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的設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點,即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牆的。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具體接受能力的情況,我定下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具體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點、難點。

《爬山虎的腳》是介紹爬山虎這種植物形狀特點的一篇説明性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懂得爬山虎腳的特點,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細緻有順序地去觀察某種事物。這個重難點要突破,讓學生充分了解,用講授法或其它教學方法來完成可能難度會很高,而且時間也會很長,因此,我從網上找了幾段視頻,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於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我先讓學生説,當學生説不清楚時也不忙着讓學生打開課本,而是先出示一段視頻,學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位置,腳的形狀,腳的顏色。然後再對照課文看作者又是怎樣對爬山虎的各個部位進行觀察和表達的。這樣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也就不難了。

三、 注重課堂教學形式。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對理論和實踐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課堂教學形式:成功運用情境教學法。上課伊始,通過播放課件,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感官刺激,鋪墊搭橋引路,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四、通過比較鑑別感悟説明語言的準確周密和生動。

人教社專家孟苓荃老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閲讀教學中,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只是完成了閲讀教學的一半,還要繼續下個一半的理解過程,即對文章的形式和語言形式的理解過程。閲讀教學,只有把理解課文和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與理解課文和語言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閲讀教學中的閲讀。”科普説明文,或者説科學小品文,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要體會文章的整體邏輯結構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品味科普説明文語言的生動。在這節課中,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如果把 “觸”換成“貼”不行,“觸”表示速度快。把“觸”換成“貼”不行,那把“巴”和“貼”換一換行嗎?不行,“巴”説明牢固、有力以體會作者寫這段話的時候,用詞相當的準確。

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我在課前也潛心鑽研了教材,精心設計了教案,可是,一堂課上下來,我的感覺只有一個字——累。課後我一直在問自己;到底哪裏出問題了才造成這種局面。思前想後覺得問題還是出在老師扶得太牢和老師缺少應有的教育機智。在學課文的第三段時,在看了爬山虎腳的介紹視頻後,我可以讓學生自己讀第三段,然後問問學生你讀懂了些什麼?這樣學生可能會學的更主動些,不是讓老師牽着鼻子走。另外,當我問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在哪裏時,課前設計的答案是莖上長葉柄的反面,可由於四年級的學生還缺少應有的概括能力,他就把課文中的原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沒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全搬了出來。我當時連叫了三個學生都是一樣的答案。我一急就亂了方寸,話也越來越多,學生也是越聽越糊塗。課後想想,我完全不必一定要學生説出標準答案,只要引一下即可,對,那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就是爬山虎的腳,它就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這樣就可以節省時間來研讀第四自然段,以及進行換詞練習,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2

《爬山虎的腳》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連續觀察”為主題,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順承三年級的“留心生活,細緻觀察事物”,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連續觀察,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旨在培養學生進行連續觀察,寫觀察日記的能力。

《爬山虎的腳》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爬山虎為觀察對象,主要寫了葉聖陶先生通過長期細緻的觀察,瞭解到爬山虎生長的位置,葉子的特點以及它怎樣往上爬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習作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個方面: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2、能説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3、學寫觀察記錄。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我把寫爬牆虎的腳及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3、4、5自然段)作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把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和葉子的特點(1、2自然段)放在上一節課進行教學。

教學伊始,我先讓學生回顧了本課的生詞,梳理了課文的結構,之後轉入本節課的新知學習,用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內容。

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作者從位置、樣子、顏色三個方面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並通過圖片體會比喻的表達方式可以使描寫更生動形象。

在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時,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抓住觸、巴、拉、貼這些有序的動詞,體會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並通過對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為什麼不能換成“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恰當。

最後結合課後的“資料袋”來讓學生學習寫觀察記錄的兩種記錄形式和方法,在課下試着選取一種事物寫一寫觀察記錄。並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首尾呼應”等寫作方法。

從教學效果上來看,本節課基本體現了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要求,抓住了重點,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1、學生讀的較少,因為老擔心時間不夠,所以沒有充分的讓學生去讀課文和進行朗讀指導。

2、對學情瞭解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上課回答問題的學生較少,沒有充分的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思維。

3、課堂評價語比較單一,教學語言的組織能力,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和教學時間的把控能力還有待提高。

4、教學寫觀察記錄時有些簡略,我原本打算引導孩子們結合《爬山虎的腳》這一課的某一個自然段來改寫一篇觀察記錄,再看課後“資料袋”中的內容,來加深孩子們對觀察記錄的理解,但因為時間不夠,最後放棄了。

5、最後環節中應先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再讓孩子們談收穫,將順序弄反了,聽了平東家人們的評課,才意識到這一點。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現在的我越來越感到自己語文教學能力的不足和語文知識的匱乏,語文教學素養的提升對我來説還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希望通過今後的努力,能不斷的改進和提高。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解作者所描寫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及它們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在上了這節課之後,又詳細地觀看了自己的視頻,感覺存在許多不足,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他們學會一些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興趣,我請小老師範讀課文,讓學生評價,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和小夥伴共同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的時間,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二、以讀為本,讓書聲迴歸課堂閲讀教學就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這篇課文語言準確,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在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不少同學一直找不準腳的位置,我也是讓學生反覆讀相關的段落,找關鍵詞,用心去讀書。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4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鬚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在教學這一自然段的時,為了較好的處理重點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課前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課上讓學生默讀課文後,畫一幅簡筆示意圖。

我提出要求後,學生不屑一顧,認為很簡單。可當我巡視時,竟發現全班沒有一個畫對的。於是,我找了三個同學到黑板上畫。當三個同學板演完後,下面的同學議論紛紛。我給了大家幾分鐘,等他們議論得差不多時,我請同學評議。大家很快找到了出錯的地方:孫金諾、李晨曦沒有把“葉尖一順兒朝下”畫對;吳楚怡沒有“細絲”畫到“長葉柄的地方”;孫金諾沒有把“細絲”畫到“長葉柄的反面”。這時,我出示了同學們課前採集的爬山虎讓大家觀察,使大家體會到作者語言的準確生動。我表揚了那些畫出“葉尖一順兒朝下”的同學能聯繫第二自然段的內容;能畫出“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的同學讀書認真仔細,提醒大家讀書要仔細,理解內容要聯繫上下,抓住重點的詞句。

在這一環節,我比事先的安排多花費了一些時間,我認為這樣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培養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讓他們自己會學習。

當看到同學們恍然大悟和連連點頭的神情,我也欣慰地笑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5

在常規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3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裏開始發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為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於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再討論販販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了問題。

我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為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為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閲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為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

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6

我們學校每週都要組織教師聽評課活動。10月10日,我執教了葉聖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課一開始,我就以謎語導入新課,自然引出學習的對象。我以三個謎語導入:第一則,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或者黃瓜)第二則,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第三則,叫虎不是虎,有腳只能爬。緊貼牆上綠,離牆便枯死。(爬山虎)然後,過渡引出“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得的植物,而爬山虎同樣也是攀緣植物,可它卻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爬,這是怎麼回事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質疑課題。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我們的第二單元就是訓練學生能夠嘗試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時候,我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有了第二單元的學習的鋪墊,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比如: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裏?是什麼樣子的?什麼顏色?它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這是,我就故意不給學生解答,指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跟着葉聖陶爺爺去看看,弄懂這些問題,設置懸念,吸引學生去讀書,去探討。

直奔主題,先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在初讀課文後,我引導學生看看課文那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幾個自然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學生通過讀書,小組討論,交流。知道了這幾個自然段分別是寫:爬山虎腳的樣子、爬山虎是怎麼爬的、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

通過理解重點句,體會作者觀察仔細。我通過過渡句引出對這一部分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下面,我們認真讀讀課文3-5自然段,你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學生通過讀書、小組合作學習,找到了這麼幾處。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我適時出示課件內容。

“句子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在處理句子一的時候,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符號標註。我讓學生用“橫線”標畫出“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用“波浪線”標出“爬山虎腳”的樣子的句子;用“雙波浪線”標識出“爬山虎腳”的顏色的句子。這樣學生,就能學到標畫不同句子的方法。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讓學生到黑板前利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一部分內容,看看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課文。

句子二: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在處理這個句子的時候,我除了利用課件展示動感的畫面外,還利用肢體語言,向學生表演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爬的過程,學生得到了直觀的印象。同時比較句子: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句子三: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執教本課的不足:

原來我們學校友好幾座樓爬滿了爬山虎,今年學校進行外牆的保温層的安裝,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7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這三個詞語並不是並列關係,自主是合作與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種方式。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圖,引導觀察。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研讀課文,瞭解了爬山虎生長的位置和它生長茂密的樣子。請大家仔細看圖,在這鬱鬱葱葱的葉子下面,隱藏着什麼?

生:葉子下面隱藏着爬山虎的腳。

師:同學們想知道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嗎?請找出描寫腳特點的語句讀讀。

師:請同學説説爬山虎有哪些特點?

學生紛紛彙報自己的發現。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腳顏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腳樣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

然後老師讓學生畫爬山虎的腳,共同糾正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的過程,理解體會“一腳一腳”。……

[案例二]

師出示課題——《爬山虎的腳》,指導審題。

師:請同學們反覆讀題。課題中哪個詞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腳”。

師:請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有關段落,朗讀文段,邊讀邊想,跟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接着,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發現,如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等,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反思]

這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是有所區別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導,通過對課文詞句的理解,體會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後者則用直奔重點的方法,引導學生先研讀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並在讀中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力量學習課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這樣設計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嗎?顯然,這樣的設計過於簡單了,未能真正觸動學生內部的探究慾望。因為,教師仍未完全顧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自主也只能是淺層次的。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設計:

在學生以圖文結合的方法學習課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後,教師讓學生展示有關爬山虎的彩色圖片。正當學生被爬山虎碧綠、濃密、生機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讚賞,聯想翩翩的時候,教師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條……

師:是啊,陽光曬不蔫它,風雨撼不動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機,給我們的城市、鄉村增添了無數綠色,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好心情。請看,這就是“爬山虎”,我們讓它也長在我們教室的牆壁上……(師請學生演示爬山虎長在牆上的樣子。學生很快發現它很難“長”在牆上,一臉疑惑)

師(也一臉疑惑):咦,爬山虎顧名思義會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難能把它扯下來。是什麼東西在幫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腳!

師(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腳一定能幫它爬上這塊牆壁了。

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幾米的高牆;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在高牆上紮根。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腳的什麼?你想用什麼詞語讚一讚它?

除了“厲害”、“不簡單”等等詞語,學生大多會説到“神奇”一詞。教師可藉此詞進一步引導。

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能這麼神奇?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瞭解它的神奇?

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如:實地考察,以便距離接觸;查找課外資料,以研究它的生長原理;鑽研課文,因為作者的觀察與描寫都很細緻……

師(商量的口吻):看來,最快的辦法就是藉助我們收集到的小資料深入地研讀課文了。我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課文當中“尋寶”吧。

學生興致勃勃地讀書、畫圖、寫旁註……教師來到學生身邊,與學生一起研讀,也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引導性的,幫助學生疏通思路的話語)。在學生不斷地有所發現,急於得到別人認同的情況下,合作探究的時機成熟,師於是鼓勵學生大膽與同學交流看法,通過多種途徑(抓住關鍵的詞句説,畫,演等等),達成共識,如有不同見解,要以充分的根據説服對方。在合作探究逐漸成熟之際,教師及時讓出講台和投影儀,讓它們成為學生的展示台,從各個角度展示爬山虎腳的“神奇”……

……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學生共同的關注點,精心創設情景,學生的學習才會積極主動,學生的在課文中的體驗才會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師精妙的點撥與充滿信任的`激勵話語,學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深入探究,順利地實現了舊知與新知的連接,不斷迸發出創造的智慧火花,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又充滿創新活力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8

今天教學的人教版四年級第二單元第六課葉聖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腳》。本單元主要是訓練孩子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學習作者相應的觀察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重點放在讓孩子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對事物的觀察方法。首先讓孩子初讀課文,瞭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又從哪些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腳。在學習第二段時,抓住關鍵句“那些葉子綠的那麼新鮮。好看的很”來體會爬山虎葉子的綠和茂盛。學習第三段時,則重點讓孩子通過朗讀,邊讀邊理解爬山虎腳具體的生長位置,然後在本子上具體畫一畫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因為在平時生活中,孩子們很少認真觀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學不明白“莖”“葉柄”的位置,知識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通過簡筆畫來畫出爬山虎的腳的具體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再根據圖畫引申到課文內容的識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誦的難度。在學習第四段時,重點針對爬山虎的腳是怎麼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行了理解。通過剛才簡筆畫的理解,我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手指來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個過程,通過手指來體會“觸”“巴”“拉”“貼”等動作,孩子通過朗讀和親自體驗爬山虎爬行,對整個爬行過程有了較深刻的體驗。

優點:

在本堂課教學中,抓住幾個重點內容和孩子難以理解的內容進行講解,通過孩子畫一畫、演一演感知事物,並簡單的讓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學習作者觀察方法。

缺點:

1、梳理作者觀察方法因為時間緊,沒有進行及時總結,幾個較優秀的同學可以掌握,中下游學生因打下課鈴及周圍環境嘈雜,心早已不知飄到哪裏去了。

2、每次上語文課,舉手、動腦筋思考的同學總是固定的那幾個,有三成左右孩子無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動作、發呆或者交頭接耳。無論老師怎樣呵斥或者提醒,總會在幾分鐘之後又恢復原樣。

孩子上了高年級之後,問題難度變大,一些內容認真聽課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徹,更何況不認真聽、不去思考。有時候,總覺得現在孩子的學習,缺少太多的自我鑽研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老師已經掰開了、揉碎了放在孩子的眼前,他都懶得看一眼。孩子學習能力的缺失,來源於周圍環境的浮躁。新奇的玩意太多了,孩子們就無心沉澱在學業上,執着於某一問題的解答之中。

很多人看不懂,認為孩子們學習,學的不過是簡單的語文、數學知識。落下的也不過是一篇文章的背誦或者是一道題的解決方法。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上小學,比的是成績的好壞、名次的高低。其實這些都不是。一段優秀的小學教育,真正應該引起重視的並不是孩子期末的考試成績以及在班中的名次,作為老師,尤其是家長,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習慣養成,包括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將比成績和名次更能帶給孩子深遠的影響。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9

一、教材簡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鬚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通過讀文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緻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 本文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在講之前,我要求學生到學校操場去觀察爬山虎,並寫了觀察日記《我觀察到的爬山虎》。學生對爬山虎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有了感性認識。

二、評價:

激趣導入採用猜謎語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較高。 導思釋疑教學方法的使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教師引導學生將問題一一解決,這三個問題恰恰是文章的中心問題,也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難點。 將課文重點段的背誦訓練穿插於教學過程當中,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記憶力,也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本次公開課的缺點也不少:比如在學生提出爬山虎的腳是小圓片的時候,與教師的預設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相矛盾。教師此時缺乏教學機智,處理比較粗糙,在此處浪費了不少時間。

分析原因如下:

備課的時候,我會把要講的每一句話都計入教案當中,然後把它們背過。在講之前我會反覆多遍地去背誦,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話。我相當關注每一張幻燈片中的細節,慎密地思考其中的過渡語。雖然講課之前,我已經把課文內容爛熟於心,並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唸了許多遍了。但我仍然相當緊張,恐怕課堂上學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來回答問題。 果然,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所回答的與我設計的許多方面大相徑庭,這些課堂生成的答案讓

我不知所措,於是開始緊張起來,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學生,思路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所打亂,於是整堂課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傾向,讓學生們聽不懂,也讓聽課的老師不知所云。 課下領導和老師們給我評課的時候,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源於備課的拘泥於細節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課堂學生的生成是教師無法預測的,但是教師對所教內容的具體框架結構要做到心中有數,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主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將學生引導到這個大環節中。關鍵是自己的備課,其中大的環節要清晰,無論學生如何變,萬變不離其宗。當胸有成竹地瞭解了講解中的關鍵問題的時候,那麼細節就可以隨意填充了。不論在課下想象的學生回答是如何變化多端的,當堂出現的問題一定是與你的預設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回答,另一方面還不要被學生的回答所束縛。

將來改進的措施:

1、始終不渝地鑽研教材,創新教學方法,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法。

2、多聽課,多學習,容百家之長補己之短。

3、調節好自己的心理,在放鬆快樂的心理下教學,不要過度緊張。 4、備課不要過於精細,免得束縛自己的思路。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0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於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儘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藴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捨棄也罷,所以説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教師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1

《爬山虎的腳》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還寫了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學生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通過對課文內容、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進而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而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則是本課的難點。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就拿了一株爬山虎到教室裏來養了,這大大地方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這一觀察基礎,在教學開始,我先出示圖片,激發學生情感,然後就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接着,聾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後,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然後在通過小組合作演一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每組推薦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本堂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引導學生去觀察、積極發言基礎上,忽略了及時地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梳理,如果能有效地落實下來,再讓學生根據平時對校內植物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以促使學生課外去觀察植物以及去閲讀一些有關植物的資料,以便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到更好的體現。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2

《爬山虎的腳》是葉聖陶老先生的文章。課文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選編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緻、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在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文章用語準確、生動,內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誦。教學時,我一句也沒講課文內容,只是讓學生每人帶一根爬山虎來。首先梳理課文每個自然段重點寫了什麼,然後老師讀課文中相關的描寫,讓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樣觀察的,又是怎樣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的。學生最後總結出以下幾點:

1、作者觀察特別仔細。

2、作者是連續地觀察,並且邊觀察邊記錄。

3、作者還動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放到明亮的地方,細心觀察,有可能還拿着放大鏡觀察。

4、作者觀察時講究順序,每次重點觀察一項。作者先後重點觀察了爬山虎的葉子、腳以及爬山虎怎樣爬。

5、作者每天都觀察一番,根據觀察然後把寫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後把文章修改地準確、生動。

然後,重點訓練朗讀並背誦全文。

這樣做,避免了繁瑣地分析,支解課文,破壞了課文的美感,反而學生學得興趣昂然,收到了較好地效果,學生背誦地也很快。

不足:應先讓學生觀察手中爬山虎,然後描述一下觀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設計進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3

1、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於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儘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藴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捨棄也罷,所以説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教師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葉聖陶的一篇名作。課前我設計了以讀代講,以説代講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上台指説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媒體教學非常感興趣,從一開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學生思維比較踴躍,舉手發言比較積極。達到了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

在課堂上,我充分運用媒體,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完成填空練習,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教學在順利進行。“誰能上台指圖向大家介紹一下爬山虎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後,我就請了三位同學上台指説。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的聯繫中出現了問題:第一個同學説的還可以,但指圖不明確;第二個上來支支吾吾,指圖介紹時分不清莖和柄。第三位同學非常完整地、較好地向大家指圖介紹了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4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本課是很好的讀書訓練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典範,在瞭解爬山虎怎樣向上爬等相關段落上,我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説、演、畫、議等方式,使學生課堂小主人的地位得以凸顯,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整堂課中,我覺得讓學生拿起畫筆,表現爬山虎爬的過程及一順兒朝下的葉子,這是個亮點。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參與欲很強,而且一些平時不太表現的學生,也用其無聲語言-----畫,向大家展示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來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而動手畫一畫這一環節正是最好的表現形式之一。與之同時我還指名一些學生進行表演,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動作形象地再現出來,使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但遺憾的是,對於學生進行培養觀察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一思想教育落實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5

【教學內容】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

【教學預設】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文字淺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困難不大,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與具體的。教學時,注意圍繞“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這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抓特點寫的,從中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實錄】

一、激趣導入

1、上節課,我們從課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我們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剛長出來的時候和長大的樣子是不同的。你看,葉聖陶老爺爺觀察得多細緻呀,連他們的細微的變化都看在了眼裏。我更喜歡長大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有孩子們輕聲附合我。)欣賞這一牆的樣子,宛如欣賞一片綠綠的湖,或者是一片綠綠的海。風吹來,那綠波盪漾着,人的心也隨之歡暢起來。那葉子真(美)!我有一個朋友專門為爬山虎的葉子做了一個小片子,可是沒找到合適的配音的人。我説我的孩子們個個棒,找他們準行。怎麼樣。要不要試試?咱們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語句表達最合適。

2、放演示葉子的課件。第一節是葉子小的時候長出來嫩紅的樣子。第二節是長大的葉子鋪滿牆的樣子。在師放片子的同時,幾個孩子分試着配音。

(點評:激趣導入,符合兒童好奇心,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師:同學們配得可真不錯。那麼我就更有信心地讓孩子為下面的內容再試一把了。爬山虎的葉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牆上來展示它的美麗的?是誰的功勞?對!是爬山虎的腳!那麼我們一起來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來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精學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⑴ 請孩子們自讀這個段落,看看你從中知道了有關爬山虎的哪些知識。一遍讀不出再來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説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孩子們讀書,交流,師巡視。

⑵ 師:來,孩子們,在你們説出你知道的內容之前,誰來把這一段讀給後面的老師聽聽,讓他們也能知道你説的內容,好不好?

⑶ 生讀課文。

⑷ 孩子們彙報內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的什麼?”

生:“位置!”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對。還有什麼?

生: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生:還不準確。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腳的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麼樣兒?你知道嗎?

生: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老師給咱們捉了一隻小蝸牛,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放課件,做比較。

生:真的很相似!

師:什麼相似?

生:形狀相似

生:我還知道了他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孩子們知道的可真不少。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就是它的特點。誰能把剛才説的來總結一下。

(隨學生複述,師板書: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點評:課上的比較紮實能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通過換詞、表演、看課件等形式揣摩、體會爬山虎爬的過程。)

我們現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那我們能不能再看着片子來為爬山虎的腳來配音了?你可以看着書來配。

師放課件。幾名學生看着書,配音。

師:“我看到有同學不看書能配音了,誰來試試?”

孩子們舉手爭搶着。配音的過程,師指點朗讀。

師:我們説爬山虎的腳引人注意嗎?不引人注意,所以葉聖陶老爺爺説以前也沒注意到爬山虎的腳。可是他現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腳的特點。他觀察得可真(仔細),而且寫得很具體、清楚的。他不僅發現了腳的位置、形狀和特點,還知道了他是怎麼爬上去的呢。

2、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小組裏把課文讀通,看看爬山虎的腳是怎麼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注意有幾個很重要的動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當牆,也可以把同學的背當牆,來爬一爬吧。一會兒咱們看誰爬的最精彩。

學生讀課文,小組探討爬的動作。師進小組一起和孩子們做動作。指導準確表達。

生:(在牆上做動作),我(手做腳)爬的時候先巴住牆,然後拉那那嫩莖,使它貼在牆上。

生:巴住牆是不是就樣,(做動作),牢牢地貼住,吸住牆?

師:真好,你感覺得不錯。小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牆,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腳上的小吸盤一樣牢牢地抓住牆。

三四名學生演示自己的爬,並邊做邊説。

師:我看到爬山虎的腳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觸着牆,然後再巴住,細絲由原來的直的變彎,拉住嫩莖,使它緊貼在牆上。師邊説邊板書:觸、巴、拉、貼。

再次配音,看課件演示,學生表達過程。

師(出示實物):上課前同學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腳的莖,那我們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想到什麼?

生:蛟龍的爪子。

師:葉爺爺觀察得認真,寫得也很生動。那從剛才那腳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字是觸。觸到牆的腳和沒觸到牆的腳不所不同。現在我請孩子們説説,我手中拿的這根莖上,你看到的腳是觸到牆上的呢還是沒觸到牆上的?

3、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生從課文中找出腳變化的語句,讀出來。

(大多數)生喊:是觸到牆的腳。

生:教師我看到的是沒萎了的腳,你看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師:哦,你看到了萎的腳呀。來。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説蔫呢?從課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許)生回答:“萎的意思乾枯,衰落。應該是沒有痕跡了。我們看到的應該是觸到牆的。沒有觸到的就沒了。”

板書:觸到牆的,沒觸到牆的。

師: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這個比喻句。

(點評: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思維活躍,敢於大膽發表見解。)

三、總結點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敍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敍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師: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説明爬山虎的特點。)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忽視的東西,他們的美和奧妙要我們來發現。那就讓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發現和創造更多的美。

那麼課下,我們就用學習葉老爺爺寫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一種植物的片斷,不用着急,老師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看看誰是觀察最細緻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們再看一遍吧!

(點評:在快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課文內容: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我在教學時設計了“品味——美讀——口頭作文——寫片段”四個環節,環環相扣,課堂上不時發出孩子們愉悦的、會心的笑聲。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

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這是一種濃濃的藝術欣賞氛圍。“藝術家是創造者,欣賞是再創造。”——這一規律得到了體現,而這一羣再創造者是十歲多一點的孩子。閲讀是個性化行為,我教學時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閲讀時曾出現這樣一個片段: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於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學生説:葉聖陶爺爺能寫出這麼優美的文字,是因為他仔細觀察“爬山虎”,運用好的詞彙。接着孩子們口頭作文:

學生①:我觀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長滿鋼針一樣的刺,形狀像小南瓜,中間有小黑點,上面有小花。它雖然沒有牡丹那樣高貴,也沒有玫瑰花那樣嬌豔,卻能給人治病。

學生②:我觀察的是蘆薈……媽媽每天用它來抹臉,説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學生③:我觀察的是含羞草,其實它們很想和人類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來,不和你玩。

孩子們的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

4、這時學生寫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課,看重學生的閲讀實踐,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特別是在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下了工夫,收穫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