學生的筆下更多的是對伯牙的勸慰和自己人生的感悟,他們在勸伯牙的同時也在勸自己,通過寫話,使學生從文本中走出,對現在擁有的生活更為珍惜。這樣的寫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品味了文章的情感,訓練了寫作的語感,語言文字的芳香之味自然流淌。

但是,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需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2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 個字,而這77 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見這77 個字的背後有着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 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穫,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敍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説,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間互相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覆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1、從圖引入,讓學生看圖介紹俞伯牙和鍾子期,瞭解他們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學生滲透真正的知音是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於永正老師説:“書不讀熟不開講。”在這節課的 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首先將文言文讀通,再通過範讀引導學生將文言文讀出節奏和韻律,個別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直至學生讀到爛熟於心我才開講。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引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和江河的.一瀉千里,指導學生讀出知音間的默契;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3 、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彷彿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教學中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説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導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閲讀的積極性。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 、 由於我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夠,對知音相聚時的激動,分別時的感傷沒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課堂上學生情緒調動不起來的情況。

2 、課前指導學生預習不夠,因此學生課堂上對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夠了解,有的甚至連下面註釋中有的內容都找不到。

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語文課,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3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備課時,就不必花太多時間去思考它的古今異義。讀着讀着就可以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義。例如課文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只要知道了“善”的意思,那麼整句話的意思便豁然開朗。所以備課之際我重點是思考如何人學生深入瞭解,伯牙善的“終點”,伯牙善的“目的地”,以及伯牙絕弦的真正原因。

上課伊始,我便讓學生從題入手,幫組學生從字到句的理解,也更好的聯繫問下註解去思考文言文。接着進入課文,我採用讀正確,讀通順,讀出停頓,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從讀中悟。在採用“停頓我做主”一環節中,更是讓學生悟出停頓的妙處。從而更好的銜接好課文初讀到精讀的過度。小練筆之際我採用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若白玉。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若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若_________。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種形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去活學活用該篇課文。可以説這是自己認為一堂比較“優質”的課。

但是當學生完成語文作業本時,我才深深的體會到,原來優質課和家常課竟然有着天壤之別。學生面對着“解釋帶點字,並寫出整句話的意思。”時,竟然大多數都是“丈二和尚莫不着腦袋”。此刻我才明白,原來課文讀透了,可是讓學生自己説説意思,是我這堂課上最致命的要害。學生只是知道課文的大概內容,但是課文中從字到句,從句到段的內容都是迷迷糊糊的,一旦給他們一道細膩點的題目,他們便會無從下手。

所以思考自己所謂的“優質課”和“家常課”的區別。我的“優質課”其實説白了就是教學過程流暢,課堂問答到位,學生氣氛活躍,但是缺少的是實實在在的基礎知識的鞏固,聽説讀寫的靈活轉換。也就是一個“繡花枕頭爛稻草。”而“家常課”便是少去華麗修飾的,實實在在讀、悟、寫的,讓學生疲倦厭惡的語文課。望着這個結果我不經意間思索自己語文的教學,難道就一定要一字一句,平平淡淡的教,一點一滴,實實在在的學?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4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學生較少學習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這篇課文説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説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這77個字裏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藉助註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閲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説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説,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説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5

今天,講《伯牙絕弦》,當拓展時説到“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我的心猛地緊揪一下,淚水在眼眶裏打轉,當抬頭時,才發現底下的孩子已是淚流滿面……相信此時,孩子們對於知音一詞理解的想必更為透徹吧!是啊,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伯牙絕弦,真知己!講到這裏,我已無需再多説一句話了,在孩子們又一次誦讀聲中我們結束了這堂語文課。從教以來,今天,我心胸被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欣喜充盈着,對於語文教學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師生雙方能達到心靈相通,則教學順利、效果明顯、目標達成。

一種積極的情緒,能使學生處於亢奮的學習狀態,求知慾增強,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我們教師接受了這些良好的反饋之後,就會自覺強化這種情感,教師也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教學之中,並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和指導。如此雙向交流、雙向反饋,必然極大地提高學習效果,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師生間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程度。大師王國維説:“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一定的情境,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始終處於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自然地撥動學生感情的琴絃,使他們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和諧共振,自然而然地認識到了深藴在課文中的豐富內涵。

相信我孩子們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謝謝你們,讓我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遇到質樸,純真的你們!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雲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絕弦,蕩氣迴腸,東方文化,藝術瑰寶!願在美好的明天,我孩子們和天下的有情有致之人都能覓得高山流水之知音!願我的漫漫語文教學路上能時常向今天一樣開出一朵朵綺麗的小花,等歲聿云暮之時,在我的教育歷程上也能留下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