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1

《展開與摺疊》這部分內容對學生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部分學生會感到很困難,但同時有一部分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知識基礎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自我發展意識和挑戰意識,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為了二者兼顧,我特設計了以上教學環節,而且效果非常理想,為我以後上數學課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師生共同做好課前準備

在學習《展開與摺疊》內容一週前,我就提前瞭解本單元的內容,備好課。把正方體的11種展開圖讓學生在作業本上畫下來,回去利用卡紙剪好(展開圖正方形的邊長為5釐米)。當我在上本節課前一天進行檢查的時候,發現每個同學都做了,而且做的非常好,令老師十分滿意。有的還做好了正方體,這樣為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以免在上課的時候措手不及。

二、充分相信、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教學讓學生自己把手中的正方體沿着一條稜剪開得到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圖,然後到前面老師準備的教具中找到和自己一樣的展開圖把它貼在黑板上這個環節時,當時真有點提心吊膽,害怕學生做不好。但為了真正讓學生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轉換關係,能親身經歷這個過程,經歷即經驗,我毅然放手讓學生去剪。“奇蹟”出現了,同學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剪出了我想要的11種正方體展開圖。這對我的觸動很大,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不時摒棄自己的思維枷鎖,鬆開孩子們的手腳,讓他們在課堂中不斷地釋放自己。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

面對黑板上雜亂擺着的11種正方體展開圖,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還真不簡單,可如果不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以後就會很迷惘。於是,我決定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試着給它們歸類。剛開始,只有一個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分類也不成熟。隨後,我繼續組織同學們觀察,比較,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同學們把正方體展開圖的規律找的淋漓盡致。與其千萬遍地描述花兒的美麗,還不如讓它一瓣一瓣地開放,讓我們的學生也每天在課堂上盡情地綻放吧。

四、滲透遷移的思想

本節課還要學生掌握長方體的展開圖,但我沒有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藉助已學的方法、知識,自己判斷,自己操作,説出什麼樣的展開圖能折成一個長方體,因為我充分相信學生會做的很好。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2

《展開與摺疊》這部分教學,對於學生空間想象觀念的培養很重要,孩子對於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轉換,通過腦海的想象能力來浮現,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所以,在執教這節課是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如果把這個正方體完全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不急着讓孩子們動手去剪手中的正方體模型,而是讓孩子們發揮想象,憑着想象把展開圖形畫下來。瞭解班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實際情況,然後再酌情展開教學。班裏有的孩子能夠畫出來,但大部分是同類型的1-4-1較多,接下來讓孩子再動手剪。

2、出示多種展開圖之後,不急着讓孩子們折回去,而是讓孩子們思考怎麼驗證這些展開圖就是這個正方體的展開圖,通過思考驗證方法把摺疊與展開關聯起來。在往回折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不同的展開圖其實可以折成同一個正方體。再展示後進行歸類整理,展開圖形的幾大類別,如1-4-1類型,2-3-1類型,2-2-2類型,3-3類型,讓學生從直觀的觀察來建立表象,為後面的判斷是否能夠折成正方體的判斷題積累經驗。

3、練習在展開圖上標對應面,讓學生再次體會立體圖中對應面在平面圖上是怎樣對應的,加深學生對平面展開圖的認識,加強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的過渡與練習,特別是在判斷是否能夠圍成長方體時,可以運用對應面大小是否相等來判斷,孩子們在考點上能夠準確把握。再觀察展開圖時,把特殊的要加強印象,如根據展開圖一行一列最多隻有四個正方形,根據一副展開圖不可能會出現六個長方形。這些都是易錯點,也是經常考的內容,讓學生能在直觀圖中積累豐富的實物表象,空間想象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3

展開與摺疊一課是初一數學上冊內容,主要是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於這部分內容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有些學生會感到困難,因此教材主要從以下三步來幫助學生思考、判斷,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主要環節:

(1)首先通過把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剪開得到平面圖形的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2)利用可操作材料,體會展開圖與長方體、正方體的聯繫;

(3)通過立體與平面的有機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使學生逐步達教學目標的要求:閉上眼睛想能想象展開或摺疊的過程,促進學生建立表象,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發展空間觀念。

我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回顧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紙盒的展開圖→在腦子裏想象長方體紙盒展開與摺疊的過程→探究正方體紙盒的展開圖→鞏固練習。

在課前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課上的較為順利,特別是在剪開正方體時,展開圖呈現了多種形式。但本節課仍存在以下幾點不足:(1)學生對展開圖通過各種途徑有了一些瞭解,但仍不能把平面與立體很好的結合。(2)在遇到問題時,多數學生不願意自己探索,都要尋求幫助,只是方法不同,數學知識還是讓多數學生感到枯燥,在課上要注意多設計體現數學魅力的環節。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4

《展開與摺疊》這節課是蘇科版第七冊上的幾何部分的內容,這是在學生進入初中後首次接觸幾何知識,同時也是後續學習的重要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發揮討論等方法,認識立體圖形與它們展開圖的關係。

2能正確判斷展開圖是哪個幾何體的展開圖。

3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發展空間概念,養成研究性學習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將幾何體展開成展開圖,利用模型將展開圖摺疊成幾何體是重點。

不用模型,展開想象,由展開圖怎樣疊成幾何體。展開圖中,多個面在幾何體中的對應位置的判斷是難點。

為了幫助學生經歷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展開與摺疊,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增強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本節課進行了大量的實物操作演示。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生的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想象、交流、反思等活動。通過對比正方體與長方體、圓柱與圓錐、稜柱與稜錐等相似幾何體的比較,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

本節課的重、難點的確定,昭示了本節課的根本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直觀到抽象,從實物操作到空間想象和説理。教學有針對性地設計了數學活動,層層深入。如在展開正方體時,分三步進行:一、隨便剪,讓學生充分操作,積累活動經驗,然後再思考你剪了幾條稜,經歷了“先做後想”;二、指定展開圖,讓學生剪出來。這是讓學生在操作之前先想想該怎麼剪,讓後再操作。經歷了“先想後做”;三、再讓學生剪出不同的正方體展開圖,這就要求學生經歷“先想後做”與“做了再想”的過程。

課後,杭秉全老師以及數學組老師對我的這節課進行了點評,肯定了我的努力,但也提出許多讓我受益匪淺的建議。如:在學生開展活動時,教師的作用怎麼體現;實物的操作固然有利於幫助學生思考,但操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通過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應該多設計一些展開與摺疊的動畫,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嚴格要求自己,對於教材的鑽研要深入,對於教法的理解要到位,對於學生的瞭解要加強。總之,這節課的準備前後使我收穫了很多,我會繼續努力。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5

説起這一節課,讓老師頭疼,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空間想象對我來説是挑戰,對學生更是挑戰,在課的前面,我讓學生先預習,並從課本附頁1和2,用剪刀裁下,先摺疊看看。

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冰激凌的筒變成一個近似三角形的紙張,引導學生説出“展開”,從一張紙變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説出“摺疊”,然後通過多媒體演示,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利用附頁1和2,摺疊起來的圖形,進行分析:前後面、左右面、上下面各在哪裏,讓學生明白相對的面一定是中間隔一個圖形的。

通過反覆的練習,學生能找到規律,展開的圖形學生一般能掌握,摺疊的圖形主要是靠學生去想象,

但從課後作業中發現:學生對展開圖通過各種途徑有了一些瞭解,但仍不能把平面與立體很好的結合。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準備工作比較多,用了兩節課的時間剪了幾個展開圖的教具,可以隨意打開又摺疊上。上課時,這些教具幫了大忙。我從身邊隨處可見的物品包裝盒入手,把熟悉的生活帶入課堂,引起學生注意,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知慾。再通過教師演示這些盒子的拆、合,使學生獲取“平面展開圖”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自行探究立體圖形的展開與摺疊的實驗活動提供了基礎,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理性歸納一般過程,探究的方法從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先感性再理性使學生活動貫穿始終,設計的問題由淺入深,先易後難,學生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教師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剪紙盒、畫平面圖等活動,看正方體紙盒剪成展開圖是什麼樣子,自己畫的展開圖是否能折成正方體和長方體。這些活動使學生興趣盎然,樂於其中。

只是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時間多了,卻少了集體交流的時間。對什麼樣的展開圖能折成正方體,什麼樣的平面圖折不成正方體,這個難點研究得還不夠深入,對其中的規律,雖然一些學生講,在頭腦中畫圖,感覺能還是不能,但大多數學生還是表達不出來。

在備課時,我想讓學生能發現並表達出這些規律,但實際上課時,學生們的表現引起了我的反思:我想如果學生能有足夠的實物操作的經驗,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發現並記住這些所謂的規律呢?因為,有不少孩子,雖然説不出來規律,但是他們説自己可以在頭腦中“畫圖”,通過想象,説出結果。我想如果能通過操作強化這一思維過程,使學生能建立這個摺疊過程的“表象”,這可能比所謂的規律更重要。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熟悉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以及圖形摺疊後的形狀。因此,教學時我從身邊隨處可見的物品包裝盒入手,把熟悉的生活帶入課堂,引起學生注意,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知慾。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而突破這一難點必須建立在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想象的基礎上。所以教學時我通過演示包裝盒的拆、合,使學生獲取“平面展開圖”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自行探究立體圖形的展開與摺疊的實驗活動提供了基礎,同時,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活動,努力想象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是如何轉換的。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理性歸納一般過程,探究的方法從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先感性再理性使學生活動貫穿始終,設計的問題由淺入深,從正方體的展開與摺疊延伸到長方體的展開與摺疊,先易後難,學生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

教師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獲取新的知識、能力,經驗與意識。課堂上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積極作用,學生自評、互評或教師評議讓學生興趣盎然,樂於其中,充分發揮教師角色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使每位學生獲取不同的經驗與自信。

教學輔助手段即多媒體教學的不足,使本節課留下不少的遺憾。利用課件,在三維空間立體圖形的展開與摺疊等方面將可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空間觀念,增加課堂趣味活動,使課堂教學效果更為顯著。學習製作、利用課件成為今後教學工作的迫切內需。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8

心理學認為:認知從感知開始,感知是認知的門户,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人人蔘與,積極動手動腦,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本節課教學設計,注重從學生已有經驗和和數學經驗出發,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藉助幾何畫板為學生創造豐富的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獲取數學猜想和數學經驗的數學活動情境。通過圖形的展開與摺疊,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相互過程中,初步建立了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重點關注學生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學習數學的獨立思考,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主動與同伴交流合作的習慣逐步培養。教師還注重發展學生觀察、推斷、動手操作和用數學語言表述能力,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觀念。

整個教學活動突出了課標的基本理念,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積累有關圖形的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在開放式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去體驗探索;注重讓學生充分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互相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擴充和完善自我認識,學會參與,學會傾聽;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教學中,教師是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是活動的主人、主體。教師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通過指導,排除障礙,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感受、體驗、交流自己想法,學生的參與程度高,學生活動多,教師的展示行為、引導語言和激勵語言,起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諧課堂氣氛等積極作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展開與摺疊》教學反思9

《展開與摺疊》是第二單元長方體(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一內容是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認識的延伸,同時也是為後繼教學表面積知識做好鋪墊。《展開與摺疊》是北師大版新增的內容,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1、充分讓學生進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兩個活動,一個是正方體的展開,一個是長文體的展開。教學過程中,我從正方體的展開引入,為學生創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間,讓學生藉助昨天實踐活動所製作的稜長是5釐米的小正方體來展開,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怎樣展開?有多少種展開的結果?之後留足時間讓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並要求同學最好能六個面連在一起,不要斷掉。同樣的一個正方體,通過不同學生的剪,卻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展開圖。我通過巡視收集不一樣的展開圖,一一貼到黑板上進行了展示,讓學生充分的進行觀察,有幾種不同的結果,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展開圖雖然不同,但他們有沒有存在着什麼共同點?

2、充分讓學生髮現規律

為了讓學生自主的發現這些展開圖有沒有共同點,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在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操作、觀察、比較的基礎上,有學生髮現,有的是三個面在一起,有的有四個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後,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麼分佈的?慢慢的有學生又發現,其實它們都可以看成是四個面在一起,三個面的可以通過移動得到,其他的兩個面分別分佈在這四個面的左右兩邊。就這樣,在共同的探究研討之下,發現這些展開圖的共同特點。我們師生之間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開心。

3、充分讓學生運用規律

有了正方體的展開的經驗,對於長方體的展開孩子們就得心應手了。由於經歷了實際的操作,對正方體、長方體的展開圖建立了表象,充分地體會到了體與面的聯繫,知道了展開圖的特徵,建立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因此在練習中孩子們大多能正確的判斷什麼樣的圖形能剛好圍成正方體或長方體。在經歷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之後,孩子們都非常有成就感。

雖然有了以上的成功體驗,可也還存在着不足,如由於讓孩子們充分的進行操作和探究,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因此在練習時就顯得有點倉促,沒辦法把所安排的內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處理好即充分的讓學生進行操作探究學習,又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這一關係上,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