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彙總5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44W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彙總5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寫4個生字,理解“焚燒、千錘萬鑿、粉骨碎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竹石》。

3.藉助註釋和詩歌背景,瞭解詩的主要內容,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4.瞭解詩人的崇高志向和節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以及堅韌不拔、不怕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瞭解詩的主要內容,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件出示馬圖)

馬,在中國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戰場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詩人生平寫了幾十首有關馬的詩歌作品,馬對他來説有着怎樣的特殊意義呢?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首古詩,去探索李賀的精神世界。(板書課題:馬詩)

二、簡介作者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並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歎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説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詩鬼”。李賀因長期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時英年早逝。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通詩句。

2.誰來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一聽?(教師隨機指導,出示詩的朗讀節奏)

3.指名再讀,評價。

4.教師範讀,學生跟讀,最後全班齊讀一遍。

5.通過剛才的朗讀,請大家思考:詩題中的“馬”是指哪種馬?(戰馬)

6.從哪裏能看出這是一匹戰馬?(大漠、金絡腦)

7.理解字詞。

大漠:廣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這裏借指邊塞。

鈎: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何當:何時將要。

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

踏:跑。此處有“奔馳”之意。

師小結:通過了解字詞的意思,我們可以判斷這是一首邊塞詩。

四、品味古詩

(一)學習第一、二句。

1.朗讀第一、二句詩,小組討論:

(1)這兩句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2)這是什麼描寫?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作用?

(3)作者為什麼特意描寫“大漠”“燕山”這些地方?這對錶現馬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2.小組派代表彙報。

3.結合註釋,思考這兩句詩寫了什麼樣的場景。(引導學生想象)(空曠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連綿的燕山上,月亮像彎鈎一樣。)

4.“沙如雪”是從哪些角度來寫沙子的?(觸覺:冰涼的;顏色:白色。)

5.為什麼沙會是如雪的白色?(因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潔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色給你帶來什麼感受?(空曠寂寥,清冷荒涼)

7.師補充:“鈎”在古詩中一般指吳鈎,是春秋時的一種兵器。“月似鈎”不僅寫出了月亮的形狀,同時也是一種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二)學習第三、四句詩。

1.為什麼作者會期盼給馬戴上金絡腦?(給馬戴上金籠頭,説明這匹馬很貴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寫馬受到重用,實際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陣殺敵。)

2.詩人想借“快走”“清秋”表達什麼?(“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寫出了馬馳騁的樣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達出詩人渴望馳騁疆場,肅清敵人的志向。)

3.那詩人的願望有沒有實現呢?(沒有)從哪裏看出來?(“何當”説明沒有實現。)

五、理解情感,學習寫法

1.再讀本詩,作者通過寫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渴望建功立業,但是又不被賞識,無法實現夢想的無奈。)

2.這與“馬”又有什麼關係呢?(詩人把自己想象成戰馬,將自己的感情寄託在馬身上。)

3.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表達他的感情的?(託物言志)

4.講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李賀的《馬詩》,領略了古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感受到古人報效國家的愛國熱情,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賀一樣,不忘初心。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的古詩《馬詩》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指名説)

2.指名背誦《馬詩》。

3.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古詩《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學生自學、彙報為主)

1.認識生字詞,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瞭解詩的意思。

2.教師相機指導。

3.學生交流彙報。

(二)學習《石灰吟》。

1.逐句理解詩意。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千錘萬鑿:指用鐵錘擊,用鋼釺鑿。這裏形容開採礦石非常艱難。等閒:平常。這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的石頭,把烈火焚燒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時,要碎散成粉末。渾不怕:一點也不怕。渾: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節操。這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懼怕,只要將高尚的節操留在人間。)

2.整體理解詩意。(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三)學習《竹石》。

1.逐句理解詩意。

(1)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這句詩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決不放鬆,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巖之中。)

(2)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任:任憑。爾:你。這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磨難打擊,它還是那樣堅韌挺拔;不管是東風西風,還是南風北風,都不能把它吹倒,讓它屈服。)

2.整體理解詩意。(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首詩的意思。)

三、品讀古詩,感悟感情

1.這兩首詩,分別描繪的是石灰與竹子,説一説石灰與竹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石灰:開採石灰時非常艱苦,石灰燒製時要面臨嚴峻的考驗。(學生朗讀,讀出石灰面對各種考驗時的泰然自若。)

竹子:長在高山巖石中,高大挺拔,經受各種磨難仍永不屈服。(看圖,感受竹子的堅強。學生朗讀,讀出長在巖石中的竹子那種在艱難、惡劣的環境中仍然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

2.再讀古詩,思考:詩人僅僅是在讚美石灰、竹子嗎?聯繫作者寫詩時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組討論,看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彙報)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來感受,重點體會“清白”,“清白”到底指什麼。(“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顏色,隱指高尚的節操。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是拿石灰自喻,説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達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潔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教師小結:這種寄意於物的.手法就叫作“託物言志”。

(2)朗讀,把詩中“物”的形象與所藴含的精神融合起來,讀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引導學生舉手説)

①《竹石》也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詩人的情感。作者借讚美巖竹的頑強,説明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指導學生朗讀,讀出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聯繫詩人的時代背景,我們也能看到詩人對當時黑暗、污穢的社會不妥協的鬥爭意志和高尚節操。(指導學生朗讀,讀出詩人所言的志向)

四、總結

1.同學們,我們這兩節課學的三首古詩,它們具有什麼共同特點?(託物言志)

2.在學古詩時,我們不僅要從字面上理解古詩的表面意思,還要結合作者生平與時代背景來理解古詩隱含的意思。這種方法你學會了嗎?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海濱小城的美麗、整潔,受到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感染教育。

2、學習作者觀察景物的方法與角度,提高觀察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1、2

三、教學時數:1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以廈門為例,説説自己熟悉的海濱小城,談談她的景色之美。

2、導入新課。

〈二〉、讀通課文,瞭解大意

1、輕聲讀課文,遇到容易讀錯的字詞要註上拼音

2、思考:課文按什麼順序寫?畫出有關的詞句。

3、交流

〈三〉、學習、討論

1、理解海濱

2、讀1、2段,説説這2段描繪了海濱的什麼樣的景色,用什麼方法來寫的。畫出自己喜愛的句子,仔細讀一讀。

3、交流閲讀收穫,品味優美詞句

4、作者又是如何來介紹小城的?介紹了什麼,怎樣介紹的?

5、小結:海濱、小城各有什麼特點?小組討論。

6、文章結尾在課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四〉、鞏固練習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教師:同學們,人世間最動聽的話語是關愛的話語,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偉大的力量是愛的力量。今天這節語文課,我們就學習一篇令人心動的課文。請同學們把書翻到47頁,我們先聽一聽課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向我們訴説了什麼。饒旭日,請你讀第一段。朱若晨同學,請你讀最後一段。請讀。

饒旭日: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説,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痴。這是他們在經受了我數次“折磨”之後下的結論。在他們聽來,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鋸牀腿。這些話使我感到十分沮喪,我不敢在家裏練琴了。我發現了一個練琴的好地方,樓區後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樹林,地上鋪滿了落葉。

朱若晨: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我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我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裏我唯一的聽眾……

教師:同學們,你們發現課文的首尾有什麼特點嗎?

學生:通過剛才兩個同學的讀,我發現第一自然段講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別不好,但是經過他唯一的聽眾給予他自信之後,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別好了,而且已經可以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演奏了。

教師:很好!也就是説,首尾兩段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學們,咱們師生合作,説幾組句子,我説句子的前半句,講作者開始怎樣,你們説最後的結果。我們看看形成了怎樣鮮明的對比,可以嗎?好,那我先説:“開始,作者拉琴很生疏。後來……”誰接着説?請你説。

學生:後來,拉小提琴成了作者無法割捨的愛好,並且拉得非常熟練。

教師:很好!開始,作者連一支曲子都拉不好。後來……

學生:後來,作者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後來……

學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無法割捨的愛好。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喪。後來……

學生:作者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被家人稱為音樂白痴。後來……

學生:後來,他成為了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的一個人。

教師:能當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請你寫在這裏(指黑板)。好,同學們,這一切都總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出示幻燈片:老人的形象),那清晨裏──

全體學生:唯一的聽眾。

教師:(板書:唯一的聽眾)好,同學們,你們能不能根據課文首尾兩段的內容,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呢?請鮑思傑先説。

鮑思傑:為什麼作者在之前是個音樂方面的白痴,但後來,就能當着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

教師:你的意思是説,為什麼作者能有這麼大的進步?這個問題提得好。

學生: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時候,為什麼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而且那個“耳聾”打了引號。

教師:對呀,“耳聾”這個詞打了引號。同學們預習了課文,你們説,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聾嗎?

全體學生:不是。

教師:對啊,最後還是打了引號。那你們要探究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為什麼那位老人她要説自己耳聾?

教師:非常好!接着説,你們還想探究什麼?

學生:那位老人都給了作者怎樣的幫助,使他從一個“音樂白痴”成了一個“小提琴演奏家”?

教師:(板書:音樂白痴)同學們説得非常好。也就是説,這位唯一的聽眾,她不曾給過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導,也不曾給他講解過拉琴的竅門。那麼,她是怎麼幫助作者的呢?是怎樣做唯一的聽眾的呢?她為什麼要稱自己耳聾呢?好,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細讀課文。下面,我請同學們自己默讀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邊用心地默讀,一邊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樣相識的?(出示幻燈片: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從老人那裏,獲得了什麼?好,下面請同學們先默讀。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理清文章脈絡。

2、抓住重點,複述故事梗概。

3、積累課文中的成語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2、把握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教學難點:

把握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引出課題:孩子們,還記得《田忌賽馬》的故事嗎?裏面的主人公是誰呀?(孫臏)(簡介孫臏)今天就讓我們在學習一個與孫臏有關的故事,去進一步領路孫臏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驚心動魄的圍魏救趙這場戰爭。

2、讀題質疑:讓我們齊讀課題兩遍,“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看着題目,你有什麼疑問?(根據質疑梳理問題:為什麼圍魏救趙?誰圍魏救趙?怎樣圍魏救趙的?圍魏救趙的結果如何?)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孩子們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這個精彩的故事,請孩子們跟隨朗讀帶自己輕聲的讀一讀課文。

2、孩子們,為了更好的讀懂課文,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本課的生字詞語。

詞語:課前我已經檢查了孩子們的預習情況,完成的很棒,讓我們把生字送回詞語中,用你們最美的聲音一起讀一讀這些詞語吧,每個詞兩遍。你們的聲音真的很美。

三、再讀釋疑,理清脈絡

1、再讀課文,用自己的話釋疑:(“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 讓我們帶着剛才的疑問自己再次讀一讀課文。)

(1)故事起因:(邊問邊板書)想一想,故事中有那幾個國家?誰攻打誰?找到的孩子請舉手。魏國派的是誰去攻打趙國呢?(龐涓)帶領的魏軍一路(所向披

靡,勢如破竹),把趙國的都城(邯鄲)圍了個嚴嚴實實,所以,趙國(危在旦夕)。於是趙國就向他的鄰國(齊國)求救。齊國會幫助趙國嗎?為什麼?文中哪裏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個句子吧!我們再來看看地形圖,或許你就會更加理解為什麼齊國會出兵幫助趙國了。請看這是趙國與齊國相鄰,如果魏國佔領了趙國,那魏國下一個攻打的目標可能就是(齊國),所以可以説齊國既是為了幫助齊國,更是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趙國和齊國的關係可以説是脣齒相依,脣亡齒寒的關係。(課件出示)孩子們,剛才我們説的這部分內容其實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請用雙豎線做好標記。讓我們一起讀一讀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簡單的話歸納故事的起因,(趙國被圍,向齊國求救)並記在文中相應的空白處。(5分鐘)

(2)故事經過:齊國是怎樣救趙國的呢?這是故事的(經過)孩子們我們都知道,在寫作的時候這部分內容要怎樣描寫?(詳細)現在請孩子們小組合作學習這部分內容,想一想課文是根據(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完成課後第二題,並按照提示用雙豎線把課文劃分為四部分。(田忌和孫臏先根據戰勢商議好乘虛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卻直奔大梁,逼得龐涓只能放棄攻打邯鄲,迴護大梁。(交流)(田、孫商議,直取大梁 3---8)(9----12 佯攻襄凌、圍魏救趙)(10分鐘)

A、第二部分,齊國派誰出兵幫助趙國呢?起初他們各自是怎樣打算的?他們最終商議,直接攻打哪裏?孫臏是怎樣説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講這部分內容。(3---8)你們小組合作完成得不錯,我想再請一個小組為我們快速的介紹一下這一過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簡單的話歸納這部分內容。(田、孫商議,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為了麻痺龐涓,孫臏怎樣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麼意思?虛張聲勢的進攻。而齊軍主力卻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講這部分內容?(9---12)如果我們用簡單的話來概括這部分的內容就是(佯攻襄陵,圍魏救趙)

(3)故事結果:圍魏救趙的結果如何?請快速瀏覽故事的最後一部分,並歸納它的主要內容。(魏軍感到桂凌時,進入齊軍埋伏圈,龐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簡單的話就概括為:孫臏設伏,齊軍大勝。

根據事情發展的順序,我們把本篇課文分為四個部分。

2、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再次回顧一下圍魏救趙這個故事。有哪幾個國家,(魏、趙、齊),誰攻打誰(魏國攻打趙國),魏國派出的是誰去攻打(魏國將軍龐涓),趙國的都城邯鄲被圍得個嚴嚴實實,趙國危在旦夕,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威王就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大軍出征。田、孫商議,在佯攻襄凌的同時直奔魏國都城大梁,在魏軍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救援時,在桂凌設伏,齊軍大勝。

四、抓住重點,複述故事:(剛才我們一起回顧了這場戰爭,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話複述這個故事)

1、回憶複述故事的方法。

(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點詞語。

(3)主要內容複述略詳,次要內容簡單帶過。

2、請生複述。

五、積累詞語,結束新課

(孩子們:通過複述故事我們知道起初魏軍是一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攻無不克的強大軍隊,可最後怎麼就成了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落荒而逃的殘兵敗將了呢?讓我們下次課再來合作學習圍魏救趙成功的原因吧!)

作業(4分鐘)

摘抄本課的四字語。(完成課後選做題)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一、 導入

1. 今天,和孫老師一起來的還有四位客人,你們看到了嗎?

2. [顯示作家圖象]瞧,這位是戴眼鏡的伯伯,他是誰?板書:作家

3. 還有三位,兩個大的在籠子裏,[顯示珍珠鳥圖]一個小的在他的肩膀上。他們是誰呀?板書:珍珠鳥

二、 看圖,揭示中心,引導質疑。

1. 看,作家在注視着珍珠鳥,他用什麼樣的目光注視着珍珠鳥?板書:喜愛

2. 珍珠鳥在幹什麼?能説得更好嗎?可見珍珠鳥對作者怎麼樣?板書:信賴

3.齊讀板書。

4.你有什麼疑問嗎?

5.歸納出示:珍珠鳥為什麼惹作家喜愛?

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作家的?

6.齊讀問題。

三、 自讀課文,初步解疑。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你喜歡放聲讀也行,默讀也行,找到你認為能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材料就把它劃下來,讀讀體會體會。

四、 合作學習,進一步解疑。

1. 師:同學們的學習有收穫嗎?好,下面請你們找個好朋友,交換自己的學習成果。

2. 示學習方法:1、讀句子 2、談感受 3、讀出感受

教師巡視指導

五、 集體交流

交流學習成果。教師啟發學生先概括地説説珍珠鳥的特點,相機歸納為兩個方面。

1. 板書:樣子可愛

多請幾位學生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2. 板書:活潑機靈

要求在談了自己的感受後還要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六、 藉助表演,重點體會珍珠鳥與作家的信賴是如何一步步建立的。

1. 過渡激勵,提出要求:看,你們多麼會學習呀!不僅找到了這麼多材料,還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們把自己的感受表演出來,那就更棒了!你們想不想演?[顯示“漸漸地……啄我的手指]能把自己的感受演出來嗎?好,請你們再讀讀這段話,邊讀邊嘗試着做做動作,想想怎麼演才能把感受演出來。

2. 學生自由放聲讀。

3. 推薦一名學生做小鳥,一名學生做導演,有聲有色地讀好這段話。老師演作家。要求觀眾們認真看,準備評議。

4. 評議:哪些動作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5. 演小鳥的同學談談自己演了以後有什麼感受?

6. 師問小鳥:你一開始就這麼信賴我的嗎?

[顯示填空:我是一隻活潑聰明的珍珠鳥。起先,我只在( )活動;隨後就在( )飛來飛去;漸漸地,我( );後來,我完全( ),最後我還落到( )睡着了。你瞧,我倆都親熱呀!]

現在,你們都是小珍珠鳥,看着屏幕,自己説説你是怎麼和作家成為朋友的。

7. 學生交流。

七、 回到畫面,擴展思維。

展示畫面。説説小鳥夢到了什麼/

八、 總結;

1. 人愛護鳥,鳥信賴人,人鳥和諧地相處在一起,這就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它是由什麼創造的?對,[顯示中心句]所以作家看着這可愛的小傢伙,不由自主地發出了呼喚——(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

2.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人鳥和諧相處的故事,(指板書)作家喜愛珍珠鳥,珍珠鳥信賴作家,其實,人和動物和睦相處的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下課後可以去收集一些,下一課來交流,更深的體會“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