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遊褒禪山記》(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2W

教案提供者:張含光

《遊褒禪山記》(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文知識及詞類活用現象。

    2、學習即事明理,敍議結合,前後緊密關聯的寫作方法。

    3、理解“盡志而為”、“深思慎取”的道理。

    4、熟練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文知識及詞類活用現象。

2、文中記敍和議論的呼應關係。

3、理解“盡志而為”、“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敍議結合的巧妙過渡。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誦讀熟悉課文,理解課文。

2、點撥法,通過抓住關鍵詞,來全文構思之妙。

3、先學後教法,通過學生的先學,確定教的內容及策略。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課前預習:

1、利用早讀熟讀課文。

2、瞭解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知識。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生自主疏通文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

1、學生讀課文。

2、教師從字音、斷句、語氣等方面進行指導。

二、課堂學習目標

   1、讀準字音。

   2、寫會陌生字。

   3、掌握文言詞彙。

   4、歸納詞類活用。

   5、辨認文言句式。

   6、翻譯課文。

三、課堂達標學習

(1)學生自主疏通課文

1、看課文註釋。

2、查閲工具書

3、弄清並理解文言知識

(2)學生相互交流,解決疑難知識點

(3)教師幫助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四、達標訓練

完成《三維設計》“基礎自主落實”部分的練習。

五、作業

1、識記文言知識

2、熟讀課文,熟悉內容。

課前預習:

     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賞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診斷

(見課後練習第一題)

二、課堂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論證結構

2、探究課文思想啟示

三、達標學習

(一)、分析課文

1、賞讀第一段

(1)作者遊褒禪山,介紹褒禪山的由來引出慧空禪院,又引出要遊華山洞,可寫那些僕碑以及僕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無,好象作者的閒筆,是不是因該刪去呢?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鑽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3)引領學生背誦這一段。

本段背誦思路: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僕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2、賞析課文

(1)、二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明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有那些對比: 

①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記遊者甚眾”與後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 

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作者遊洞後出來後的心情怎樣?“後悔”為什麼後悔?

明確:因為餘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實意在説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遊,為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3)、指導背誦: 

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遊洞經過; 

第二層(“蓋餘所至”至段末)追記後洞中所見並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記遊甚眾)→後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追記洞中所見(蓋餘所至……又加少矣”) →追記自身,伏“悔”字(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 →以“悔”結束記遊(既其出……遊之樂也”) 

3、賞析課文第三段

(1)本段着重寫了什麼?

明確:寫遊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説的“有歎”。

(2)這段議論是怎樣引出的?

 明確:在前文記敍的基礎上,這裏用一個“歎”字與前文“悔”字相呼應,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聯繫到遊動的事,很自然引出議論,語句精闢,富有啟發性。

(3)這一段可分為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説的道理如何評價?

明確:五層意思:

     第一層:用一“歎”字緊承上文,領全段。

     第二層: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第三層: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

      第四層: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繫。

      第五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到達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

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裏大家受到了什麼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4、賞析第四段

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抒發出來的?

明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的頭腦認真辨析思考,然後謹慎地吸取其中真理的部分,揚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僕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

根據前後銜接背誦課文。

5、賞讀第五段

 (1)、指明朗讀,並思考這一段與前面幾段有什麼關係?

明確:這一段是補敍,交代同遊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並署名。

(2)、提問:同遊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裏,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3)、全體同學齊讀三、四、五自然段。

提問:這篇文章以因事見理、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入手,請找出幾個照應的例子。學生自己找,教師點撥即可。

(二)、整體賞讀課文

 1、全文思路詳解

問題討論。本文的記敍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繫的? 

(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後呼應;③遊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繫這三方面思考) 

明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後一句“不得極夫遊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於是餘有歎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後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後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遊者眾”和“其下平曠……記遊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遊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 “僕碑”和“有碑僕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敍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敍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遊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此課文是很嚴謹的遞進結構的説理文,也是寫好敍議結合文章或一事一議文章的典範文章,我們應仔細揣摩,在平時加以運用。

討論文章的寫作特色

討論、歸納、,學生補充,教師訂正。

明確:(!)因事見理、敍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照應自然,結構嚴謹。

言簡意賅,主題深遠。

四、本文學習心得爭鳴

提示:學生可從文言知識的積累、作者的治學精神、為人做事、欣賞美好河山等角度展開爭鳴,教師適時點撥即可,不可強加言論。

五、課堂練習

完成《課內閲讀》練習。

六、全文小結

《遊褒禪山記》是一篇遊記體的論文,闡述了兩個觀點,一是“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必須“盡吾志”以赴;一是古書不存,學者研究學問必須“深思而慎取”。文章以遊山為喻説明無論治學、立業都必須有堅強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意志不堅,淺嘗輒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七、作業

  1、熟背全文。

  2、完成《三維設計》練習。

 

張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