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恐龍》教後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81K

《恐龍》教後反思1

這次賽課,比哪次的都難忘。因為這次賽課是即興賽課,對我而言,真是一次挑戰。以前的賽課,都是自己準備,然後去講。而這次,除了在學校的是自己準備的以外,片區和區裏的都是臨時告訴你上哪課,第二天就講。年級和課名在前都不知道。

《恐龍》教後反思

周2的早上,接到了通知,上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我的心立刻一沉,因為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説明文。或許與我的性格有關,我喜歡的都是一些情感味很濃的文章。對於此類文章,選公開課時,基本不入我的眼。

想了一箇中午,腦袋仍然昏昏的。網上關於這課的資料非常少,再加上我想網上的東西大家都能看到,也不想用。基本框架我想好了, 因為是第一課時,我想字詞是不能少的,主要內容也要學生説一下。然後我就想直奔重點段,主要理解這個段。但就是這個重點段的設計,讓人頗費腦筋。這個段是按順序寫的,很有條理。不能用“你喜歡哪句話”或者“你最有感受的是哪句話”來引。教參書上有一張表,主要寫的就是這段的理解。我想要不就以學生填表為主,在他們填好後再交流,指導朗讀。我想試一下這個方法是否可行,於是我下午把表打出來給我們班的學生填了一下。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填這個表用了相當多的時間,因為這個表上要學生寫的字太多,學生寫的又慢。這個方法是不行的。晚上我重新考慮了一下。我想還是得以讀和感悟為主。我決定先幫學生理清順序,然後讓學生逐句在讀中理解,理解了再感情朗讀。表還是要填,但學生只是説,不再動筆,我自己填在課件上.

第二天上課是第4節課,在學生欣賞了恐龍圖片之後,學生自學課文,讀詞語。這時候我就隱隱約約感到有點不妙,因為看到舉手的學生不多。為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我使出了渾身解數。表揚、鼓勵,加油、鼓勁,能用的我都用上了,女孩子的積極性高了一些,男孩子卻還是無動於衷。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來的這部分孩子朗讀和領悟能力都比較差。我只好降低難度,把每一個問題都細化到最簡單。在指導朗讀時我也多采用範讀後再讀,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雖然學生最後還是按照要求學完了這部分,但沒有達到我想象的效果。

結果出來之後,我知道上這課的六個老師中我是最高分。評委們都很認可我的設計,但是學生表現的不理想,真是讓人遺憾。這是我的一個失誤,事先我沒想到這種情況,在公開課上遇到這種程度的學生出乎我的意料,這也是我應該吸取這個教訓。進入高年級,我想的更多的是讓課文內容本身去打動學生,很少考慮一些別的激發手段。看來,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向。

《恐龍》教後反思2

《恐龍的滅絕》是人教版第四冊的課文,這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文中列舉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説法,詳略兼有。紛紜的説法,大膽的推測引發了學生對恐龍滅絕這個謎的探索。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説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二年級的孩子形象記憶遠比抽象記憶及得牢固,理解更透徹。為了更好的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在創設情境,激趣定標這一環節中,我準備了一些恐龍的視頻資料。每張幻燈片上都有一隻恐龍的圖片。形象直觀的讓孩子們感受恐龍的龐大、有趣,加深孩子對恐龍的認識。不過由於上課緊張,把沒有剪接的視頻播放出來。這樣一羣在沙漠中尋找水源的恐龍突然戛然而止,沒有給人足夠思考的空間。

二年級的孩子在生字識記上已經有了一些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以在自學互動的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中,我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自學識字。

教學時,結合低年級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語文“以讀導學”為課堂的主要模式。讀中,要把課文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意思;讀中,要積累、感悟,內化課文的知識,讀中,要思考、質疑,提高認識水平。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恐龍滅絕這個謎有探索的強烈慾望,懂得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合作學習、體味過程。雖然在教學過程中,能始終以讀為本,以讀導學。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通過學生的個別讀,集體讀等形式,把課文讀懂,理解其中的意思,重點知道課文列舉了幾種有關恐龍滅絕的説法,特別是詳寫的“寒冷説”和“撞擊説”。

由於學生合作意識不強,很多時候都是以個人的的理解來替代小組的意見。而且很多學生沒有與別人討論的習慣,不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有小組長的表現慾望很強,能積極的與老師進行互動。因此,兩次的小組合作效果不是很理想。

達標測試中,我共安排了abe三組練習,讓學生任選一題完成,結果在製作幻燈片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生會直接的從第二題開始解答,導致教學有些被動。

整堂課,教學目標2沒有得到落實,指導書寫生字“亡”“肉”處理得相對簡單,沒有範寫,也沒有展示,只是點到為止。

在這次的“高效課堂教學範式”比賽中,我的課堂組織能力仍需繼續提高,個人的教學水平還有待改進。從中也看到了我和其他老師的一些差距,今後,我將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恐龍》教後反思3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體裁是科普説明文,主要介紹了中生代時期的恐龍演變成鳥的過程。

這篇文章是科普説明文,所以內容比較煩瑣,第一段一箇中心句總領全文,第二段講述了恐龍與鳥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第三段一個過渡段只有一個設問句,第四段則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恐龍是怎麼樣演化成鳥的,以及哪些恐龍類型成功演化了。最後一個自然段表達了科學家希望找到重演恐龍進化歷史進程的證據。課文的重點是介紹恐龍演化的類型和過程,難點是體會説明文的用詞準確生動。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來表達清楚恐龍的演化過程。

在備課過程中,參考了教學參考以及課標。在跟師父商量了如何安排課文順序之後,最終確定下來了,準備第一課時。導入時,展示圖片,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讀課文時,複習學生學過的讀書方法,這節課也在本冊教材的最後一單元,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本學期學到的閲讀方法。初讀課文發現的問題,讓學生合作解決,在這一遍的讀書中解決一部分問題。再讀課文,學生把存在問題的相關語句有針對性的讀,從中有新的收穫。三遍讀課文,賽讀。邊讀邊發現問題,學生互評,老師評價,引出生字的書寫。四年級的生字學習主要放在課前預習中,課堂只是點撥個別有代表性的生字,並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最後一遍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感興趣的語句,初步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實際上課的時候,卻暴露了不少的問題。因為在備課的過程當中,老師只是備了自己,沒有備好學生,對學生的啟發不到位,課堂氣氛沉悶,自己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任務卻沒有完成。所以自己就感到慌了,導致非常的緊張,整個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中沒有高潮。

二是上課的語言非常平淡,沒有激情,本來學習恐龍這篇課文應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篇課文,可是語言的平淡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我也深深的覺得語言的平淡是老師的大忌,尤其是小學老師,更加應該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打動學生。

三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有些孩子在那裏,好像課堂與他無關。

總之,課堂設計很好,真正融入課堂中卻沒有發揮如意。自己都覺得很失敗,辜負了大家的一番期待。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注重環節中細節的落實方法,教案中把學生備到心中有數,期望能獲得好的改進。

《恐龍》教後反思4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科普説明文,主要介紹了中生代時期的恐龍演變成鳥的過程。文中第一段一箇中心句總領全文,第二段講述了恐龍與鳥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第三段一個過渡段只有一個設問句,第四段則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恐龍是怎麼樣演化成鳥的,以及哪些恐龍類型成功演化了。最後一個自然段表達了科學家希望找到重演恐龍進化歷史進程的證據。 “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感知、梳理課文後,我直奔教學的、重點:恐龍怎麼會演變成小鳥的?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去讀讀。然後激發學生從書中尋找句子,明白恐龍演化的每一步。最後用自己的語言説説恐龍演變成鳥類的經過,這樣既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句,又落實了教學的重點。

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是本課的又一重點。我先引導學生一起體會“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這句話中“漫長的”、“一支”這類詞語的精確,然後讓學生去全篇文章搜索哪些句子也讓你感受到其語言的精確。學生找得準,體會得也很不錯。

本節課雖然取得一些成績,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因為在備課的過程當中,老師只是備了自己,沒有備好學生,對於學生的反應沒有很多的瞭解,所以當出現學生跟老師預期的反應不一致時,自己就感到慌了,導致非常的緊張,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緊張,心裏也跟着緊張,從而整個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是比較沉悶的。

二是上課的語言非常平淡,沒有激情,本來學習恐龍這篇課文應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篇課文,可是語言的平淡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我也深深的覺得語言的平淡是老師的大忌,尤其是小學老師,更加應該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打動學生。

三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填寫表格的時候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學生能不能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就應該要靠這兩個表格來提示,可是在讓學生自由讀了課文的相關部分以後要學生填寫時很多學生沒有認真的讀課文,所以讓他填寫的時候他也沒有看屏幕上的表格,只是很漠然的聽老師講。這個時候老師應該主動停下來,讓全班學生一起來看看錶格,共同把它完成。

主要的缺點就在這上面説的三個方面,這是極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想要想糾正過來對於自己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要想有進步就不能怕難,我覺得要在今後的上課過程當中要慢慢的滲透一些激情,逐步來改變自己的語言,我也深深的認同“其實,語言的運用對老師也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觀點,我要努力的去改善自己的語言,期望能獲得好的改進。

《恐龍》教後反思5

前幾天,我上了一堂隨堂公開課。課一上完,我就開始思考這堂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我自己覺得在上這堂課時起初有點緊張,後來能放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了,整堂課的應變能力也比以前強了一些。但我總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夠,我暗暗告戒自己今後上公開課,首先要克服緊張這一大毛病。這堂課我還感悟到,夏主任在評課中也提到有一個亮點: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雷龍、樑龍、劍龍、三角龍的特點和介紹這些龍時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時,我能以樑龍為例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在介紹樑龍時是怎樣運用列數據,打比方的方法形象介紹樑龍的,並及時總結方法,讓學生根據以上步驟學習其他幾種恐龍的特點,並進行小組討論。但在交流反饋時,某些地方我引導得不夠機靈,用了較長的時間,以致預設的教學任務沒能完成。究其原因自己對文本不夠熟悉;對課堂生成問題靈活處理能力不強。我迫切地感到自己要鑽研教材,要多聽課,要動腦子提高自己對課堂生成問題的處理能力。

《恐龍》教後反思6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當我看了文本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該教什麼?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但是在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由於我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有十分清楚的意識,關注到了知識背後語言文字、表達方式。於是我把教學任務主要定在兩個方面: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大意,梳理演化過程。2、感受説明性語言準確性特點,領悟作者介紹清楚的方法。

那麼接下來就是要思考怎麼教?我想這是第一課時,字詞是不能丟的,但是怎樣讓字詞教學更有趣些呢?於是我將詞語進行了分類:第一組詞語為科普文常出現的詞語,因此注重引導孩子應用多種方法理解;第二組詞語比較了幾個形近字;第三組詞語出示後,引導孩子想象,發現形容詞的好處。從而過渡到課文,讓孩子進一步地體會到科普文的語言特點,然後緊扣抓住關鍵詞進行教學,深化説明性語言準確性。因此全文教學還是比較流暢的,同學學習完這篇課文還是有所收穫的。

楊帆老師的點評也讓我受益良多:

1、語文教學要“三得”,得法、得義、得言。閲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養、人文的薰陶,培養學生的理解力, 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學習運用語言的技藝

2、語文教學應“三多”,多讀、多寫、多積累。我們要以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為中心,在課堂上、課堂外都大膽地讓學生多讀、多寫、多積累。做教師的,應該深刻地認識語文-----這一母語課程的學習特點,明確地認識到學生的閲讀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不是教師問出來、講出來的,而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從自己的閲讀實踐中獲得的。

3、語文教學切記“三少”,少問、少講、少表演。教師的問題設計要有啟發性、可操作性。在閲讀教學中,學生的朗讀課文是重中之重,我們要激發孩子的閲讀興趣,讓孩子通過認真閲讀文字感受到文章語言結構的特點及規律。

《恐龍》教後反思7

《恐龍的滅絕》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也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文章第一自然段採用了做比較的寫作方法,讓我們明白恐龍(大約兩億年)比人類(三四百萬年)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要早的多。通過圖片又讓我們感受到了在中生代時期,在遍佈恐龍的世界裏,有着不同種類的恐龍:有的在空中飛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戲耍。可是在人類不斷髮展的今天,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了呢?我帶領學生以科學家們關於“恐龍的滅絕”的説法為線索,重點學習了課文第2、3、4自然段,研讀了恐龍滅絕的幾種原因。教學之後,我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感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先出示一個小恐龍破殼而出的視頻,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不光是簡單的看,接下來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來談恐龍,激活了原有體驗,激發求知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課文。並在看圖片的過程中理解“龐大”和不同種類的恐龍的體型特徵。

二、抓住重點詞學習課文

我們人類只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恐龍卻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億年。人類的歷史與恐龍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了呢?在這一自然段學習時,我抓住了這幾個關鍵的字、詞。強調在朗讀時要着重讀“兩億年“”短多了”“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 ”等詞句。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初步學會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拓展信息, 能自主選擇適自己探究的問題進行研究。

三、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同時在學習2、3、4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在讀中想象、讀中感悟,抓住“十分寒冷”“嚴寒”等詞語,結合恐龍自身的外形特點,思考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可能是天氣的寒冷,它不能夠抵擋住嚴寒而給凍死的這種説法。當然也不排除“食物鏈被破壞”“恐龍蛋被偷吃”“傳染病的蔓延”等多種猜測。學生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藉助教師所提供的圖片(幻燈片),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快地

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學習效果又非常好。

不過,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在指導學生理解“滅絕”“嚴寒”等詞語時,未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概括總結,僅僅是一帶而過。另外,在時間的安排上不是很恰當,出現了前鬆後緊的現象,使最後所設計的一個有關“恐龍的滅絕”的視頻未能看完。

只有不斷的反思、發現問題、才能夠解決問題,我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好好地反思自己,改變自己,使自己的課堂出現更多的亮點。

《恐龍》教後反思8

作為這個單元,要以單元導讀設定的一個大的主題目標,具體落實到每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感受科技創造奇蹟,激發學習科學技術的興趣。

一、設定教學目標

1、能理解用詞準確,會談體會,作為本次教學的難點;設定的目標,以指導方法為主,指導學生學會用換詞的方法進行練習。

2、複述恐龍演化過程為教學重點。抓演變過程要很清晰,學生才能複述完整。再以表格的形式,理清線索,就能收到成效。

二、“以知識點為主”的教學課型。

“以知識點為主”的教學課型,是本學期區教研的重點。課型模式更強調知識點在課堂中的滲透。紮實的基礎知識,知識點在課堂中得到落實很重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採取知識點結構特點,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着手,進而理解——認識——運用的程序。其次,知識的滲透,就像一個搭手架,應呈螺旋上升狀態,因此,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對用詞準確掌握:理解——認識——運用,呈階梯狀,引導學生學習。説明文,同樣要提出知識的學習,既體現“趣”味,也具有語文的工具性意味。

三、聽説讀寫貫穿課堂

科普性説明文,讓學生感受新科技的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突出趣味性。抓知識性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統籌教學手段時,始終如何做到環環相扣,落實這基本訓練。

1、聽,重在傾聽同學的複述。對於四年級來説,是一個鍛鍊和學習。善於聽,從聽中學習。

2、説,體現在複述演化過程部分。有條理,説完整是訓練重點。

3、讀,體現多種閲讀方法。由體會讀到思考默讀訓練的過程,這個轉變過程,需要老師在巡查當中,不斷點撥。四年級學生最缺乏的是思考的鍛鍊,急躁,沒耐心看書,反覆強調,給學生提醒、鼓勵等,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4、寫,體現在思想的昇華,也是感悟科學技術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寫,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談自己的想法、體會、收穫。在寫當中,體現學生寫的條理性,概括語言的能力,寫話能力。

存在問題:

1、師生之間互動不太流暢,也許知識的定位過高,拔得太高;不知學生的底去到哪兒;與第一課時銜接不理想等,不過這種嘗試,給我提出新的挑戰。

2、學生有點怯場,放不開;新老師、新知識、有難度,交流不理想。

《恐龍》教後反思9

《恐龍的滅絕》這一課的科學性比較強,所以我在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着疑問閲讀課文,在想象中漫遊恐龍王國,在漫遊中輕鬆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先出示一個小恐龍破殼而出的電影片段,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不光是簡單的看,接下來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來談恐龍,激活了原有體驗,激發求知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課文。並在看圖片的過程中理解“龐大”。

二、抓住重點詞學習課文

我們人類只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恐龍卻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億年。人類的歷史與恐龍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了呢?在這一自然段學習時,我抓住了這幾個關鍵的字、詞。強調在朗讀時要着重讀“兩億年“”短多了”“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 ”等詞句。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初步學會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拓展信息, 能自主選擇適自己探究的問題進行研究。

三、不足之處:

1.在認讀完生字後,我雖然有這個意識,讓學生把課文的句子讀通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不是做得很好。可以在指名的學生朗讀後,讓其他學生當小老師評點他是否讀好,讀不好的應該怎麼改正,之後再讀。這樣一來就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時困難的地方,再大家一起練讀一下,可能效果更好;或者教師就必須範讀,讓學生學習。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依然是我教學中比較薄弱的地方,必須向有經驗的老師認真學習。

2.第一課時的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後,課堂上沒有留點時間給學生寫字,本課要寫的字有9個,全都留到第二課時去寫了。

3.在揭題“恐龍的滅絕”時,可以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是滅絕嗎?這樣一問,學生就會去思考為什麼用滅絕而不用死亡。“滅絕”就是永遠消失了,再也不會出現了。對“嚴寒”一詞也沒有講到位,可以聯上繫上文中的“十發寒冷”來學習,讓學生理解“嚴寒”不是一般的寒冷,而是十分寒冷,冷極了。

4.整堂課中,教師的過渡語都不夠通順。可能是緊張吧,設計好的過渡語臨場有些遺忘,導致教學偶有卡殼,這是很應該改進的地方。

《恐龍》教後反思10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由於平時注重了預習時對課文的理解力培養,故在教學過程中,課文部分不用講的太詳細,學生並能根據課文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及滅絕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與疑問,藉助有聲有圖的電腦課件,使本節課充滿生機,學生好學,教師愛教,不但瞭解了許多有關恐龍的知識,還了解到説明文中的幾種説明方法,反思這節課,有失有得:

一、成功之處:

1.視頻的運用,補充了學生生活中對恐龍感性認識的不足,起到了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特點的作用。通 過比較句子特點,明白説明事物特點的方法,從比較、感悟,到尋找“雷同”,皆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課程理念。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以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如學習説明方法時,就採用了“授之於漁”的教學形式,先範舉了如何掌握樑龍有説明方法,師生共同小結學法,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解説,再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始終讓學生把學習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又如彙報學習成果時,教師又讓學生自主選擇彙報的內容,學生説到哪,就學習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我設計了“走進侏羅紀公園”和“恐龍的自我介紹”兩個環節。而這種尊重個性體現在個性化的表達上——“恐龍的自我介紹”,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恐龍的特徵以後,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徵,並用上説明方法,達到了知識的遷移。

4.課堂上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朗讀。三年級的教學,朗讀指導也是頗為重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地運用指名讀、齊讀、自由讀、默讀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設計“競讀”的教學環節,引入“競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誰來把這一小節讀好它”……這些教學環節,都讓學生爭着讀好句子,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提起來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體會語感,在輕鬆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不足之處:

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夠流利、順暢,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恐龍》教後反思11

這個星期,我們開展了主題為“消逝的恐龍”的各種活動。科學活動——我知道的恐龍,是班級裏面男孩子的最愛,非常適合我們班現在的學習內容。通過大膽介紹自己認識的恐龍的名稱,外形特徵,生存本領等,從外形,習性等不同角度對恐龍進行比較分類,並萌發瞭解恐龍外形特徵與其品種多樣性的興趣是本次活動目標。以下是我對該活動的準備考量和活動反思。

一、知識的準備。

恐龍的知識對於孩子們來説很感興趣,但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説是比較匱乏的,那麼前期的知識積累和準備是很重要的。我抓住這個關鍵,提前讓孩子們在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認識恐龍。在活動前給予孩子學習的時間,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孩子們就能夠説出許多關於恐龍的知識。這種經驗的分享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新的提升,知識也得到了擴充。

二、教具的運用。

教具還是比較平常的圖片、玩具模型,通過家園互動,讓家裏有恐龍模型的小朋友帶來為教學活動做準備,家裏有相應恐龍書籍的孩子也一併拿到班級的閲讀屋裏分享。有的孩子,因為是自己帶的恐龍,在請介紹的時候非常的大方,也能夠講出其中的一些內容。我將這些材料充分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觀察、比較等手段,使更多的孩子有新的認知,也讓教具盡情發揮它的作用。

三、活動的反思。

幼兒在活動中能夠積極舉手,主動發言,這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做了很好的基礎。我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通過交流、分享、討論等形式進行有關恐龍知識的梳理。活動層層遞進、幼兒由淺入深的掌握知識。

四、活動的調整。

1.在活動部分中,幼兒講述了恐龍的有關知識後,我運用幼兒用書來幫助孩子們認識幾種常見的恐龍類型。個人覺得這一環節如果運用多媒體的形式展出會更好,多媒體的放映,生動的形式可以更加吸引幼兒。這是我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後想到的可以改進地更好的地方。

2.我可以更多的引導或是將自己的身份轉變成孩子的一員,和孩子互相分享,互相學習。在活動中,我主要佔着教師的權威,沒有更多放手的機會讓孩子們來自己試一試。應該給與他們更多的機會的。比如在交流方面,完全可以讓小朋友當小老師來給孩子們講解他所知道的恐龍。同伴之間的學習可能會比師生之間的教學更有影響力。

以上就是我對該教學活動總結的一些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期待着每天進步一點點!

《恐龍》教後反思12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説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但全文篇幅較長、內容複雜,該如何分割課文內容?怎樣組織教學才能簡約而有效地達成目標?我反覆研讀教材,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研讀一、二兩個自然段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感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自主閲讀、朗讀比較、看圖理解等形式,感悟語言的生動與準確,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

一、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

1.學習生字詞,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茹毛飲血、樹棲”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3.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4.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其中3、4兩點為本堂課的重、難點。

二、教學流程:

(一)看圖導入,讀題質疑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因而導入時我首先通過一組圖片讓學生感知恐龍的兇猛、龐大,然後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感知衝突,質疑激趣,進入課文的學習。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此處,我旨在教給學生這樣一種方法,有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的意識即可,至於具體説得要多好並不強求。

(二)落實字詞,理解文意

本課的詞語教學我花了較大的力氣,做了較多的文章。首先是最基礎的生字新詞的教學,重在讀準字音,像“棲”、“毋”、“茹毛飲血的血”等字。接着是對一些生詞、新詞的理解,有的讓學生直接理解,像“茹毛飲血”、“樹棲”;有的結合課文的插圖來理解,像“中生代”、“化石”;有的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像“演化”、“欣喜若狂”;還有的則是聯繫上下文,結合句子的理解,如“假説”一詞。最後,緊扣詞語,理解文意,感受科學工作的認真、執着,科普文用詞的準確、嚴謹。

(三)想象補白,瞭解歷程

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認為了解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的歷程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教學時讓學生在比較了鳥類和恐龍的骨骼之後進行想象補白:看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你產生了什麼想法?學生的想法其實就是科學家的想法,這樣一來學生很自然地就瞭解了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明白了整個研究發現的歷程:注意相似——提出假説——找到證據,也感受到了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專心。

《恐龍》教後反思13

蘇老師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

教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同學觀察比較:

1、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生1:我發現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逐漸”和“越來越”

生2:我覺得這些詞具體寫出了獵食性恐龍是怎麼變成鳥的。

生3:用了“逐漸”和“越來越”這樣的詞,我知道獵食性恐龍不是一下子變成鳥的。

……

由這一個教學片段,我又想到了閲讀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教什麼?《飛向藍天的恐龍》為典型的科普説明文,教師能挑戰這類文章上公開課,精神可嘉。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掌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同學感興趣的知識點,假如教師沒有很好的掌握,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難能可貴的是,蘇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即教什麼)有十分清楚的意識,教師關注到了知識背後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並設計了比較句子的環節、目的在於讓同學在比較中觀察發現科普類文章的語言特點,感悟表達的準確與科學。

怎麼教?語文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同學觀察感悟的過程。應該説上面的片段教學體現了這個特點,但是,還很不夠,具體地説,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化到心靈!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應該讓同學充沛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化。在這一點上,教師處置的不夠靈活,或者説是不夠全面。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性的説明文,語言既精練有優美,還極具邏輯性。

這堂課,我是作為公開課上的,雖然準備了很多關於恐龍方面的知識、圖片以和錄相,但就課堂上語言文字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敗的。一個是體會這篇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時,我先舉了一個例子,在我的引導下,一起體會“漫長的”、“一支”這類詞語的精確,然後讓同學去全篇文章當中搜索哪些句子也讓你感受到其語言的精確。結果,大多數同學不會。最後只能在我的提醒下,支離破碎地找出來,粗粗地談了談感受。第二個是講述恐龍演化這一段時,將恐龍的龐大家族分解開來時,我約束了同學的思維,硬是要他們用上“形態”、“行走方式”、“性情”等詞語去歸納。

其實不必這樣,同學只要大致地説出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恐龍的家族,然後體會到介紹的時候要按一定的順序就可以了。

《恐龍》教後反思14

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今天,我上完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八課《我不能失信》,感覺有滿意之處,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下面反思如下:

由於這片課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在設計學案的時候儘可能放手,從解題開始,我先板書“失信”兩個字,結合“信”字的五種解釋,讓學生判斷哪種解釋最合適,結果答案不一,看來學生對失信這個詞不熟悉,為了讓學生弄明白,我又一一把答案帶入詞中,學生最終明白,失信就是失去誠實。然後我板書“我不能”三個字,在“不能”下點點兒,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把題目讀好了,也讀出了文章的中心,雖然導入費了5分鐘,但我覺得讓學生學會一種理解詞方法還是值得的。

接着我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由於本次上課學校要求一課同上,所以上一課沒學,而導語的第一句是上節課的銜接,所以個別學生誤認為是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因此沒能很快找到要點,可見,我對三年級孩子的學情瞭解不夠。如果我能直接指明看導語的哪到哪兒就不會讓學生誤導。

在讀課文時,我讓一排學生輪流讀,當輪到任旭航小朋友時,他一慌張連簡單的句子都讀的結結巴巴,許多小朋友都爭先恐後要舉手給他糾正,看着他漲紅的臉,我就對同學們説:“任旭航小朋友只是有點緊張,他再讀一遍肯定能讀好。”於是,我給他起頭讓他再讀,果然,一個字沒錯,我就説:“我説吧,他只是緊張,看,這一遍沒讀錯一個字。”看着他開心的坐下了,我心裏也很開心,接下來讀的孩子就不那麼慌張了,雖然有的沒讀出標點,但我不怕麻煩,認真糾正他,我想,課堂上,教師就應該不放過學生出的小錯,耐心引導,直至正確,從而讓孩子明白,老師在乎她(他)。

這節課,我感覺最遺憾的是拓展訓練這一部分,我補充了這個故事的結尾:“就這樣,宋慶齡一個人在家等小珍。11點了,小珍還沒來,慶玲十分失望。中午,父母回來了,聽宋慶齡説小珍沒來,爸爸説:“哎!要知道她不來,就不等她了。”宋慶齡説:“不,沒有來,我也要等,雖然沒等到,但我心裏很坦然。”可能結局太令學生感覺意外了,因為他們覺得小珍一定會來,因此,當我問,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學生一個人也沒舉手,後來叫了一名學生,他説它覺得慶齡很誠實,之後學生都這樣説,現在想想,如果我能這樣説:“同學們,慶齡真不該等小珍,她應該去伯父家,你們覺得慶齡的等值得麼?”這樣,學生就會有兩種意見,在辯論中,加深對誠信的理解。

總之,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瞭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願”,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恐龍》教後反思15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體裁是科普説明文,主要介紹了中生代時期的恐龍演變成鳥的過程。

這篇文章是科普説明文,所以內容比較煩瑣,第一段一箇中心句總領全文,第二段講述了恐龍與鳥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第三段一個過渡段只有一個設問句,第四段則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恐龍是怎麼樣演化成鳥的,以及哪些恐龍類型成功演化了。最後一個自然段表達了科學家希望找到重演恐龍進化歷史進程的證據。課文的重點是介紹恐龍演化的類型和過程,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來表達清楚恐龍的演化過程。

在備課過程中,參考了教學參考以及老百曉上的資料。 最終確定下來了,講解完課文第一自然段後,直接奔向課文的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講解恐龍演化的過程。其中設計了兩個表格,讓學生梳理清楚思路,另外還涉及了一些對用詞準確的句子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

實際上課的時候,卻暴露了不少的問題。因為在備課的過程當中,老師只是備了自己,沒有備好學生,對於學生的反應沒有很多的瞭解,所以當出現學生跟老師預期的反應不一致時,自己就感到慌了,導致非常的緊張,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緊張,心裏也跟着緊張,從而整個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是比較沉悶的。

二是上課的語言非常平淡,沒有激情,本來學習恐龍這篇課文應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篇課文,可是語言的平淡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我也深深的覺得語言的平淡是老師的大忌,尤其是小學老師,更加應該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打動學生。

三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填寫表格的時候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學生能不能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就應該要靠這兩個表格來提示,可是在讓學生自由讀了課文的相關部分以後要學生填寫時很多

學生沒有認真的讀課文,所以讓他填寫的時候他也沒有看屏幕上的表格,只是很漠然的聽老師講。這個時候老師應該主動停下來,讓全班學生一起來看看錶格,共同把它完成。

四是自己在上課的過程當中,語言過於煩瑣羅嗦,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所以語言不應該重複過多,對於提的問題也不應該重複,要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還有就是在出示表現作者語言準確的句子的時候,沒有讓學生去讀句子,這樣的話要學生直接體會恐龍的演化過程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缺少“讀”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主要的缺點就在這上面説的四個方面,這是極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想要想糾正過來對於自己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要想有進步就不能怕難,我覺得要在今後的上課過程當中要慢慢的滲透一些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