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選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5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選6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説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着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2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1.一曲《朋友》親切導入

2.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説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首先要讀通、讀順,然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讀正音——讀好節奏——理解——讀出感情——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覆朗讀,範讀到位,目標明確,層層提高,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三、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1.安排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

2.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閲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閲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説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為誰而絕弦?伯牙為何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説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四、拓展探究,引導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還巧妙地進行了仿寫、説話訓練,又突破了難點。

我通過本節課教學,還有兩個環節以後要注意:

1.我雖然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但學生還是沒太讀出感情,看來還得讓學生反覆讀,讓學生在對比讀中

2.安排了欣賞《高山流水》,聽完後可讓學生説説你聽出了什麼?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3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藉助註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閲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説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説,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説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得有點淺顯。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4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

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

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

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鍾子期曰:‘()’;志在(),鍾子期曰:‘()’”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着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5

這篇古文不長,僅僅百餘字。但它是穿越了時空隧道的一個歷史碎片,它承載着及其豐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歷史的厚重,給我們以精神的薰陶和心靈的感召。

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發現學生接觸文言文的時間較短,對於文言文有一種害怕。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裏,這文言文是很難學的。為了讓學生不再有這樣的想法,我決心要上好這堂課,以這堂課來改變學生的認識。所以我採用了以讀為主線的教學設計,融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語文學習理念,讓我的這堂課書聲琅琅,浸潤濃濃的語文味。

一、重朗讀

練讀——感受音韻之美。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本課的練習朗讀把握了三個重要環節。一是讀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正音。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本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哉”“兮”是表示感歎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謂”是説的意思,學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數時候,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也就明白了“謂”後停頓的道理。三是節奏和輕重,這樣的練讀要結合文言文內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品讀——領悟意境之美。“知音”之美,是《伯牙絕弦》的文本意義,領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譯《伯牙絕弦》的情感密碼。然學生的情感不是一觸即發的,需要慢慢醖釀、發酵才能成為芬芳的美酒。於是,“讀”要有一個拾級而上的過程。在品讀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讀中鋪設。引導學生自由默讀、圈劃,嘗試説大意,在學生頭腦中初步鋪設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現高山流水的畫面。其次,讀中醖釀。教師創設音樂情境,還原語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思考、去體味、去朗讀。此時文本的語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學生心中慢慢地散發開去。接着,讀中推動。在學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關鍵時刻,教師引入課程資源,讓學生深入體會知音不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聲”。從而叩擊了學生的心絃,達到“人”“文”“言”琴瑟和鳴的妙境。

二、重積累。

一是通過比賽激活學生的詞語原有積累(如ABCC式的);再用將文中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提煉出“泰山峨峨,江河洋洋”這樣ABCC式的詞語,與其它相類似的詞語(如楊柳依依)激發學生積累,同時為後續的“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中的“所念”意境的想像和表達作了有效的鋪墊。

二是通過釋題理解“絕弦”,積累、理解 “絕交”、“封筆”、“息影”等詞語,信息量很大,同時也讓學生深感已知的有限,而未知的無限,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三、重訓練

通過深挖文本內涵,創設情境來實現語言訓練,從而達到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性訓練的目標。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所念”的意境時,用“志在 ,子期曰: ”句式來檢測學生積累的活學活用,來訓練學生的思維、想像和表達,來實踐學法的遷移、經典的仿寫。正是因為教師課前文本細讀的工夫,才有這樣獨特的設計,才有學生課堂上精彩的生成。

四、重情感

從“朋友”到“知音”是學生實現文本情感體驗的主線。我引導學生從初讀課文到深入地品讀課文時,很好地把握好了這條情感線索,引領學生走進伯牙和子期“相見――相識――相知”,以及子期死後伯牙痛心“絕弦”的情感世界。

這堂課上,我注重了多方面的訓練,讓文言文的教學不再枯燥無味,但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更加的科學合理一些,那學生的情感薰陶會更加到位,收穫將會更多。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6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感人肺腑。在教學中,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等,走進這場悲劇,引領學生體會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從而珍惜現實生活中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韻之美。教學過程中,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覆朗讀。

一是讀準音。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的正音。

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這篇課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哉”“兮”是表示感歎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

三是節奏和輕重。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師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