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秋思》的優秀教案(精選10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秋思》的優秀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秋思》的優秀教案(精選10篇)

《秋思》的優秀教案 1

教學目標:

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呤誦詩句。

2、通過多種途徑,感知詩句的大意,並能講述詩句的大意。

3、通過想像畫面,感悟詩人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有感情地呤誦詩句。

2、通過想像畫面,感悟詩人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教學難點:

3、通過想像畫面,感悟詩人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課前準備:

課文的教學插圖,古詩的配樂,蒐集拓展的思鄉古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回顧導入。

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思鄉的詩句?

2、揭題,板書題目。

3、釋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大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反饋。(特別是“重”。)

2、自由讀古詩,把詩句讀通順→點名讀、齊讀以作反饋。

3、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出節奏→點名讀以作反饋。

4、教師範讀,學生讀,強化知識。

5、引導學生回顧以往讀懂古詩的方法,進行詩意的理解。(小組合作學習,小組長彙報學習結果。)

三、展開想像,品讀詩情。

四、整體感受,領悟詩情。

配樂讀詩,邊讀邊感受詩情。

五、拓展。

學生交流各自蒐集的古詩,師作補充。

《秋思》的優秀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夠有感情地吟誦詞作,讀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作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吟誦品讀詞作,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由《岳陽樓記》最後一段朗讀導入:

一篇《岳陽樓記》感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讓我們瞭解了范仲淹作為政治家的憂國憂思。其實他還是一名武將,曾駐守邊塞多年,今天我們通過《漁家傲·秋思》這首詞來領略一下他的邊塞情懷。(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二、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介紹:

2、背景簡介:

3、釋題:

“漁家傲”是什麼?

“秋思”這一題目提示了什麼信息?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字音

2、説説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四、小組合作,提出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衡陽雁去無留意”這句詩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歸無計”是什麼意思?

五、全班討論,解決疑問

六、有感情地品讀詩歌

今天咱們重新認識了范仲淹。在蒼涼悲壯的情境裏,作者用短短几句詞寫出了自己和許多的將士們思鄉又憂國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彷彿就在眼前,讓我們也彷彿置身於邊塞的蕭索中感受着將士們悲涼的心情,這就是詩詞文化的魅力。

七、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禦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九、課堂練習

《秋思》的優秀教案 3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藴含的節奏美,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並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説,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愁的詩歌,教學中我儘量在教學中採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出來的節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的遊子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説“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而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仍不得不想到這篇作品《天淨沙 秋思》。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二、解題

“曲”是一種合樂歌唱的詩歌形式。元曲繼唐詩宋詞後興起, 是元代的新詩體。“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雜劇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存《東籬樂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學生齊讀,讀文本

2、 教師配樂朗讀

2、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讀出感情: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學生合作探究

賞景品情

1、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説説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齊聲朗讀並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讓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着“情”來寫,古人説:“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作業

背誦並默寫本首小令

抄寫重點字詞、詞意

將這首小令改寫成一首現代散文

《秋思》的優秀教案 4

教學目標:

1、深入瞭解這幾首詩的作者,知人論世,從而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處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處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給你們兩個關鍵詞,秋天、遊子,你們會想到什麼?好,同學們大都想到了悲涼的心境,那麼古代的文人墨客在異國他鄉看到秋景時的大多心情如何,在這種心情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些詩人,走進他們的詩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們首先探討的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二、瞭解作者

馬致遠(1250—1324),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被尊稱為“曲狀元”,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着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這首元曲,把握節奏。

2、聽錄音,學生跟讀,感受意境。

3、學生齊讀,進一步走近這首元曲。

四、曲徑通幽,深入探討

1、找一名同學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這首元曲所描繪的畫面,可以適當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讀這首詩,思考:在這首元曲中,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你認為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詞語體現了作者的這種情感?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

3、明確意象的概念:所謂"意象"簡單説來,可以説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

4、作者悲秋思鄉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着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秋思》的優秀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於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 ,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願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鬆放鬆。(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麼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遊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説到馬致遠,就説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我們説説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説説“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説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説,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説説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為開頭,説説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説“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j)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麼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説,“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悽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五、小結:

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思鄉之悲,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閲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

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

2、從畫面感受意境;

六、作業:

1.練習冊 2.課後練習題

《秋思》的優秀教案 6

教學目標:

1.會讀寫 1 個生字(洛);能正確讀“意萬重”的“重”字; 能正確理解並記住“見秋風”、“意萬重”、“復恐”、“行人”、 “開封”的意思。

2.能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正確説出詩句的意思,並記住“洛陽 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意思。

3.能背誦《秋思》,並默寫出來。 4.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古詩詞的韻律 美,語言美。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理解每句詩,有感情地朗誦《秋思》,通過背誦、默 寫積累詩詞語言。

教學難點:

能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

課前預習:

自由讀一遍《秋思》。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泊船瓜洲》,這一節課呢,我 們接着學習第二首古詩《秋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同學們一起朗讀 1 遍《秋思》。(若發現學生有哪個字讀不 準,要及時糾正。提示多音字“重”)

2.解題。 師:同學們,“秋思”的“思”是什麼意思呢? 生: 師:對,“思”是“思念”的意思,那“秋思”就是——秋天的 思念。那麼作者在秋天思念什麼?(板書“思:思念”,要求學生記 下來。)你們認識作者張籍嗎?(PPT 展示,讀一遍) 好,那麼,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麼呢?下面,我們就跟隨作者 一起來到洛陽城。好,大家一起讀《秋思》。

3.自學古詩,讓學生根據註釋理解詩意。

PPT 展示

自學要求

1.讀古詩;

2.藉助註釋理解詩句意思;

3.小組討論,派代表彙報。

師:有哪位同學可以説説前兩句詩句的`意思嗎?

師:嗯,這位同學理解得很正確。(PPT 展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並要求學生讀 1 遍詩的意思,並抄在課本上。) 那“見秋風”是什麼意思,同學們知道嗎?

師:“見秋風”不是看見秋風,秋風是看不見的,但秋風是可以 感覺到的。所以, “見秋風”是“秋風初起”的意思。 (PPT 展示“見 秋風”的意思並要求學生記下來。)

師:那“意萬重”是什麼意思?

生: 師:對,“意萬重”的意思註釋裏面有。同學們,咱再一起讀 1 遍第一、二句詩和它的意思。

師:接下來,同學們一起讀一下第三、四句詩,好嗎?

師:同學們知道“復恐”是什麼意思嗎?(板書:“復恐:又害 怕。”)

師: 同學們理解後兩句詩是什麼意思嗎?四人小組交流合作解決 詩句意思。

生: 師:哪位同學可以説説自己的理解?(等學生説完,再 PPT 展示 後兩句詩意,讓學生齊讀一遍詩意。) 師:嗯,對。就是這個意思。

4.同學們真棒,都理解了這兩句詩的意思。到底他們“説不盡” 的是什麼呢?同學們想一下詩人與行人之間會説什麼呢, 四人小組進 行角色扮演。前後桌交流之後,我們請其中一、兩組同學作為代表扮 演給我們看。

5.詩句的意思我們已經懂了, 那麼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麼呢? (PPT 展示: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三、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1.首先,整首詩讀 1 遍。

2.再試着兩句兩句地背誦,然後是整首背誦。(先要求同學互 相背誦,再讓全班一起背誦。)

四、佈置作業

抄寫2遍《秋思》,熟背並要求第二天默寫《秋思》。

板書設計:

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的優秀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註釋、課後練習、插圖,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的旅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過程與方法:

藉助註釋、課後練習、插圖,聯繫生活實際,通過反覆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反覆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有感情地反覆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再現意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上新課前,我想背一首詩大家聽,請大家思考:這是誰的哪一首詩,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背誦,指名答:這是李白的《靜夜思》,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是啊,在李白眼中鄉愁是那皎潔的明月,他借明月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那在唐代詩人張籍的眼中,秋風又帶給他怎樣的情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的《秋思》,點課件播放《秋思》錄音。(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問:誰來説説秋思是什麼意思?(秋天的思念)那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麼呢?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1、師: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先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生自由讀詩。

3、指名讀詩,評讀。

師: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還有誰也想來試一試。生讀。 真棒!老師聽出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奏。 (講解字音)

4、生再讀,學生評價。師:很好,來咱們全班一起讀《秋思》。

師:這首詩同學們都讀得字正腔圓了。真不錯。可單單會讀還不夠,還要理解詩句的意思。下面請同學們自學這首詩,大家可以藉助書中的註釋來理解,試着説説每句詩的意思。

5師:誰能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麼?

請代表發言。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情。

師:真厲害知道這麼多。

師:是啊,作者看見秋風颳起就想家了。出示課件:洛陽城裏見秋風。

師:可是秋風看得見嗎?(見?)

生:看不見。師:那作者為什麼説看見秋風了?他是在騙我們嗎?那他到底看見了什麼?

生:是葉子飄落、草黃了、燕子往南飛……

師:是呀,焜黃華葉衰,秋天是衰敗的季節,同時又是感傷的季節,落葉歸根了,大雁南飛了,而張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風中,望着家鄉的.方向闇然神傷,他也想家了啊。板書:思鄉。他會想起家裏的哪些親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儘管如此思念他們,可張籍卻看不到他們,我們來了解一下張籍:點擊出現張籍的資料,指名讀。

師: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風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他縱有千言萬語又該如何告訴自己的親人呢?

生:寫家書。

師:對,他決定寫一封家書。出示幻燈片:看,張籍坐在桌前準備寫家書了,可他遲遲沒有動筆?他到底在想什麼?哪個詞字寫出了他此時的心情?(板書:意萬重)

師:意萬重是什麼意思?(形容思緒萬千)。

你來讀出他此時的心情吧?(有幾點想法)再讀(有幾十種想法)再讀(真是思緒萬千啊)齊讀: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會在信中説些什麼呢?來,哪個小張籍願意把你的思念説給大家聽。

可以引導一下:對父母説些什麼?對孩子説些什麼?對妻子説些什麼?對兄弟姐妹説些什麼?

師:把我們所有的話加起來張籍覺得夠嗎?(不夠)

師: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張籍左思右想,經過反覆的琢磨,信終於寫好了。我們來看看張籍寄信的畫面。出示幻燈片:看,他把信交給了送信的人。誰來讀讀這兩句詩。“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有誰讀懂了這兩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驗一下!大家看,這就是張籍寫好的家書。(拿出準備好的信)哪位同學上台來演一演張籍是怎樣寄信的?我就吃點虧,為張籍當一回信使吧!

師演送信人,生演張籍。

你為什麼把信拆開?(我擔心匆忙中寫漏了什麼)你加點什麼吧!同學們,哪個字寫出了張籍此時的心情?(板書:恐)恐是什麼意思?指名説。

師(着急):寫好了沒有呢?快點把信給我,我要趕路。又被張籍攔住了,師:哎喲,張大人,你還有完沒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學們,張大人這樣幾次拆開信用詩中的話叫做:又開封。對,又表示不止一次。

師:誰來帶着你的理解讀讀這兩句詩?(嗯,聽出了一絲擔心,不錯,讀出了詩人的擔憂。)全班齊讀這兩句。張籍這樣拆了寫,寫了拆,寫得完嗎?是,對親人的思念是永遠也寫不完的。

四、回讀,深化情感

師: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遊子濃濃的親情呢!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那還帶走了什麼?生:帶走了作者的心……師:張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歸信吟》中寫下這樣一句詩,點擊課件: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學生齊詩。

師:魂隨信去了,只剩下一個空空的軀殼!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裏瑟瑟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音樂響起)生齊讀詩。

師:看到秋風颳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鄉,那作者是借什麼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秋風)像這種借景色來表達自己感情的寫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

五、拓展昇華。

1師:其實,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古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裏。課前我讓你們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誰來説説?

2生交流思鄉的古詩,進一步感受鄉愁。

師:我這裏也有幾句思鄉的詩句。

(音樂響起),指名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張九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唐.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清.袁枚

六、總結。

師: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你們現在還小,不能完全領會,但是等你們長大了,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濃濃的親情。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嚮往。張籍的《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遊子們的心,讓我們再一次吟誦這首傳世之作吧!全班齊讀。

七、佈置作業

1、默寫《秋思》。

2、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要求語句通順,想象豐富合理。

3、課外誦讀《鄉愁》、《家鄉的橋》。

《秋思》的優秀教案 8

教學目標:

1.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難點: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同學們好!今天讓我們一起賞析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出示學習目標:

1.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介紹元曲知識和作者.

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天淨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小令。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有文場“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因為這首小令,他還被稱為“秋思之祖”

二、讀一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重音,讀出感情。

1.學生自讀

2.學生齊讀

3.教師範讀

4.學生代表讀

三、説一説

整首小令寫了哪幾種景物,描繪了哪兩幅風格不同的畫面?在文中有何作用?

賞析感悟:一首好詩,不僅要會讀,還要會賞。詩歌的魅力是詩人通過具體的語言向我們傳達出來的,所以賞析詩詞主要從字、詞、句入手。賞析古詩的`角度有很多,可從煉字、詞語的表現力、修辭手法、藴含的情感、包含的哲理、表現手法等方面來賞析。下面老師先做個示範,拋磚引玉。

例如:“枯藤老樹昏鴉”中的“枯”字用得好,“枯”有枯萎之意,準確地寫出了晚秋藤蔓毫無生機的特點,給人一種悲苦淒涼之感。

中心句是哪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短時間思考,也可以自主交流,然後師生共同探究,賞析,一邊探究,一邊展示畫面,一邊對學生進行指導性地朗讀,反覆吟誦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背會。)

四、背一背

請學生代表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全體起立,閉上眼睛,想象畫面,有感情的吟誦。

五、寫一寫

1.選出最打動你的句子,結合自身體驗,寫一段賞析文字。

2.同學們在董貞的《天淨沙·秋思》樂曲感染下,書寫文字。

六、佈置作業

1.將寫好的賞析文字發到裏。

2.查找資料,蒐集一首與《天淨沙·秋思》風格相似的詩摘抄並背會。

結語: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傳承的精神瑰寶!讓古詩詞的魅力融入我們的生命與靈魂,讓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美麗與飄逸。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秋思》的優秀教案 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藴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教學用具:

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秋天裏的思念。題眼是“思”,“秋”是特定的季節,“秋思”二字概括了全詩的內容。

三、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戲曲作家,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傳得最多的一個。作品豪放清逸,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

四、背景資料及文學小常識

這首散曲選自《全元散曲》。馬致遠少年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執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幾乎都過着漂泊無定、困窘潦倒的羈旅生活。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實而生動的寫照。被後人稱為“秋思之祖”

我國詩歌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於一首詩或一闋詞;由於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定着不同的字數、句數、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淨沙秋思》屬於散曲中的小令。

五、詩歌朗讀:

1、師配樂範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

注意重音: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體會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錶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4、聽讀課文説原初體驗

哪些詩句最能打動你的心扉?哪些詩句最能扣動你的心絃?並説説你喜歡的原因。

六、品析鑑賞: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相信許多同學都十分熟悉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我們一起來試着背誦一下。那麼,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麼樣的作品會讓人記住呢?

歸納:①作者用心體驗與寫出來的作品;

②語言樸實不華非常優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內容豐富思想健康;

⑤表達一定的思想,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

能達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傑作。我們再來深入學習這首詩,探究一下它是怎樣一種境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這樣一首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二)、再讀古詩,理解其意。

1、細讀每句話,説説新的理解和感悟(老師依次出示四幅圖分別對應四句話讓學生看圖理解)

枯藤老樹昏鴉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

首句寫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遊子無家可歸之意。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户)人家。

次句推出一幅優雅恬靜的畫面,與前句形成鮮明的對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獨無,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古道西風瘦馬

(荒涼的)古道(上蕭瑟的)秋風(裏行着一匹)瘦馬。

古道荒涼,西風起而一年將盡,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此句從側面寫出了遊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

以上幾句用九個細節構成一幅畫面,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之情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已經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歸)的斷腸人(還遠)在天涯!(“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上句點明時間,並照應上文的“昏”。下句卒章顯志,正面

抒發感情。“斷腸”的愁苦、“天涯”的遙遠,點明瞭這首小令的主題。

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斷腸”一語,為全篇主旨所在。

2.根據畫面提示背誦本曲(老師放映四幅畫面學生看圖背誦)

(三)、再讀課文,總體把握

1、歸納主題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裏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2.結構圖解(內容在課件上)

(四).手法探究

《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五).語言品析

這首小令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詩情濃郁的畫畫,創造出淒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9個形象9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各以三個並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

七、課外拓展

比照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霄別夢寒。

八、作業

1、背誦古詩

2.聯想想象

斷腸人為何漂泊天涯?請你展開聯想,演繹一段故事。

《秋思》的優秀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藴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教學用具:

自制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

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範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

注意重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品析鑑賞: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説説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3、齊聲朗讀並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對比閲讀余光中的《鄉愁》,體會思鄉之情。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六、總結: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着“情”來寫,古人説:“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詩歌。

2、課後以詩歌的意境作一幅畫,各自進行交流。