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寬容序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62W

自讀要求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快速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思想、觀點,明確課文中心意思。

2.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一定的闡發、評價和質疑,並能理解故事中“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的象徵意義和“守舊老人”這兩個形象的典型意義。

學習重點

1.指導學生琢磨、領悟課文中藴涵豐富哲理的語句的含義。

2.明確本文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並能從中受到啟發,從而借鑑、吸收。

導入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則禪宗的知名公案:古代一個禪院裏的老禪師,有一天晚上,他到院子裏散步,發現牆角那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牆出去溜達了。這位老禪師便走過去,把椅子移開,自己就地蹲着。過一會兒,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牆,踩着老和尚的背跳進院子。小和尚看到自己剛剛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師,便驚惶失措,張口結舌。這時,老禪師並沒有厲聲責備,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説:“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裳。”這位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自己不陷於氣急敗壞,小和尚也因為老師給了他冷靜地反省的空間,而漸漸醒悟。由此可見,寬容是人類性情的空間。懂得寬容別人的人,自己的性情就有了轉折的餘地。

美國作家亨德里克房龍在其著作《寬容》中説到:寬容這個詞從來就是一個奢侈品,購買它的人只會是智力非常發達的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房龍的《<寬容>序言》

作者簡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出生於荷蘭鹿特丹,1903年開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早年混跡社會,作過教師、編輯、記者和播音員等等。他於1921年出版了《人類的故事》一書,從此飲譽世界,一生出版了30餘種書籍,以人文主義的立場,通俗易懂,俏皮睿智的文風,將人類個方面的歷史幾乎全部都複述了一遍,他的絕大部分著作均是風靡世界的暢銷書,歷經一個世紀仍不失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房龍本人更是多才多藝,他精通十種文字,善拉小提琴,他還為自己的絕大多數著作配畫了許多稚拙可愛的插圖。

自讀點撥

1.背景介紹與課文中心意思

《寬容》是美國作家亨德里克房龍寫的一本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作者以深厚的人文關照及倡導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類為尋求思想的權利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人類思想解放史。藉助於房龍極其著名的“寬容”之眼,讓我們重新發現和更深入地認識幾千年來政治、宗教、文化、社會的曲折發展歷史和人類尋求自身解放的漫長曆程。

《寬容》也是一本很能體現作者寫作風格的書,在這本書裏,作者用生動的文筆講述着人類思想發展史,他積極倡導思想自由,讚美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壓新思想的行為舉動。

而在《<寬容>序言》這篇文章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給讀者講述了一個“創新”與“守舊”兩大勢力鬥爭的故事,並通過對“無知山谷”村民們生活狀態的描寫和“先驅者”、“守舊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寬容》一書的精髓:人類思想要健康發展,人類社會要文明進步,人類必須具有能接受異己意見的寬容的胸懷。

2. 課文分析

這篇序言用散文詩的形式,用藴涵豐富哲理的語言,憑藉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講述一個寓意深長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漫遊者”(即後來的先驅者),他不滿足於“無知山谷”的生活狀態,冒險去尋求新的生活,最後受到了“守舊老人”的處罰被村民們殺死。

文章在形式上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散文詩的形式講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間都用“*”隔開,而各部分之間又都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可用以下小標題表示:①無知山谷;②孤獨漫遊者;③理想家園;④悲劇發生;⑤災難降臨;⑥可怕的冬天;⑦投奔新世界;⑧重建新家園;⑨紀念先驅者。

3.課堂小結

在寫作上,這篇文章有以下三個地方值得借鑑和吸收。

⑴整篇序言中作者沒有提到一次“寬容”,但處處都在寫寬容,《寬容》的精髓,這種用生動形象的講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道理的寫法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力以及在構思上的別具匠心和在表現手法上的大膽創新。

⑵在語言表達上,這篇文章語言如詩,含義雋永。

①,本文第一部分和結尾都出現了一句話:“在寧靜的無知山谷裏,人們過着幸福的生活。”之後在第八部分結尾作者又寫道“人們又過着幸福的生活”。大家請想一想,“寧靜”是一種什麼狀態?而在文中又是什麼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結尾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種幸福,為什麼?(“寧靜”本是指環境、心情安靜,在這裏是指無知山谷裏村民們的那種封閉、守舊的生活狀態。前後的“幸福”不是一種幸福,前面的是指村民們安於“飲畢牲口,灌滿木桶,便心滿意足地坐下來,盡享天倫之樂”的生活現狀。這是現狀對於愚昧落後的村民來説是幸福的,但不是真正的幸福。後面的“幸福”才是真正地幸福,那是用先驅者的生命換來的,在物質和精神上都讓人感到真正滿足的一種生活。)

②,在無知山谷裏的村民們既然過着“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和睦相處”,為什麼“恐懼總是陪伴着人們”呢?(寧靜、幸福是表面的。人們一方面懷疑祖先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和懲罰,所以恐懼。)

③,“人們舉起了沉重的石塊。/人們殺死了這個漫遊者。”作者為什麼要寫人們殺死了漫遊者,而不寫守舊老人呢?(突出人們在守舊勢力的統治下的愚昧,又通過這種愚昧來反襯守舊勢力的強大,同時加深了悲劇的效果。)

④,“對這件事我們的確很內疚,不過,假如當時我們知道的話,當然就……”。人們想説什麼?作者為什麼不讓他們説出來?(想説“不會殺死他了”。悲劇已經發生,説後悔的話又有什麼用呢?重要的不是後悔、內疚,而是將來不要再後悔、內疚,這句話有揭示全文中心的作用。 )

⑶富有哲理也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深邃破敗的溪谷”、“緩緩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徵意義。下面,我想讓同學們回答一下這幾個問題:

首先,哪為同學能告訴我,山谷為什麼是“無知”的?(因為它封閉、古老,象徵着保守不開放。)

其次,誰能再告訴我,小溪又為什麼是“知識的”?(因為在無知山谷中只有小溪保持着與外界的聯繫,它是流動的,象徵着創新與開放。)

第三,溪谷的“深邃破敗”又是指什麼?(溪谷有前年的歷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隨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沖刷得一天一天走向了衰敗。)

最後,還有一個容易忽視的象徵,就是“緩緩地流着”,誰知道,這是指什麼?(新生事物在興起之前總是比較弱小的,尤其是面對着強大的保守勢力,所以只能“緩緩地流着”。)

結尾

因為這是一篇課文自讀課文,我們就簡單講到這裏。最後,讓我們用這篇序言的最後一句話作為這節課的結尾:“這樣的故事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不過將來(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再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