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9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5篇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

本文是一篇説明文體裁的略讀課文,文章較長,但是説明性強,課文介紹了黃河的變化,變化的原因,還有科學家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怎樣的方案,使人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我們人類要保護大自然,愛護環境。

在教授此課時,想讓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之後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

1、黃河原來什麼樣?

2、黃河後來變成什麼樣子了?

3、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氣温轉寒,暴雨集中,黃土鬆散,造成水土流失。

②人的因素:人口迅速增長,無限開墾放牧,綠色植被被破壞,失去天然保護後,發生水土流失。

以上問題學生們能輕而易舉的從文中找到答案進行解答。可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學生的課文只是貯備量不多,一些自然知識不瞭解。比如説:“懸河”一詞落實的不到位,學生對於這樣的一個地理概念不理解。在此問題上我在黑板上繪製了關於懸河的示意圖給學生看,這樣學生們在讀課文時就不難理解懸河帶來的災難了。解決玩以上的問題後,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怎樣的方案?黃河發生變化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教訓?學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什麼啟發?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解答,進而學生了解黃河的變化。

課後對這篇文章的反思覺得學生們的課文知識量貯備不足,由於鄉村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課堂上無法給學生們展示拓寬材料,一些有益的知識得不到積累,能力有限,導致理解課文造成障礙。對與這,每次有關的一些課外知識隔段時間我就讓孩子們利用電腦查閲相關資料。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2

本課比較難理解,如果光靠課前預習是不夠的,學生在沒有讀懂課文的情況下老師很難教學,所以我安排了兩個課時。在教學前,我預想男孩子會比較感興趣,女孩子可能積極性不高,所以我儘量設計更多有趣的情景讓學生融入到課本中。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下,學生大致已經對課文比較瞭解,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黃河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或句子,找出後讀一讀,説説你的理解。學生雖然對黃河比較陌生,可是如果能將學生身邊的河湖以及生存條件聯繫起來,引發生活的體驗,激發起內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環保意識轉變為實在的環保行為。

另外,本課關於河流方面的專業術語較多,教師要準確理解,如:流域(一個水系的幹流和支流流過的所有地區)、河道(河水流經的路線)、懸河(河牀高於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掛在半空中)學生如果存在疑問,可以與老師、同學交流,在理解了這些專業術語後,學生學起來就會容易許多。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3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着,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這是一篇説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裏行間包含着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以此告訴人們要保護生態環境。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課堂上只要抓住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語的理解不作為要求。課堂上要進一步放手讓學生以自學的方式、聯繫自己查找的資料獨立完成“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等內容的梳理,充分體現了略讀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在教學設計中,我運用默讀,朗讀等讀書方法,讓他們自主學習,質疑探究,促進其思考和理解。這是培養自學能力,語感和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交流的組織者,學習興趣的激勵者。

本篇文章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學中,雖然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但仍然不敢大膽放手,老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好的線路上來。課文內容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句,只有抓住了關鍵的詞語,深入體會,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點水 ”,如在教學黃河是一條禍河時,只抓住了一些數字,而沒有抓住“決口”“改道”等詞語,沒給學生講清楚,學生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它的危害性。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4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閲讀課文,這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好機會,於是,我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貫穿全文。

這三個問題是:

1、黃河以前是什麼樣子?現在又變成了什麼樣子?

2、黃河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3、怎樣治理黃河呢?

學生們通過充分的閲讀,認真的討論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整個過程中既鍛鍊了他們歸納的能力,也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更培養了他們自學能力,可以説是一舉三得。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5

毫無疑問這節課講的很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體總結如下。

首先是在課件的製作上,經歷了很多波折也讓老師很費心。對於一篇略讀課文,課件是要很複雜的,因為對於略讀課文的要求不是很高,所給的也只是一課時而已,學生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顯然我對這一點把握不夠深。所以我自己課件製作的很複雜,內容很多,雖然有一條主線但是內容太多導致有點瑣碎。老師也給我提過,也許是因為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且對時間沒什麼概念,再或許就是自己有點固執,到最後才稍微減的少了一點。

這次最大的失誤就是對課程結構劃分的那一階段,雖然我的那種劃分方式有其合理之處,當然也是自己找的資料加自己的思考。但是對於同學們來説,和全解上一樣才是對的。且不説這樣一種認知對不對,至少我自己沒有説服同學來按照我的分類方法,這是能力上的失誤。如果説只有一類分類方式或者説只能按全解的話,那麼我的失誤就是沒有好好參考教參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這算是重大失誤了,因為在這裏老師的權威受到了挑戰還沒能及時挽回,哎,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在上課的過程中,對於自己情緒的感染力,話語的調動性我認為在我這裏很成問題。沒有這些東西,與孩子們的互動就很難做好,今天上課的時候與孩子們的互動就很尷尬。因為我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個煽情的人,讓我説一些激情澎湃,藴含各種感情各種語調的話我着實需要加強。孩子們的注意力就是靠老師的語言調動引導的。在這一方面我深感亞歷山大。

孩子們是十來歲的孩子,太理性的話真的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是我需要加強的地方。

對於課堂來講,是孩子們的課堂,在這堂課上我無疑是篡權了,自己説的很多,而且語速很快,這不是一個小學教師的風格。要把課堂放給孩子們,讓他們去發現、思考、總結,我需要好好學習。

在時間把握上我簡直就是忘了看時間,下課鈴一響我就悶了,下課了?還沒講完呢!哎,最後講的比較倉促,幾句帶過之後就下課了。雖然有下午的補救但是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有沒有補救成功。在時間的安排上自己應有個整體的把握,這點我需要加強。

還有一些關於細節的問題,比方説,上課之前沒有喊“上課”;對同學們的回答給予的正面性鼓勵性評價不夠。還有説話句式太單一,都是什麼什麼吧,哎,自己聽着都頭疼。

當然還有許多我沒意識到的小問題,還希望同學老師多多批評指正,我會繼續努力的。謝謝老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寬容。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6

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閲讀的性質。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閲讀實踐,逐步培養閲讀獨立能力。”“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説,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度課文的教學,一般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説,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閲讀提示”獨立閲讀、思考,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抓住一兩個重點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交流,還可以用指名朗讀的方式,檢查讀書的效果。”由此可見,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教學略讀課文時,教師就要注意抓整體、抓關鍵,每一步教學都以問題開路,每一步教學都應以讀為基礎,做到讀、思、練相結合。

其課堂核心:師生交融體現活力,體現學習內容與師生的生命力

其教學特點:粗放結合,以讀引讀,以讀促思

其課堂教學理念:以讀促思

其課堂教學模式:獨立閲讀 合作交流 互動評價 拓展昇華

其教學策略運用:生成型教學策略大於替代型教學策略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四年級語文下冊略讀閲讀課文,從上述略讀閲讀教學的要求,對照教師的課堂實踐,作如下思考:

一、激發學習情感,喚起學生學習的需要

開課,老師簡要陳述: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流,位於我國的中部,全長( )千米,始於( ),經過( ),流入( )海面。同學們,你瞭解它嗎?

二、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閲讀的必要

你知道很早很早以前(昔日)的黃河是怎樣的?促進學生閲讀(非讀課文不可),從而解決問題。

後來的黃河又怎樣呢?(再讀不可)瞭解“變化”。

這樣的黃河怎麼來的?這樣的黃河給人民生活帶來什麼?(再讀才行)深入瞭解“變化。

多災多難的黃河,我們該怎麼辦?有什麼好辦法?(不讀不行)設法思考“如何改變。

如今的黃河你知道是怎樣的?(怎麼讀也不行)資料拓展,誘發學生閲讀思考的願景,體會“母親河”的美麗而富饒,文明和偉大。從而達到“寫”的目的。

三、閲讀交流評價,提高學生閲讀的能力

獨立閲讀,瞭解黃河“變化”的過程。人類發祥地、搖籃——災難不斷、禍河——設法治理——美麗富饒、旅遊聖地、母親河。達到:“讀中感悟”。

交流評價,萌發學生對黃河“變化”的情感。達到:“讀中昇華”。

拓展昇華,一是資料介紹;二是以“如今的黃河、我心中的黃河”為題,讓學生訴説衷腸,並把所思、所想寫下來。

以上思考,基於略讀閲讀的教學要求,基於生命學習的需要,基於課堂教學建模而思考的。這樣,也許活力課堂、魅力課堂與生命課堂就能誕生。

“馬後炮”之言,權當交流。目的:一石激起千層浪!!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比較長的略讀課文,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並且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課初,我讓學生閲讀提示的內容,看看提示中給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説説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而變化?帶着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閲讀時間後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後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

把握重點時我讓學生帶着課後問題“根據課文內容,歸納一下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的原因,再説説這兩方面原因之間的關係”細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段落,用筆勾畫出能説明以上問題的有關詞句。然後分小組議一議自己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最後一段,並歸納出科學家設計的治黃方案的要點。通過抓重點詞、句的讀議,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黃河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是慘重的,給我們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導學生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説説怎樣才能保護好大自然,激起同學們強烈的、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民族的憂患意識。

本課列舉了很多的數字,我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找到這些數字説一説體會,並告訴學生這一系列的數字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我重點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讓學生説説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綜合能力,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語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語文就在生活當中。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8

這是一篇説明文體裁的獨立閲讀課文,也是中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的寫作體裁。

課初,我讓學生讀課題,圍繞課題提問。學生説出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變化”: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而變化?帶着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閲讀時間後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後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課文理解到這已經很好了,但我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課文中例舉了很多的數目字,請同學們關注到這些數目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通過讀書,學生髮現:黃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近20xx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讓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險性極大——4億噸泥沙沉積在下游河道里,河牀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嚴重的侵蝕——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又利用課件,觀看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黃河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一系列的數字,圖片資料都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除了專家的治理方案,還讓學生説説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教學,雖然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在教學中,雖然給學生了自主學習的時間,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隨機應變,老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好的線路上來。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是讓人難以預料的,所以課堂上會出現教學思路混亂,一個問題重複講的現象。課文內容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句,只有抓住了關鍵的詞語,深入體會,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點水”,如在教學黃河是一條禍河時,只抓住了一些數字,而沒有抓住“決口”“改道”等詞語,在講解懸河時,雖然用了課件,但沒給學生講清楚,學生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它的危害性。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內容,還要讓學生弄清作者用什麼方法寫的,本節課教學忽略了這一問題。

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語文就在生活當中。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之處很多,成功之處甚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多像別人請教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恰當地運用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綜合能力,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閲讀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並從中受到啟示: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保護好環境,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培養環保意識,激發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感。在教學中,本人的教學簡單。因為本課是説明文,在寫作上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裏行間包含着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同時也是用了比喻,列數字等説明方法,在教法上不需要太繁雜的程序,緊抓“一支筆”一個“讀“字”勾畫、批註、查閲等完成本課的主要教學方法。學完本課,學生的作業完成很不錯,針對本人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弄清教材本身特點 ,依據生活而施教

本課就一個難點,為什麼説引起黃河變化的兩個原因是相互作用的關係?只要通過“讀讀勾勾”“寫寫畫畫”並即可“讀”主指默讀,勾出重點詞句,畫出質疑的地方,“寫”自己的讀書體會。學生通過讀是不難弄清該關係:黃河由好變壞,從表面上看是嚴重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究其實質,加劇水土流失的又是人類,無形中使本已糟糕的自然條件變得惡化。周而復始地破壞和相互作用,最終導致黃河與人類自己的災難。引導學生“釋難”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如今卻成一條禍河,成了一把懸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頭上的利劍。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充分認識到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心黃河母親,關注環境保護,認識到人類活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吧!鼓勵學生倡議,拯救黃河,拯救我們身邊所有被破壞的自然環境環境”。比如:每天下午還未到放學,我們的校園裏,到處是紙屑,白色塑料糖包裝觸目皆是,狂風一起,漫天飛舞,讓人頓生“骯髒此地即為別”的心緒。然而從這的是,凡到這裏遊覽的人都患有同一種怪病,經查多年前,這瀑布底下是垃圾處理場,現在埋葬於地下的塑料袋開始腐爛放

二、讀寫相融,感悟文章妙筆

每學一篇課文,作為語文老師都不應該放棄文章中的優美筆觸。本課在寫法上,就是用事實講道理,本文是一篇闡述事理的文章通過列舉調查數據,科學研究結果等大量事實,説明黃河水由好變壞的過程,告訴我們要保護環境,不要自取滅亡的深刻道理,那麼,怎樣用事實講道理?

首先要用真實的事例,不能摻雜虛構成分。事例中所提供的現象要屬實,數據要準確,不能含糊其辭,要使人信服。其次在闡述的過程中要有條不紊,思路清晰,一般寫得比較客觀,筆調平實嚴整,不加誇張和修飾,目的是使人有所知,接下來要恰當地使用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等多種説明方法,擺事實講道理。用事實説話,使道理深入人心。比如:《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就使用了列數字的説明方法,説明人類活動的範圍很小。用“礦物資源的無節制開採能及濫用化學品造成生態災難”等,事實告訴人類要精心地保護地球,在事實面前,人們才會相信,才能意識到危機,在這個環節,本人做到了實地指導“還我清清的小河”“校園是成長的樂園”“地球媽媽的呼救”等習作題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0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及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是一篇半獨立閲讀性質的課文(略讀),那天在舟山,特級老師賴正清説,略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但是,黃河對於我們這裏的孩子來説,又是陌生的,他們根本沒見過黃河的雄偉氣魄,也沒有看過泥沙翻卷的驚人氣勢。

怎樣讓孩子在熟悉課文背景的情況下自主地學習呢?雖然我知道學生家裏一沒有電腦,二沒有課外書籍,他們不可能找到什麼課外的資料,但為了讓他們加深對黃河的瞭解,也只能試試了。於是我利用自己外出的這段時間,讓孩子們去找有關黃河的信息。

沒想到,學生能從作文書上找到一些我也要介紹的資料。於是這樣也豐富了背景材料,又合理地讓學生的交流代替老師的介紹,因為他們的'資料不多,所以沒有耽誤多少上課的時間。

一、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

在本教學設計中,為了增加學生的具體感知,還是播放了一組黃河以前和後來變化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為什麼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呢?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意境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又豐富了課文內容,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圍繞問題,引導學習

是略讀課文,在設計教學時,我決定讓學生自己提問,再針對問題展開學習。所以在出示題目後,讓孩子們提出問題。

總結歸納這麼幾個:1、黃河變化的原因;2、變化的前後有什麼不同?3、怎樣才能制止其變化?(治理方案)

提出問題後,就讓他們根據問題初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根據問題自己選擇學習。

三、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學習

每個學生都有發現探究的天性,培養學生髮現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閲讀教學的主要方面,發現探究源於對事物的好奇,源於問題,因為前面問題的提出,於是在教學時就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究貫穿於閲讀教學的全過程。

由於讓他們選擇問題的探究,他們有的選擇黃河變化前後的模樣,這樣就理順了黃河由“搖籃”變為“禍河”的兩段語言,比較朗讀,感悟變化之大。

有的選擇黃河變化的原因,課文裏面有倆,讓學生在課文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讀寫結合,情感融入

知道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我為了加深孩子們對這樣的危害的認識,就再次從課文中找出幾組數據,讀讀、説説哪組讓你驚心動魄?進一步的感受到了黃河變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憂患。

那麼,面對這樣、那樣造成黃河變化的原因,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加以治理嗎?請你寫下來。(小練筆)

學生在交流之後也是從植樹、保護、宣傳和管理上進行治理,但是沒有寫到興修水利,老師補充幫助認識。

有了這樣的交流,我再次讓他們去讀文本內容,孩子們發現:原來我們想的就是研究院的叔叔阿姨想的呀,孩子們興奮了,朗讀的勁頭也足了。

我在最後就結合剛才的幾種辦法,讓孩子們理解了“數管齊下”的意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1

設計理念: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閲讀課文,它圍繞“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講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災難、搖籃、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們要保護好大自然環境。在設計中,我運用默讀,朗讀等讀書方法,讓他們自主學習,質疑探究,促進其思考和理解。這是培養自學能力,語感和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交流的組織者,學習興趣的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知道黃河變化的原因及其內在的聯繫,從中受到啟示,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語句。

3、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激發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的重點:

瞭解黃河的變化過程

教學的難點:

理解造成黃河變化的原因

教具準備:

圖片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1、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她的名字叫黃河。

2、你能背誦哪些關於黃河的詩句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千里黃河此一彎,寒風激浪射潼關。——唐太宗

過渡: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億萬中華兒女成長的搖籃,但它又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那麼黃河又是怎樣由“搖籃”變成“禍河”的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黃河,去看看她是怎麼變化的。(板書課題:黃河是怎麼變化的)

二、自讀質疑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質疑)

三、探究交流

(一)現在老師考考大家:誰能用文中的詞來説説

(1)黃河原來是什麼樣的?

(2)後來黃河變成什麼樣了?

(3)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4)怎樣才能治理好黃河?

板書:原來——搖籃後來——憂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誰能找到文中描寫黃河原來樣子的句子?願意讀讀嗎?

a:(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讀了這段話,你的感受是什麼?説説你在文字的背後看到了什麼?(看到了温暖適宜的氣候,看到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看到了人們在這裏安居樂業、看到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b:生:學習了這部分知識後我覺得課文中説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搖籃”指發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來的黃河就象一位美麗温柔的母親,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師:説的真好那就讓我們懷着對母親的愛,深情的讀這一段。齊讀。

師:課文通過與淮河流域作比較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樣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較的説明方法,巧妙的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自然狀況,你們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黃河嗎?(想)(出示圖片)一邊看一邊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麼樣的?

(氣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師:美嗎?(美)

2、師:原來的黃河是這樣的美,我們的祖先才選擇在這裏生息繁衍,所以我們才稱它為母親河,那麼黃河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5段,想想黃河發生了那些變化?

a:課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黃河氾濫的具體數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數字是常見的説明方法,這不僅僅是一些數字,從這些數字中我彷彿看到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掙扎,看到了他們家破人亡,聽到了孩子的哭號)

b:這些數字的背後分明是黃河氾濫地區人民的血淚。

3、師: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麼驚人的數字,黃河每次決口改道都會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深重的災難,在這裏,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這種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具體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黃河帶給人們的災難,這些可怕的數字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心。再來讀這段話“黃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難。”

師:不到兩千年就氾濫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兩年就是一次災難。人們還沒有從第一年的災難中恢復過來,又面臨新的災難,人們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親河成了禍河,搖籃成了憂患。(板書:禍河)

4、師:你還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黃河變壞了?

(預設:“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師:找得很準確,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運用了哪種説明方法?(列數字),作者列舉了很多數字:16億噸、12億噸、4億噸,説明了什麼?(具體而形象地説明了泥沙大)

師:對,唐代劉禹錫也曾用“九曲黃河萬里沙“的詩句來説明黃河含沙量大。請男同學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遍。

5、師:黃河還發生了哪些變化?(預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懸河。)

師:也就是説黃河變成了懸河,那麼,什麼是懸河呢?(解釋:河牀高於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在地上一樣,故稱懸河。)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怎能不讓我們心痛。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黃河變成這樣,這是為什麼?

6、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第六自然段,找出黃河變化的原因。

(板書:自然社會)。

師:有人認為黃河的變化變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説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你怎麼看這兩個原因?這兩個原因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a:生:我認為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人們“無限制”的開墾,想怎麼幹就怎麼幹。自然氣候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造自然環境,使它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是人禍是不能饒恕的。

b:這種人為的破壞太嚴重了,4億噸泥沙,一輛大卡車裝4噸。要一億輛這樣的卡車,這些數據觸目驚心。

師: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c:因為窮。(指名讀第六段最後兩句)

師:你覺得這些人是些什麼樣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這些人為的破壞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再加上天災造成的水土流失,現在的黃河滿目創傷已經無力哺育她的兒女。

師:最後這一句用什麼語氣讀,(傷心、憤怒)誰再讀讀。指名讀

7、師:許多曾經輝煌燦爛的大河文明,由於人為的破壞而今已經衰敗,曾經高高屹立的巴比倫城已經蕩然無存,我們決不能讓黃河也這樣,我們應該怎麼辦?

8、生齊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師: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們為治理黃河設計了那些方案?

師:同學們有什麼好的方案嗎?

(這麼多方法“數管齊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黃河的希望和夢想終將實現)

師: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感受呢?

生: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

四、環保拓展:爭做環保小衞士

同學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發展前景,才能為子孫後代造福,保護環境,保護母親河,人人有責。但僅僅靠我們保護環境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社會上人人都行動起來,那我們的環境就會煥然一新了,今天我們知道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就讓我們為環保出一份力,向社會個各人士發出我們的呼籲。

將自己的呼籲寫在卡片上,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相信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身邊的環境在同學們的努力之下,一定會重見笑顏、重放光彩。我們的地球也一定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板書設計: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黃河(母親河)

過去————搖籃(自然環境好)

後來————憂患(變化————含沙量,大水災,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氣温轉寒,暴雨;保護母親河

人為:人口增多,砍伐)保護環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為主,保護資源,人人有責

規劃用地,修築水利)

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瞭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瞭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等思維品質;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和默讀與自學能力。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課堂上只要抓住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語的理解不作為要求。課堂上要進一步放手讓學生以自學的方式、聯繫自己查找的資料獨立完成“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等內容的梳理,充分體現了略讀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本篇文章的教學,雖然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在教學中,雖然給學生了自主學習的時間,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隨機應變,老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好的線路上來。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是讓人難以預料的,所以課堂上會出現教學思路混亂,一個問題重複講的現象。課文內容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句,只有抓住了關鍵的詞語,深入體會,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點水”,如在教學黃河是一條禍河時,只抓住了一些數字,而沒有抓住“決口”“改道”等詞語,在講解懸河時,雖然用了課件,但沒給學生講清楚,學生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它的危害性。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內容,還要讓學生弄清作者用什麼方法寫的,本節課教學忽略了這一問題。

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語文就在生活當中。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之處很多,成功之處甚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多像別人請教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恰當地運用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綜合能力,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2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葉聖陶先生提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閲讀閲讀提示的內容,並標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學生就找到了學習這篇課文的引領全文學習的思考題:

1、這篇課文又給了我們怎樣的提示?

2、説説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出示屏幕: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治理黃河?帶着這些問題讓學生自讀課文。

在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學生找出有關語句並不難,而要真正理解則需要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於是在感悟黃河是“搖籃”方面,我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到黃河曾經的美並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讀表現出來;在理解“禍河”方面,引導他們理解“懸河”“沉積”等詞語和抓住一系列數字感受到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在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二———人為原因方面,讓學生通過老師的板書形成惡性循環鏈加以理解;在講“治理方案”時,我重點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讓學生説説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然後鏈接資料袋的內容以及與身邊的珠江和火爐山聯繫起來,引發生活的體驗,激發內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環保意識轉變為實在的環保行為。通過以上的教學,學生了解了黃河的現狀,知道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參與到“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來,獻計獻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後結合説明文的特點滲透寫作方法,培養寫作能力,“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是説明文常用的幾種表達方法,説明這種寫作方法的優點,以使今後學生在寫説明文時也能夠會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本篇文章的教學,雖然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我在某些環節還是放不開手,使學生無法盡情在課堂中展示自己。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3

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九冊語文最後一篇選學文章,自古以來,黃河具有“中華民族的搖籃”、“母親河”之稱,然而,本文卻一字未提它的益處,反而將其在近兩千年間的“禍害”以數據的形式展現在文中(如“決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為什麼呢?文章以此為切口,展開分析,查找原因,最終得出是人們的亂墾濫伐使得黃河變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其意無非在告誡人們:要珍惜水土、愛惜家園,同時,也以此來鞭策學生,使他們從小懂得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從而培養他們從小養成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邊,本人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序以及文章小結等方面進行説課:

目標方面:

針對本文的內容實際,本人以“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治理黃河的方案——培養學生從小懂得珍惜水土資源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意識”為主線作出目標教學,此目的在於使學生通過目標展示,明瞭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範圍;

教法方面:

對本文的教學我採用的是目標教學法,即:課前先給出教學目標,繼而按所定目標進行逐步漸進;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説理文章,其目的在於使學生從小懂得盲目開荒毀林給水土資源帶來的嚴重破壞以及對人們生活環境的惡劣影響,以此薰陶學生,使他們從小產生保護水土、保護大自然、保護家園的意識,根據這一主題,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程序的: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讓學生上台抽名稱卡,將所抽到的卡片介紹給大家,這幾位同學介紹得真棒,大家掌聲送給他們,下邊,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黃河近期以來的變化,(板書課題)

二、進行目標教學:

(一)讓學生上台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教師進行指導(更正);

(二)引領學生學習重點段落:

1、帶着“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原因是指哪兩個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第六自然段;

2、帶着“科學家如何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從“科學家治理黃河的方案”中我們懂得了要保護水土、保護( )、保護( )、保護我們賴以生活的( ),

在學校裏,我們要愛護( )、愛護( )、愛護( )……一句話:要愛護我們的校園。

三、小結本課內容: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篇文章,現在,請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本文主要講的是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黃河的方案,兩個方面原因分別指的是:第一個原因是( )、第二個原因是( );治理方案是( )。

四、相關作業佈置:

1、從圖書室中看看有關寫黃河變化這方面的書;

2、用一兩段話寫寫如何愛護我們的校園和家園。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4

選擇這一課,是對自己提出的一個挑戰。面對枯燥乏味、以數據為主的説明文,怎麼把它講好,怎麼讓學生從感情色彩單薄的文字中,讀出自己的感悟,我在設計教案時犯了難。課堂三維目標,我一向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也同樣如此,將教學重點之一定為“通過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並用日常行為來踐行。”我試圖通過“想象我們的祖先在黃河流域生活的畫面”渲染黃河“搖籃”的形象,通過黃河氾濫的數據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黃河作為“禍河”的具體表現,再通過馬爾代夫圖文並茂來深刻感知人們破壞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用心營造氛圍,以感性為渠道,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

但反思這節課的不足則着重體現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學生的能力訓練未能很好地實現。課堂強化了“人文感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環保教育,説明方法的訓練淡化了,在工具性的落實方面沒能得到強化。略讀課在“應用”方面的作用在課堂上沒能體現出來。離開了語言文字的有效訓練來追求人文性,那隻能是緣木求魚。

語文再現生活,即使是説明文,也同樣以感性存在,但在教學過程中,並不能單純地以感性去感悟課文,而應該以理性掌握,用工具性的方式去感知人文性的內容。反觀我的課堂雖然花大量時間營造了 “人文”的氛圍,但卻無法根植於學生心靈深處的。整堂課過於強化價值觀教育,思品課味道過濃,學生看似感悟到位,實則背離了語文課程的初衷,致使課堂不夠紮實。如果能增加説明方法的小練筆環節,使言語訓練有機地揉合於課堂教學中,這樣更能突出“語文”的“本味”。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講完。課前,小劉把教案拿給我,一切都按我要求的步驟――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詳細地寫出來了。教學過程縝密,重點難點突出,一定經過了深入的研究。可能是研究得太透徹了吧,教學內容比較多。課文越讀越長,教案越寫越短,這就是備課的境界吧。我把教案和課件進行了修改並告訴她怎樣把握重點、如何上好這堂課等等。小劉第二次上課了,領會得很快,講課也沒有了緊張感,課堂上表現得更優秀。

本堂課值得借鑑的優點:

1、每一次學生的自主學習都有任務,展示在課件上,使學生有目標的去自主學習。例如:注意正確的讀書姿勢,這點做的很好,可以看出學生刻意去改變自己的讀書姿勢了。

2、對學生評價及時,更有針對性。在以後評價的時候可以更加具體的針對:“你讀書這麼好一定下了很大功夫。”如果學生説:“老師,我才讀了一遍。”老師可以説:“才讀一遍就這麼好了,説明你很有基礎,可見平時做的很好,下了很大功夫,也是很值得讚揚的。”這時學生就會產生自信,從而會更加努力。

3、把需要注意的生字生詞標亮,比較醒目,也引起學生們的注意。

4、無論什麼時候,在上課前都説一聲“上課”,這樣做會使學生儘快從課堂外走進課堂內,集中注意力上課;上課前主動和學生們互動交流,誇學生們有精神,精氣神很足等使得學生會更加充滿精神。

5、本堂課的生字生詞處理得較好,能準確把握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進行教學,對難理解的字多加學習和重複,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生字詞並在課件上用田字格呈現生字,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字的結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