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寒風吹徹(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77W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真諦的獨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敍述中使用時空交錯結構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3、品味文章質樸而雋永的語言特色。

  4、領會人生經歷與人生感悟之間的特定關聯。

二、教學重點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嚴酷與無奈以及抵禦寒風吹徹的艱難

三、教學難點

  時空交錯的敍述結構、質樸而意味深長的語言

四、教學總體設想

    

在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感悟類文章中本問可以算是獨樹一幟的,她質樸的語言,交錯的敍述結構,原生態的生命特徵以及卑微生活者的無可奈何,特別是那種貫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儘管第一、第二單元課文都是對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與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以感受為主,讓學生去感受一種不曾經歷的生活與生命的冷峻與嚴酷,讓學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風吹徹中唯一的辦法是支付温暖並獲取温暖。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經過兩個單元的學習,讀了那麼多關於人生關於生活的篇章,現在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的對生活、生命的理解?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對別人的觀點進行總結。

估計答案:

小結:

下面我們來閲讀第十一課,來看看作者對生活對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用十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然後用一句話概括你對這篇文章的看法、評價或者感受。)

(二)學生默讀課文。

(三)課文講解

  1、提問交流:

估計答案:冷、無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沒有希望……

          寫得有些混亂、有些夾雜不清……

簡要評價:

  2、面對無所不在的寒風(寒冷)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

温暖和關愛--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這樣的温暖和關愛?“我”能否對抗這樣的寒冷?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當我在冬天拉着半車柴禾回家是父親那責備的語氣。

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狀態驅散了人們之間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這樣“我”不僅要面對透骨的嚴寒還要面對冷漠和孤獨的煎熬,正如後文講到姑媽孤獨的生存與孤獨的死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此處可適當擴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殘酷

  3、我們常説“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你認為作者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為什麼?

在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的無所不在而且是貫穿一生的寒冷。

分析引到文章的敍述結構:

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

作者以三十歲的“我”展開敍述,敍述自己受到寒風的吹徹,然後回憶十四歲的我在那孤獨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麼未來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過姑媽的經歷,可以説姑媽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馮四》中説的那樣“一個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來便明明白白擺在村裏。當你十五歲或二十歲的時候,那些三十歲、五十歲、七十歲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來;而當你八十歲時,那些四十歲、二十歲、十七歲的人們又演繹着你的全部過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種樣子--比他們更好或更差勁。”

也就是説,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經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

  4、面對寒風吹徹我們能怎麼樣呢?

也許我們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燦爛陽光下,無法體會那遙遠地方艱難的生存處境,也很難理解那種弱小而又卑微的個體在殘酷的生命歷程中不由自主和無可奈何,但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淒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對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對這樣的困頓與孤獨無助,也許我們需要一點温暖,只是,這温暖來自哪裏?那就是我們自己!

  5、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生自己尋找並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圍,肯定有個別人不能像我一樣度過冬天……”

           “我圍抱着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

……

  6、總結:主題、結構、語言

(四)作業:閲讀劉亮程作品。

  推薦作品:《風把人刮歪》、《對一朵花微笑》、《走向蟲子》、《人蓄共居的村莊》、《永遠欠一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