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我與地壇》説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42W

 分析課文

《我與地壇》説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1)該課在單元教學中的地位和意義。《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在前兩課的教學中,我已經圍繞單元重點教給了學生一些基本的鑑賞方法,那麼在這一課裏,我將重點培養學生自己動腦動手鑑賞散文的能力。

(2)《我與地壇》的特點和價值。《我與地壇》原文一共七部分,近13000字,是作者對過去十幾年的回憶和自省,它不是一篇通常意義上的寫景狀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於身體的殘疾而對人生對產生的獨特感悟,在文壇上影響很大。本文節選前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以及獲得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以及自己讀懂母愛後追悔莫及的心情。

這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字裏行間包含了作者對生死對人生深刻的思考,語言沉靜、深沉而耐人詢問。因此,學習本課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教學目標

一、感受史鐵生散文的特色,揣摩懇切、深沉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體驗作者內心深處的痛苦及對母親的理解和痛悔。  

三、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生命與親情教育的滲透。

設計理由:目標的第一、二條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史鐵生主要成就在小説上,但其散文也十分精彩,學習本課,不僅僅要品味語言賞析手法,還要學以致用,借鑑到日常寫作中,這是語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時,我想,教材的編者將這篇文章收入教材,也不一定只是因為文本方面的特點,更多的還有史鐵生作為一個殘疾作家,其思想和靈魂中有許多光輝點,對當代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價值。所以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兼顧其思想價值,特設計了第三條。

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生命求索中的意義

教學難點

1、 理解沉寂的地壇為什麼能使作者從悲觀輕生的狀態中走出來並有所感悟。

2、 理解母親給予作者了哪些人生的啟發,以及掌握細節描寫在人物刻畫中的意義。

設計理由:這是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學生最容易出現障礙的地方。教師必須在學生閲讀時給予必要的啟示和指導,才能使之弄清楚。

教學方法

學生:獨立閲讀,獨立思考,獨立討論,獨立總結。

教師:組織、提示和補充。

設計理由:這樣做是因為本課為自讀課,同時也是實踐新課標的需要,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能力的需要。

教學方式

課堂講授和多媒體輔助,以及分發閲讀材料。

設計理由

要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僅僅依靠課本上的7000字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在課前印發相關的閲讀材料,或者使用投影儀將有關文本投到屏幕上,這樣可以在有限的課堂上增加容量,另外還有必要利用多媒體播放聲音材料,這樣可以為學生理解課文創造一個氛圍。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導入課文

陶淵明為自己寫過《五柳先生傳》,下面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為自己寫的簡介:史鐵生,一九五一年生於北京。七歲上小學,十三歲上中學,初中二年未盡文化革命開始,自此與上學無緣。十八歲時上山下鄉運動展開,自願去陝北農村插隊,種一年地,喂兩年牛,衣既不豐食且難足,與農民過一樣的日子,才見了一個全面的中國。三年後雙腿癱瘓,轉回北京;住院一年有半,治療結束之時即輪椅生涯開始之日。身殘志且不堅,幾度盼念死神,幸有親人好友愛護備至,又得幽默大師卓別林指點迷律,方信死是一件最不必急於成的事。二十三歲到一家街道工廠做臨時工,七年。工餘自學英語,但口譯、筆譯均告無門,徹底忘光。又學畫彩蛋,終非興趣所在,半途而廢。然後想起了寫作。據説不能四處去深入生活者,操此行當無異自取滅亡,雖心中憂恐,一時也就不顧。莽莽撞撞走上寫作這條路,算來已近載,雖時感力不從心,但“上賊船容易不賊船難”,況且於生命之河上漂泊,好歹總是要有條船。三十歲上舊病殃及雙腎,不能勝任街道工廠的工作,謝職回家。一九七九年後相繼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説與散文發表。一九九八年終致尿毒症,隔日“透析”至今。“透析”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和散文集《記憶與印象》出版。作品多次獲獎。現為北京作協合同製作家。

設計理由 :(1)採用史鐵生自選集上自我介紹的文字,這樣既算作導入,也是很好的作者簡介。(2)這段文字寫得頗幽默,可見作者對待命運的從容,有助於學生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另外,可適當補充史鐵生身殘志堅的材料,例如:史鐵生説: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由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

2、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瞭解全文內容並處理生字詞。

3、由學生默讀第一部分,並思考下面的問題

(1)地壇在作者心中有什麼樣的位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2)文中有幾處景物描寫,各有什麼特點?

(3)作者從地壇獲得了哪些生命感悟,地壇為什麼能改變作者的人生態度?

授課説明 :請學生主動討論答案,教師適當點撥和總結。這是本課時授課重點,要引導學生從作者的景物描寫中發現改變他人生態度的東西。

4、思考與拓展

同學們現在回憶一下,我們熟悉的人物中,有沒有和史鐵生的命運相似的人,請將其故事大致講述一下。並總結他們有什麼共同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補充説明:人物例如張海迪,霍金,貝多芬,海倫,桑蘭等。有必要的話,可以講一下張海迪的《輪椅間的對話》。

設計理由:

任何人想突然面對苦難時,都難免一時消沉,但可貴的是有人能從絕望中掙扎起來,重新面對生活,甚至活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史鐵生他們。現在的學生生活優越沒有經歷過挫折和磨難,對苦難的理解相對較少,適當的例子,會使他們從這些人物身上受到啟發,在面對人生的風雨時,能從容淡定。

史鐵生之所以能最終走出困境,不僅因為有母愛的默默支撐,還有地壇給作者提供了一個安靜的沉思的環境,可以使其慢慢療傷。而我們現代人在快節奏的喧囂生活中,心靈疲憊至極,恰恰需要像史鐵生一樣尋一個幽靜的環境給自己一個自省反思的機會。而且,生命唯有思考才會豐富多彩才會有滋有味。可以在授課時談談思考對於心理健康的意義。

第二課時

1、導入

首先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母親》,使學生沉浸在感恩母愛的氛圍中。

2、讓學生帶着聽歌而來的強烈情感默讀第二部分,並思考下面的問題。

(1)母親去世前與去世後,作者的思想發生了哪些變化,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2)第二部分有哪幾處對母親的描寫,請找出來。

(3)作者對母親的描寫屬於細節描寫,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能不能舉例説明。

授課説明: 這是本課時重點,可以找幾位學生回答,並討論總結答案。

設計理由

(1)關於第一個問題的設計:世間有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恰好可以以這句話來理解作者失去母親的痛悔心情。人們總是在擁有時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要追悔,所以在課堂上可以配合學校的感恩教育,談談感恩和回報的問題。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不懂得忍讓不曉得感恩,即使有知道感恩的也總想着以後有錢了,事業有成了再回報,殊不知,時不待人,而且父母親人所需要的也不完全是物質,更是點滴的寬慰。我們應該從小事從平日做起。

(2)關於第二、第三個問題的設計:細節描寫可以使人物更真實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

在講解細節描寫時,可以將《母親》的歌詞展示出來,請學生欣賞其中的細節描寫。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  你愛吃的(那)三鮮餡有人(他)給你包  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  啊,這個人就是娘  啊,這個人就是媽  這個人給了我生命 給我一個家  啊,不管你走多遠  無論你在幹啥  到什麼時候也離不開  咱的媽

你身在(那)他鄉住有人在牽掛  你回到(那)家裏邊有人沏熱茶  你躺在(那)病牀上有人(他)掉眼淚  你露出(那)笑容時有人樂開花  啊,不管你多富有  無論你官多大  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  咱的媽。  

3、閲讀課前分發的材料《合歡樹》《秋天的懷念》請學生進一步體會母愛的偉大和賞析其中的細節描寫。

作業佈置

1、 獨立處理課後作業,可參考有關資料。

2、 分發閲讀材料《我與地壇》另外的五部分,供學生課外閲讀,並向學生推薦史鐵生作品。

板書設計

 我--地壇(物)--給予啟示--重新產生希望

 我--母親(人)--理解和悔恨--變得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