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魚》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56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魚》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魚》教學反思

《小魚》教學反思1

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形成清晰的問題意識之前,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問上還有許多事情可做。可以圍繞課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圍繞文章中的關鍵句段提出問題,幫助學生養成質疑的好習慣。

《北風和小魚》教學中,我採用品詞、品句、品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經驗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所側重地理解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通過“氣極了”、“猛吹”、感悟北風的蠻不講理;通過“得意”感悟北風的盛氣凌人;通過“非常得意”感悟北風過於自信而變得可笑等等。隨着學生對一些重點詞句理解的加深,再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課文所描繪的圖象,在他們腦海裏就逐漸清晰起來,這時朗讀便水到渠成,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反過來又促使學生感悟。如解釋得意一詞的意思時,我沒有把字典上的意思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理解,我先引導學生讀“北風得意地説:‘哈哈,‘大家都怕我!’”的句子,再讓學生自己邊讀邊用動作、表情來表現“得意”,最後在指名學生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表情、動作最到位的學生引導全班觀察,自然而然的引出這樣的表情、語氣就是“得意”。

在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一直是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的評價方式,為了能發揮評價作用,激發學生“讀”、“演”的興趣。給兒童提供平等、温馨的人文閲讀環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懷和鼓勵,可引領兒童走進一個自信的閲讀空間。“你吹得這陣北風好厲害啊!”“敢和老師比一比誰讀得好嗎?”“我們看出了你這條小魚真的是很勇敢。”……老師的愛心、激勵和信任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活躍着兒童的情緒,給予了學生一種向上的力量,使讀書成為孩子的一種精神享受,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整篇課文教學,沒有老師瑣碎的講解,圍繞“讀”,學生已經透徹地理解了課文,所以,我覺得自己這堂課是比較成功的。今後,圍繞這種教學方法,我將繼續努力探索,爭取取得更大的成功。

《小魚》教學反思2

本次教學活動,我和孩子做了課前準備,我們在課前學習了歌曲,在學歌曲的時候,我主要引導幼兒仔細傾聽歌曲,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歌詞告訴我,我給予糾正。通過反覆傾聽歌曲,幼兒熟悉了歌詞,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旋律,記住了歌曲,並會隨音樂進行演唱。

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的教育保持了幼兒參與的熱情,幼兒感到易學、易掌握,他們不會因為簡單而乏味,不會因為複雜而退縮,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有成功感。這次教學活動,幼兒學小魚吃食也是一個重點,在教學上,我也採用了循序漸進的方法,首先,我用比較慢的節奏給幼兒做示範,然後請幼兒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漸漸速度加快,讓幼兒逐漸掌握旋律的節奏;另外,在做示範的時候,動作誇張也是吸引幼兒興趣的一個方法,所以幼兒在掌握節奏這個環節時,沒有費很大的力氣。小魚吃食中,有的寶寶一手在前一手在後,小碎步走動,用前手掌往嘴巴送食物;有的雙手合十,在嘴邊,左右擺動,創造力十分的豐富,令人驚喜。幼兒學會了有節奏的吃食後,接下來的網魚情景也比較順了,當網魚人來的時候,我們大家都要變成木頭小魚,站在原地不要動,等網魚人走了以後,再跑回我們的家。並且提示孩子們小魚的家就是我們的座位,只有安靜地坐下才算回家了。

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活動知識一環扣一環,孩子不容易走神,能夠形成一個很好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孩子能夠不斷地解決問題,孩子會有一種勝利的感覺,這種的感覺將會成為他們不斷學習的動力。

《小魚》教學反思3

師:小朋友們,上課前先看老師寫一個詞,看誰看得最仔細、最認真。

板書:得意

誰願意為我們讀讀這個詞?〈生讀〉

請小朋友回憶一下,你什麼時候“得意”過?為什麼事而得意?你得意的時候是怎麼説的?(演一演)

誰願意再來讀讀“得意”這個詞,要讀出自己的理解,帶上得意的表情。

2、師:課文裏兩次寫到了北風“得意”,請小朋友找出來讀讀,看誰找的又快又準。

3、交流並出示:[幻燈出示]

北風得意地説:"哈哈,大家都怕我."

北風看不見小魚了,非常得意,它哪裏知道,小魚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齊讀這兩句話。

師:小朋友,北風為什麼得意?為什麼非常得意?我們通過學習課文就能知道這些答案了.

自評:本課的引入新課環節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得意”這個詞語的意思。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時,注意抓住事物表象及學生的生活體驗來進行,讓學生建立起詞語、句子與事物表象之間的聯繫,進而讓學生自願走進課文的情境,讀出形,讀出神,讀出情。這樣聯繫學生生活體驗的讀書活動,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使得我們有效教學從“頭”開始。

《小魚》教學反思4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們一起聽了華彩樂章老師的教研課《北風和小魚》。

我的第一感受是有多媒體真好,有多媒體教室的孩子真幸福。華彩樂章老師善於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孩子進行讀中感悟,用一個個畫面引領孩子入境生情,增強孩子內心體驗。在引領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華彩樂章老師運用多媒體出示相應的畫面,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調來描述這個畫面,從而讀好課文中相應的句子。這樣做是比較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識及心理特點的,能有效地激發兒童的讀書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課文。例如為使孩子們體會到北風“氣極了”,引導他們觀察多媒體畫面,説一説從哪兒可以看出北風“氣極了”。有的學生説:“他的眼睛瞪得圓圓的。”有的學生説:“他的臉都氣得發青了。”有的學生説:“他吹的氣更大了,把大雪吹來,河面都結冰了。”……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感同身受,讀起書來倍加用情。

《小魚》教學反思5

本課教材是浙美版第一冊12課《大魚和小魚》的內容,是一堂造型表現課,本課的重點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察能力,在感受和認知中,學會比較和鑑別物象的大小特徵。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僅僅是認識瞭解魚的結構、外形特徵,畫出單純的美麗的魚,而是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大魚和小魚,理解大魚和小魚的差異,將大魚和小魚和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充實在畫面中。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這節課我共設計了五個大的環節,接下來我從各個環節的設計上進行課堂教學上的思考:

一、影片導入,近距離觀察,激發學生興趣。

在課堂的引入部分我選擇了《海底世界》記錄片中的一個小片段,讓學生領略現實生活中美麗的海底世界,原本考慮過以動畫片《海底總動員》的片段進行導入,在課堂上動畫片所引發的可能是孩子們對主角的關注而忽略了我所希望學生對海底的觀察,同時從動畫片到現實的跳躍對讓學生對現實中的魚類的觀察也存在偏差。

二、比一比,認識大小,發現比較的方法。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做了精心的設計,首先由看上去差不多的魚的圖片和大小反差較大的魚的圖片對比,讓學生初步地感知比較;再從事先準備好的三條大中小不同的魚中選擇中等大小的魚出示在板書上,請學生來説大小,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我是希望不管學生説的是大還是小我都能對它進行改變,説大我還有更大的,説小我還有更小的,我相信這樣的設計學生對比較的認識會進一步加深;最後是引導學生在身邊發現大小,找一個孩子站在我的邊上,學生會發現他是小的,可是再找一個更小的孩子之後,發現原來他還是比較大的,再由學生舉例説教室裏發現的大小,學生説黑板大,那麼跟牆比它就是小的,跟牆面上的瓷磚比它又是小的。同時在原有板書上添加大大的“大”字,和小小的“小”字。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我一步步地讓學生認識大小、感知大小、發現大小並能尋找大小,不管是在圖片的展示上、教具的展示上、還是在板書的設計上,我儘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大小之間的對比,同時在教學中從孩子們身邊的事物出發,能讓他們更具有親切感。

三、瞭解知識,學會表現。

這一環節主要是認識魚的組成部分、外形和花紋的特徵以及海底世界的表現方法。在這些環節中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比如:在認識魚的外形這一環節上,我在課件中出示了不同形狀的魚並用幾何形進行加強,這樣的設計較好,但是對魚尾和鰭的部分的外形展示可能有點多餘,或許會讓學生偏離對魚的主體形的感知,不過在板書基本形讓學生上來添畫的環節不但讓學生對前面結構的認識進行了實踐,同時也讓學生對不同形的設計有了更深的印象;而在對魚的花紋的認識上,儘管有圖片的欣賞和板書的示範,但是對花紋的講解卻沒有,只提到了如何裝飾卻沒有説裝飾什麼,是圓形的或是條紋的等等,這是這一環節上缺失的地方;最後在對海底的描繪上,我從孩子們的想法上出發,孩子們説什麼我就在黑板上畫什麼,同板書上原有的魚相結合,這樣的板書展示首先讓孩子們知道,“哦,原來水草……還可以這樣畫!”,同時也能讓學生對老師的繪畫能力有所肯定,我相信只有讓學生產生崇拜,才能讓學生對老師的所教更認真地學。

感受範作,展開想象。

在作品欣賞前,我先給學生提出了對於作業的要求,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欣賞作品,我想這樣對於問題的解決會更有幫助,在這一環節上我提出了想象大魚和小魚在一起幹什麼,但缺少讓學生去思考回答的過程,因為我在考慮思考回答好還是思考之後在繪畫作品上進行表現好,我想兩種方式都可以,因為目的是相同的,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區別。

作業展示,師生互評,總結延伸。

在作業展示這一環節,我是在學生作業中選擇了各種不同形式的作業,有整體畫面較好的,有魚畫得特別漂亮的,也有海底世界畫得特別美的,當然也會有比如大小比較不明顯的,花紋設計還有待加強的等等,在這些不同的作品中讓學生選擇最美的畫、最美的魚、最美的孩子,同時我來指出畫面中的小問題,在評價的環節上我缺少了一個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如果能將自評、互評、師評更好的結合在一起的話,這個評價會更加地完整,同時我還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怎樣在有限的時間裏面儘可能快地出現完整的作品。

每一堂課的設計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樣每一堂課都是對自己學習過程的一個實踐,而對自己課堂的思考又是一個更深層的學習,從不同的欣賞角度看都會發現不同的問題,而自己的眼光總是狹隘的,所以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批評指正,能讓我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學到更多。

《小魚》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複習生字詞,指導書寫,《淺水窪裏的小魚》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出對小魚的憐惜和對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進一步樹立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魚的可憐,對小男孩產生敬佩之情。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識字

沙灘、水窪、叨唸、蒸乾、甚至、繼續、吸乾

成百上千、忍不住、彎腰、不久、在乎

(二)朗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魚兒在乎”。

請大家看屏幕誰來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麼呢?

在一望無際的沙灘上有許許多多的淺水窪,淺水窪裏有魚呢。課文是怎麼介紹這淺水窪裏的小魚的呢?讓我們自己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

請問淺水窪裏的小魚怎麼了?

它們被困在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此時,它們會想起誰呢?

想不想看看魚兒以前在大海里快活地生活的情景呀?(播放魚兒在大海快樂生活的錄像片)

大海里快樂的生活已經慢慢離它們遠去了。它們現在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誰能把這句話讀一讀呀?

出示:它們被困在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

(生齊讀這一句,體會魚兒難受的心情)

出示句子 “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這些小魚都會死。”

我們剛才看到這淺水窪裏不是有水的嗎?小魚怎麼會死呢?

出示“蒸”字:誰認識?

太陽確實是很熱很熱的。太陽光火辣辣地照在水窪裏,温度越來越高,越來越高,小朋友們,你覺得這時的小魚會感受到什麼呢?

水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小魚兒,你們怎麼了,在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生自由説)

這是小魚此時的心聲呀!它多麼希望有人來救它呀!讓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話吧!誰來讀?

(出示句子: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這些小魚都會死。)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2、學習二至六自然段,感受“男孩在乎”。

淺水窪裏的小魚,誰在乎呢?請大家把書本翻到132頁,自己讀讀課文的第二到第六自然段。

(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教師巡視並和學生一起討論。)

小男孩扔魚的這一動作可以看出小男孩是在乎這淺水窪裏的小魚的,小學語文教案《《淺水窪裏的小魚》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那麼課文的哪些地方寫了小男孩在扔魚呢?找出句子劃一劃。

出示句子: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個水窪前彎下腰去,撿起裏面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懂兩句話。)

是呀,小男孩不停地撿魚、扔魚,看得出小男孩是很在乎這些小魚的。我們來看看小男孩撿的魚多嗎?

(教師巡迴指導。多種形式的練讀。教師用手勢幫助他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魚“多”的味道。)

引出問題

大家想想看,有那麼多那麼多的魚兒被困在淺水窪裏,小男孩能撿完嗎?

他知道嗎?可是他——

多麼用心的、多麼可敬的小男孩呀!他明明知道淺水窪裏的魚兒是撿不完的,但他還在撿!説明小男孩是真的非常非常在乎這淺水窪裏的小魚!(板書:小男孩)那麼有什麼好的辦法能撿得完呢?(生討論)

現在老師再來問大家,淺水窪裏的小魚,誰在乎?

小結:所有愛小魚的人都在乎。(板書:……在乎)

(三)拓展昇華。

生命只有一次。當我們看到小鳥在天空自由飛翔的時候,當我們看到藤兒在奮力往上爬的時候,當我們看到筍芽兒不知不覺地拱出了地面,當我們看到花兒不知不覺地開放了,我們會充分感受到無論是人,還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都是有生命的。我們的世界正是因為有了無數的生命,才變得生機勃勃,五彩繽紛。最後,送小朋友們一首詩,

每天清晨,當我們聽到小鳥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邊,當我們看到小魚在遊戲,那有多好;

每到之處,鮮花盛開,小草碧綠,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魚在乎,小鳥在乎,花兒在乎,我也在乎。

讓我們大家一起來珍惜生命吧!

教後反思:上這節課,我自己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體驗。《淺水窪裏的小魚》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男孩對小魚的在乎,體會生命的珍貴,樹立珍惜生命的意識。我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極度渲染,播放魚兒以前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錄像,學生興奮地看着錄像,嘴裏不時發出驚歎聲,接着老師一聲歎息:“可是這樣的生活已經慢慢地離它們遠去了,它們現在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學生通過兩個情境的對比體驗,體會到小魚的心情,再讀“它們被困在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就能讀出難受的樣子。另外,小男孩“撿魚”的句子讓學生演讀,在演中體會男孩的累,“這麼累了還要撿”更能理解小男孩對魚兒的在乎。

2、· 做到識字寫字不脱離具體的語言環境。“蒸”是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我出示字,先讓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你在家都引導學生觀察四點底,

又問學生有什麼好的方法才能拾得完呢?學生説了很多方法,教師總結説:“只要我們在沙灘上的人你撿,我撿,叫爸爸媽媽來撿,叫同學們一起來撿,就能把它們撿完了。”最後老師進一步拓展昇華:“看來,所有愛小魚的人都在乎!”

《小魚》教學反思7

本節課預設了這樣幾個目標:複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出對小魚的憐惜和對小男孩的敬佩之情;進一步樹立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雖然教學環節進展的比較順利,但是回顧整個過程,總感覺有不少遺憾在其中,現反思如下:

1、在出示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我是這樣要求學生的:請馬上自由大聲朗讀全文,讀準字音,找出課文描寫海邊潛水窪和小魚們的相關句子,用“-------”畫出來。

後面感覺到當學生第一次讀完後,還需要再強調找出相關的句子,感覺應該做如下的修改,會使學生更清楚的明白要做些什麼,同時也避免了教師的囉嗦和嘮叨,提高了課堂效率,即1、請自由大聲朗讀全文,讀準字音;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課文描寫海邊潛水窪和小魚們的相關句子,用“-------”畫出來。

2、在品讀“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個水窪前彎下腰去,撿起裏面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這一段文字的過程中,我感覺到雖然我在四人小組內讓學生進行圈動詞,同時進行表演的學習活動,但是學生在表演得不到位的時候,我沒有進行更多地指導,所以孩子們後面能夠講出的東西比較單一和膚淺,如果進行幾個小的問題設置效果應該會好很多:為什麼這麼用力呢?為什麼這麼慢呢?就可以體會出用心和盡心盡力的善良、愛護小動物和珍惜小生命的令人敬佩的少年的形象。

3、分角色進行朗讀:2個旁白,一個演“小男孩”,一個演“我”,就發現孩子們的角色分工沒有分好,吵吵嚷嚷的,在這方面還需要協調;另外,在全班面前展示,不夠自信和大膽。

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童心的可愛和珍貴,孩子們也積極踴躍的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可是感覺到隨着孩子們年齡的增大,有一部分的小孩,尤其是男孩子,有點不注意守紀律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關注孩子在課堂上的新問題,尤其要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傾聽習慣。

《小魚》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小魚的夢》是一首優美的兒童歌謠,描繪了魚兒睡覺的情景,充滿着詩情畫意。全詩共八行。前兩行寫小魚夜裏睡在池塘媽媽的懷抱裏;中間四行描寫小魚睡覺的環境,這一部分想象非常奇特:星星、風兒、波浪都是自然界平常的景物,被、催眠曲、搖籃又是孩子們睡覺時司空見慣的事物,兩方面糅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畫面,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所以讀來優美而親切;最後兩行繼續寫小魚睡覺的情景,自然地引出“甜甜的夢”。

本課要求認字13個,繼續培養識字能力,用已有的方法學習生字,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在學習課文時,為了避免破壞詩歌的整體氛圍,主要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境,不要講得太多,也不要提瑣碎的問題。

【學情分析】

從上學期起,我就在課堂上展開了“學生自主探究識字方法”的研究和實踐。在語文課上,我引導孩子們通過多次探究,總結出一些識字方法,如:熟字加筆劃、加偏旁,歸類識字,編故事、編謎語等。這節課的識字教學,是建立在孩子們熟知的學習方式上,他們能夠在已有的學習和活動經驗上進行學習。本班的孩子思維很活躍,想象力豐富,口頭表達能力較好,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的方法,特別喜歡用編故事、編謎語的學習方法學習生字,鼓勵他們通過各種自己喜愛的方法在課堂內自主學習不認識的字,既緩解了課堂教學的壓力,又便於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很好地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思想。

【課時教學目標】

1、 運用綜合識字方法,認識本課的十三個生字,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合作識字的能力。

2、 初步感知課文,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正確書寫生字“曲、玩”,體會獨體字與左右結構的字在寫法上的區別,掌握正確的筆順規則。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綜合識字方法,認識本課的十三個生字,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合作識字的能力。

2、 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法與學法】

這節課,我運用了“學生自主探究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熟字加、減偏旁,歸類,編故事,編謎語”等方法,獨立解決識字問題。我組織他們通過小組討論,做遊戲等方式識記生字。這樣學習,不但發揮了孩子的學習自主性,他們的創造力也得以很好地體現。這些識字方法是通過多節語文課的多次探究,並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來的。掌握了這些識字方法後,學生有能力獨立識記本課的十三個生字,教師沒有必要再逐字分析字形,那樣做反而會遏制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同時也遏制了課堂新因素的生成,使語文課堂的“四動”教學成為紙上談兵。

【教學流程】

課前導入 →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 小組合作,探究識字 → 鞏固識字,練習組詞 →指導寫字

【設計理念】

在學習生字時,我設計了“小魚寫信――池塘樂園――撿貝殼”這一系列的遊戲和活動,全文按照“字――詞――句”的順序一步一步展開學習。首先,我創設情景,用“小魚的來信”作為引子誘導孩子們認真學習生字。採用小組學習方式,把生字的學習完全放手給學生自己,培養他們自主識字的能力。然後,通過“池塘樂園”這個環節鞏固生字,讓孩子自己觀察生字的特點,給生字歸類。再開展“撿貝殼”的遊戲,鼓勵孩子們用本課的生字口頭組詞。這樣學習,不但發揮了孩子的學習自主性,他們的創造力也得以很好地體現。

【課後反思】

《小魚的夢》這一課我的'教學構思是:第一課時,導入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由舊知引入新知,複習識字方法;在此基礎上創設情景,用“小魚的來信”作為引子誘導孩子們採用小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共同分享,把生字的學習完全放手給學生自己,培養他們自主識字的能力;然後通過“池塘樂園” 這個環節鞏固生字,讓孩子自己觀察生字的特點,給生字歸類,培養孩子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且通過遊戲“撿貝殼”進行組詞擴詞練習;最後,指導孩子書寫兩個生字。

從這堂課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老師應該處在學生的角度融入教學活動,成為參與者,傾聽者,只是在將要偏離主題的時候才是導航者。這樣的教學活動既能使學生自由發揮,又不偏離教學目的,使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自己感到滿意的地方:

1、 認真備課,準備比較充分

在長期的教學中,我發現低年級的孩子對童話很感興趣,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一舉一動、一問一答完全把動物人格化,同時,他們的認知水平是直觀的。平時越是貼近孩子的生活,才能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從孩子的角度設計教案,教學過程才會更生動,孩子們的情感才會更投入。所以,在備課時,我先把自己兒童化,設計了有趣的小遊戲幫助教學,並且製作了彩色的教具,這些都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喜歡的。在教學語言上,我力求做到親切、生動、能貼近和吸引孩子,在每個教學環節以及過渡語言上做了精心的設計,力求做到自然銜接。

2、 指導學生探究,做學習的主人

在語文課上,我引導孩子們通過多次探究,總結出一些識字方法,如:熟字加筆劃、加偏旁,歸類識字,編故事、編謎語等。這節課的識字教學,是建立在孩子們熟知的學習方式上,他們能夠在已有的學習和活動經驗上進行學習。所以,我創設情景,設計了“小魚寫信”這個環節鼓勵孩子們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愛的方法識字,並跟自己的小夥伴們分享。實際上,孩子們也是非常喜歡這個環節的。在這個活動中,每個孩子都獲得了需要的心理驅動和滿足,每個孩子都經歷了探究和發現的過程,每個孩子都與同伴分享獲得對方的鼓勵;我在當中扮演了參與者,傾聽者,我充分信任孩子,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不斷鼓勵和指導他們的學習,鼓勵他們去探究和發現,尋找自信的力量,在合作與分享中感受識字的樂趣,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的學習方式,不但發揮了孩子的學習自主性,他們的創造力也得以很好地體現。

感到遺憾的地方:

1、這節課容量稍大了,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難度,到了最後,把生字迴歸文本,再讀課文這個環節就省略了,如果加上這個環節,整節課的結構會更完整。其實,識字還是要和文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能脱離文本,這還需要老師下一番功夫,更深入地研讀教材。

2、如果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識字方法就更好了。

3、在“撿貝殼”這個環節體現了由字到詞的學習過程,但是沒能體現由詞到句的過程,識字時最好能體現一個發展的坡度,即從字到詞再到句的過程,特別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字,需要積累的字。如果生字都能結合小魚來説一句話就更好了,也更貼近文本。

4、一些細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要加以重視,如:寫字時,先讓孩子們觀察、書空,指出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筆畫等等,等老師講完再讓孩子們寫,按照自己平時的教寫生字的步驟落實,注意提醒孩子們的書寫姿勢;面對孩子們書空時如果能做到鏡面示範,效果會更好。

孩子們在探究,我作為他們的老師,也應該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努力,為孩子們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讓每個孩子都喜愛語文,真真正正地學會學習。

《小魚》教學反思9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北風和小魚》是一篇精彩的童話寓言故事,寫的是肆虐的北風雖然能夠使許多動植物害怕,但是小魚卻不怕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弱者面對強者時的毫不畏懼。文章十分生動、有趣,非常適合一年級學生閲讀。在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我主要採用“讀、悟、演、再讀”的步驟進行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讀中感悟。

畫面是引領兒童入境生情,增強內心體驗的有效手段。在引領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運用多媒體出示相應的畫面,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調來描述這個畫面。這樣做是比較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識及心理特點的,能有效地激發兒童的讀書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課文。例如為使孩子們體會到北風“氣極了”,引導他們觀察多媒體畫面,説一説從哪兒可以看出北風“氣極了”。有的學生説:“他的眼睛瞪得圓圓的。”有的學生説:“他的臉都氣得發青了。”有的學生説 :“他吹的氣更大了,把大雪吹來,河面都結冰了。”……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感同身受,讀起書來更倍加用情。

二、發揮想像,進行角色表演。

讓兒童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誘發其閲讀興趣的有效手段。兒童通過角色置換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這樣,語言文字不再是枯燥的符號,而是具體豐富的形象。他們從中能看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為了指導學生讀好第二、三自然段中北風和小魚的對話,我先請學生做北風,學一學北風“哈哈”的笑聲,做一做北風得意的樣子,讀出北風驕傲得意的語氣,再請學生做小魚,做一做小魚“就不怕”的樣子,讀出小魚的勇敢。在此基礎上,同桌合作,一個演北風,一個演小魚,加上自己想像的動作表演對話。之後,我拿出了“北風”頭飾,分別請幾位學生上台表演北風,其餘學生站起來演小魚,學生們興致盎然,讀得入情入味,演得惟妙惟肖,把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感受到了讀書的情趣。

三、發揮評價作用,激發學生“讀”、“演”的興趣。

給兒童提供平等、温馨的人文閲讀環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懷和鼓勵,可引領兒童走進一個自信的閲讀空間。“你吹得這陣北風好厲害啊!”“敢和老師比一比誰讀得好嗎?”“我們看出了你這條小魚真的是很勇敢。”……老師的愛心、激勵和信任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活躍着兒童的情緒,給予了學生一種向上的力量,使讀書成為孩子的一種精神享受,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整篇課文教學,沒有老師瑣碎的講解,圍繞“讀”,學生已經透徹地理解了課文,所以,我覺得自己這堂課是比較成功的。今後,圍繞這種教學方法,我將繼續努力探索,爭取取得更大的成功。

《小魚》教學反思10

《北風和小魚》一則寓言故事,是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的教材,我教學第一課時,以下是對教學後的一些感想:

在教學過程中我自認為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一點:

創新教育強調讓學生“試一試”,鼓勵開動腦筋,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創意、溝通、表達、交流的意識和技能,在新課程實驗過程中,讓每一個學生充分擁有自學、探究的機會。在《北風和小魚》第一課時教學中,我採用品詞、品句、品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經驗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所側重地理解一些重點詞句。

讓學生通過“呼呼的吹”、感悟北風的大和寒冷;通過“得意”感悟北風的盛氣凌人;隨着學生對一些重點詞句理解的加深,再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課文所描繪的圖象,在他們腦海裏就逐漸清晰起來,這時朗讀便水到渠成,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反過來又促使學生感悟,獲得思想啟迪。如解釋"得意"一詞的意思時,我沒有把字典上的意思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理解,我先引導學生讀“北風得意地説:哈哈,大家都怕我!”的句子,再讓學生聯繫生活中自己得意的時候會怎麼做,家長動作表示自己的心情。然後再用這樣的動作加上讀讀北風説的話,這時學生自己邊讀邊用動作、表情來表現“得意”,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全班學生理解“得意”,學生的知識習得過程得到了最佳實現。

在教學過程中我處理得欠缺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課堂語言缺乏童趣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的言語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可見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尤其舉足輕重。在教學過程中我忽略了使用趣味性的語言,説話語速比較快不符合小學一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教學過程中學生聽起來比較吃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跟不上教學,學生反應比較慢。

2、教學過程中設置的問題過大,不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

在教學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時,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故事説了什麼?這個問題有點過大了,就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回答。應該使用填詞的方式加以引導學生,譬如:()的北風()的小魚,這樣就降低了難度,學生容易回答。

3、教學跨度太大

學生生字詞後,我馬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應該是由生字詞——句——段——全文。這個環節學生的反應就慢了,學生不能直接把自然段朗讀出來,學生的思維更不上老師的步伐,學生顯得有些被動,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4、駕權課堂能力還較弱

課堂能力組織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之一,我在這節課中駕權課堂能力欠佳。學生生字詞時,小火車開歪,我就沒有加以引導,譬如可以説:小火車脱離軌道了,我們把火車開回去吧。

5、缺少獎勵機制

一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課堂中要使用一些獎勵機制,利用鼓勵能滿足學生情感上的需求,使孩子們課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積極,更充實,更持久地激發和保持小學生的這種興趣。這個獎勵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是獎勵貼花小星星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忽略的學生的情感需要,非常吝嗇對學生的表揚,沒有能很好保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作為新教師,我的教學水平還需要不斷的提高,我的教學藝術有待進一步提高,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不斷學習新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使學生樂於上語文課。

《小魚》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情境表演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讀起了第一句話“北風呼呼地吹着”,然後讓學生説説有什麼感受。學生有的説太冷了,有的説冷得我直髮抖,有的説冷得就像掉進了冰塊裏。我又對學生説這麼冷的北風,確實讓人挺怕的,瞧瞧掛圖上誰那麼怕呀?學生説“青草、梧桐樹、小鳥”,接着我讓學生朗讀了課文中的語句。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北風的冷以及動植物的害怕,我讓學生進行了表演,第一組演北風,第二組學生表演青草,第三組學生表演梧桐樹,另第四組學生表演鳥兒。演北風的小朋友用力地吹,他們吹向草地,剛才還昂着頭的青草一下子就低下了腦袋,他們吹向梧桐樹,挺拔的梧桐樹在風中冷得瑟瑟發抖;他們吹向小鳥,小鳥都躲進了窩,不敢露出腦袋。然後,我又引導學生“還有誰也和小草、梧桐樹、小鳥一樣很怕北風啊?”“大雁、柳樹、小刺蝟、蛇……”孩子們説了很多,然後我就請他們仿照書上的句式説一説:北風呼呼的吹着,它向( )吹一吹,( )。學生説北風呼呼的吹着,它向大雁吹一吹,大雁飛回了南方,它向小刺蝟吹一吹,小刺蝟躲進洞裏冬眠了,它向柳樹吹一吹,柳樹掉光了頭髮,它向小朋友吹一吹,小朋友穿起了羽絨服……然後我再請學生演一演,在表演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小魚》教學反思12

蘇教版教材有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插圖多,幾乎篇篇課文都有,有些課文甚至有幾幅插圖,這些插圖給一些基層學校的老師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種種好處,使他們能在缺乏教學資源的時候,利用插圖來進行教學,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化解教學的難點等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讀圖應該是讀教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插圖除了有以上我説的作用之外,有時一幅插圖,能扭轉教學的情感基調,完全改變教學的觀點,從而更有利於促進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

教參如是説:《北風和小魚》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北風吹來,青草枯黃,梧桐落葉,鳥兒躲藏,北風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大,不把小魚放在眼裏。課文諷刺了北風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的行為。教師根據教參的提示,抓住了文中‘北風得意地説:“哈哈,大家都怕我。”’這句話,在教學時,把北風和小魚對立了起來,學生痛恨北風而喜歡小魚,使課堂中充滿了對北風的討伐之聲以及對小魚的溢美之詞。

在聽教師教學時,我總覺得教師如此把北風和小魚對立起來不是那麼一回事,但説服教師必須有依據。我就隨意翻看教材,發現此課一共有三幅插圖,在教學時,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充分利用了第一、二幅插圖,一是北風吹來,大自然的景觀發生了變化;一是北風和小魚對話圖。可所有的教師都忽略了文中的第三幅圖:白茫茫的雪覆蓋在大地上,屋頂白了,樹白了,麥苗在厚厚的雪下美美地睡了……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插圖啊。於是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抓住這一幅圖,與學生進行了交流:

(1)小魚喜歡這呼呼的北風帶來的寒冷的冬天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2)你喜歡嗎?為什麼?(在讓學生自由作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最後一幅插圖)(出示:圖上是白茫茫的雪)

我:你們喜歡這幅圖嗎?

生:喜歡

我:為什麼喜歡呀?

生1:下雪了,我們就可以去堆雪人,打雪仗

生2:我也喜歡,媽媽告訴我雪像一條被子蓋在麥苗身上,明年就可以豐收了。

……

我:那你們知道雪是誰給我們帶來的嗎?

(孩子歪着腦袋在想,一個孩子搶着回答)

生:我知道,是北風給我們帶來的。

我:那你們喜歡北風嗎?

生:喜歡

……小結明理:冬天雖然寒冷,但我們和勇敢的小魚一樣,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裏找到了快樂,而這快樂是北風贈送的,北風帶給我們的無限樂趣,讓我們在冬天裏快樂地成長。

無須多説什麼,一幅插圖改變了孩子的認識,這比千言萬語的説道要強多了,可見讀圖是多麼重要,圖也能我們教學的指路燈啊。

《小魚》教學反思13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機會,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在本節課的識字教學中,我追求的是“識字生活化,情境化,遊戲化”,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因而,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看圖猜字,給字加筆畫,擊鼓傳花等多種形式的識字遊戲,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比如:本首兒歌中,有這麼幾個詞“睡”、“落”、“尾巴”、“嘴”,比如“落”,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則採用了看圖猜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看形象直觀的圖來猜猜是什麼字。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大聲迅速猜出是什麼字,還能把相對應的字與畫記在腦海裏。我想,正是這樣的識字才能在孩子眼中變得容易,而且充滿快樂和趣味。

《小魚的夢》是一首以夢想為主題的兒歌,通過學習兒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我是通過創設音樂情境,播放《搖籃曲》,播放小魚兒在池塘媽媽睡覺的優美畫面,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感悟性,朗讀能力和想象力。在本課的拓展部分——小魚會夢見什麼呢?孩子們由於情境的薰陶,把自己當成了那條會做夢的小魚兒,個個放飛想象的翅膀,各説已夢,有説夢見和魚婆婆去北京玩的,有説參加百米游泳比賽得冠軍的,有説雙鰭變成翅膀飛上天空的……“鈴……”下課鈴聲響了,此時孩子仍然興致盎然,意猶未盡,告訴我:“老師,這節課真有意思!”

一節課上下來,我百感交集。因為我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了學習的真正主人。

《小魚》教學反思14

《淺水窪裏的小魚》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盡力拯救那些困在淺水窪裏的小魚的感人場面。文章的主要寫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對話,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這樣做無濟於事,但仍儘自己的力量奮力拯救小魚。文中的這個孩子純真、善良、感人至深,通過學文,要讓學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我在設計時,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情感點,並努力在兩者之者架設一座橋樑。

一、以“在乎”為切入點展開教學。

在學生學習生字後,讓學生談談“在乎”一詞怎麼理解,説説在生活中誰在乎你?並談談大海中的小魚最在乎什麼?接着通過讀悟第一自然段體會魚兒在乎自已好好的活着,讀第2—6自然段感受,小男孩在乎每一條小魚。整堂課以“在乎”為切入點,以“在乎”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過程的思路清晰,對教材的處理較到位。

二、創設心靈交流的平台。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説過:“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於兩個的思想。”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是有差別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時空,創設心靈交流的平台,讓每一個孩子都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成為學生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裏的情景時,讓學生想象,用不了多麼,火辣辣的太陽就會當空照,此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在教學2—6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表演體會小男孩撿魚、扔魚的辛苦,並有意識的“採訪”,引導學生揣摩小男孩的心理,這一個個環節的教學,我引領着孩子深入文本,進入文本角色,讓孩子與孩子們交流,讓孩子與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諧、輕鬆地營造了一個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使合作學習更加地愉悦,使孩子們更加地積極主動。

三、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這種語言訓練中提升發展。

在學生讀悟了小男孩在乎淺水窪裏的每一條小魚後,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句式進行填空練習:這條_________,這條也_________!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所有的小魚_________。學生藉助這一練習形式,開動思維,展開想象。有的説:“這條想回大海!這一條也想回大海……”有的説:“這條想活,這一條也想活……”還有的説:“這條是個小生命,這條也是小生命……”這樣的設計和教學,既達到了對課文內涵、情感的理解、體會,與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產生共鳴,又在此基礎上,啟發思維想象,發展了語言。學生由此“一舉多得”。這是有效的語文學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語文學習。當然,這堂課既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還並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誦讀還不夠到位。

我想,怎樣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挖掘課文的情感,體會字裏行間中藴涵的真情,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小魚》教學反思15

通過這次的公開課,我又發現了很多不足。

一、時間把握上有待加強。在備課的過程中,擔心的是時間綽綽有餘,可是在實戰過程中卻發現時間遠遠不夠,以至於指導寫字這個環節沒有切實有效地開展,而是像蜻蜓點水,草率結束。

二、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值得思考。在整堂課上,我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問題,一直想讓學生往我預想的那個答案靠攏,而課堂上學生的感悟是多元化的,當學生講的感受和我預設的問題答案大相徑庭的時候,我束手無策,我只能無奈地請她們坐下,再加上中途發生了我一直擔心的問題——多媒體死機了,緊張的心情讓我無條件地重複學生的話,我想一個經驗十足的老教師也許就能水道渠成地將學生引導過來。我想我是欠缺的。

三、朗讀得多,但還是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台,也沒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