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5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1

這個月,教學內容是《有餘數的除法》,這個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什麼是除法,會計算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展。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知識點。“有餘數除法”這一章節,學生要理解有餘數產生的過程,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在計算時要進行試商、求餘數、驗算。這一內容對於視力障礙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計算步驟增多對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章內容對學生是一個挑戰,對於數學老師的我也是一個挑戰。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們都知道,計算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我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計算能力下,掌握這一章節的重點內容呢,如何讓枯燥的知識點更生動,更有活力,而且我的學生很特殊,教材顯現的豎式計算對於他們,書寫起來太難,該如何取捨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特點我又要採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呢,這都是困惱的問題。而帶着問題,帶着自身的理解,我踏上講台,在教學中做到;

一、分層教學

在普通學校,多位數乘一位數,教學重點、難點都放到,豎式計算上,但由於學生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根據我班學生計算能力、視力情況,進行鍼對性教學採取多鍾多樣計算方法,豎式計算、口算為主,算盤、計算器為輔。能力進行分層,A層學生有3人,其中2名低視力,使用明文,教授豎式計算,1名學生全盲學生使用盲文教授口算;B層學生3人,計算能力一般,100以內的減法需要藉助算盤完成,對於這一部分的學生,教授珠算。C層學生2人,計算能力差,教授計算器計算,讓他們參與課堂、感受課堂。通過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能有所得,有所獲。

二、少講多練

教學中,有些孩子,怎麼講都不會的情況下,那就需要做題,讓他們在做題中慢慢體會,計算方法的運用,對於會的學生更要如此,通過大量的做題鞏固知識點,同時提高計算的能力。為了避免學生在計算教學的枯燥性,在練習環節,採用趣味競賽方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計算和珠算的速度和準確率,把枯燥的計算練習,轉變成了學生愛學的內容。

三、課後輔導

每節課總會有學生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所以及時抓住機會輔導,這是我每節課下課後必做的事,課後再加一把勁,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當然,對於學生而言,有點累,但是起碼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不好好聽課,課後還得學。

教學中不足的是,學生學習的方法多,需要的時間就相對的多,在計算的過程中會出現混淆的時候,教學時,還是學生被動的聽,討論,主動發言少,需要改善,發揮最大能力,讓學生説起來,動起來。

這個月給自己教學的建議是:充分的瞭解、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學習特點、興趣愛好,設計符合他(她)們“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收穫到知識,多想想,把課堂的知識點融入故事或者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是那麼好玩,有樂趣的。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2

我教學了三年級教材《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教材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和擴展,我在教材內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結合具體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視聯繫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學習有餘數除發的計算。本節課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分組活動,動手分一分,由沒有剩餘引入到有剩餘,初步建立餘數的概念,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有餘數除法”來源於生活實際,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嘗試“轉化”,這就是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餘數和除數關係。這樣經過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測、推理等活動,讓學生自己找到規律,解決問題。教學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從動手平均分鉛筆,這一具體行為直觀感知。使學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與有餘數的兩種不同分的結果。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思維活躍,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進一步驗證了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從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合作意識。

以上是我感到滿意的地方,當然其中也有不足點,雖然整堂課的重點部分—對餘數的理解,已不成問題,但有些細節還需改進,例如:有關除法應用題中單位名稱的書寫,如何把應用題答完整,都是我在課堂上沒有預想到的,這些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還需改進。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3

《有餘數的除法》這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資料相互聯繫,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資料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課裏我注重為學生帶給自主發展的平台,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有餘數的除法》,下面我對本節課進行全面細緻的反思:

教學中我創設了分草莓的情境,讓孩子利用學具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構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和有餘數除法的概念。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剛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繼續分。在擺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中,自己透過操作活動,認識到當平均分有剩餘時,需要用一種新的算法來解決,那就是有餘數的除法,而剩餘的部分就是餘數,凸顯了有餘數除法的的概念與好處,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好處。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是讓學生動手透過擺小棒的操作,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構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用心性,透過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在概括探索中發現規律,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總之,自己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期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能好好專研教材,理清思路,在教學環節中加以達成與突破,就應在以後的教學中自己少講,學生多説,把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4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理解什麼是餘數和有餘數的的除法,再體會什麼情況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解決;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有餘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

通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把草莓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草莓”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

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沒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導致教學內容過多,二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很短,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必須讓孩子們在課堂內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説,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着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從瞭解學生、研讀教材、教參、入手,多聽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讓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5

這是這個學期開學後的第一課,又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擺小棒的活動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二是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在平均分物體時有時會有餘數,並理解餘數的含義,滲透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根據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本部分知識對於部分學生來説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是比較困難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明白“被除數”和“商與除數的乘積”有什麼區別。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學我採取了以下設計:

一、分一分(教學餘數的意義)。

學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學生很快分完)藉助“分小棒”的活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比較容易地理解了“餘數”的意義。學生經過動手和動口已經對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除法豎式的寫法也已接觸,只是不熟練。讓學生擺小棒,為下面除法的豎式的寫法與理解作好好的鋪墊,同時對於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好處。

二、寫一寫(初步體會豎式各部分的意義)。

除法還可以用豎式表示,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表示。我採用的是示範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為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不一定每節課都由學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數學,有些知識是規定性的,不適合學生探究。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寫法是已經規定的、現成的知識,所以對於除法豎式的寫法我沒有讓學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寫。但是這也並非是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學生通過擺一擺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教師的直接講授過程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然後又讓學生進行了回顧與提煉,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通過學生對10根小棒能分幾組的討論,也滲透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觀念,為下節課探討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