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管仲列傳》(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98W

 課時設計活頁紙

總 課 題 讀其書想見其為人 總課時 6課時

課    題 《管仲列傳》 主備人 韓守明 課型 講讀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瞭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瞭解管仲的民本主義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3、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4、珍惜同學情誼,懂得同學、朋友之間相處貴在真誠,互相理解。

教學重點 1、瞭解司馬遷的家世、經歷、志向、抱負和創作《史記》的始末。

2、分析司馬遷創作《史記》的條件、目的。

教學難點 1、課文中一些詞句的翻譯。

2、管仲的民本主義思想。

教學過程 教    學    內    容 備課札記

一、導入新課

楹聯:“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萬古高風”,橫批“摯交千古”。

友誼是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歷史上多少動人的知音故事,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友誼是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是無私的關懷,寶貴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熱情的鼓勵。友誼是對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進征途上的精誠合作,是困難關頭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聖承諾。志同道合者可以成為君子之交、金蘭之交、莫逆之交、患難之交、生死之交、刎頸之交、忘年之交。而這幅楹聯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鮑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為成語--管鮑之交,成為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詞。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管仲列傳》。

 二、解題和作者介紹

課文選自《史記管晏列傳》。《管晏列傳》是管仲、晏嬰二人的合傳,全傳前半部分寫管仲,後半部分寫晏嬰,二人不交叉;最後是司馬遷對二人的讚詞。課文節選的即是傳中寫管仲的主要內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齊國進行改革,使齊國日漸富強,國力大振,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孔子稱讚他説:“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讀《管仲列傳》,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務本求實、以民為本的為政才能,以及他因勢利導、轉敗為功的政治家風範。

司馬遷自述寫作《管晏列傳》之緣由:“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指出雖然管仲的奢華與晏嬰的節儉形成鮮明對比,但是二人同為齊國傑出政治家,管仲輔佐桓公成就霸業,勛業彪炳,晏嬰協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績顯赫,一霸一治,澤被當代,垂範後世,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將二人合傳寫成《管晏列傳》。

三、誦讀課文

正音:

潁(yǐng)  鮑(bào)   匡(kuāng)     衽(rèn)    

桓(huán)  賈(gǔ)   召(shào)忽      倉廩(lǐn)

初讀   

 讀準字音,注意句讀。

四、參照註釋,疏通文意,瞭解課文內容:

(師生共同梳理文句,落實文言文知識)

第一段有三層意思,一層交代管仲的字和籍貫;二層簡介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以及鮑叔牙對管仲的深知;三層敍述二人的從政情況,評述鮑叔牙舉薦管仲對齊國、對天下所產生的影響。末尾一句,是對管仲相齊政績的讚美,也是對鮑叔牙無私舉薦人才的品格的讚美。 

第二段記述了管仲對鮑叔牙的感激和讚揚。管仲深情回顧了與鮑叔牙長期交往的情形,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的話高度評價鮑叔牙對自己的友情。

探討:從這篇傳記看,第2節最長,與管仲從政關係不大,那麼,可以刪去嗎?如何理解?

明確:

     不能刪去,此節文字雖與管仲從政才能關係不大,但卻是豐富管仲性格、介紹其為人的重要部分。此節文字通過管仲自己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他與與鮑叔牙之間極其真摯的友情:管仲其人,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做官被逐,打敗逃跑;鮑叔卻不認為他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把他推薦給桓公,這樣的知己 、知遇之恩 ,身為齊相的管仲又怎能忘呢?假如沒有鮑叔的知賢、薦賢,管仲又怎有機會為齊國做出卓越的貢獻,這正是後文管仲施展才能的前提,故不能刪去。

第一部分(1-2節):    

   介紹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和深摯友情。 

第三段側重寫管仲在內政方面的才能,先寫其政績:“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再寫其執政理念:“與俗同好惡”,“順民心”。

第四段側重寫管仲在處理君臣關係、處理國際關係方面的才能,先概述其才能:“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然後以管仲因勢利導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誤為例,略加評述,指出他靈活有節的施政才能是齊國稱霸諸侯的重要原因。正因為管仲的這些才能和措施,才使得齊國君民同欲,上下相親,諸侯親服,完成了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第二部分(3-4節),敍述管仲任政相齊的顯著政績。

   思考:由文末太史公的評論可以看出作者的什麼態度?

-- 從中可見太史公對管仲才能的肯定。“豈管仲之謂乎?”用反問句突出地表明瞭自己的褒揚態度,同時借“孔子小之”來表達自己對管仲的貶,因為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而沒有“勉之至王”。用“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這一揣測之語委婉道出,實褒大於貶。

第三部分(第5節),是司馬遷的讚詞。作者直接評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親”的治國方略。

五、片斷欣賞

從內容(寫了那些內容)、感情(表達什麼感情)、語言(語言表達有何特點)、傳記寫作幾個角度賞析課文第2節。

整段文字是敍述管仲的一番話,內涵豐富,語言很美,寫得十分感人。

從內容上看,是管仲對自己與鮑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顧,從經商、謀事、出仕、做戰、事君五個方面(管鮑合夥作買賣而管仲圖利自我、管仲為鮑叔謀事未成、管仲從政頻遭革職、管仲參戰屢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於公子糾被殺後盡忠殉難)寫鮑叔牙對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強調了鮑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從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十分動情,飽含着對鮑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對真摯友情的禮讚。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難能可貴。

從語言上看,連用五個句式相近的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列敍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又有層次感地展現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讚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個“知”字的重複出現,更加凸顯鮑叔真為管仲之知音。

從傳記寫作上看,司馬遷用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對上段“鮑叔知其賢”“鮑叔終善遇之”內容的具體印證,二是藉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為其後來的任政相齊時的“順民心”、善於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問題打下了堅實的人生閲歷基礎。

六、總結課文:

思考:從這篇傳記看,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觀)

主觀因素:

有“上下相親”“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有“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

管仲是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順民富民是強本之策,他以“與俗同好惡”為指導思想,圍繞“順民因俗”而展開改革。

在管仲的政治實踐中,社會治理,國家富裕,軍隊強盛,君主稱霸,都繫於民。因為人民是社會財富的生產者、創造者和積累者,要使他們承擔起富國強兵的責任,必須使他們先富起來;富民的根本要義是“順民心”;順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順民欲、足民欲。慾望之於民,是根本的,滿足民的根本性慾望,是順從民的本性與意願;只有順從了民的本性與意願,民們才可能腳踏實地地生產、勞動,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才會心甘情願地聽從號令,遵守法律,擁戴君主,服從統治,服務國家。所以,民乃國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為本,即是以欲為本。順民欲、足民欲,則民富,民富則國富兵強。要順民心,就得推行“與俗同好惡 ”,必須實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客觀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晏列傳》中所闡揚的“知己”主題,呈現在友朋相知。

管鮑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2、君臣知遇之恩。

《管晏列傳》中所闡揚的“知己”主題,呈現在君臣之間的遇合。

齊桓公是一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後,不計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為相,誠心接納管仲之計謀。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齊桓公不僅加以駁斥,而且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才智,作出一番事業。 在君權至上的時代,積極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為,成就非凡事業,關鍵更在於君主的知與不知、用與不用。桓公寬宏大量,不計前嫌,忘卻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幹而委之以重任,並且虛心納諫,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於進諫,多方勸説,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二人堪稱互為知己,君臣之間的遇合成就了顯赫的霸業。

風雲際會--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時會;也比喻君臣際遇。

七、佈置作業:

1、反覆閲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 能翻譯文中的重要語句。

3、完成相關延伸閲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