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5.78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案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案1

教學目標:

1、領略課文表現出的中國文化藝術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藝術規律。

2、學習本文對事物嚴謹、辯證的分析,感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中體現出的廣闊視野與深厚積澱。

3、進一步強化對文章內容提要鈎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準確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變萬化”是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共同點。

2、理解“在建築中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的恰到好處的結合才能創造出成功的建築”。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變萬化”是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共同點。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指導學生反覆閲讀課文,領會、理解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導入新課:(課件顯示國徽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圖片)

這熠熠閃光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它的設計者是樑思成夫婦等八位設計師;這莊嚴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它的設計組組長是樑思成。樑思成──中國建築史上一個響亮的名字!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的文章《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2、作者介紹

樑思成,梁啟超的長子,祖籍廣東新會,1901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72年1月病逝於北京。他是中國當代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建築理論家和教育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創立了清華大學、東北大學的建築系。樑思成在建築理論上也有突出的建樹。他於50年代對北京城區改造、文物保護等方面的提議和疾呼頗受關注,令人感歎,引人深思。

3、背景簡介

作為建築藝術大師的樑思成,對建築的設計和審美要求很高。他在長期的實踐基礎上寫出了大量的經驗論文。本文寫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對我過建築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4、通讀全文,理清課文的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續性的作品中,創作上的重複與變化尤為重要。

第二部分(2———7)舉例介紹音樂藝術、舞台藝術、繪畫藝術創作的重複與變化的特點。

第三部分(8———16)舉例介紹建築創作的重複與變化的特點,還指出當前城市建築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5、細細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繪畫、建築的美感,抓住以下關鍵詞,咀嚼其內涵,在課本上畫出表達中心觀點的關鍵句。

關鍵詞:

(1)時間與空間持續性

(2)重複與變化,主題與變奏

關鍵句:

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複和變化的問題。只有重複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複,就容易陷於散漫零亂。

6、課文副標題為“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通感”。“通感”作為修辭,它的特徵是什麼,能否列舉所學詩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義應是什麼?

明確:“通感”本為一種由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心理現象,藉此描述在語言中用一種感官印象來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辭手法,錢鍾書先生曾這樣談到“通感”:在日常經驗裏,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温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如《荷塘月色》中用“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對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詞的內涵與上述情況不同,它是指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相通的藝術規律。

7、全文結構其實也體現了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的藝術原則,請加以分析。

明確:音樂、舞台藝術、繪畫、建築,變化着的是不同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藝術規律;一項項、一節節按順序説來,結構穩重、樸實,卻通過一次次重複強調了在“千變萬化”的藝術創造中“千篇一律”的藝術規律。

8、佈置作業

課文中對音樂、舞台藝術和繪畫中的重複與變化做了細緻的描述,請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關於音樂、舞台藝術和繪畫藝術特點的説明,並思考課文中音樂、繪畫、建築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課時

1、檢查回顧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鱒魚()寥寥幾筆()廡廊()樑枋()

左睇右盼()頤和園()一幢()眼花繚亂()

(2)文學常識填空

樑思成,的長子,祖籍廣東新會,中國當代學家,學家,建築理論家和家,是和的主要設計者,創立了清華大學、東北大學的系。

2、“我們有些住宅區的標準設計‘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尋味,請品味作者通過“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這一細節傳達的思想內容。

明確:淺白通俗的語言揭示了建築師的作用、建築與人的生存關係。話語淺顯,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現代建築統一分割,裝在規範的空間裏,已經被異化了。有人説現代建築就是新的貧民窟,沒有親切感,人們找不到自己的家園,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門……人們已經被生活的緊張和壓迫隔離和囚禁。這句話表現了作為建築大師的樑先生對當代城市建設中錯誤思潮的焦慮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3、請運用課文介紹的觀點和知識,談談你對所居住城市建築的評價或意見。

明確:樑先生文中所言現代城市建築的諸多弊端並未從我們身邊完全消失,可讓學生注意觀察思考,品評自己周圍的城市風貌,關心家鄉,關注社會,進一步藉助所學知識增強自己的審美素養。

(解説:自讀程序的設計必須尊崇人的認知規律,由整體到局部,由表層到深層,由課內到課外,不脱離課本,不拘泥於課本,使學生的思維有所依託,有所拓展。)

4、解讀點撥

本文是一篇內容豐富、牽涉多個學科的科技説明文,在中國建築學理論中頗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但作者並未故作高深地將其寫成晦澀難懂的講章,而是平易樸實、明白曉暢,其人品文風皆可做我們後生晚輩的學習楷模。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閲讀的基礎上,提煉出文章論述的要點”,“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內涵”。兩個“基礎”最為關鍵,故關鍵要讀,在讀中理清文章脈絡;文章開宗明義,一開始便將文章要旨明確提出,提綱挈領,要言不煩,隨即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其語言之平實、層次之清晰、結構之完整都使“提煉出文章論述的要點”並非難事。

樑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築學領域有很高學術成就的大師,同時也具有深厚的國學底藴,其父梁啟超告訴他:“……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以及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説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廣博的學識在文中已充分地得到體現,會給予我們閲讀的幸福感,但也許會帶來閲讀的障礙;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切體會作者對人類文明的熱愛、對傳統文化和建築文明的鐘情,只有沉浸在文章洋溢着的濃郁文化氛圍之中,感應着文中呈現出的文明光輝,才能“探索其更精微的內涵”。

(解説:點撥的關鍵,一在文本本身,一在學生實際。文本的重點是“在閲讀的基礎上,提煉出文章論述的要點”,“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內涵”,故需着重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內容;考慮到高三學生實際,則應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能力同樣作為本課點撥的重點內容,同時將課堂的空間拓展開去,關注社會,思考人生。)

5、自讀思考

(1)閲讀課文“至於頤和園的長廊……”一節,試分析其語言的重複與變化:

至於頤和園的長廊,可謂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無盡的重複,才給遊人以那種只有它才能給人的特殊感受。大膽來個荒謬絕倫的設想:那八百米長廊的幾百根柱子,幾百根樑枋,一根方,一根圓,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銅,一根鋼筋混凝土……;一根紅,一根綠,一根黃,一根藍……;一根素淨無飾,一根高浮盤龍,一根淺雕卷草,一根彩繪團花……;這樣“千變萬化”地排列過去,那長廊將成何景象!

明確:二十個一連串的“一根”以重複的方式強化了“方”“圓”“八角”“六角”……的所謂“千變萬化”的蕪雜和“荒謬絕倫”。

(2)中國文化講究含蓄之美,請以“中國詩歌、戲劇、建築的通感”為副標題,寫一篇短文。

參考思路:中國文化重含蓄之美。詩、畫、建築乃至戲劇等等,莫不如此:繪畫重視畫外之意,要的是傳神,要的是藏在畫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繪畫那麼直接、注重真實、符合邏輯和準確的細節。中國繪畫畫面極其簡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畫大行其道,要的是給觀眾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間。建築如蘇州園林,不是曲徑,就是曲廊,還有假山內的曲洞。開闊的水面太開闊太直接,那麼就建一個亭子。要想知道亭裏的風光,得先要經過九曲十八橋。為的是讓人一曲一個景緻,一折一個天地,讓人想像,讓人回味。這同我們詩畫裏的意境異曲同工。

中國藝術就象陳年的老酒。藝術家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融入自己對文化的修養和積澱、人生的滄桑和對自然的觀察才能有好作品。品詩品畫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樣地慢飲細品才會咂出味道來,才能領略其中的詩意。這裏的“詩意”,實際就是含蓄。

6、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題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案2

教學設計思路

語言雅緻而又明白曉暢,內容並不深奧,也比較貼近與學生的審美層次,寫作很講究章法,是恰當處理“主題與變奏”關係的範例。因此這篇文章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不能因為文章屬於略讀課文,而隨意處理了之,反之,應該精心設計。

“學以致用”是這篇文章教學設計的原則,一是能用“重複與變化相統一”的眼光來審視周圍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寫作中的“重複與變化相統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藝術創造中重複與變化的藝術規律。

2、理解對事物嚴謹、辯證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掌握提要鈎玄的閲讀方法。

2、訓練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體味作者對人類文明的熱愛,對傳統文化和建築文明的鐘情,引導學生品評自己周圍的城市風貌,關心家鄉,關注社會。

2、品味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繪畫、建築的含蓄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藝術規律。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音樂、美術等醖釀課堂教學氣氛,在老師指點下學生自學,在課堂氣氛中陶冶學生的情操,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用具

幻燈片;《碩鼠》文印資料;舒伯特《鱒魚》音頻資料;《清明上河圖》、明清故宮、頤和園長廊等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師生齊誦《碩鼠》)《詩經》產生於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其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這種重章復沓的形式來反覆感歎抒發感情。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審美情趣,從《詩經》以來就滋養着中國人。對稱和諧,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態。這一審美情趣延伸到中國人的各個生活層面:音樂、舞蹈、建築、服飾、書法等等。其實不獨中國人,世界各個民族都不約而同生成了這種審美眼光。我們就來看看樑思成對這一現象的探究。

樑思成,飲冰室主人梁啟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人之一,中國建築學家,建築史家,建築教育家。同學們猜一下,他會主要從什麼角度來談這一審美現象呢?

二、整體初讀,整合內容

速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層次,概括各部分內容。

明確: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一)(1)本段的意思是説,凡是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就既要重複,又需要變化。只有重複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複,就容易陷於散漫零亂。“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通感”指的就是這些藝術創作中的重複和變化。這一段是全文的綱。

(二)(2~7)明確:這幾段是説作為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音樂、舞蹈和繪畫都是重複和變化的統一。2~3兩段説音樂,第4段説舞蹈,5~7段説繪畫。音樂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音樂的重複是指它的主題,變化是指它的變奏,作者舉了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為例加以説明。舞蹈多是時間與空間綜合持續的藝術,幾乎所有的舞蹈都在變化中有重複,這重複就是指動作的重複。繪畫中的“手卷”多也是時空綜合持續的藝術,都有重複和變化的統一,作者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李公麟的“放牧圖”為例來説明。

(三)(8~15)這一部分的意思是説作為一種空間持續的藝術,絕大多數建築都是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有機統一。作者列舉了人民大會堂、故宮、頤和園的諧趣園和長廊等建築,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作者詳細解説了故宮和頤和園的長廊。故宮從中華門到天安門是一口氣排列下來的千步廊,從天安門到午門是一間間重複的朝房,進入午門後又是一座座大同小異的大殿。整個故宮的每一組羣建築,全都是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是一樣的。千篇一律的重複表現出皇家氣象的大氣。但統一中又有變化,朝房到大殿就是變化,大殿的主體與兩側的廊、廡、樓、門的不同也是變化,變化又不使人感到單一。頤和園的長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無盡的重複,但長廊前的臨湖迴廊上的花窗就是一個變化,花窗的變化是長廊的前奏,重複和變化和諧統一。

(四)(16)批評了我們有些住宅設計的弊端,要麼變化得眼花繚亂,要麼重複得讓孩子找不到家,即單一的千篇一律或千變萬化,沒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提醒建築設計師們注意。

(這種分層的方法並不是惟一的,還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三部分第8~16自然段。具體分析見上)

三、歸納提要

學生説一段話,為這篇文章做一個提要。(凡是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無論它是時間上持續,或是空間上持續,或者是時空的持續就都既需要重複,又需要變化。做到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有機統一。現在的建築設計也要注意這個問題)

四、重點解讀(幻燈片顯示)

體會材料、分析與觀點之間的關係,同時訓練對主要內容進行篩選和組織的能力。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讀課文思考。

1、人民大會堂的幾十根柱子有什麼特點?(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簡單重複)

2、北京故宮的前三殿、後三殿,廊、廡、樓、門等有什麼特點?(在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連續着“流動”,空間與時間,重複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3、頤和園中的諧趣園有什麼特點?(與北京故宮相同)

4、迴廊牆上的花窗有什麼特點?(各具一格,千變萬化)

5、這幾個建築有着怎樣的共同之處?(一切優秀的個體建築或者組羣建築,都以建築物形象重複與變化的統一取勝,既是千篇一律,卻又千變萬化)

五、探究質疑(幻燈片顯示)

1、有人認為,雖然的副標題寫的是“音樂、繪畫、建築”,但文章重點是談建築,談音樂和繪畫也是為了談建築,你同意這樣的看法嗎?

(談音樂和繪畫確是為了談建築,文章倒數第二段裏寫到“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如果沒有了前文的音樂和繪畫,那麼“手卷”和“樂曲”的説法就失去了依託,同時我們從的寫作目的來看,作者是就當時的城市建築存在的問題來寫這篇文章的)

2、其實語言藝術也要講究“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的統一”,詩詞歌賦就不要説了,即如散文,議論文也要做到這樣才能算是好文章,試結合加以分析。

(文章在談頤和園的長廊時來了個大膽的設想:“那八百米長廊的幾百根柱子,幾百根樑枋……”用了20個“一根”。從句式上看是重複,從內容上看又在不斷的轉化,把重複與變化融為一體,20個“一根”在語言上就給人以厭煩感,讓人無法接受。也就是説,長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不同的形狀,千篇一律的圓柱才能給人以特殊的感受,長廊需要的是重複,不是變化。再從全篇的結構上看,作者古今中外,涉獵了很多的藝術門類,可以説是“變奏”,可是這些“變奏”又緊扣一個主題)

六、拓展延伸(幻燈片顯示)

教師引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之後,準確把握文章觀點,然後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從各自熟悉的歌曲(音樂)或建築中找出一些實例來,具體談談對重複和變化的理解。教師也可以準備一些材料,加入學生的討論中。

示例l:《中國石拱橋》:拱橋的石柱是千篇一律的,而“每個柱頭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示例2: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主題與變奏隨時間持續表現出的重複與變化。

示例3:故宮從大清門至太和殿,先後通過五座門、六個閉合空間(庭、院、廣場),總長約1700米。其中有三處高潮:天安門——午門——太和殿。進入大清門首先是千步廊。經過這個狹長的空間後,出現一處橫向展開的廣場,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門城樓,對比效果強烈,形成第一處高潮;進入天安門,與端門之間形成一個較小空間,頓為收斂。過端門,呈現一個縱深而封閉的空間,盡端是雄偉的午門,有蕭殺威猛的氣氛,構成第二個高潮;午門和太和門之間又變為橫向廣庭,舒展開曠。經太和門進入太和廣場,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個高潮。由此可見,空間的對比變換,在故宮是一個典範。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案3

[導學新概念]

ピ諞帳醮醋髦校許多藝術門類都有相通之處,比如書法、舞蹈、繪畫、戲劇、建築在表現空間方面往往都注重虛和實的結合,而音樂、繪畫、建築設計等也往往既要有重複,又要有變化,本文談的就是這一類問題。

這是一篇重在談建築設計的文章。學習這篇文章,要重點訓練學生概括文章觀點的能力,學習通過分析、綜合的方式來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方法。

[資料顯示屏]

“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造型藝術也是如此。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只有把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律,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才能成為藝術品。從某種角度講,造型藝術也是有機排序的藝術。把許多雜亂的東西化為統一,在統一中再求得一定變化,這就是有機統一的規律。

——《建築設計方法入門》

故宮從大清門至太和殿,先後通過五座門、六個閉合空間(庭、院、廣場),總長約1700米。其中有三處高潮:天安門—午門—太和殿。

進入大清門首先是千步廊。經過這個狹長的空間後,出現一處橫向展開的廣場,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門城樓,對比效果強烈,形成第一處高潮;進入天安門,與端門之間形成一個較小空間,頓為收斂。過端門,呈現一個縱深而封閉的空間,盡端是雄偉的午門,有蕭殺威猛的氣氛,構成第二個高潮;午門和太和門之間又變為橫向廣庭,舒展開曠。經太和門進入太和廣場,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個高潮。由此可見,空間的對比變換,在故宮是一個典範。

——《中國古代建築與近現代建築》

諧趣園簡介諧趣園是乾隆於1751年下江南時,看中了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在頤和園中仿其意而建造的,它保留了江南園林的靈秀之氣,被稱為“園中之園”。諧趣園由臨水的十座亭、台、樓、榭和百間遊廊組成。

——《故宮景點介紹》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一、入課

1、從題目看,把“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這兩個矛盾的詞語放在一起,似乎難以理解,文章要寫什麼?但只要看一看副標題就可知道,文章要談的是“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通感”。那麼,“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通感”指的是什麼呢?這通感是否就是修辭格中的通感?認真閲讀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説起,引出設計者——中國現代建築學家樑思成,然後簡介樑思成的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學

1、讀開頭段落,弄清題目中“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含義。

明確:“千篇一律”指的是重複,“千變萬化”指的是變化。本段的意思是説,凡是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就既需要重複,又需要變化。只有重複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要變化而無重複,就容易陷於散漫零亂。“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通感”指的就是這些藝術創作中的重複和變化。這一段是全文的綱。

2、自讀2-7自然段,概括這幾段的內容要點。

∶魅罰赫餳付問撬底魑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音樂、舞蹈和繪畫都是重複和變化的統一。2、3兩段説音樂,第4段説舞蹈,5、6、7段説繪畫。音樂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音樂的重複是指它的主題,變化是指它的變奏,作者舉了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為例加以説明。舞蹈多是時間與空間綜合持續的藝術,幾乎所有的舞蹈都在變化中有重複,這重複就是指動作的重複。繪畫中的“手卷”多也是時空綜合持續的藝術,都有重複和變化的統一,作者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李公麟的“放牧圖”為例來説明。

3、自讀8-15段,概括這幾段的內容要點。

∶魅罰赫餳付蔚囊饉際撬底魑一種空間持續的藝術,絕大多數建築都是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有機統一。作者列舉了人民大會堂、故宮、頤和園的諧趣園和長廊等建築,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作者詳細解説了故宮和頤和園的長廊。故宮從中華門到天安門是一口氣排列下來的千步廊,從天安門到午門是一間間重複的朝房,進入午門後又是一座座大同小異的大殿。整個故宮的每一組羣建築,全都是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是一樣的。千篇一律的重複表現出皇家氣象的大氣。但統一中又有變化,朝房到大殿就是變化,大殿的主體與兩側的廊、廡、樓、門的不同也是變化,變化又不使人感到單一。頤和園的長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無盡的重複,但長廊前的臨湖迴廊上的花窗就是一個變化,花窗的變化是長廊的前奏,重複和變化和諧統一。

4、自讀最後一段,明確寫作目的。

嵛慘歡聞評了我們有些住宅設計的弊端,要麼變化得眼花繚亂,要麼重複得讓孩子找不到家,即單一的千篇一律或千變萬化,沒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提醒建築設計師們注意。

設計B

ト肟巫詈貌捎蒙杓艫中的“2”,介紹作者時最好點出斂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興趣,有利於教學。

自讀課文後,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幾個問題,供他們思考。

1、在談藝術創作中的重複和變化的時候,作者為什麼要強調“持續性”?“持續性”的含義是什麼?

2、有人認為,雖然本文的副標題寫的是“音樂、繪畫、建築”,但文章重點是談建築,談音樂和繪畫也是為了談建築,你同意這樣的看法嗎?

3、文章在談頤和園的長廊時來了個大膽的設想:“那八百米長廊的幾百根柱子,幾百根樑枋……”用了20個“一根”。連用20個“一根”的表達效果怎麼樣?

4、作者在講到建築的重複和變化時説:“古今中外的無數建築,除去極少數例外,幾乎都以重複運用各種構件或其他構成部分作為取得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後文還説:“翻開一部世界建築史,凡是較優秀的個體建築或者組羣,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廣場,往往都以建築物形象重複與變化的統一而取勝。”可是在舉例的時候,只列舉了中國的建築實例,沒有舉外國的例子,這是否説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討論明確:

1、如果沒有持續性,就談不上重複和變化了。

オ2、談音樂和繪畫確是為了談建築,文章倒數第二段裏寫到“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如果沒有了前文的音樂和繪畫,那麼“手卷”和“樂曲”的説法就失去了依託。

3、20個“一根”在語言上就給人以厭煩感,讓人無法接受。也就是説,長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不同的形狀,千篇一律的圓柱才能給人以特殊的感受,長廊需要的是重複,不是變化。

4、這一問題允許各抒己見,不必強求一致。

設計C

オソ淌σ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之後,準確把握文章觀點,然後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從各自熟悉的歌曲(音樂)或建築中找出一些實例來,具體談談對重複和變化的理解。

教師也可以準備一些材料,加入學生的討論中。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案4

[教學目標]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辯證統一”的藝術規律,體會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藝術之美。

二、學習作者舉一反三地説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淺出、明白曉暢的説明語言。

三、培養學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內容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體會作者引入音樂、舞蹈、繪畫藝術來説明建築藝術特點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如何有機統一。

[教學設想]

分汲取、解讀(第一課時)與探討、拓展(第二課時)兩個學習步驟,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有所發現,體會作者廣博的學識,領略中國藝術博大精深之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説明:在於引發學生對作者以及作者的學識深入探討的興趣)

你去過西安、見過西安的城牆嗎?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牆不拆,現在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嗎?

“北京的城牆可以建成環城公園,這將是一個長達3975公里、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立體公園。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納涼遊憩。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於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這段話是著名建築家、本文作者樑思成在50年代對保留北京城牆的`意義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遺產”意識深入人心,人們保護古建築的覺悟越來越高,當年,樑思成為保留中國古建築和北京城牆的奔走呼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是什麼賦予了這位建築學家極富穿越感的遠見卓識呢?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文章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在哪幾段?並試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觀點。

點撥:學習運用關鍵句(體現行文思路的句子)確定文章主要內容,學會從各段的重複性語句中提煉概括作者觀點。

明確:作者觀點——重複與變化的有機統一構成了建築之美,兩者缺一不可。

(可通過關注第1段對“重複與變化”的解題和第2段段尾、第8段過渡段落中反覆出現的“統一”一詞,作出提煉與概括。)

主要內容在第8段到文章結束,舉例談重複與變化統一的審美原則是如何在建築上體現的。

(根據第8段明顯的過渡語句“上面所談的那種重複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築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斷。)

2鋇1段到第7段談的是什麼?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什麼關係?

學生閲讀之後提煉各段內容要點:

第1段是全文的總綱,談的是在有持續性的藝術作品中,重複與變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談在音樂中是通過主題(重複)與變奏(變化),體現重複與變化相統一這一審美原則的。

第4段,談舞蹈也是通過動作的重複和音樂的重複結合,又給以相應的變化,來突出要表現的某種感情和藝術效果。

第5段,談在繪畫的處理上,也可以看到重複與變化的統一。

學生討論之後回答前幾段與文章主要內容的關係,並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作者以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為例,具體闡釋第1段中提出的藝術創作中重複與變化相統一的原則,並由此引出對建築藝術中這一原則的探討。這樣寫,是先用具體可感的實例來闡釋抽象的美學原則,讓讀者很容易理解;從人們熟悉的音樂、舞蹈談起,引入到建築這一人們不很熟悉的藝術門類,讓讀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個認識上的過渡。此外,還打開了視野,讓讀者馳騁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藝術中重複與變化統一的普遍規律。

3弊髡呤僑綰嗡得鶻ㄖ中重複與變化有機統一的原則的?

學生閲讀、討論後明確:

從第8段到最後,作者通過舉我國建築的實例,來具體説明闡釋中心觀點。

具體説,第9段以人民大會堂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宮為例,第12段以頤和園諧趣園為例,第13、14段以頤和園長廊為例,15段舉世界建築史上的建築為例加以説明。

4幣隕俠子有何不同?有無重複之嫌?

討論明確:有詳細、具體舉例,如明清故宮、頤和園長廊;有略舉,如頤和園諧趣園;有概括舉例,如世界建築史上的例子。舉例在重複中有變化,既讓人信服,又不給人以重複累贅之感,是我們在寫説明類的文章中應該學習的。

5蔽惱倫詈笠歡翁傅氖裁?有何意義?

討論明確:此段指出寫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即現實的建築中,存在着重複與變化不能很好統一的問題,給百姓生活帶來不便,或影響美觀,應該引起建築師們的注意。

三、品讀重點語段,具體體悟語言

1弊髡咴謁得饕煤馱俺だ(第13段)時,運用了一大段看似繁複的説明語言,説説這樣寫的效果。(先請學生朗讀此段)

討論發言:20個一連串的“一根”以近乎誇張的“重複”強化了“方”“圓”“八角”“六角”……的所謂“千變萬化”的蕪雜和“荒謬絕倫”,從而生動説明了“重複與變化相統一”的必要。這一段語言啟示我們,説明文並不排斥形象生動的語言,也不排斥以大膽的假設來説理的方式。

2本儷霰疚鈉淥能夠通俗、明白、形象地説明事理的語言。

比喻説理:15段“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

風趣而生活化的説理:16段“即使它們本身各自都很美觀,放在一起就都‘損人’且不‘利己’,‘千變萬化’到令人眼花繚亂”。

3碧柑副疚腦誚峁埂⒂鎇曰蚓倮方面有無體現“重複與變化”的原則。(説明:加深學生對“重複與變化相統一”的理解)

明確:

結構——音樂、舞蹈、繪畫、建築,變化的是不同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相同的是不變的藝術規律;本文通過一次次重複強調了在“千變萬化”的藝術創造中“千篇一律”的藝術規律。

語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過“重複”使用“一根”與設想柱子形狀的“變化”,説明因為沒有了持續性帶來的視覺效果的差異。

舉例——重複中有變化(前面已提到過)。

小結:藉助其他藝術形式循序漸進的解説方式,體現了作者廣闊的視野及深厚的積澱,作者不愧為是學貫中西的學者型建築師;平易樸實、明白曉暢的説明語言,使文章讀起來親切易懂。

第二課時

四、探討與拓展(説明:這個環節是學生活動,在上一課時結束後,事先為學生設計幾個探討與拓展的話題,學生可以分成小組任選一個話題或另立題目,分頭做本課時的彙報準備,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有自己獨到的發現)

1筆躍僖桓鮃帳趺爬嗟睦子,具體談談你對藝術中重複與變化的理解(詩歌、小説、舞台劇、繪畫、雕塑等均可),比如綿延的萬里長城、盧溝橋的石獅子,是否也體現了重複與變化的審美原理?

2痺諼夜各類藝術形式中,美的原則是多種多樣的,有含蓄藴藉之美、形神兼備之美、虛實相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學習課文寫法,結合幾種藝術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較深的一個原則,談談它們之中的相通之處?如“談詩歌、書法與雕塑之間所共同體現出的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

3笨蝸虜樵淖柿希進一步瞭解著名建築師樑思成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國建築史上所做的貢獻。(説明:鼓勵有條件、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檢索、瞭解作品寫作背景和建築學知識,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與把握)

4繃核汲上壬是一位在建築學領域有很高學術成就的大師,同時也具有深厚的國學底藴,其父梁啟超曾在信中向他説過這樣一番話:“……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以及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説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來你學成之後,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我願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微多用點工夫。”學習完此文後,結合你自己的學習體會,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與體悟。

5蓖萍鍪檳

《凝動的音樂》,樑思成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五、學生彙報探討與拓展學習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