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過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人教版高二選修)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8.18K

 【教學目標】   

 1、學習遊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一、寫作背景:  

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被罷官。至1169年,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遊記《入蜀記》,以記其勝。《過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   

二、解題:  1、小孤山:位於安徽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山高約一百米,方圓一里,被譽為“長江絕島”,素有“海門天柱”、“海門第一關”之稱。相傳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記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於石上。由於山形像一位雲髻高綰的美女,人們又將此山稱為小姑山。小孤山山體獨特,無處不景,無景不奇,“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似懸鐘,北看嘯天龍”。千百年來,以其秀、奇、險、獨而著稱。主要勝景有:“龍耳洞”“先月樓”“彌陀閣”“天妃殿”“半邊塔”“界潮祠”“梳粧亭”“御詩碑”等。關於小姑山和彭浪磯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比較浪漫的説法:民間傳説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於是投江殉情,死後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於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於江邊,即“澎浪磯”,亦名“彭郎磯”。          

2、大孤山:在鄱陽湖上,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説此名為玉女大姑在雲中落下的繡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三、基礎知識積累                                 

1、下列讀音有錯的一項是

A、有俊鶻摶水禽(tuán ) B、葭葦(jiā ) C、潦縮(liáo ) D、岸如赬(chēng )

2、下列各項註解有誤的一項是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麗的事物,這裏指英俊的女子。

B、傑然特起:嵬巍宏偉地拔地而起。

C、舟中販子莫漫狂。販子:販貨的行商。

D、渺彌:形容水勢浩淼,廣大無邊。

3、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東坡師長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 B、若稍飾以樓觀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 D、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

4、解釋下列詞的意義和用法

A、然(1)傑然特起  (2)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3)實不然也  (4)碧峯巉然孤起

B、 以(1)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2)復以小艇遊廟中

(3)若稍飾以樓觀亭榭  (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之(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數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歸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蟲又何知

D、而(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歸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5)而母立於茲

5、指出下列詞類活用現象

(1)晚泊沙夾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東南去  (4)上幹雲霄

6、翻譯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傑起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

(2)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峯巉然孤起,上幹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山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

(4)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湧,蓋以此得名也。

(5)大孤狀類西樑,雖不行擬小姑之俊美,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污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

(7)南江則極清澄,合處如引繩,不相亂。

參考答案  1、C 2、C 3、B4、然(……的樣子;但是;這樣;……的樣子)以(用;用;用;並且;由於)之(的;它;語音助詞,無義;無義;這)而(結束;表順接;表並列;錶轉折;你、你的)5、(1)晚:名作狀(2)壁:象牆壁一樣,名作狀(3)東南:向東南邊,名作狀(4)上:向上,名作狀

6、翻譯  (1)又有一塊巨石,與狼煙磯不相連。嵬巍宏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象寶石鑲嵌的屏風。(2)從幾十裏外看去,小孤山葱翠的山峯高屹立立着,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俊美,冬天,夏季,好天,雨天,姿態轉變萬千,確實是自然界景象最美好的地方。(3)剛到山門口站着,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偏向飛去,特別壯觀。(4)船過澎浪磯,縱然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5)大孤山的樣子象西梁山,固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俊美,但是小孤山的左右,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方圓倒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異景呀!(6)(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污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清澄,過一個晚上能力喝。(7)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象用準繩分別過一樣,不相混同。

四、文本探究

(一)分段探究

1、本段寫何處之景?作者給我們介紹烽火磯戍守情況有何作用?  

       烽火磯;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遊具有思想深度。  

2、勾畫出本段寫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磯怎樣的特點?  高峻、怪奇等特點。  

3、本段寫景採用怎樣的順序?這種寫法有何作用?

    先寫遠視所見,只不過覺得烽火磯“突兀”罷了,除此之外別無佳處。再寫近觀,近觀之景則異彩紛呈。這種寫法使人的認識一步步真正認識到烽火磯的佳妙之處,而且能收到曲徑通幽的藝術表達效果。  

4、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説明了什麼?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5、勾畫本段景色描寫的語句,説説本段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寫的重點對象是什麼?突出了各自什麼特點?  

    烽火磯至沙夾一段所見。小孤山和澎浪磯。  小孤山峭拔秀麗,澎浪磯浪大等特點。  

 6、文章是怎樣表現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的?採用的是什麼寫景順序?   

    運用對比手法。將金山、焦山、落星山這些天下名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又用它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這一特點;用山上有樓觀亭榭的金山與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對比,襯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更是為了説明小孤山若是以“樓觀亭榭”稍加裝飾,則會“高出金山上矣”。  由遠及近。  

7、引用李白的詩句是為了説明什麼?  彭蠡口江面的寬闊,四望無際。  

8、該段寫景是寫哪一路段的景緻?重點落在哪裏?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見。重點寫大孤山的景色。  

9、那麼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表現大孤山這一特點的?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分明。先用西梁山類比,使人通過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狀,然後與小孤山相對比,從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二)綜合探究

1、本文作為一篇遊記,本文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麼? 

主要內容:①記過烽火磯的所見,突出山之“怪奇”。②寫過澎浪磯、小孤山所見之景,突出“峭拔秀麗”,且移步換景,由遠及近。③記八月二日所見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分明。④結尾處交代六日行程,顯現日記體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過描寫所見的景物特色,表達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愛國忠君之情。   

2、本文寫了很多景點,作者是怎樣將各個景點聯繫在一起的?   

由於景點太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徵,也可能會失之分散,給人一種凌亂之感。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繫。  

①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髮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  

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  

②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繫。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繫,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的長江山水圖  

③在寫景的過程中,作者善於改變觀察角度和觀察點來進行描繪,將一幅幅立體可感的長江山水圖展現在讀者面前。如寫烽火磯時,有舟中的遠望;有拋江過其下的近觀,又有一石“傑然特起”的特定鏡頭。寫小孤山亦有“自數十里望之”的遠望;“愈近愈秀”的近觀;“冬晴夏雨”不同季節的變化;特別是對小孤山的描寫,觀察角度和觀察點的靈活多變,充分地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3、作者是怎樣融情入景,顯露自己的心境的?   

A、寫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山有萬狀,石有萬種,作者偏偏只寫“不附山,傑然特起”之石呢?我們自然會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擠、打擊,仍不改恢復之志的詩人的孤傲情懷。 B、泊沙夾,遊小孤山中廟宇,“徙倚久之而歸”。   

“徙倚久之”,絕不僅僅只是想多看幾眼風景,更是表達了面對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複雜心緒。C、寫“俊鶻摶水禽”。 這本是自然的一種生存現象,算不上是怪異景色,而作者卻將其作為一景寫入其中,並歎“甚可壯也”,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所感歎的不僅僅是“俊鶻摶水禽”吧?聯繫陸游的抱負理想及前半生的經歷,我們可以聯想到詩人此時多麼希望南宋的將士個個像俊鶻,希望南宋對金的鬥爭像俊鶻摶水禽一樣威武雄壯,動人心魄。   

D、江水清濁分明,“合處如引繩,不要亂”。 作者在文中寫江水清濁,隱喻主戰和主和兩派的勢不兩立。   

4、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蹟的過程中,隨時融合抒情和議論,並將有關的傳聞軼事、  

前人詩句都信手捏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遊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了詩的靈氣,文的雅緻,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澱,詩文傳説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五、閲讀文後賞析文章,重點品味最後一段。

  【附】譯文:八月一日,(船)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設置了很多(報警的)烽火台,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峯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後,(我)走過山下,(看到)巖石鑲嵌在洞穴裏,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象寶石鑲嵌的屏風。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裏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説的“幸有舟楫遲,得遲所歷妙”。經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 

小孤山屬於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從幾十裏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峯高高聳立着,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台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着“惠濟”二字,(裏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迴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着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傳説的人説小孤山的廟裏有彭郎像,澎浪磯廟裏有小姑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時隱時現。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峯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着,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説,山上棲息着很多老鷹。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雲湧,(於是)急忙繫上攬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樣子象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象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慄裏,都屬於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岸上的土是紅色的,象牆一樣起直立着,東坡先生所説的“舟人指點岸如赬”,説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