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中華書局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8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華書局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中華書局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

中華書局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1

活動目的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蒐集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在牆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複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遊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並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並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餘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麼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採集到採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採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麼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説。傳説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並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瞭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製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幹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説六七千年後,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幹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製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裏。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於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氾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着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説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着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製衣裳。我們正在告別矇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裏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裏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裏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採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着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製作和使用磨製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鬆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歎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製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着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中華書局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範文2

一、概述

1、課名:《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人教課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堂歷史課;

2、本節課所需課時為1課時,40分鐘;

3、《原始的農耕生活》是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課,主要介紹氏族公社時期的歷史。本課的學習對於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

(2)初步理解原始農耕經濟的生產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原始農業的出現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閲讀歷史資料,想象私有財產的產生過程,認識到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初步形成提取圖片信息和歷史想象的能力;

(2)通過閲讀簡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閲讀能力;

(3)通過簡單的對比分析,形成初步的歸類、比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祖國原始先民創造原始農耕文化的艱苦條件,對祖先在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做出的偉大貢獻產生敬仰之情;

(2)通過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結構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關係,瞭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體會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原始社會的知識。對氏族公社時期的生活狀況有一定的瞭解;

(2)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形象思維比較強;

(3)學生閲讀歷史圖片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還比較弱,還沒有養成閲讀歷史圖片的自覺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學重點解決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歷史圖片,閲讀參考資料和教材,引導學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場面,使學生對原始農耕生活形成具體形象的印象。

教學難點解決方案: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是本課教學難點。通過閲讀考古材料,讓學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的史實。通過學生綜合想象貧富分化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對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以及私有財產的出現形成比較形象地認識,從而理解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教材

專門為這節課製作的多媒體網絡課件

網絡教室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輕音樂,放鬆身心。用一幅現代機械化農業生產的圖片(如聯合收割機收穫場面)和一幅原始農耕的圖片(如刀耕火種),引導學生觀察兩幅圖,比較兩圖的耕作方式,把學生帶入原始農耕時代。

用神農氏畫像,引導學生觀察閲讀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利用課本“引言”中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讀出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並闡釋歷史現象,並與同學交流;閲讀“引言”,展開想象。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培養學生初步的讀圖能力,和歷史現象的闡釋能力。通過神話故事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的興趣,為本課教學創設學習情景,做好任務鋪墊。

(二)講授新課

1、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

環節一:觀察文物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栽培稻穀遺蹟》,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植物種子是什麼?這些文物能否説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了呢?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解讀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活動:這些穀物不能直接説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如果它們是野生稻穀就只能説明河姆渡人從事的是原始的採集活動。那麼,怎樣才能證明他們已經開始原始的農業生產了呢?

展示閲讀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穀

當考古人員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在黑褐色的土層中閃出一些金-小顆粒,但很快就變成泥土的顏色。考古人員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東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穀!這些稻穀在與空氣接觸之前,還保持着原來黃燦燦的顏色。難道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嗎?

工作人員把河姆渡出土的稻穀和人工栽培稻穀、野生稻穀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結果是:野生稻穀顆粒瘦而長,人工栽培稻穀要比野生稻穀的顆粒寬將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穀顆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學生活動:閲讀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員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稻穀的圖片,閲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並簡單瞭解考古推論與考古證據的關係,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閲讀的能力。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骨耜》,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生產工具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是用來幹什麼的?這件文物能否説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了呢?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特徵,聯想生活中的生產工具鏟子、鐵杴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狀態及其使用方法。

教師活動: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説明這是根據考古文物復原的骨耜。

展示閲讀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麼他們是如何種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員在泥土中發現了許多骨制的東西揭開了謎底,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為河姆渡人種植稻穀找到了重要證據。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製成骨耜,在鬆軟的濕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骨制農具。

學生活動:對比前後兩張圖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確與否。閲讀短文,瞭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圖片,閲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通過生產工具再次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並簡單瞭解考古證據的不同種類,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閲讀的能力。

環節二:歷史想象

教師活動: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探究問題二:推測一下,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繫“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種在田裏的神話傳説,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採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於是便開始出現了。

學生活動:發揮歷史想象力,設想與描述原始人類由採集逐步過渡到原始農業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學生想象歷史情境,使學生體會原始人類艱難的生產活動,瞭解他們逐步認識自然規律,提高生產能力的過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學、探索自然奧祕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環節一:觀察與思考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圖》《河姆渡樑頭榫》,請學生觀察幹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為什麼要建築這樣的房屋?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傢俱、建築採用了同樣的方法,説説這裏面體現了河姆渡人怎樣的智慧?(榫:榫頭,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凹陷的部分。)

學生活動:觀察幹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築幹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傢俱、建築採用了同樣的方法,結合河姆渡人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條件思考這種建築方式體現了怎樣的智慧?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幹欄式房屋和榫頭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築幹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體會榫卯結構的建築科學智慧,知道這種建築方式是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

環節二:閲讀與描繪

教師活動:展示以下圖片,安排學生結合圖片閲讀教材第6-7頁關於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後寫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場面的文字,或者畫一幅展現河姆渡生活場景的圖畫。

生產工具:石斧骨簇骨鐮骨魚鏢鶴嘴鋤角斧柄扁圓陶紡輪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針葦蓆

牲畜:浮雕羊塑豬紋長圓形缽

果實:南酸棗

交通工具:木槳

娛樂樂器:骨哨

學生活動:結合教師展示和教材上的圖片,閲讀有關河姆渡文化的介紹,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河姆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圖片與文字的閲讀,培養初步的理解閲讀的能力;通過學生的語言或繪畫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場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與表達歷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環節一:網絡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閲讀教材第7-8頁,關於半坡文化的介紹,找出半坡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農作物品種、馴化的動物、居住條件、生活用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後,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半坡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決定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蒐集整理網絡資源,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並思考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知道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有着相當大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環節一:網絡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閲讀教材第8-9頁,關於大汶口文化的介紹,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瞭解私有制和貧富分化的現象。然後,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大汶口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形成這些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蒐集和整理網絡資料,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大汶口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並嘗試解釋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了解原始社會不斷髮展演變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彙報

在學生探究活動完成之後各學習小組發表研究結果,回答其他同學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