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寒風吹徹教案(蘇教版高三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36W

 《寒風吹徹》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情思生髮之源,體悟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獨特體驗。

2.披文入情,與作者和文本進行精神和藝術的對話,賞析作品意藴,提高審美水平。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悟情思。

教學難點:分析作者對生命的充滿悲情的獨特看法。

教學設想:

1.可以安排兩個課時教學。課前一定要加強預習,考慮到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建議將預習放在課內,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和要點。讓學生預習中提出質疑的問題。

2.第一課時重點解決對本文思想意藴的理解把握,儘量從不同角度發現作品意藴。第二課時就本文的質樸而雋永的語言和時空交錯環環相扣的寫法進行賞析,提高學生分析語言的能力。同時可以對比分析本專題的其他文章,作適當拓展。

第一課時

步驟:

1.導入

著名作家周國平在《直面苦難》中説:“人天生是軟弱的,惟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只有以軟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尋常苦難的人們,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們學習青年作家劉亮程的《寒風吹徹》,看看作家是怎樣看待人生中的“寒風吹徹”的。

2.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簡要説説本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的初步理解。

3.從分析文章題目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問:文章題目是“寒風吹徹”。“寒風”在文中有何含義?“吹徹”在文中又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討論交流後教師可進行總結:這篇散文寫“我”在一天下午圍抱着火爐,烤幾塊饃饃,就一小碟鹹菜,在大雪紛飛中散漫的回憶着過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長曆程中被寒風吹徹,“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風吹徹,“姑媽”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風吹徹,“母親”在年邁衰老中被寒風吹徹。這裏的“寒風”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豐富的內涵,既實指北方自然環境的艱苦惡劣,也虛指人生旅途中的種種磨難,還指在生老病死規律中的脆弱和無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種心境。“吹徹”兩個字含義非常豐富,可從四個層面上分析理解:①時間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風吹徹,作者説他過去被寒風吹徹,現在被寒風吹徹,預示自己和其他人的餘下的歲月也將被寒風吹徹。②空間上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都被寒風吹遍,我們無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風吹得人“痛徹骨髓”,④廣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風吹徹。這樣作者把人生的苦難,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達了出來。

4.教師預設下列問題供學生討論:

作者在文中分別寫了“我”、“路人”、“姑媽”、“母親”分別被寒風吹徹,讓人感受了作者獨特體驗的生命悲歌,你覺得作者是在強調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觀嗎?文中寫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看法?

説明:讓學生緊扣文本進行分析,讓學生看到作者不是僅僅在抒發人生的悲苦之歎,而是處處體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的追尋。不管是圍抱火爐取暖,還是給“路人”温暖的幫助;不管是經常看望姑媽,還是暗下決心經常回來看看母親陪母親説話都能體現。特別是在第16自然段説:“我才三十歲,肯定能走過冬天。”

5.深入探討:

(1)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和體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國古代詩文中都有類似的看法。請同學們聯繫學過的相關詩文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

(2)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進而思考苦難的意義?

(3)討論解決學生質疑的各種問題(主要是指學生對原文中富含哲理性的句子的理解)。

6.小結

這是一篇極富張力(表現力和藴含力)的散文,作者寫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在光線暗淡的屋內圍抱火爐,散漫地回想一些人和事,但它傳遞的內涵卻是某種關於生命的抽象體驗。文章反覆在雙重含義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這些字眼,既是對真實情境的描繪,也藴含了作者對生命冷漠、孤單、脆弱的生命悲歌,還深沉的藴涵着珍愛生命、走出人生冬天的美好願望,這一曲生命苦難的悲歌,讀之讓人覺得震撼和回味,哀而不傷,富有張力。

7.作業:

以“擁抱苦難”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

第二課時

本文的語言非常豐富,第二課時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品讀部分語段,分析作者對冬天、寒風、雪的豐富內涵,提倡學生多元理解。提倡學生質疑,共同研討議論性的句子。分析總結本文的前後照應環環相扣的寫法。分析拓展,對比分析本專題的其他文章。

一、課文理解:讓學生找出文中含義雋永的句子並自己分析交流。

(1)、我靜坐在屋子裏,火爐上烤着幾片饃饃,一小碟鹹菜放在爐旁的木凳上,屋裏光線暗淡。

提示:這幾句寫出了我的生活境況是如此的貧窮與困窘,吃的是幾片饃饃,就的是一小碟鹹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我已經不注意它們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開始降臨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經習慣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來臨,我已經習以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萬物凋零,大地蕭殺,一些生命會相繼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總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雖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經悄然來臨。

(3)、每年下雪之前,都會發現有一兩件顧不上幹完的事而被耽擱一個冬天。

提示:人生總會一些計劃做而沒有做完,每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人生總是會有一些難以彌補的遺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隻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時,總要回憶往事,感悟人生哲理,總結一生切膚的經驗教訓。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場雪,都會懷着莫名的興奮,站在屋檐下觀看好一陣,或光着頭鑽進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讓雪知道世上有我這樣一個人,卻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

提示:我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困難與挫折的力量巨大,總是懷着一種好奇的心情面對困難與挫折,我已變得成熟,我知道儲藏温暖來面對寒風吹徹。

(6)、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温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祕得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温暖節儉地用於此後多年的愛情生活。我的親人們説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温暖全給了你們。

提示:從我被凍壞一條腿以後,我徹底認識了寒冷的厲害,從而也形成了對困難與挫折的深刻認識,一個人去盲目地對付巨大的困難與挫折,其實是作無謂犧牲。一個人要懂得積蓄自己的力量來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對於與自己的終身伴侶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愛去温暖他人。

(7)、許多年後有一股寒風,從我自以為火熱温暖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陣陣襲來時,我才發現穿再厚的棉衣也沒用了。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來臨。

提示:自然之冬,再嚴寒,還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類儲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氣取暖,隨着條件的改善,寒冷越來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對付的。可做為人自身,的確也像大自然一樣,存在一個生命之冬,人總要面臨衰老、死亡,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人是無力迴天的。

(8)、 天快黑時,我裝着半車柴禾回到家裏,父親一見就問我:怎麼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

提示:寒冷與貧窮可怕,不知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比寒冷貧窮更可怕的是自私與冷漠,人與人之間缺少温情,缺少關懷,缺少鼓勵,缺少信任……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嚴酷的精神之冬。父親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顧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顧天氣惡劣,根本不顧我獨自一人去幾十裏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顧我已經凍壞一條腿,還要責備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夠兩天燒火之用。在物質條件極為貧乏之際,即使是父與子之間,温情也蕩然無存。

(9)、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而後整個人生。

提示:困難與挫折,先是從肉體上對人進行摧殘,接着再對人的精神進行摧殘,而後直到摧垮一個人的鬥志,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10)、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説,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極度貧窮的情況下,我們想幫助他人,可是,因為他人的困難巨大,我們想幫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顯得是那樣的無奈。

(11)、每次臨別前,姑媽總要説一句:天熱了讓你媽過來暄暄。

提示:姑媽從內心渴望得到親人的關懷,希望人與人至少親人之間能在精神是多一些關懷。

(12)、姑媽年老多病,她總擔心自己過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間矮土屋裏,抱着火爐,等待春天來臨。

提示: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克服困難與挫折,精神永遠是第一位,姑媽的失敗首先失敗在態度上。

(13)、一個人老的時候,是那麼渴望春天的來臨。儘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徵着幸福、人生中的順境,一種美好的企盼。姑媽和母親等臨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樣,雖然,他們眼前沒有多少幸福時光,可是,他們卻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難與挫折,多一些順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4)、我一直沒有忘記姑媽的這句話,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轉告給母親。母親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親不是一個人在過冬,她有五六個沒長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們度過冬天,不讓一個孩子受冷。她和姑媽一樣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親因為自己要照顧一家老小,要照顧五六個未成年的兒女,雖然我多次提醒母親去和姑媽聊聊天,母親還是難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姑媽,對於姑媽的死,母親是不應負責任的。也許母親多去幾次和姑媽聊天,也許姑媽能夠度過這個冬天。文章中,反覆出現“天熱了讓你媽過來暄暄”這一句,表明作者內心對姑媽的死,內心有些愧疚。

(15)、她説:“你姑媽死掉了。”母親説得那麼平淡,像在説一件跟死亡無關的事情。

提示:人們在存在狀態極差的情況下,已經習慣了孤獨地生存,眼睜睜着親人離去,似乎連痛苦也已經不存在了,表達了作者痛心之情。

(16)、我告訴自己,不管天冷天熱,我們都要常過來和母親坐坐。

母親拉扯大她七個兒女。她老了。我們長高長大的七個兒女,或許能為母親擋住一絲的寒冷。每當兒女們回到家裏,母親都會特別高興,家裏也頓時平添熱鬧的氣氛。

提示:兒女們不僅要給老人物質上的關懷,更重要的是給老人精神上的關懷,一句寒暄、一個禮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會給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於讓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來臨之際,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嚴寒。

(17)、但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温暖備至。

提示:無論如何,不管你的物質條件再優越,不管你的兒女再孝順,生命之冬是走不過去的。

(18)、我圍抱着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餘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

提示:我的親人,他們的生存狀態,現在還沒有完全改變,他們還是孤獨地生存,依然經歷寒風吹徹,他們還需努力,他們還需幫助,他們還需反省,他們才能走過冬天。

二、分析主旨    

(1)、面對無所不在的寒風(寒冷)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

温暖和關愛--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這樣的温暖和關愛?“我”能否對抗這樣的寒冷?          

提示: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當我在冬天拉着半車柴禾回家是父親那責備的語氣。談談你對此的理解?可怕的生存狀態驅散了人們之間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這樣“我”不僅要面對透骨的嚴寒還要面對冷漠和孤獨的煎熬,正如後文講到姑媽孤獨的生存與孤獨的死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此處可適當擴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殘酷

(2)、我們常説“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你認為作者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為什麼?

在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的無所不在而且是貫穿一生的寒冷。分析引到文章的敍述結構: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作者以三十歲的“我”展開敍述,敍述自己受到寒風的吹徹,然後回憶十四歲的我在那孤獨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麼未來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過姑媽的經歷,可以説姑媽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馮四》中説的那樣“一個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來便明明白白擺在村裏。當你十五歲或二十歲的時候,那些三十歲、五十歲、七十歲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來;而當你八十歲時,那些四十歲、二十歲、十七歲的人們又演繹着你的全部過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種樣子--比他們更好或更差勁。”也就是説,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經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

三、面對寒風吹徹我們能怎麼樣呢?

也許我們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燦爛陽光下,無法體會那遙遠地方艱難的生存處境,也很難理解那種弱小而又卑微的個體在殘酷的生命歷程中不由自主和無可奈何,但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淒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對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對這樣的困頓與孤獨無助,也許我們需要一點温暖,只是,這温暖來自哪裏?那就是我們自己!   

哲理語句: 

1、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每個人都可以走出精神的冬天!

2、比貧窮與寒冷更可怕的是自私、孤獨與冷漠。

附:板書設計

“我”在成長曆程中                    時間上:人的一生   人生磨難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  被“寒風吹徹”  空間上:所有地點   脆弱無奈

“姑媽”在等待春天中                  程度上:痛徹骨髓   心寒體驗

“母親”在年邁衰老中                  廣度上:所有的人   生老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