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1

這節數學課講的是小學數學第二冊的《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為了這節課的教學,我備了一天課,又精心設計了課件,想着以一種新鮮的方式來吸引他們的興趣。但真正去教學是一切並不是和我預想的一樣: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20+30=?及50—20=?這兩個例題,是讓學生由題目列出式子並會計算出得數。我想學生們也許習慣了我在音樂課上與他們有説有笑,所以上我的數學課時一點也不嚴肅,還跟我開着玩笑。一直到數學式子列出來了他們也沒進入狀態。在講解20+30=?時,我提問了幾個學生,有個同學竟回了句:“我們都會。”也不回答,引得全班鬨堂大笑。沒辦法,我有提問了另一個學生,結果更讓我火冒三丈,他竟答了句:“我懶得答。”當時差點沒壓制住自己吼一嗓子,但感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想想自己的心態也不是太好,學生們也都沒在狀態,我決定不再繼續往下講,當然,為了“滅滅”他們的威風,我在黑板上出了幾道我“自認為”很難的題給那幾位“懶得答”的同學做,看他們的反應及做題的結果我發現他們確實會做,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他們都挺像上講台做題,好像很喜歡錶現自己,這些發現為我以後的課積累了些經驗,當然一種挫敗感也一直籠罩着我。下課跟靜遠交流時他説學生們確實會做,不教他們也會,她也同意學生愛上講台答題,這個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想想自己以前曾見過的資料,幼兒園出現了小學化的傾向,很多小學生的知識在幼兒園都學過了所以將這些可是學生往往都不感興趣,但當我在批改他們作業時發現他們做得並不那麼理想,依舊錯很多,他們的知識只掌握了點皮毛而沒有完全吃透,而這也一直是小學低年級學習的一個“坎兒”。

當然,這堂課的失敗跟自己是有很大的聯繫的,我聽了其他老師講的這節課,再對比自己講的,發現了很多缺陷:

一、課堂重難點安排不得當,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瞭如何列出式子而不是如何解式子上,教學目標難以達到也是必然的;課堂語言不夠有活力,對學生的問題反饋都是統一的“好”“對”,沒能準確反饋,同時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較少;

二、課堂獎勵制度不夠完善,在我聽課及結合自己課上學生的反應我發現,適當的小小的鼓勵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用很大;

三、自己成人思維佔據大腦,不瞭解學生思維,不能讓自己很好地以一個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這也是郭老師聽我講了節二年級數學課後對我的評價,這堂課自己依舊犯了這個錯誤;

四、忽視課堂紀律問題,在課的開始自己沒對學生亂説話等不好的行為予以糾正,“頭兒”沒開好,所以整節課的紀律都很差,自己的教學也沒要達到預想的結果。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2

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本節課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不退位減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捕捉圖中的信息,能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並藉助擺小棒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同時還能區別兩種算式在算法上的區別。

在觀察主題圖時,學生對於第一個小朋友提出的“還剩多少元?”的問題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對於第二個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錢買一個娃娃還差多少錢?”的問題,一小部分學生覺得有一定的難。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

(1)“還差多少元”説明什麼錢比什麼錢多?學生很快領悟:買東西需要的錢比身上帶的錢多。

(2)要求還差多少錢就是求什麼?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於前面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在計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我直接把兩道算式呈現在現實面前,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擺完後自己説説怎樣算,再把自己的算法與同桌交流。在反饋時,我要求學生結合剛才擺小棒的過程説説自己是怎麼算的,學生積極性很高,説得也很到位:算35減2等於幾,先從5根裏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併起來,也就是先算5減2等於3,再算30加3等於33;算35減20等於幾,先從3捆裏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併起來,也就是先算30減20等於10,再算10加5等於15。你瞧,説的多好!會這樣説的學生很多,這得益於我們在前面做計算練習時要求學生除了會算,還要把自己的算法與家長交流。

學生對兩種算式的計算方法瞭解如此透徹,接下來將兩種算式的算法進行比較就水到渠成了,老師稍加引導,學生就能歸納出兩位數減一位數是從個位上減,兩位數減整十數是從十位上減。除此之外,我還將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在老師的的引導下,學生的語言逐步規範,概括出兩位是加減一位數都是從個位上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都是從十位上算。

本節課不僅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歸納算法以及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輕鬆。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3

我認為,本節課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引導,只要發揮好輔助作用就好。所以整堂課,我儘量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開始,通過書本提供的情景圖,讓學生先提出問題,備課前我預設了幾個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然後,出示,讓學生幫助我解決,而不是要求他們解決,提升學生的位置,可以增強他們的積極性。然後通過學生間互相討論,總結出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只需要在最後把學生的發現再做整理即可。

教學環節雖然進行的很順利,教學目的最終也完成了,但是有幾個問題還是值得深思。

一、計算課如何引導學生説明算理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雖然可以正確的算出結果,可是,當我問到“你是怎麼想的”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能表達。該如何引導呢,為了節省時間我在課堂上是直接告訴他們計算方法的。事後回想,或許可以通過比如擺小棒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説理,明理。

二、如何讓多媒體來輔助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手段傳遞教學信息,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以聲情並茂的教學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也使教師的教學過程簡單輕鬆。但要利用得合理,要不就適得其反。

三、注意差生的練習

在課堂上,特別使公開課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避免選擇差生回答問題,目的使怕暴露問題。不過,事後回想,如果差生可以在課堂上暴露出問題,然後得到老師的及時糾正,遠遠比課後教導要有效果。所以,在可堂上,教師不應該回避錯誤,而應該面對它,及時糾正它,也可以警示其他的學生不要範同樣的錯誤。

四、語言上要更加的簡練為好

不要替孩子説話。讓孩子把自己的話語表述完整,由於怕孩子説的慢,總是提醒孩子説,這樣會打斷孩子的思路,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以後要慢慢的改正。

這節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對於練習的形式,方法的指導,都應好好設計,練習是為了鞏固新知的,精心的練習設計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練習的設計,我會更好的吃透練習的目的,並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出他們喜歡的小遊戲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練習中來,在歡樂中鞏固學習的新知識。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4

在教學本節課時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引導。組織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小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如10+20等於多少?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

算法一:擺小棒。先擺一捆小棒,再擺兩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

算法二:用十作單位。10裏面有一個十,20裏面有兩個十,加起來一共是三個十,就是30;

算法三:數的組成:10和20組成30;

算法四:類似豎式的算法。這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理念,使學生既在交流中鍛鍊了語言,明白了算理,又開闊思路。

在鞏固練習階段設計了加減對照練習。如30+40與70-30,為便於學生掌握,讓學生自己擺一擺,使其在操作中體驗整十數加減轉化10以內加減過程,從而理解整十數加減法的算理,在計算30+40時,用10根一捆的小棒來擺。先擺3捆小棒表示30,再擺4捆小棒表示40,然後讓學生依次回答:一共擺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是用3+4算出結果的。接着,讓學生説出算的過程。在計算時也有出現這種情況50+20=52。因為學生兩位數中每個計數單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還不是十分明確,把第二個加數中2個“十”當作2個“一”來加。

教學中,我對有困難的學生藉助計數器撥一撥,滲透豎式計算時的數位對齊意識。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5

在教學中,我首先營造春遊乘車的情境,讓學生看圖説出圖上的數學信息,啟發學生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列出“45+30”,提出問題“怎樣計算‘45+30’的得數呢?”學生先自己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然後説一説怎麼擺的。得數是多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追問“為什麼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來?”接着讓學生通過用計數器撥珠計算的方法來驗證這道算式的得數是不是75,在學生撥珠的基礎上提問“為什麼要先在計數器的十位上先撥3顆珠?”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珠的操作活動以及師生共同交流、小組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個十和4個十合起來。然後,在前面這些活動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剛才我們是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珠來計算“45+30”的,如果不擺小棒,也不撥珠子,那怎麼計算“45+30”呢?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説一説,然後請學生來彙報。但學生彙報的還是採用豎式的比較多,基本上不能準確説出計算的順序。看來,這種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在他們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學生用豎式計算的前提下,我開始引導學生像書上這樣進行口算表達。

但是,我當時並沒有刻意去強調一定要學生按照這種方法來計算,也認為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這種思考方法。在引出計算“45+30”時,要先算40加30等於70,再算70加5等於75後,我僅讓幾位學生説一説,再讀一讀,並未刻意強調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讓學生再按照這種計算順序來説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過程時,多數學生卻説不出來。我當時認為,學生只要學會計算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就可以了,沒必要非要掌握這種計算方法。而且説實話,自己也覺得直接採用豎式計算對學生來説,反而更簡單一些。於是,我對教材上的編寫產生了懷疑,我覺得,為什麼不是直接讓學生採用豎式的方法來計算呢?這樣學生學起來不是更簡單嗎?教材中要求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先算幾十加幾十,再算幾十加幾,或者先算幾加幾再算幾加幾十,這樣的程序對學生後面學習豎式筆算要先從個位算起,會不會引起負遷移呢?

經過和師傅紀老師的研討與交流,以及對相關練習的分析,我發現,在很多綜合練習中,經常出現這類口算過程的填空,説明這種口算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讓學生都掌握,這是進行豎式計算的前提。即在理解這種口算過程的基礎上才能深入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先讓學生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先算幾十加幾十,再算幾十加幾,或者先算幾加幾再算幾加幾十,這是一種口算過程,這種口算過程是和學生的擺小棒和撥珠子的活動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説,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過程再現了學生的操作活動過程。在操作活動和口算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相同數位相加減的道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實,我在課前也粗淺地與學生進行了一些交流與瞭解。經過初步的瞭解,我發現,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採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的,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因而,他們對於這種類型的計算不難掌握,大多數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但是,當深入追問為什麼要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計算時?卻很少有人能回答出來,有的學生告訴我,他在外面上輔導班早就學過了,那兒的老師説應該這樣計算。看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並非是讓學生學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一位數,而是讓學生深入理解計算時為什麼要相同數位對齊。而教材通過直觀擺小棒以及藉助計數器就能夠幫助孩子從直觀角度來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此外,數學不僅僅是一門計算的學問,在進行計算教學時,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讓孩子只會算不會説,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也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內容。

因而,研讀教參是非常必要,尤其是當我們對教材上的編寫意圖不明確時更要仔細揣摩、理解,然後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這對學生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的發展是不利的。如果學習數學只需要依靠學生的記憶力,那就將失去數學學習的本質——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的學習,自身的魅力並不在於那一大堆的概念、符號與原理,而在於其中藴含着豐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這才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