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55W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1

老師們在討論《長方體的表面積》一節時,常常會有幾點疑惑:一是前節剛上過《展開與摺疊》,這節有什麼必要再把長方體再展開?二是教材為什麼要安排“估算”?三是教材中的正方體圖形有什麼必要同時給出三個稜長的數據?對這幾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本節為什麼要把長方體再展開?

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求的是面積。既是面積,就是平面幾何的研究對象,因此,從邏輯上説,教材在這裏必須要把立體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才能用面積的概念去給表面積下定義。在平面幾何裏,所討論問題的前提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要再次展開。

三維立體空間與二維平面空間的圖形的相互轉換,是空間想象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技術的限制,對於立體圖形,目前我們在教材裏呈現給學生的只能是“三維示意圖”(實際上是二維圖形)。因此,學生的三維空間想象能力常常具體地體現為“讓‘三維示意圖’立起來”。而學過立體幾何的人都知道,未來學生解決立體幾何問題時,最重要的意識與能力就是“轉化”,即把三維問題轉化為二維。本節對立體圖形與平面展開圖形的對應關係的討論,意在加強面與體的聯繫,培養學生的轉化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為什麼要安排“估算”?

教材在“估一估,算一算”的小標題下,提出:“做上面的紙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紙板?先估一估,再精確計算。”

我認為,這首先是一個實際應用問題,是做紙盒時必然要遇到、要解決的問題。既然從生活中提出了做紙盒,就理所當然地要服從生活邏輯。

其次,這裏説的是“至少”,也就是,估算時應當“往大里去”。因此,可以是用最大面的面積乘以6,也可以是把整個展開圖看成一個大的長方形的局部。這樣處理,就不會跟後面精確計算的過程重複,也就不會顯得多餘。

更重要的是,估算技能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技能,估算意識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意識,重視估算,是新課標、新課程對傳統數學教學的最顯著、最重要的改進之一。本節的引例又確有估算的實際需要,因此,教材在本節安排估算是很有道理的。

三、正方體圖形為什麼要給出三稜長?

本節的課題是《長方體表面積》,而非過去教材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在教材的正文中實際上只討論了長方體的表面積,而對正方體表面積只是在“試一試”中作為長方體表面積的一個應用給出。在“試一試”裏給出的條件是“稜長為0.8米的正方體”,而在緊接着的“練一練”中,給出的正方體圖形則標明瞭三維的數據。

我認為,這段教材的意圖是:讓學生由“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套用長方體表面積的算法來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師在教學中,不應當把“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於稜長平方乘以6”處理為學生的“已知”,而必須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也就是,要把“稜長為0.8米的正方體”轉化為“長、寬、高都是0.8米的長方體”,然後,套用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再簡化為“稜長平方乘以6”。否則,在數學邏輯上就是不嚴密的。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2

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並儘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教學《長方體表面積》這一課時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讓學生樂學、學懂、學會,並在教學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思路。先是從生活實際出發,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接着解決為什麼要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學有用的數學),解決生活中,如:包裝盒子、粉刷牆壁等不是都求六個面的表面積的具體問題,即組織學生完成“練一練”的題。反思如下:

一、繼續抓好計算。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方法懂了,計算卻出錯了,孩子們的藉口是數字太大容易出錯。所以計算應是常抓不懈的。

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出錯的原因之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兩條稜相乘的面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對長方體革面的人是沒有理解透徹。

三、進一步在學生“樂學”方面下功夫,從這一節課看數字是大點,算起來複雜些,孩子們就覺得沒趣了,有部分學生對數學有了畏懼的念頭,這是最不利於我們教學的因素之一。

四、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看觀察分析得出表面積的幾種計算方法,學生能自主探索出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習興趣較濃,且對計算方法也掌握的較好,避免了死記公式的辦法。

五、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再出示一些生活實際應用題,既練習了實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3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出示一個禮品盒,如果在禮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層精美的包裝紙,包裝紙的面積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樣求嗎?這時,學生紛紛説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長方體的六個面的表面積。這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禮品盒,測量禮品盒的長寬高,並求出上下、左右、前後的面積,然後求表面積也就是包裝紙的面積。學生在動手操作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並不困難,在大家的共同討論、歸納下,學生們很快就得出了結論,知道了什麼叫長方體的表面積並且還總結出了公式: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寬×高+長×高)×2或長×寬×2+寬×高×2+長×高×2利用公式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通過練習,學生們對於誰乘誰能求出哪個面已經相當熟練了,可以説是脱口而出。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長方體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層商標,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在長方體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積是多少?在長方體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積是多少?等這方面的問題,學生不知是否有考慮,不管説什麼,學生們總是求六個面的表面積,和實際相脱節。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這是為什麼呢?

本節課教學本着“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會運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後又存在着許多不足。我們説數學來源於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那麼我們學的數學知識不就是要運用於生活中嗎?不正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而我們的學生卻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到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不會舉一反三,導致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去參觀一些實物建築,讓學生們在參觀中學習計算獲取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這樣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不大順暢,除了課堂上魏博宇、畢峻偉同學因理解出現偏差,交流糾正浪費時間外,我認為教師的設計也存在很大問題。

一、教學設計要刪繁就簡。

1、複習導入內容可以再精煉一點。沒必要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點、面、稜的方面挨個去比較,去訂正,直接設計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形式也沒必要挨個抽學生回答,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抽一組代表回答即可,這樣既節省時間也抓住了重點。第二個練習題的設計可以直接讓學生説出面積即可,其他學生判斷,因為是複習內容,沒必要像新課一樣都是重點去分析。

2、重點的內容重點突破。長方體的表面積探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在之前學習了長方體的特徵和展開面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可直接讓學生藉助實物或者展開圖去探究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讓學生理清弄順長方體展開面的長和寬和原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係,將小組合作“議一議”的內容作為重點,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佔用的時間也應該是比較重要的時間。

二、牢記數學課的“三必講、三不講”。比如這節課上“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在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來後,沒必要定義讀三遍,然後又抽取了10個同學依次回答問題。包括温故知新裏的練習內容,只要學生回答正確,或者知錯能改,沒必要一道又一道的講解。

三、數學課應該精講多練。而本節課學生説的多,而且環節過於羅嗦,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了,導致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練習又少之又少。

以上原因都是老師個人的原因造成的,初次帶五年級數學,對教材內容以及重難點內容抓不準、吃不透,設計上不敢求新穎只求能正確的教學下來就好,針對以上不足,我以後一定要勤學習,勤請教,爭取快速提高自己的數學教學水平。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5

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我主要想通過學生的操作,讓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初步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用求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課堂中,在學生認識了表面積的概念後,結合例題,我引導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提出問題:“你能想辦法求出這個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嗎?試着做一做”。不一會兒,兩種方法寫在了黑板上,學生列出了這樣的算式:0.7×0.5×2+0.7×0.4×2+0.5×0.4×2和(0.7×0.5+0.7×0.4+0.5×0.4)×2,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時,史淵博站起來説:“老師,還可以這麼列算式:0.7×0.5×2+(0.7+0.5)×2×0.4”。

説實話,這種方法我們在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時經常用到,而對於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一直認為孩子們不會想出這種方法,所以過去幾次教學這一課時從未介紹過。既然今天孩子們提出來了——這種預設之外的生成性資源,那我必須順勢開發利用。我接着提出:“這種方法對嗎?”孩子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判斷。“你能給我們講講是怎樣想的嗎?”看到孩子們如此的表情,我又繼續提出問題。“這個長方體包裝箱,先做兩個底面,需要0.7×0.5×2平方米硬紙板,而長方體前後左右四個面展開是一個大長方形,這個大長方形的長是長方體兩個長加兩個寬的和,寬是長方體的高,所以這四個面的面積是(0.7+0.5)×2×0.4,把兩個底面加四個面就是這個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史淵博一口氣説出了自己的想法。“是這樣子嗎?那我們動手將手中的長方體剪剪看吧。”學生動手將手中的長方體上下兩個底面剪去,其餘四個面沿一條高剪開,發現的確是長方形,而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底面周長,寬是長方體的高,這種方法自然很容易理解了。這樣一個教師認為不適合對學生講的問題方法,隨着學生的提出迎刃而解了。

課後,細細琢磨,教師只不過是讓學生説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實際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結果創造了水到渠成的事。看來,學生是金子,只要我們真正把主動權還給他們,允許他們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達,就能激起孩子們思維的火花,發出耀眼的光芒,我們的課堂也就更加精彩!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6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生來説並不困難,只要把六個面的面積相加就行。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特別是遇到特殊情況,比如魚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風管道等,有很多學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計算,或是應該怎樣計算?教材中計算表面積時是讓學生先想象出展開圖,再根據展開圖各個圖形的面積來選擇計算出所求面積。

面對以往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較高的錯誤率,我在教學時便採用了讓學生“鑽”進長方體裏求表面積的方法。

我首先讓學生環顧四周,把我們的教室看做一個長方體,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長方體的世界裏,而後我讓學生分別指出這個長方體————教室的的頂點、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各叫什麼?屋頂的面怎麼求?前後的面怎麼求?一般的教學是讓學生想象展開圖再進行計算,由於這個圖是虛擬的,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而“鑽”進長方體,長方體的各個面就圍繞在學生的四周,使學生感覺實在,從而利用直觀的看就知道了哪個面不求,還可以用手比劃一下,想清楚這個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積。這樣的做法,對於空間觀念比較弱的學困生來説,多了一根思維的“枴棍”。因此,在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實際問題時,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學不時的抬起頭或轉過頭看牆壁,有的還用手指偷偷比劃着。我知道,他們此時,正“鑽”進長方體裏。

當然教學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沒有強調計算必須在單位統一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造成一道練習題的錯誤率很高。這也是從一個側面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認真審題的好習慣,在今後的練習中,我會進一步訓練學生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