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K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1

核心提示:陶行知先生説:“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學,方是真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本節課我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力爭讓學生成為...

陶行知先生説:“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學,方是真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本節課我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力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問題情境,設置認知衝突。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師教學中成敗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的濃厚興趣。當學生解決喜歡這兩個項目一共有多少人時,由於直觀思維,跳入了教師有意設置的“陷阱”,都回答出有 人,而教師適時指出不是 人,答案有了爭議,學生的認知出現了衝突,學生都想正確的答案是多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獨特體驗,用自己的方法來發現創造。學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學習動機得到激勵,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

二、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而對同一個問題每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的自主建構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託,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使學生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三、把評價和優化的權利還給了學生。

多次試講我總是迫不及待地作出很主觀的並且帶有某種權威口吻的斷定,這是很不科學而且也很不民主的,評價應該更多地讓學生自主進行,如果過多或過早地進行評價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教學,我注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任知結構、已有經驗和自己的個性喜好來自評、互評,教師只做適時的引導、點撥。他們在一次次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認知的能力。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2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材上安排首先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通過統計表可以看出:參加語文小組的有8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但實際上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的總人數卻不是17人,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教材利用直觀圖把這兩個課外小組的關係直觀地表示出來。從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學生同時屬於這兩個小組,所以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第二環節探討計算方法,根據參加語文、數學活動小組的人數,及兩個活動小組都參加的人數這三個數據計算總人數。

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託,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

課堂初出示了“喜歡玩碰碰車”和“喜歡玩旋轉木馬”兩組同學的信息,要求學生説説喜歡玩碰碰車的和喜歡玩旋轉木馬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學生髮現有幾個名字是重複的。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貼一貼”的遊戲,通過幫同學找找位置,引起思維衝突“兩種都喜歡的小朋友應該放在哪裏呢?”,再通過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畫一畫(可以用符號,數字,文字)小朋友喜歡的遊戲情況,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問題,再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就環環緊扣,教學效果也紮實有效地達到。

在第二個環節探討計算方法時,學生在算法時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而不是兩部分相加再減去重疊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現對於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拋棄了題目中的數學信息,更多地強調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這個問題。在今後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係,更準確、到位地把握。

任何一堂課在反思的時候,都有成功點也有不足和遺憾。不足和遺憾並不可怕,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運用教學策略完成教學目標才是我們需要去做的。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3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和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總人數不相符合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滲透並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並利用直觀圖的方式求出兩個小組的總人數。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裏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教學時老師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數、交集、並集等數學化的語言進行描述。本節課設計時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優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綜上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使學生藉助直觀圖利用集體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掌握解決重合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疊問題”以前是屬於數學興趣課的內容,所以學生對它的掌握程度允許有差異性,即學生能掌握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而現在是放在數學教材裏,那麼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學要求,對我們來説是個挑戰。

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託,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

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雖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於是,“藉助直觀圖”成了我這堂課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重要策略。那麼如何“藉助直觀圖”呢?課堂初創設情境:森林裏舉行動物運動會,出示了參加跑步和參加跳高的兩組動物信息,要求學生算算參加跑步和參加跳高的一共有多少種小動物,學生髮現有幾隻小動物是重複的。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畫一畫小動物參加比賽的情況,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問題,再解決問題。

在第二個環節探討計算方法時,學生在算法時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而不是兩部分相加再減去重疊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現對於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拋棄了題目中的數學信息,更多地強調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這個問題。在今後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係,更準確、到位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