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2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 篇1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後,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鍾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説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覆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鍾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讚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瞭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於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説説自己想對伯牙説什麼,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後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歎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後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 篇2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着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