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徑分岔的花園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9.39K

 小徑分岔的花園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博爾赫斯及魔幻現實主義。

2、體會“小徑分岔的花園”的多重含義。

3、瞭解迷宮式結構。

教學重難點:

1、“小徑分岔的花園”的主題

2、文化隔閡對文學的影響--博爾赫斯想象中的中國

教學方法:自讀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百年孤獨》開頭的第一句話:“多年以後,當奧萊連諾上校面對行刑隊的時候,一定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在博爾赫斯的一個短篇小説的結尾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場景,一個人面對行刑隊的排槍。 

博爾赫斯和加西亞馬爾克斯不同,他沒有寫曲別針一樣的時間,他很簡潔:

“四倍的槍彈打死了他。”

90年代末,作家餘華,當年迷戀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個浙江青年,發現了博爾赫斯用的這個量詞,他説,用“倍”代替“顆”的效果,就是想象,無窮的想象,任何一個我們想象得到的數,在這裏,都要乘以四。那麼,博爾赫斯的簡短和寧靜中,將是怎樣的一場槍林彈雨。 

二、作者介紹:

地位:阿根廷詩人、小説家博爾赫斯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智利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勃羅?聶魯達卻認為他是“影響歐美文學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他離美國十萬八千里,一個美國文學的研究者卻把美國文學分為博爾赫斯之前和博爾赫斯之後;阿根廷全國文化委員會曾拒絕授予博爾赫斯全國文學獎,到頭來阿根廷文學在世界上的聲名卻幾乎全是博爾赫斯一個人贏得的。

生平: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受家庭薰陶,自幼熱愛讀書寫作,10歲時就在《民族報》上發表了英國作家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的譯文。博爾赫斯一生讀書寫作,堪稱得心應手,晚年雙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繼續創作,成就驚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他長期獨身,由母親照料生活,直至68歲才與孀居的埃爾薩阿斯泰特米連結婚,3年後即離異。母親辭世後,他終於認定追隨他多年的日裔女祕書瑪麗亞兒玉為終身伴侶。他們1986年在日內瓦結婚。同年,一代文學大師博爾赫斯在日內瓦逝世。

創作:1941年,其代表作短篇小説集《小徑分岔的花園》出版,卻在次年的阿根廷全國文學獎評選中落選,引起阿根廷文學界一片抗議之聲。此時的博爾赫斯的文學地位已不可動搖。1945年阿根廷作家協會為了“伸張正義”,授予他的短篇小説集《虛構集》特設的榮譽大獎。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説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説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説;他的小説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樑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樸,風格純淨,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讀書:讀書是博爾赫斯生活中一項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活動,而且對於他的寫作意義重大。他曾説:“我是一個作家,但更是一個好讀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識來源可能是他父親的藏書室,到了開始真正作家生涯時,他已經是一個學貫東西、富有真知灼見的青年學者了。人們想像中那個在寧靜幽暗、滿是灰塵的的圖書館裏坐擁書城,讀破萬卷、下筆有神的形象,可能是個誤解。至少在被任命為國立圖書館館長的時候,他已經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無苦澀地寫了一首詩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諷刺/同時給了我書籍和失明……”

 三、預習檢測:

1、小徑分岔的花園是個龐大的謎語,它的謎底是什麼?

2、餘準為什麼要殺死斯蒂芬.艾伯特?

3、餘準為什麼要拼死完成任務?

    4、這篇小説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第二課時

 六、文本探究:

1、 《小徑分岔的花園》究竟想説什麼?

我是一名間諜,,渴望在間諜工作中體驗終極之謎。我的機運終於來了,我受到死神(理查?馬登上尉)的追擊,種種跡象都向我表明:這一次,我必死無疑。我不怕死,我的渴望是要把我掌握的祕密(生命的祕密)向我的上司(命運)宣告。我出於自由意志踏上了通往迷宮的旅途,希望在剩下的一點時間裏進入迷宮的中心,破譯謎中之謎。我的曾外公是中國雲南的總督,也是一名真正的藝術家,他辭官後寫書,並説要造一座迷宮。他寫的小説沒人能讀懂,而他本人似乎也不在人世了。我行走在自己的迷宮裏,想要破譯曾外公的謎。曾外公的迷宮消失了,我卻要它在想象中重現。在迷宮的中心,我找到了迷宮的主人阿伯特。我坐下來聽他講述曾外公的歷史。曾外公預感到自己會死,他焦慮的關注自己的死亡問題,造迷宮的想法就是在那時形成的,他妄圖窮盡每一種可能的死亡體驗,終於發現,體驗本身便是無限時間的無限分岔,時間是不可能窮盡的,因此迷宮也必須是無限的。這種絕望是他寫下了那部充滿矛盾、混亂的小説。阿伯特得到啟發,小説本身就是迷宮。這位前輩藝術家寫道:“我將曲徑分叉的花園留諸若干後世(並非所有後世)。”這句話強調的是時間的無限,而強調時間的無限就是強調幻想高於一切,幻想本身有能力構成迷宮。我終於明白,迷宮的本質也許就在於那連環套似的幻想,誰具有這樣的能力,誰就可以進來,這是人面對死神所進行的幻想營造,也是用謎來解謎的永久遊戲。

“我覺得房屋周圍潮濕的花園充斥着無數看不見的人。那些人是我和阿伯特,隱蔽在時間的其他維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

幻想一停止,馬登上尉就出現了,強壯而不可戰勝。他朝我們走來-人類的未來,我向阿波特舉起槍。這就是驚心動魄的死亡體驗。我們終於瞭解,迷宮就是人類在絕望中產生的以死亡來做的遊戲、以豐富那臨終前漫漫的黑夜的時光。死神越迫近,遊戲就越精彩。人以他的大無畏精神,也用他的身體,壯烈的展現了生命的奧祕。

2、 小説結尾為何説“我的無限悔恨和厭倦”?小説主人公最好的人生選擇是什麼?

 3、 你如何認識博爾赫斯筆下的中國?它與真實的中國有什麼不同?

博爾赫斯曾給《聊齋志異》寫過一篇序,文字大概是這樣的:“這是夢幻的王國,或者更確切地説,是夢魘的畫廊和迷宮。死者復活;拜訪我們的陌生人頃刻間變成了一隻老虎;頗為可愛的姑娘竟是一張青面魔鬼的畫皮;一架梯子在天空消失,另一架在井中沉沒,因為那裏是劊子手、可惡的法官以及師爺們的起居室。”

吳曉東教授對此點評道:“博爾赫斯顯然是從幻想文學的角度看《聊齋志異》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特徵在其想象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在博爾赫斯的觀念裏,《聊齋志異》使人依稀看到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同時也看到一種與荒誕的虛構異乎尋常的接近。博爾赫斯習慣把中國放在神祕主義的色調中加以描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徑分岔的花園》會關涉中國。作為一位具有玄學氣質的小説家,他讓自己的作品在充滿百科全書式的書卷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着老莊一般的哲理意味。

4、 迷宮結構方式與《一千零一夜》的敍述方式相比,有何共同之處? 

 二、結束語:

對於存在着的事物,時間從未停止生產死亡。博氏的這番言論只是他對宗教研究所做出的總結,當他在神學世界裏遨遊時,他看到時間就那樣立體着。其實時間是唯一的領袖,無論怎樣輝煌的歷史怎樣燦爛的歲月,都不堪時間的輕微一擊。我們總希望跟隨時間的腳步有所改變,哪怕死水微瀾也好。所以會有那百年的孤獨證明了世紀的歎息--“許多年以後……”開篇首句便是時間的聲音。幻象一旁,時間是唯一的嘲笑者。所謂的花園亦不過是心靈的迷宮,蠢蠢欲動的叛逃者,又如何能逃得出時間的牢?隨心所欲的花園締造者,是我們不安的內心世界,面對現實的刻薄,俯首的一方必然會是外強中乾的憤怒而已,時間依然是勝利者,儘管時間也不可能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