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58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三年級數學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

“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數的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想通過對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注重已有經驗,體驗“多樣化”

提倡和鼓勵算法多樣化,是數學新課程倡導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更是實現學生學習個性化的重要途徑。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從這兩方面入手,讓學生充分體驗方法“多樣化”:在學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過程中,及時肯定、鼓勵學生的不同想法,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通過對教材的再度開發和深入挖掘,讓學生在解決“乘船問題”中,對“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嗎?”“大約需要幾條船?”“兩個班坐一條船,可以怎麼安排?”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重視比較歸納,實現“優化”

方法是多樣的,但也有 “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勵口算方法多樣化和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同時,更應該讓學生通過對各種方法進行分析、討論、比較、歸納,吸取各種方法中的精華,悟出最佳方法;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過程中,更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選擇最合理,最優化的方案。

三年級數學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十數加整十數的口算、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的基礎之上進行學習的。因此,新課學習之前我引導學生對整十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進行了複習。從這節課中的教學互動和教學效果可以看出新課前的複習對探索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是非常有幫助的。因而,複習這個環節我認為是設計得非常好的。新課引入時我瞭解了同學們在課間活動的時候都喜歡參加哪些體育項目,並向同學們介紹小華、小紅、小明也非常喜歡參加跳繩這項體育活動,在一次比賽中他們的成績如下,隨即出示課本第59頁例1的情境圖。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景,過渡自然。引導學生觀察例1的情境圖並説出自己獲得的數學信息,培養學生的細心觀察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在教學中,這個環節只點名了2名學生髮言,根據觀課老師們的建議可以再採用一個羣答的方式,讓同學們充分獲取例題中的數學信息。在理解情境圖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根據同學們的提問板書:(1)小紅跳了多少下?(2)小明跳了多少下?並談話:今天我一起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體現數學的價值和應用價值。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這兩道題的口算方法時,合作交流引導得不夠到位,每個小組的成員雖然都明白合作的任務是什麼,但在個體的具體分工上不太明確,這樣的合作交流是不充分的,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改進。

三年級數學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3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教學和在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同時,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由需要進位的整十數加整十數的口算類推出相應的整百數加整百數的口算,還適當要求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中,小朋友們既有*思考,又有同桌討論。在互動交流時,學生間互相引領,找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既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又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取長補短,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然後在相互補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他們的解決方法歸納起來大致有3種。

1、筆算法。個位:4+5=9;十位:40+20=60;一共:60+9=69。

2、拆分法。先算:44+20=64;再算:64+5=69。(拆第二個加數)

或先算:40+25=65;再算:65+4=69。(拆第一個加數)

3、湊整法。40+20=60,60+4=64,64+5=69;

或:50+30=80,80—6=74,74—5=69;

……

學生的思維很是活躍,口算方法也很多樣化。因為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他們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特別是他們在面臨挑戰時,都會產生要*實自己實力的願望。因此我倡導算法多樣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給每個孩子以更大的空間,將自己的算法個性化地表達出來。這種個性化的算法,與孩子的經驗是緊密相聯的。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是遠遠不夠的。試想,一個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較和體驗其他同學的算法,而只是滿足於自己的最初經驗之上,他的思維能得到發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嗎?從經驗出發的.同時,還需思考怎樣讓經驗得到提升,這才是數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學生呈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後,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得出一個較優的算法,進而推廣,這樣才能得到提升!

三年級數學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4

這部分知識是學生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口算和兩位數的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前面的教學我瞭解到本班學生對進位口算和不進位筆算掌握較好,。在新授課時心裏上就放鬆了,課後就發現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掌握度不理想和預設效果有所偏差。總體上我認為在本節課上存在以下不足:

1、板書不及時。課中在總結筆算加法的注意點時,學生説了很多,但都是比較零散的。這時我沒有及時歸納並板書:“數位要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造成學生知識形成的不繫統化,學生容易忘記。

2、比較計算順序時,我空講了。在講這部分知識時,我看到有些同學是從十位算起的,所以為了突出從個位算起,我沒有拿出具體例子來講也就是説沒有拿出那個同學的作業本,其他同學沒看到,他們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沒記牢。在後面的鞏固作業中,還有部分同學出現類似的錯誤。

3、關注學生面不夠。作為教師在教學時總有一個通病:關注優生,忽略學困生。在教學中我沒有關注學生的需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需求是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我並沒有針對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予以滿足,所以在整節課中我認為這是一個最大的缺憾。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應允許個性的存在,允許孩子發表不同的見解,應俯下身來和孩子一起感悟、學習。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是以參觀博物館為主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使枯燥的計算變得富有情趣與生命力。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較好地貫徹了課改的新思想,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單純的計算是比較枯燥乏味的。為此,我根據課本主題圖創設學生郊遊乘車活動的實際情景,提出“四個班只有兩輛車怎麼辦?”“你認為哪兩個班可以合坐一輛車?”,從而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並把這個情境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練習設計改變了枯燥的數字計算,創設了“我是小醫生”、“我最棒、我能全做對”的闖關活動,使學生感到有趣、有挑戰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學生都能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學習中。學生幫助解決了乘車問題,使他們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成功的喜悦,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列豎式計算對學生來説只是變換了一種書寫的方法,不會太難。因此我在引導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在嘗試的基礎上,請同學們討論兩位數加兩位數時要注意什麼?學生討論後,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通過*嘗試和小組討論學習後,學生完全能*把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説出來。因此,我想我們教師只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可以充分發展的環境,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

這節課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教學例1時就要強調從個位加起。由於這個討論進行的太晚,導致有些學困生接受新知太慢。

教學設計中我遵循了教材的編排,以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能力為根本,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學習數學的情感。

三年級數學上《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5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口算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是:能正確、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備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評價的標準也很簡單,即檢驗一個學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鐘時間內能口算多少道題。學生只是機械地按照老師所傳授地方法進行口算,老師並沒有真正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計算。而算法多樣化卻能很好地解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計算的問題。

誠然,算法多樣化是近年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最易引起爭議的焦點問題。而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按照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於學生進行數學交流,而且有利於因材施教,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的數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如對於計算23+31的問題,學生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以下列舉的方法都應當受到鼓勵。

教師不要急於評價各種算法,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又如,解決“在開家長會時,每張長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長至少需要準備幾張長凳”這個問題時,學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樣的。有的學生藉助學具,用小棒代表長凳,用圓片代表家長,在操作中得出至少應準備7張長凳,有的學生通過計算33÷5,判斷至少應準備7張長凳;有的學生則用乘法,5×7=35,35>33,而5×6=30 30<33,因此至少要準備7張長凳。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併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教師應經常要求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你是怎樣想的?剛才你是怎麼做的?如果……怎麼樣?出現什麼錯誤了?你認為哪個辦法更好?……以此來引導學生思考並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再以口算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為例,讓我們一道去探索算法多樣化對於發掘學生潛能的“神奇功效”吧!

課件出示題目:小明拿着700元,去買價值250元的自行車和價值470元的MP3,小明的錢夠不夠?

學生1:不夠,因為470元接近500元,而500+250=750元,所以我斷定不夠。

學生2:不夠,因為470元接近500元,而500+200=700元,顯然700元整是不夠的。

學生3:不夠,因為250元接近300元,而300+470=770元,所以700元是不夠的。

學生4:我看差不多,因為470看作500來算時多加了30,所以700元也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